浙江实用医学2015年8月第20卷第4期Zhejiang Practical Medicine August,2015,Vo1.20,No.4 ・267・ 前庭阵发症1 6例临床特征分析 张凑芳 ,陈江平 ,叶素红 (1.磐安县人民医院,浙江磐安322300;2.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 要】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l6例均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其中14例(87.5%)在静息时以及转身或转头时均有发作,2例(12.5%)仅 在静息时发作。3分钟过度换气试验中4例(25.0%)诱发出短暂眩晕,Fukuda试验中5例(31.3%)阳性;12例(75.0%) 在影像学表现为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抗癫痫药物治疗1个月后眩晕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发作的程度明显减 轻,以后的2个月,症状进一步改善。结论前庭阵发症发病机制与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有关,典型病史和3分钟过 度换气试验有助于诊断,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关键词】前庭阵发症;眩晕;抗癫痫药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血管 9例。男女比例为1:1.29;年龄40~76岁,平均 (58.9+10.6)岁;病程30天 ̄20年,中位数为15个 月,其中伴高血压病史4例(25.0%),伴糖尿病史3 例(18.8%),伴吸烟史5例(31.3%)。 1.2临床表现(1)眩晕发作:所有患者均有短暂 性眩晕常见的病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约占眩晕门 诊的4%ttl。本病由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反 复短暂性眩晕发作。目前临床上对前庭阵发症的相 关研究较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为 性眩晕发作,表现为视物旋转、自身旋转或自身摇 其他发作性眩晕疾病,如梅尼埃病等。现对本院确 诊的16例前庭阵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晃感,发作持续时间为数秒钟到1分钟左右,1例 伴有耳鸣及听力下降者发作持续时间为1-2分钟, 发作频率为15~60次/月,1例每日发作30余次; 14例(87.5%)在静息时以及转身或转头时均有发 作,2例仅在静息时发作。(2)伴随症状:所有患者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 均有自身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7例(43.8%),伴 耳鸣3例(18.8%);单侧2例,双侧1例,伴单侧听 力下降1例(6.3%)。每次发作均类似。 1.3实验室检查 (1)神经系统体检除前庭蜗神 经(VCN)外未见其它阳性体征;(2)3分钟过度换 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VP患者16例。VP诊 断标7隹【 ]:至少5次眩晕发作,每次发作具有以下特 点:(1)未经治疗,眩晕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2) 眩晕于静息时发作或某种头位或体位时发作;(3) 眩晕发作时至少具备以下1个特点:①姿势不稳; 气试验中4例(25.O%)可诱发出短暂眩晕发作,其 中2例(12.5%)同时伴有眼震(1例为旋转性眼震, 1例为水平性眼震);(3)Fukuda试验中5例 (31.3%)阳性;(4)MRA—TOF成像:16例均行 ②步态不稳;③单侧耳鸣;④单侧听力下降;(4)至 少具备以下1项:①桥小脑角区MRI平扫提示 NVCC;②3分钟过度换气试验诱发短暂眩晕发作 或同时伴眼震;⑧眼电图随访发现前庭功能不足加 MRA—TOF成像,12例(75.0%)有NVCC(图1),单 侧l0例,双侧2例,压迫小脑前下动脉11例,占 91.7% 重;④抗癫痫药治疗有效;(5)排除其他疾病或上述 症状应用到其他疾病而无法解释。本组男7例,女 -268・ 浙江实用医学2015年8月第20卷第4期Zhejiang PracticalMedicine August,2015,Vo1.2O,No.4 图1 MRI示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箭头) 1.4治疗方法 16例首诊后给予卡马西平口服, 初始剂量100mg/d,2次/d,剂量随病情控制情况增 加,200-600mg/d维持,其中6例口服卡马西平后 发作频率及眩晕程度明显减轻,药物未加量,继续 服药3O天后自行停药,随访3个月内未再发作;1 例(病程l0年以上)卡马西平逐渐加量到200mg/ d,3次/d,口服,维持3个月,症状有改善;有1例耳 呜症状同时好转,听力无明显改善,2例因口服卡 马西平初始剂量1天后出现不可耐受的头晕及行 走不稳,改用加巴喷丁300mg/d口服,1次/d,次日 加量为300mg/次,2次/d口服维持,症状改善。无其 他任何治疗眩晕药物,服药1个月后连续随访并评 价3个月,记录眩晕发作频率、发作时眩晕程度(采 用VAS评价,按10分计算,0分=无眩晕;10分=极 度眩晕,由患者自行评分)。 1.5统计学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 ±s) 表示,采用£检验;偏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M(Q25, Q75)1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VP患者眩晕发作频率较治疗 前明显降低(P<0.01),发作的程度明显减轻(P< 0.01),继续治疗2个月、3个月后症状有进一步改 善,详见表1。 3讨论 VP的病因目前考虑可能与NVCC有关,桥小 脑角区MRI可于95%的患者中发现血管一神经压 表1应用抗癫痢药物治疗前后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0.01 迫的现象[1】。血管压迫导致的VCN局部脱髓鞘及继 发的假突触动作电位传播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病 理机制【2J。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 作为经典的NVCC已被广泛接受,但第8对脑神经 与血管的交互压迫引起的VP,作为血管性眩晕中 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 VP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 作,可自发或由一些姿势所诱发。VP眩晕发作往往 很短暂,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每次发作类似, 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龄、吸烟等动脉硬化基础。 本组眩晕发作多为数秒钟到1分钟左右,有1例伴 有耳鸣及听力下降者发作持续时间为1~2分钟。发 作频率可为1个月数次至每天数次不等,最多可达 每天数百次【l】,随着病程的延长,眩晕发作的持续时 间趋于延长,而且听力亦会受累,表现为耳呜及听 力下降(VCN受压的缘故)。 VP患者发作间期常规神经系统体检往往无阳 性体征,发作期时部分患者可见白发性眼震。3分 钟过度换气试验阳性往往提示受压VCN的易激惹 性,但并非VP所特有,亦可见于前庭神经鞘瘤口1,本 文仅有4例(25.O%)阳性,与李艳成等纠报道的 25.5%相符,但远低于Hfifner等 报道的70%,原因 可能为裸眼观察有时无法观察到细微眼震,而应用 Frenzel眼镜则可提高阳性率。Fukuda试验是临床 前庭功能检查常用方法之一,检查阳性提示前庭神 经长期受压可能导致一侧前庭功能低下,本组5例 (3l-3%)阳性,与文献报道t3]29.4%相符。 应用MRA—TOF成像可显示神经血管的交互 压迫。李艳成等 报道有82.4%患者表现有NVCC, 压迫的血管主要为小脑前下动脉(95.7%)。Hfifner 浙江实用医学2015年8月第2O卷第4期Zhejiang Practical Medicine August,2015,Vo1.20,No.4 ・269・ 等l1 报道桥小脑角区MRI可于95%的患者中发现 血管一神经压迫的现象,最常见的为小脑前下动脉, 本组中12例(75.0%)有NVCC,压迫的血管为小脑 前下动脉11例(91.7%),与文献报道嗍相符,进一 晕,常有眼震,持续时间一般少于1分钟,发作时程 较VP长;发作后作位置性试验可重现症状,其特 点是诱发眩晕的头位改变是定型的,在改变头位后 经短暂(几秒钟)潜伏期才出现眩晕及眼震,但有适 应性,反复发作后可使眩晕减轻、眼震持续时间缩 短,周围前窿功能试验(一),脑MRA无血管与第Ⅷ 颅神经交叉压迫征。 步提示NVCC可能是VP的发病机制,但是仍有小 部分患者在MRA未显示NVCC,原因可能为 MRA—TOF成像在软组织间缺乏对比,不能显示周 围无脑脊液存在的神经,对于某些较窄的内听道神 经轮廓的显示不够清晰准确,故不排除其它软组织 压迫VCN的可能性。 治疗方面,应用抗癫痫药治疗VP往往可取得 较好的疗效,李艳成等_3]报道抗癫痫药治疗的有效 率达94.1%,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治疗的机制可 能与减少突触传递相关。本组资料显示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治疗的有效率达100%。 参考文献 [1]Hfifner K,Barresi D,Glaser M,et a1.Vestibular paroxysmia: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medical treatment.Neurology, 2008,71:1006 VP常被误诊为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 眩晕。有报道经治疗有效而确诊的VP患者中73% 曾被诊断为梅尼埃病。鉴别要点:(1)梅尼埃病多表 现为反复的发作性眩晕,眩晕发作时间较VP长, 每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并伴发波动性听力丧 失、耳鸣、耳胀,发作及发作间期患侧周围前庭功能 减退或消失;而VP眩晕发作时间多为数秒钟到分 钟,较少伴发波动性的听力减退及耳鸣;(2)良性位 置性眩晕(BPPV),是由于后半规管结石病引起,是 最常见眩晕的临床类型,常在躺卧位起身或坐位躺 [2] Nielsen VK.Pathophysiology of henfifacial spasm:I.Ephaptic transmission and ectopic excitation.Neurology,1984,34:418 【3】李艳成,黄流清,赵忠新,等,前庭阵发症51例患者临床特 征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3):168 [4]李艳成,徐瑾,贺琦,等.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临床神 经病学杂志,2013,26(1):63 下时发作眩晕伴有恶心、呕吐,改变体位可减轻眩 (上接第255页)型接骨板使得锁骨远端骨折获得 多方向稳定,保留了肩锁关节的正常功能,术后即 刻可以康复训练、不需长时间制动,肌肉萎缩、关节 僵硬等并发症少,功能满意。 本文23例患者随访6 ̄11个月,均骨折愈合,无 【2]Richards RR,An KN,Bigliani LU,et a1.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houlder function.J Should Elbow Surg. 1994,3(65):347 [3】Frigg A,Rillmann T.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elavicular midshaft fractures with the titanium Elastic nail:problems and complications.Am J Sports Med,2009,37(2):352 内固定物失效、不愈合、畸形愈合,采用美国肩肘外 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0.6---6.3)分, f4 Hac41kenberger J,Schmidt J,Altmann T.The effects of hook plateson the subacromial space—a clinical and MRI study.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4,142(5):603 其中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91.3%。作者认为锁 扣带袢钛板结合微型接骨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符合 生物学固定的原则,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不干扰肩 [5] Nadarajah R,Mahaluxmivala J,Amin,et a1.Clavicular hook— plate:complications of retaining the implant.Injury,2005,36 (5):681 【6】吴晓明,高伟,李凡,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 锁关节,可早期康复训练、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亦骢,姜保国.骨与关节损伤.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2:718 析.中华骨科杂志,2012,32(4):331 [7】张智盛,马绪巍,史景超,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 症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浙江创伤外科,2013,18(5):730 【8】曹正品,姚阿莲,黄俊涛,等.Endobutton钢板结合克氏针固 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I 床骨科杂志,2014,17(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