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计算题和简答题

计算题和简答题

来源:世旅网
练习题1:

某企业设有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和动力车间。供电车间本月发生费用8800元,提供电力22000度,其中:动力车间耗用2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14000度,企业管理部门耗用6000度。动力车间本月发生费用3000元,提供蒸汽500吨,其中:供电车间耗用100吨,生产车间生产耗用300吨,一般耗用100吨。

要求:(1)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2)供电车间计划单位成本为0.4元/度,动力车间计划单位成本为8元/吨。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解:(1)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交互分配:

供电车间交互前分配率=8800÷22000=0.4 动力车间交互前分配率=3000÷500=6 动力车间耗用电力费=2000×0.4=800

供电车间耗用动力费=100×6=600

供电车间交互分配后成本 = 8800+600-800=8600 动力车间交互分配后成本 = 3000+800-600=3200 对外分配:

供电费用分配率=8600/(22000-2000)=0.43 基本生产车间耗用额=14000×0.43=6020 管理部门耗用额=8600-6020=2580 动力费用分配率=3200/(500-100)=8 基本生产车间耗用额=300×8=2400 管理部门耗用额=3200-2400=800 (2)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 ①按计划成本分配:

电力费用总额=22000×0.4=8800 动力车间耗用额=2000×0.4=800 基本车间耗用额=14000×0.4=5600 管理部门耗用额=6000×0.4=2400 动力费用总额=500×8=4000

供电车间耗用额=100×8=800 基本车间耗用额=300×8=2400 管理部门耗用额=100×8=800 ②实际成本分配:

供电:8800+100×8=8800+800=9600 动力:3000+2000×0.4=3000+800=3800 ③调整差异: 供电:9600-8800=800 动力:3800-4000=-200

练习题2.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分配

某企业某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12285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为:A产品5600件,B产品2600件。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为:A产品10小时,B产品8小时,本月份实际产量:A产品500件,B产品220件。该月实际制造费用为9060元。12月初制造费用账户借方余额为1000元。

1

要求:(1)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2)按12月份生产情况分配全年制造费用差异。

(1)年度计划分配率= 122850÷(500×10+220×8)= 122850÷(56000+20800)= 1.6 (2)本月分配——实际产量定额小时

A: (500×10)×1.6 = 5000 ×1.6 =8000 B: (220×8)×1.6 = 1760 ×1.6 = 2816 (3)全年总差异

(1000+9060)— (8000+2816)= 10060—10816 = — 756 A:—756/(5000+1760)×5000= —550 B:—756/(5000+1760)×1760= —206

练习题3:约当产量比例法

某企业生产A产品分两道工序完成,本月共完工130件,各工序月末在产品分别为50件和40件,每道工序在产品加工程度均为50%,原材料在每道工序生产开始一次投入,各工序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60公斤/件和40公斤/件,工时消耗定额分别为50小时/件和30小时/件。月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月费用合计为:直接材料2000元,直接人工945元,制造费用756元。

要求:(1)计算各工序分配材料费用和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2)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成本之间分配。 解:(1)计算各工序分配材料费用和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

第一工序投料率=60/100=60%

第二工序投料率=(60+40)/100=100%

分配原材料的约当产量 = 50×60%+40×100%=30+40=70 第一工序完工率=50×50%/80=31.25%

第二工序投料率=(50+30×50%)/80=81.25%

分配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 = 50×31.25%+40×81.25% = 15.625+32.5 = 48.125 (2)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成本之间分配 直接材料分配率=2000/(130+70)=10 完工产品应分配:130×10=1300 在产品应分配:2000 — 1300 = 700 直接人工分配率=945/(130+ 48.125)≈ 5.31 完工产品应分配:130×5.31= 690.3

在产品应分配:945 — 690.3 = 254.7

制造费用分配率= 756/(130+ 48.125) ≈ 4.24 完工产品应分配:130× 4.24= 551.2 在产品应分配:756 — 551.2 = 204.8

练习题4.(1)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顺序经过第一、二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加工完成,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某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生产记录:(单位:件)

项目 月初在产品 一车间 40 二车间 30 2

本月投产量 本月完工量 月末在产品量 在产品完工率 (2)生产费用记录:(单位:元) 一车间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直接材料 自制半成品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计 400 — 300 300 1000 400 420 20 50% 420 440 10 50% 二车间 本月成本 4000 — 1420 1850 7270 月初在产品成本 — 1020 400 500 1920 本月成本 — 2270 1280 3550 要求:采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甲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分车间列出计算过程) 解:一车间:

直接材料分配率=(400+4000)×(420+20)=10 直接人工分配率=(300+1420)×(420+20 × 50%)=4 直接材料分配率=(300+1850)×(420+20 × 50%)=5 完工产品总成本=420×(10+4+5)=7980 单位成本 = 7980/420 = 19 二车间:

半成品成本分配率=(1020+7980)×(440+10)=20 直接人工分配率=(400+2270)×(440+10×50%)=6 直接材料分配率=(500+1280)×(440+10×50%)=4 完工产品总成本=440×(20+6+4)=13200 单位成本 = 13200/440 = 30

练习题4. (2)成本还原

一车间完工产品成本=料1500+人工900+制造费用600=3000

二车间完工产品成本=自制半成品3600+人工1600+制造费用1200=6400 列出成本还原的计算式。 解:成本项目比重还原法

还原为一车间成本:

直接材料成本=3600×(1500/3000)=1800 直接人工成本=3600×(900/3000)=1080 制造费用成本=3600×(600/3000)=720 还原后各成本项目成本: 直接材料成本:1800

直接人工成本:1600+1080=2680

3

制造费用成本:1200+720=1920 总成本=1800+2680+1920=6400

练习题5.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顺序经过第一、二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加工完成,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某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生产记录:(单位:件)

项目 月初在产品 本月投产量 本月完工量 月末在产品量 在产品完工率 (2)生产费用记录:(单位:元)

一车间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计 400 460 350 1210 本月成本 5000 1100 690 6790 月初在产品成本 — 200 300 800 本月成本 — 1270 1905 3175 二车间 一车间 40 200 220 20 50% 二车间 30 220 240 10 50% 要求: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甲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分车间列出计算过程) 解:一车间

产量1=240+10+20=270 或=220+30+20=270

产量2=240+10+20×50%=260 或=220+30+ 20×50%=260 半成品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 (400+5000) ÷270=20 直接人工 (460+1100) ÷260=6 直接材料 (350+690) ÷260=4 份额=240×(20+6+4)= 7200 二车间:

产量=240+10×50%=245 半成品单位成本

直接人工 (200+1270) ÷245=6 直接材料 (300+1905) ÷245=9 份额=240×(6+9)=3600

产成品总成本=7200+3600=10800 单位成本=10800/240= 45

产成品成本汇总计算表

××年×月

4

产品: 甲 产成品量: 240 件

项目 一车间转入成本 二车间转入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 产成品单位成本

练习题6. 分类法

沿用习题一(P241)资料,计算单项系数和标准产量。

A、B、C三种产品完工产量分别为200、150、120件,A、B、C三种产品在产品量分别为70、60、40件,在产品完工率为50%。A、B、C三种产品工时定额分别为15、18、13.5,以A产品为标准产品。直接人工合计为1154元,制造费用合计为577元。

要求:计算标准产量,分配类别产品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计算各产成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解:(1)单项系数的计算——工时系数的计算: A为1 B=18/15=1.2 C=13.5/15=0.9 (2)标准产量的计算

完工产品标准产量:A 200×1=200 B 150×1.2=180 C 120×0.9=108 合计:200+180+108=488 在产品标准产量:A: 70×50%×1=35 B: 60×50%×1.2=36 C: 40×50%×0.9=18 合计:35+36+18=89

(3)标准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 1154÷(488+89)=2 标准制造费用单位成本 = 577÷(488+89)=1 (4)A产成品直接人工=200×2=400 B产成品直接人工=180×2=360 C产成品直接人工=108×2=216 A单位成本=400/200=2 B单位成本=360/150=2.4 C单位成本=216/120=1.8

(5)A产成品制造费用=200×1=200 B产成品制造费用=180×1=180 C产成品制造费用=108×1=108 A单位成本=200/200=1 B单位成本=180/150=1.2 C单位成本=108/120=0.9

练习题7. 成本计划(1)

5

直接材料 4800 4800 20 直接人工 1440 1440 2880 12 制造费用 960 2160 3120 13 合计 7200 3600 12600 45 在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2003年单位成本中,直接材料50元,直接人工20元,制造费用20元,废品损失10元,2003年实际单位成本为100元。预测企业在2004年度内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变动情况是:直接材料单耗上升10%,单价下降6%;生产工人工资总额上升4%,劳动生产率提高5%;产量增长10%,制造费用下降1%,废品损失下降3%。

要求:(1)测算2004年度的计划单位成本。(2)如果目标成本下降2%,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材料单耗的变动率应为多少?(3)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废品损失率的变化应多少? 料(1+10%)*(1-6%)*50=51.7 工(1+4%)/(1+5%)*20=19.81 费 (1-1%)/(1+10%)*20=18 废(1-3%)*10=9.7 单位成本=99.21 100-100*2%=98

99.21-98=1.21

(1+x)*(1-6%)*50=51.7-1.21 x=7.43% (1+y)*10=9.7-1.21 y=-15.1%

练习题7.. 成本计划(2)

在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2003年单位成本中,直接材料50元,直接人工2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12元,变动性制造费用8元,废品损失10元,2003年实际单位成本为100元。预测企业在2004年度内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变动情况是:直接材料单耗上升10%,单价下降6%;生产工人工资总额上升2%,劳动生产率提高5%;产量增长10%,固定性制造费用下降1%,变动性制造费用下降2%,废品损失下降3%。 要求:(1)测算2004年度的计划单位成本。(2)如果目标成本下降2%,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材料单耗的变动率应为多少?(3)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废品损失率的变化应多少? 料(1+10%)*(1-6%)*50=51.7 工(1+2%)/(1+5%)*20=19.43 固费(1-1%)/(1+10%)*12=10.8 变费(1-2%)*8=7.84 废(1-3%)*10=9.7 单位成本=99.47

100-100*2%=98 99.47-98=1.47

(1+x)*(1-6%)*50=51.7-1.47 x=6.87% (1+y)*10=9.7-1.47 y=-17.7%

7. P454练习题(三)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 两差异法

本期投产量=1875+(150-100)*50%=1900 预算差异=23400-2000*4*2=-600 产量差异=(2000-1900)*4*3=1200 总差异=600 三差异法

预算差异=23400-2000*4*2=-600

6

能力差异=(2000*4-7500)*3=1500 效率差异=1900*(7500/1900-4)*3=-300 总差异=600

8. 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甲产品本年计划产量200件,本年累计实际产量210件,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100元,本年计划单位成本99元,本年实际单位成本98元。

要求:(1)计算和分析甲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情况;(2)计算和分析甲产品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完成情况。

解:(1)成本降低额=210×99-210×98= 210 成本降低率= 210/(210×100)×100%=1% 总成本计划已经完成。

(2)计划降低额= 200×100-200×99= 200 计划降低率=200/(200×100)×100%=1% 实际降低额= 210×100-210×98= 420

实际降低率=420/( 210×100 )×100%=2% 降低额总差异=420 - 200= 220 降低率总差异= 2% - 1% = 1%

甲产品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已经完成。 分析:

①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降低额差异①= 210×99 - 210×98 = 210 降低率差异①= 210/(210×100)= 1% ②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降低率差异② = 1% -1% = 0 降低额差异② = 0×210×100 = 0 ③产量变动的影响

降低额差异③ = 220 - 210 = 10

简答:

1. 正确划分不同成本(支出)界限的原则 1. 划清资本化成本与非资本化成本的界限。 2划清本期成本与非本期成本的界限

3. 划清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成本之间的界限 4. 划清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界限

5. 划清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成本界限

2. 代数分配法

概念:它是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量或产品数量和发生的费用,建立联立方程组,求解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再根据单位成本进行成本分配的方法。 优点:分配结果准确(精确)。 缺点: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时,计算较复杂(因为未知数多了)。

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较少或实现电算化成本核算的企业。

7

3直接分配法

概念:它是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成本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成本不作交互分配的一种方法。 优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缺点:没有分配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不便考核各辅 助生产车间耗费水平,分配于各受益单位的成本也不准确。(分配结果不准确)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或相互提供劳务价值相等的企业。因为不进行交互分配,对成本影响不大。

(或适用于只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

4产品定额成本扣除法与定额比例法的比较:

相同: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有比较准确和稳定的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的产品。 区别:(1)前者适用于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后者适用于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2)前者计算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在产品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之差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后者计算出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实际成本。(3)前者先确定月末在产品成本,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后者同时计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

5产品的批别与客户订单:

(1)一张订单为一种产品,批量适中,该订单产品为一批产品。

(2)一张订单为一种产品,批量较大;或一张订单有几种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可将订单的产品分为几批产品组织生产。

(3)一张订单为一件产品,产品复杂,价值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可按产品部件组织生产。 (4)几张订单为相同的产品,可以合并为一批产品组织生产。

6简化的分批法

优点:简化成本分配和成本计算单登记工作。

缺点:1. 各批别在产品成本资料不完整,不利于成本控制。2. 如果各月间接费用水平不一致,计算的分配率会趋于平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本的正确性。如果各月费用水平波动较大,分配的结果会不符合实际情况。

条件:投产批数较多、生产周期较长、每月没有完工产品的批数较多 、各月间接费用水平相差不多

7分类法

概念:它是先按产品类别分配和汇集生产费用,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算同类产品内部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适用范围:产品品种、规格繁多,而且可以适当进行分类的各种类型的产品生产,如电子元件厂、针织厂、食品厂和烟厂等的生产

目的是“为了简化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工作”。

8作业成本计算

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最大区别是费用分配标准的不同。传统成本会计按单一的分配标准(如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制造费用,准确性较差;作业成本法将制造费用分为多种作业成本,按多个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准确性较高,对决策更有用。

8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区别 1.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传统:生产的产品

作业:最终产品、资源和作业等 2. 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传统:将所有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作业:由资源成本到作业成本,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3. 费用分配标准不同

传统: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准确性较差 作业:采用多标准——成本动因,准确性较高 4. 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同 传统: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和动因成本信息

9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差异的计算分析原理也相同。(P449) 区别:(一)成本差异的分类不同

标准成本法要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费用,分别计算它们的成本差异。 定额法只计算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没有将制造费用及其差异分为两部分。

(二)成本差异取得的方式途径不同 标准成本法一般不进行差异的日常揭示,不设置专门的差异凭证,可以在月终一起计算差异。对差异按例外管理原则进行管理。

定额法是通过设置差异凭证揭示差异的。这些差异凭证有限额领料单、补料单、超支单、切割单等。

(三)成本差异反映的方式不同

标准成本法通过设置各种成本差异账户反映各项成本差异。 定额法由于采用了成本差异凭证,不要求设置成本差异账户,但要求在成本计算单中设置专栏或专项对成本差异进行反映。 (四)成本差异的处理方式不同 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差异一般直接计入本期损益或销售成本,库存产成品与期末在产品不承担成本差异。成本计算相对简单。也可将差异计入产成品成本和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在定额法下,成本差异往往需要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或将差异全部计入产成品成本,使成本计算相对复杂。

定额法下的产品实际成本为定额成本加减定额变动差异和定额差异后的结果。在修订定额时,对期初在产品计算定额变动差异。 在标准成本法下没有标准调整的要求。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