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学习真实发生

让学习真实发生

来源:世旅网
文|罗树庚

从小学到高中,每教学一篇新课文,教师大多都要求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个别活跃的学生高高举起手。这时,教师会让一两位学生先说一说。等学生说过之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就算完成了,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教学,看似教师教过了,学生也回答了,可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我戏称它为“课堂漂移环节”,因为这里至少遗漏了两个步骤:第一,

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个别学生说过之后,应该安排一个同桌相互说一说的环节;第二,等同桌交流过之后,还应该安排一个再次请个别学生汇报的环节。这样才能确保面向全体,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经历从“学过”到“学会”。

统编教材全面实施后,我还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昔日琅琅的读书声少了,静心默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浮光掠影之后的对话多了,脱离文本讲授语文要素的现象多了。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凭借,课堂上,我们应该确保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有时间潜心会文、静思默想。我始终觉得课堂是学生与文本“恋爱”的过程,教师不能做学生与文本的“第三者”,横在中间,干扰学生与文本“恋爱”。佐藤学教授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文本对学生来说是老朋友、新朋友,老朋友、新朋友相遇,该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怎么能做“第三者”呢?

放风筝,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童年记忆。我小的时候,风筝基本上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现在超市里、小店里风筝随处都能买到,孩子们不仅没有了动手做风筝的体验,甚至连组装、

调试都被爸爸妈妈代劳了,只剩下到旷野里放风筝这么一个过程。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被大人偷走的实践与体验”。爸爸妈妈不经意间做了一个“偷盗者”“偷”,走了孩子的成长。课堂上,我们有时也会做学生“思维的偷盗者”。就拿“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项语文能力训练来说,学生读了一段话,刚开始只能很啰嗦地用一句长长的句子概括,很难将其凝练成一个短语,或者是一个规整的小标题。这时,许多教师就会很着急、不耐烦,为了快速推进教学过程,往往不等学生说完,就越俎代庖“端出”预设的答案,让学生将教师预设的答案摘抄、批注在课文相应的段落上。这种剥夺学生内在思维训练,把关注重点放在思维结果上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内隐思维的偷盗”。“漂移者”“第三者”与“偷盗者”,是我对课堂不良现象的一种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追求生本课堂,探索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不仅“学过”,而且“学会”“会学”,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