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
1.短文《献给母亲的歌》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 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梁、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梁饴、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 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在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心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 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用写出文中的比喻句。 (3)写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休息________ 温柔________ 沮丧________
(4)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概括要简洁)。
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5)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 (7)
读了这篇短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你还记得吗?
全文是:慈母手中线,________。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 【答案】 (1)轻轻、询问、坚强
(2)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3)工作;粗暴;欢喜
(4)让我们吃得好;关心我们的学习;为我们缝衣服;事情发展
(5)不矛盾,前面的“心明眼睛亮”指的是妈妈的心是明亮的,对孩子体察入微,很了解孩子的心,后面说的“妈妈眼睛不好”则是妈妈年事已高 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眼睛不好。 (6)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7)游子身上衣。;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略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句意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6)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7)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8)结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轻轻、询问、坚强;
(2)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3)工作、粗暴、欢喜;
(4)让我们吃得好、关心我们的学习、为我们缝衣服、事情发展 ;
(5)不矛盾,前面的“心明眼睛亮”指的是妈妈的心是明亮的,对孩子体察入微,很了解孩子的心,后面说的“妈妈眼睛不好”则是妈妈年事已高 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眼睛不好。 (6)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
(7)游子身上衣。、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8)略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8)开放性试题。
2.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白雪塑像(嘉兴市)
许行
①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②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③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④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⑤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
⑥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⑦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⑧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⑨“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⑪“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⑫“不,爸爸有点事。”
⑬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⑭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⑮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静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第②自然段中“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女人说这句话的原因是( ) A.丈夫沉迷于下棋,妻子在催促他快点离开。 B.提醒丈夫可以回家检查儿子的作业了。 C.儿子作业已写完,告诉丈夫可以回家休息了。
D.埋怨丈夫不该在儿子做作业时离开家。
(2)第⑤自然段中“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子,儿子的个头长得太大。 B.小屋里放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C.一家人一住便是十几年,屋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旧。 D.儿子没有安静的学习场所,父母也没有单独的休息空间。 (3)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描写了一个场景:________; 第④至⑬自然段以插叙的方式交代:________; 最后第⑭至⑮自然段又描写了一个场景: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中提到儿子“苦恼”,爸爸也“苦恼”,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两个人的“苦恼”分别是指什么?
①儿子的“苦恼”:________ ②爸爸的“苦恼”:________
(5)本文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如第①自然段写了“夏夜”,第④①自然段又写了________。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
(6)文中的哪个人物打动了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 (1)C (2)D
(3)父亲在路灯下观棋;直到儿子写完作业方才回家父亲躲到外面的原因;父亲在风雪夜躲到外面被大雪覆盖成雕像。
(4)儿子因为父亲的咳嗽打乱了自己的思考,也为自己无法分担父亲的病痛而苦恼。;父亲为自己不可避免地一天到晚总咳嗽,打乱儿子的思考而苦恼。
(5)北方的冬天;大雪对人物的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突出了父亲为儿子创造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 (6)略
【解析】【分析】(1)、(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6)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C; (2)D;
(3)1、父亲在路灯下观棋 2、直到儿子写完作业方才回家父亲躲到外面的原因 3、父亲在风雪夜躲到外面被大雪覆盖成雕像。
(4)1、儿子因为父亲的咳嗽打乱了自己的思考,也为自己无法分担父亲的病痛而苦恼。2、父亲为自己不可避免地一天到晚总咳嗽,打乱儿子的思考而苦恼。(5)1、北方的冬天 2、大雪对人物的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突出了父亲为儿子创造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 (6)略
【点评】(1)、(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阅读理解。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警惕,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放松警惕。 (1)解释词语。
纳闷: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优势——________ 坎坷——________
(3)为什么第三个旅行者什么都没带却安然无恙? (4)请在文中找出表明两个人失误的共同原因。 (5)请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疑惑不解。;形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2)缺陷;平坦
(3)当大雨来时他躲着走,当路不好时他小心地走,所以他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安然无恙。
(4)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5)面对自己的优势,我们可能会掉以轻心,失去戒备,因此更容易出现失误。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3)、(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纳闷:疑惑不解。安然无恙:形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2)缺陷、平坦
(3)当大雨来时他躲着走,当路不好时他小心地走,所以他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安然无恙。
(4)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5)面对自己的优势,我们可能会掉以轻心,失去戒备,因此更容易出现失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启示(节选)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
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中“依依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 (3)概括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4)读了这篇短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恋恋不舍;长扬而去 (3)每当“我”遇到抉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给“我”力量。 (4)在道德的是与非面前要勇敢地、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恋恋不舍;长扬而去 (3)每当“我”遇到抉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给“我”力量。 (4)在道德的是与非面前要勇敢地、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
微笑的魅力
在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表情中,我发现最为神奇、最有魅力的要数微笑了。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微笑提问题,我会感觉到一股暖流从心里传遍全身,听课津津有味,做作业格外顺利。回到家里,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笑容,我会感到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要是我有了病,医生阿姨一边给我治疗,一边微笑着和我谈话,我会觉得连病痛都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微笑__________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__________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呢!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不小心碰掉了同学李丹丹的钢笔,我忙弯腰拣起来。一看,笔尖弯了!我早就听说,这支笔是丹丹的爸爸从北京买回来的,她一直当作宝贝那样珍惜,今天却被我摔坏了,她会怎么样呢?她会哭起来,说不定还会骂我,叫我下不了台……
谁知,当我忐忑不安地找到丹丹,告诉她笔摔坏了,表示要赔她钱时,丹丹先是一惊,脸就变了!大概是看到我很难过,脸色又缓和了,微笑着安慰我:“菲菲,不要紧!一支钢笔值啥?谁叫咱们是好朋友呢!”看着这动人的微笑、听着这亲切的话语,一刹那间,我觉得丹丹简直比我的亲姐妹还要亲!我扑过去,我俩紧紧地搂抱在一起……
啊!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我想,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解释下列下划线词的意思。 津津有味:________ 忐忑不安:________
(3)用“‖”把文章分为4段。 (4)写出文中的过渡句。
(5)文章具体地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6)“微笑的魅力”具体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7)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不但|而且
(2)兴趣浓厚的样子。;心神不安。
(3)第一段:“在人的喜怒哀乐……要数微笑了。”第二段:“在课堂上……减轻了许多。”第三段:“微笑不仅能给人温暖……搂抱在一起。”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 (4)微笑不仅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而且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呢!
(5)具体写了我把好友丹丹一支心爱的笔弄坏了,而丹丹却微笑着安慰我的事,说明了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6)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7)目的是告诉我们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但……而且……”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4)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5)、(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7)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不但、而且 (2)兴趣浓厚的样子;心神不安。
(3)第一段:“在人的喜怒哀乐……要数微笑了。”第二段:“在课堂上……减轻了许多。”第三段:“微笑不仅能给人温暖……搂抱在一起。”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 (4)微笑不仅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而且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呢! (5)具体写了我把好友丹丹一支心爱的笔弄坏了,而丹丹却微笑着安慰我的事,说明了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6)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7)目的是告诉我们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给文章划分段落的能力。 (4)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过渡句的能力。
(5)、(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6.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放风筝的孩子
阳春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牵动着我的心__ 菜畦(qí)旁,我正看得入神,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前面的一畦菜苗。
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地徘(pái)徊(huái)着。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风筝在菜畦旁躺着,孩子却跑了……
一会儿,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了过来,手中拿着菜苗,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去,一双小手扒开松土,把菜苗栽上,噢,他刚才踩倒了几棵菜苗,从自家菜地移了几棵给补上。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1)如果你不会读“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中的“坠”字,可以用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坠”字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落;②垂在下面;③因分量重而下垂;④垂在下面的东西。这句话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______风筝飞起来了________风筝飞起来了______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______牵动着我的心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近义词:更加________ ②反义词:出现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想一想放风筝的孩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然后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孩子 (5)为什么作者最后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答案】(1)部首 ;①
(2):“;!;!”;,;。 (3)越发;消逝 (4)可爱的 ;天真的 ;无忧无虑的
(5)孩子纯洁的心让作者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的美。
【解析】【分析】⑴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找出这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从这句“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话中可以可以理解为:那风筝却忽然向下落去;
⑵从“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牵动着我的心__”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这是孩子说的话;
⑶“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更加美了;“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不出现了。
⑷从“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牵动着我的心__”这几句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性格; ⑸从文章最后一句话“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中可以知道为什么作者最后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故答案为:⑴部首;①;⑵:“ ! !” , 。⑶越发;消逝;⑷可爱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⑸孩子纯洁的心让作者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的美。
【点评】⑴主要是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做题时要先清楚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一是音序查字法,二是部首查字法,三是数笔画查字法,再根据要求找出正确的方法,然后在字典中找到这个字并学会理解和运用。
⑵主要是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分析,记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⑶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弄清这个词的本意以及所在语境中的意思,再找出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
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理解把握能力,做题时要先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选择填写什么的词语。
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读通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中重点段重点句总结出答案。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废墟上的鲜花
偶尔从一本旧书里,看见一页昔日夹进去的小纸片。那是一篇小小的对话录,有这样一则美的随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人间到处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人去访问一家住在地下室内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以后,两人在路上谈起了观感。 甲问道: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 乙说:一定能。
乙反问道:你看到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上放着什么了吗? 甲说:一瓶鲜花。
乙于是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灾难的境地,还没有忘记鲜花,那他们一定能够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说得多好哇!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读到这几句短短的对话,我依然感到震动不已。我仿佛正面对着一束开放在黑暗而潮湿的地下室里充溢着芳菲的鲜花。它们是蔷薇呢,还是雏菊,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预示着希望、自由和平安!就在这静谧而寒冷的南方的冬夜,在一盏闪着朦胧的橘红色的光芒的八瓦台灯下,我把这篇小小的对话录夹进了心爱的书中。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又会翻见到它,更不知道我再一次面对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1)上文中所写的一则小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写这篇文章则在________年之后。
(2)“这都无关紧要”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无关紧要”的原因是:________。 (3)“当读到这几句短短的对话,我依然感到震动不已”中“依然”表明________,所以这个词不应省略。
(4)“黑暗而潮湿的地下室里充满着芳菲的鲜花”改为“地下室里的鲜花”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某地地下室内;两个美国人;五十多 (2)是蔷薇,还是雏菊;只要是鲜花就能表现地下室主人对希望和平安的执著追求 (3)我在此之前曾被这段对话内容震动过
(4)不好,因为“黑暗而潮湿”表明地下室环境之恶劣,“充满芳菲”表明鲜花之美、之香、之生命力,从而增强了地下室与鲜花的反差,更突出主题。 【解析】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①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播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②那一瞬,屋里很静很捋。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句话,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洁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③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成年人的智慧:天真无知又我行我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目空一切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法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一这就是打。
④我谨慎地使用这个武器,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在不停的颤抖。我一次一次地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严重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荒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咀嚼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⑤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幼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心不在焉”的意思是说“我”在________(什么时候),表现出这样的状态: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那固执的一句话”是指________。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明“我”的内心感受。
(3)在文中找出说明“我”打孩子原因的语句抄下来。
(4)读第④自然段中,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我”打孩子时的心理活动? 第一,________;第二,________;
第三,________;第四,自责之后恨不得自罚。
【答案】 (1)在和朋友聊天;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2)“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固执的一句话;;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3)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成年人的智慧:天真无知又我行我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目空一切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
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法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一这就是打。
(4)心在不停的颤抖;一次一次地问自己;深深地自责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三空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段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在和朋友聊天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2)1、“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固执的一句话;3、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3)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成年人的智慧:天真无知又我行我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目空一切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法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一这就是打。 (4)心在不停的颤抖、一次一次地问自己、深深地自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第二三空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段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
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 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 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 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 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案】 (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B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解析】【分析】(1)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8自然段结
尾。
故答案为:(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 B ;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10.阅读与理解。
太阳<节选>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 蔬菜 水果 肉类 穿的棉 麻 毛 丝 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冇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给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我们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离不开太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
(3)根据选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将下面“水的变化过程图”补充完整。
(4)太阳和人类健康的关系表现在________。
(5)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答案】 (1)、 、 、 , 、 、 、 , 。
(2)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3)①吸热;②遇冷凝成小水滴;③小水滴越聚越多 (4)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5)因为动物的生存,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自然现象的形成,以及人类的健康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太阳,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人类无法生存那么整个世界也不会存在。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 、 、 , 、 、 、 , 。
(2)1、举例子2、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3)①吸热;②遇冷凝成小水滴;③小水滴越聚越多; (4)、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5)因为动物的生存,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自然现象的形成,以及人类的健康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太阳,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人类无法生存那么整个世界也不会存在。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