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来源:世旅网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试题数:10,总分:100

1.(问答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岁月面前,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久久徜徉,也别对失败耿耿难忘;在岁月面前,没有闲xiá再为瑰梦的失落而忧yù,也无需再去为久已封的梦幻而悲伤。轻轻拂面的微风,柔柔照射的月光,宁静安mì,轻歌慢舞,这样的人生谁不希望?但承受山一样厚重压力,忍受冷酷残恐的磨难,经过惊心动pò的奋斗之后获得慷概豪烈的美丽也是人生的一种渴望。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闲xiá___ ② 忧yù___ ③ 安mì___ ④ 惊心动pò___

(2)找出上文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___ 改为___ ___ 改为___

2.(填空题,8分)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① 水何澹澹,___ 。(曹操《观沧海》) ② 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___ 》) ③ 海日生残夜,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___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 。(___ 《诫子书》) ⑥ 子曰:“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问答题,3分)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无比炎热,无法通过。这里的土地却说:“这火原是大圣放的。”请你说说火焰山的来历。

4.(单选题,2分)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父亲的病》,记叙儿时的我要去看庙会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病中的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不会背就不能去看戏的经历。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5.(问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节选自白居易《观刈麦》)

【材料二】

某社交媒体的一段视频中,一个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个西瓜。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将整个西瓜切成片。随后,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后将剩余的西瓜全都扔进了垃圾箱。

这段视频只是网络上千千万万有关浪费食物的视频之一,而其评论区的回复更令跌眼镜:“为了视频的影响力而浪费粮食永远不会令人作呕。”

然而,就在一些人肆无忌惮浪费粮食的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这个数字高达约13亿吨。

根据5家联合国机构于7月13日联合发布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如不扭转粮食不足人口增加趋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中提出的“零饥饿”目标将无法实现。

(节选自《科技日报》)

【材料三】

**同志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节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小李同学吃午饭时,吃了几口就准备倒掉,面对同学的劝告,他振振有词地说:“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想倒就倒”。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写几句话劝劝他。

6.(问答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秋夜寄丘员外 ① 韦应物 ②

怀君属 ③ 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 ④ 应未眠。

【注】 ① 丘员外,苏州人,任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上。 ②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③ 属:正值,适逢。 ④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1)试分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后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这两句进行鉴赏。

7.(问答题,10分)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安的四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 ① 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 ② 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丁]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 ① 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东晋名将。 ② 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即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③ 局:棋局。 (1)对下列句子里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未若柳絮因风起 .

差:大体 因:因为

C.好著紫罗香囊 .D.乃谲与赌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著:佩戴 谲:欺骗

(3)面对夫人“不见君教儿”的质疑,谢安的回答是“我常自教儿”。结合以上语段,分析谢安对子侄辈的教育是怎样体现的?

8.(问答题,7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高海拔上的气候奇观

林之光

① 中国气候之奇无数。但世界上本无无缘无故之奇。

② 本文并非“志怪”“猎奇”,而是从气象学角度将众奇分门别类,揭其科学奇因。 ③ 不过,此文中所集之奇,并非一般气候之奇。因为一般气候之奇,是大范围有规律性的,且多为公众所周知。而本文专说由于下垫面,即海拔、地形、海陆等自然原因,加上非自然的人类活动,共四个方面造成的奇异气候。由于这种局地性因素造成的气象矛盾更尖锐,变化更急剧,因此,下垫面造成的气候之奇,一般比大范围造成的更奇。

④ 平原地区,由于一马平川,所以周围气候相差不大。但是进到山区就大不相同,因为每升高百米,气温平均会降低0.6℃左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他从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登上1165米的庐山,竟然从山麓花落春归的夏天,回到了桃花怒放的春天,这在古代岂不是件大奇事!

⑤ 再往高去,天气更凉冷,李白说,“五月(阴历)天山雪,春色未曾看”。2018年冬季奥运会能在亚热带的俄罗斯索契举行,就是海拔高度的这个原因。

⑥ 继续往上,到了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奇事就更多了。例如高原气压低,水到80多摄氏度就开了。因此如果没有高压锅,食堂大师傅蒸出来的馒头总欠火,“生米煮成熟饭”也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煮软了仍是夹生的。2002年,青藏铁路开工不久,高压锅只够供应开水,饭菜是从山下2800米的格尔木送上来的。当年国庆节,青藏铁路风火山工地上举行了一次“世界上最高的婚礼”,新房陈设简单,最大的家具就是两个氧气瓶。因为缺氧,致使高原上的人、马、机器、汽车,都有高山反应。

⑦ 另外,还有一件奇事就是,青藏铁路工地一律规定,为了防止强烈的紫外线辐射(高原上藏族同胞眼睛白内障高发,颧骨上半部被晒得黑红黑红的,都是这个原因),出工时必须

戴上太阳镜,涂防晒霜和唇膏等。高原上男人要做平原上女人做的事,也不能不说是个大奇事。 ⑧ 然而实际上,高原上最令人惊奇的还是大气光像。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电视屏幕上,天空阳光灿烂,可地面上影子黑白分明,如果侧光下人脸几乎半黑半白,这一切都是高原上大气稀薄、散射光极弱的缘故。所以,在高原上,天色蓝中带黑,日月并照;夜空中繁星无数,但个个“不眨眼睛”。

⑨ 不仅如此,就是晨昏,天边太阳既不红也不大,和中午的太阳一样强热。所以,孔子如果有机会登上高原,《列子》中就不会再有《小儿辩日》的故事了。

⑩ 其实,随着高度上升,除了气温降低外,在一定高度下,雨量反而是随着高度而上升的。降温加上增湿,形成了山麓荒漠而山腰出现林带的奇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山区都有这样的怪事。特别是,天山南北坡的林带,从西到东,数千里蜿蜒,风光极为美丽,已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选自2020年9月18日《科普时报》)

(1)从全文看,高海拔上的气候有哪些奇观呢?

(2)请写全第 ④ 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说明效果。

(3)小李同学在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后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不妥之处,第 ⑩ 段应该放到第 ⑤ 段后面。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9.(问答题,15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淡香雪海 李双喜

① 冷了,暖了,暖了,冷了,秋锁重楼,皖南的菊花开了,沿着坡地起起伏伏,白晃晃的如同层层叠叠的雪。

② 几年前,岳父得知我喜欢拍点片子,就向我絮念着故乡的风景:“那菊花啊,就像雪一样,白白的,落满了房前屋后……”我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念想着,念想着那推开木格窗涌入的菊花雪,念想着那粉墙黛瓦上升起的徽州月。

③ 当念想的风景就在眼前,便迫不及待地奔向了菊花园。这儿的菊花一般都种在茶里,一行绿茶一行白菊,一行绿茶再一行白菊……圆圆圈圈,从山顶一直弥漫到山谷。叔叔婶婶们一大早便忙开了,迎着朝阳,采撷着沾满露水的鲜菊。打小我也是劳动好手,见到如此美妙的农活,二话不说,背起竹篮就加入到采菊大军的行列中。

④ 露水浸润过的菊花温润洁净,用手轻轻地掬采,几声清脆的声响后,手掌里已蓄满了

花雪。满溢的露水顺着花雪滴落,水珠儿回环浸润,掌心变得白皙光洁。而后,再轻轻地将掬得有些温热的花朵向后一甩,雪片便从指缝间滑落,悄无声息地撒向了竹篮,那日的天很净,阳光将远方的树染成淡黄色,错杂的光树下,村庄横陈隐现。南坡的花瓣漫天卷起,一双双皱巴巴的手在雪色中舞动,左肩背起的竹篮深深浅浅,风掠过衣袖,衣袖间若有似无地沾满了香雪。

⑤ 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只几个钟头的光景,一筐筐,一箩箩,满当当的雪堆挤满了上山的泥土路。泥土路上,时不时地晃过几个村民,岳父和叔叔们笑着与他们打着招呼,年纪大点的,大多还认得岳父,年纪尚轻的,基本与岳父算是陌生人。离开故乡几十年,偶尔返乡成了岳父回味旧梦、感慨时光最好的旅行。这个深秋的季节,岳父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花田里重逢,心情似乎也都格外明媚,当我拿着相机轻数一、二、三的时候,他们沟壑纵横的笑脸绽放得如同朵朵花雪,有些动人,有些明艳。

⑥ 一上午体验式的劳作,虽不甚劳累,但小腰还是有点吃紧。而叔叔他们却是十分辛苦的,躬着腰从早采到晚,没得歇息。尤其是冷空气光临、菊花全面开放时,无论是下雨落雪还是结冰,都必须要全面抢收,多耽搁一天,菊花就会全部泥烂,损失巨大。听叔叔他们说,打霜结冰的时候采菊花最是难受:迎着山间刺骨的寒风,握着冷冷的菊花冰,全身不停地瑟瑟发抖……白天采完菊花,晚上就得抓紧时间烘干。晒的菊花色彩不美,一般都采用烘干的方式。用慢火细细烘烤,隔几小时翻动一次,烘烤的时间一般都需要十多个小时,所以,菊花盛放的旺期,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无眠。

⑦ 入夜了,坐在粉墙黛瓦的老屋里,沏一杯花雪,黄的蕊,白的瓣,闻暗香浮动,笑魇在水的柔波里慢慢舒展。身后条桌上的老座钟正咔嚓、咔嚓、咔嚓……响着,当、当当当……的报时声一如当年洪亮。

⑧ 天微亮,炊烟升腾,头顶上飘散着淡淡的菊香。礼堂外集满了人,收菊花的市场开放了。睡眼惺忪的叔叔婶婶提着两大袋菊花挤了进去,不大会儿,便称完重验完货了。叔叔淡淡地说:“今天的菊花降价了,原先能卖到六十的好菊花,现在只卖到五十三了。”比起毫不在乎的叔叔,一旁的婶婶倒是有点小失落。岳父安慰了几句,叔叔笑着说:“没什么了,行情说变就变的,菊花一多,价格自然会降点!”叔叔说得很坦然,不带一丝遗憾,此时,晨光正掠过周遭的山峦,南坡雾散了,陌上雪色点点。

⑨ 北方的冬天已然深沉,忽地又想起深秋的徽州,想起那漫山的菊花雪,是否就在今夜,最后一瓣花朵正悄然凋谢,叔叔担着花雪从高大的马头墙下走过,他回头笑着,诉说着今年的收成。或许那里就是我们向往的桃源,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幻梦;而对他们来说,那里只是一块生存的土地,繁衍生息,悲喜静然。

⑩ 艳丽的花朵看多了,就更钟情于山水间那素白的香雪,就像身处霓虹闪烁的城市,待

久了,腻了,累了,多数人就开始怀恋起乡野的悠然雅致来。满园白菊,素雅馨香,淡到极致。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极,方能心素如简。

(摘自《一去二三里: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1)下列句子中,不是描写菊花的是___ ..A.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D.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2)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故乡的风景”? (3)请赏析第 ⑦ 段的画线文字。

(4)文章第 ⑧ 段写叔叔婶婶去卖菊花,写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⑨ 段画线句的理解。

10.(问答题,40分)作文。

钱锺书在《窗》中说“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既可以“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也可以“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窗,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词。打开或关上心里的那扇窗,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请以“有这样一扇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 不少于600字; ③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10,总分:100

1.(问答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岁月面前,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久久徜徉,也别对失败耿耿难忘;在岁月面前,没有闲xiá再为瑰梦的失落而忧yù,也无需再去为久已封的梦幻而悲伤。轻轻拂面的微风,柔柔照射的月光,宁静安mì,轻歌慢舞,这样的人生谁不希望?但承受山一样厚重压力,忍受冷酷残恐的磨难,经过惊心动pò的奋斗之后获得慷概豪烈的美丽也是人生的一种渴望。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闲xiá___ ② 忧yù___ ③ 安mì___ ④ 惊心动pò___

(2)找出上文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___ 改为___ ___ 改为___

【正确答案】:暇; 郁; 谧; 魄; 慢; 曼; 概; 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解答】:答案:

(1) ① 暇 ② 郁 ③ 谧 ④ 魄 (2)慢---曼 概---慨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填空题,8分)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① 水何澹澹,___ 。(曹操《观沧海》) ② 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___ 》) ③ 海日生残夜,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___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 。(___ 《诫子书》) ⑥ 子曰:“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正确答案】:[1]山岛竦峙;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江春入旧年; [5]枯藤老树昏鸦; [6]非宁静无以致远; [7]诸葛亮; [8]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 ① 山岛竦峙(重点字:竦) 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江春入旧年

④ 枯藤老树昏鸦(重点字:藤) ⑤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⑥ 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3.(问答题,3分)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无比炎热,无法通过。这里的土地却说:“这火原是大圣放的。”请你说说火焰山的来历。

【正确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内容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解答】:答案:

《西游记》中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丢进八卦炼丹炉,用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当煽火童子打开炼丹炉时,已炼成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脚蹬倒炼丹炉,金丹散落一地,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

【点评】: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4.(单选题,2分)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父亲的病》,记叙儿时的我要去看庙会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病中的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不会背就不能去看戏的经历。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内容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解答】:ACD.正确;

B.错误,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不会背就不能去看戏的经历的是《五猖会》。 故选:B。

【点评】: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5.(问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节选自白居易《观刈麦》)

【材料二】

某社交媒体的一段视频中,一个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个西瓜。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将整个西瓜切成片。随后,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后将剩余的西瓜全都扔进了垃圾箱。

这段视频只是网络上千千万万有关浪费食物的视频之一,而其评论区的回复更令跌眼镜:“为了视频的影响力而浪费粮食永远不会令人作呕。”

然而,就在一些人肆无忌惮浪费粮食的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这个数字高达约13亿吨。

根据5家联合国机构于7月13日联合发布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如不扭转粮食不足人口增加趋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中提出的“零饥饿”目标将无法实现。

(节选自《科技日报》)

【材料三】

**同志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节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小李同学吃午饭时,吃了几口就准备倒掉,面对同学的劝告,他振振有词地说:“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想倒就倒”。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写几句话劝劝他。

【正确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劝导部分,从材料一中可得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材料二“如不扭转粮食不足人口增加趋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中提出的‘零饥饿’目标将无法实现”可得出“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摆脱饥饿状况”;从材料三“**同志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可得出:国家要求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从“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可得出:我们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可据此整理为顺畅的语言进行劝说,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解答】:答案:

示例:小李同学,你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总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且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决饥饿问题。浪费之风可耻,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每一粒粮食,实施“光盘行动”,好吗?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问答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秋夜寄丘员外 ① 韦应物 ②

怀君属 ③ 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 ④ 应未眠。

【注】 ① 丘员外,苏州人,任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上。 ②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③ 属:正值,适逢。 ④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1)试分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后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这两句进行鉴赏。

【正确答案】:

【解析】:这是一首作者送给友人的诗。诗的前两句写景,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夜,诗人深夜无眠,出来散步,此时天气已是微凉,不禁想起了分离已久的友人。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我的友人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无眠呢?如此秋色,却不能和友人共赏,表现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填空。根据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填空即可。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夜,诗人深夜无眠,出来散步,此时天气已是微凉,不禁想起了分离已久的友人,表现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最后两句,用“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这是以声写静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松子落是实景,友人未眠是虚写。同样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2)示例一: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用“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问答题,10分)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安的四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 ① 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 ② 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丁]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 ① 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东晋名将。 ② 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即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③ 局:棋局。 (1)对下列句子里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好著紫罗香囊 .D.乃谲与赌 .

差:大体 因:因为 著:佩戴 谲:欺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3)面对夫人“不见君教儿”的质疑,谢安的回答是“我常自教儿”。结合以上语段,分析谢安对子侄辈的教育是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B 【解析】:【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太傅谢安为这事很担忧,又不想伤他的心。于是就骗他来赌,把他的香囊赢过来马上烧掉。

【丙】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丁】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 重点词:何,什么。似,像。句意: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 重点词:书,书信。竟,结束。句意: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

义”“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谢安在雪天给子侄辈们讲解诗文、欣赏侄女咏雪之句表明他教导有方。从【乙】“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骗取侄儿香囊一事,从这件事能看出谢安具有教育机智,富有爱心。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以看出,谢安收到孩子的捷报泰然自若,谢安遇事冷静、沉着的特点对孩子们也是很好地教育。所以,谢安对子侄辈的教育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常自教儿”,即他注意言传身教。 答案: (1)B

(2) ①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 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

(3)谢安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谢安在雪天给子侄辈们讲解诗文、欣赏侄女咏雪之句可以看出他教导有方;谢安骗取侄儿香囊一事,可见其具有教育机智,富有爱心;收到孩子的捷报泰然自若,可以看出谢安遇事冷静、沉着的特点。

【点评】:“而”的用法:

① 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 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 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 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8.(问答题,7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高海拔上的气候奇观

林之光

① 中国气候之奇无数。但世界上本无无缘无故之奇。

② 本文并非“志怪”“猎奇”,而是从气象学角度将众奇分门别类,揭其科学奇因。 ③ 不过,此文中所集之奇,并非一般气候之奇。因为一般气候之奇,是大范围有规律性的,且多为公众所周知。而本文专说由于下垫面,即海拔、地形、海陆等自然原因,加上非自然的人类活动,共四个方面造成的奇异气候。由于这种局地性因素造成的气象矛盾更尖锐,变化更急剧,因此,下垫面造成的气候之奇,一般比大范围造成的更奇。

④ 平原地区,由于一马平川,所以周围气候相差不大。但是进到山区就大不相同,因为每升高百米,气温平均会降低0.6℃左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他从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登上1165米的庐山,竟然从山麓花落春归的夏天,回到了桃花怒放的春天,这在古代岂不是件大奇事!

⑤ 再往高去,天气更凉冷,李白说,“五月(阴历)天山雪,春色未曾看”。2018年冬季奥运会能在亚热带的俄罗斯索契举行,就是海拔高度的这个原因。

⑥ 继续往上,到了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奇事就更多了。例如高原气压低,水到80多摄氏度就开了。因此如果没有高压锅,食堂大师傅蒸出来的馒头总欠火,“生米煮成熟饭”也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煮软了仍是夹生的。2002年,青藏铁路开工不久,高压锅只够供应开水,饭菜是从山下2800米的格尔木送上来的。当年国庆节,青藏铁路风火山工地上举行了一次“世界上最高的婚礼”,新房陈设简单,最大的家具就是两个氧气瓶。因为缺氧,致使高原上的人、马、机器、汽车,都有高山反应。

⑦ 另外,还有一件奇事就是,青藏铁路工地一律规定,为了防止强烈的紫外线辐射(高原上藏族同胞眼睛白内障高发,颧骨上半部被晒得黑红黑红的,都是这个原因),出工时必须戴上太阳镜,涂防晒霜和唇膏等。高原上男人要做平原上女人做的事,也不能不说是个大奇事。 ⑧ 然而实际上,高原上最令人惊奇的还是大气光像。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电视屏幕上,天空阳光灿烂,可地面上影子黑白分明,如果侧光下人脸几乎半黑半白,这一切都是高原上大气稀薄、散射光极弱的缘故。所以,在高原上,天色蓝中带黑,日月并照;夜空中繁星无数,但个个“不眨眼睛”。

⑨ 不仅如此,就是晨昏,天边太阳既不红也不大,和中午的太阳一样强热。所以,孔子如果有机会登上高原,《列子》中就不会再有《小儿辩日》的故事了。

⑩ 其实,随着高度上升,除了气温降低外,在一定高度下,雨量反而是随着高度而上升的。降温加上增湿,形成了山麓荒漠而山腰出现林带的奇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山区都有这样的怪事。特别是,天山南北坡的林带,从西到东,数千里蜿蜒,风光极为美丽,已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选自2020年9月18日《科普时报》)

(1)从全文看,高海拔上的气候有哪些奇观呢?

(2)请写全第 ④ 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说明效果。

(3)小李同学在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后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不妥之处,第 ⑩ 段应该放到第 ⑤ 段后面。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开头先说“世界上本无无缘无故之奇”,然后引出说明对象--从气象学角度揭海拔、地形、海陆等方面造成的奇异气候的科学奇因,接着列举高原上的各种奇观并逐一揭其原因。文章结构是总分关系。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锁定关键段落,抓住关键词句作答。通过阅读文章,锁定在 ④ - ⑩ 。得出答案:山麓海拔32米处与到1165米处,竟然时差是从夏到春的一个季节;高原地区水到80多摄氏度就开了;高原上男人出工必须戴上太阳镜,涂防晒霜和唇膏;高原上天色蓝中带黑,日月并照;夜空中繁星无数,但个个“不眨眼睛”;高原晨昏,天边太阳既不红也不大,和中午的太阳一样强热;山麓荒漠而山腰出现林带的奇迹。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句子,然后结合方明方法技巧去作答。由关键词句“进到山区就大不相同”“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登上1165米的庐山”等词句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后面举例子为例分析说明效果:通过举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进到山区气温就大不相同的奇观。

(3)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顺序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第 ⑤ 段和第 ⑩ 段内容,然后结合说明顺序内容作答。 ④ ⑤ 两段说明的是高原高度上升,气温降低外的内容,而第 ⑩ 段段首句“其实,随着高度上升,除了气温降低外,在一定高度下,雨量反而是随着高度而上升的”,不只是中心句,而且承接了这一内容,所以赞同小李同学的看法。 答案:

(1)山麓海拔32米处与到1165米处,竟然时差是从夏到春的一个季节;高原地区水到80多摄氏度就开了;高原上男人出工必须戴上太阳镜,涂防晒霜和唇膏;高原上天色蓝中带黑,日月并照;夜空中繁星无数,但个个“不眨眼睛”;高原晨昏,天边太阳既不红也不大,和中午的太阳一样强热;山麓荒漠而山腰出现林带的奇迹。

(2)作比较、举例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他从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登上1165米的庐山,竟然从山麓花落春归的夏天,回到了桃花怒放的春天”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描绘自己亲身感受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进到山区气温就大不相同的奇观。

(3)赞同。 ④ ⑤ 两段说明的是高原高度上升,气温降低外的内容,而第 ⑩ 段段首句“其实,随着高度上升,除了气温降低外,在一定高度下,雨量反而是随着高度而上升的”,不只是中心句,而且承接了这一内容,所以赞同小李同学的看法。

【点评】:说明方法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清楚更明确);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

9.(问答题,15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淡香雪海 李双喜

① 冷了,暖了,暖了,冷了,秋锁重楼,皖南的菊花开了,沿着坡地起起伏伏,白晃晃的如同层层叠叠的雪。

② 几年前,岳父得知我喜欢拍点片子,就向我絮念着故乡的风景:“那菊花啊,就像雪一样,白白的,落满了房前屋后……”我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念想着,念想着那推开木格窗涌入的菊花雪,念想着那粉墙黛瓦上升起的徽州月。

③ 当念想的风景就在眼前,便迫不及待地奔向了菊花园。这儿的菊花一般都种在茶里,一行绿茶一行白菊,一行绿茶再一行白菊……圆圆圈圈,从山顶一直弥漫到山谷。叔叔婶婶们一大早便忙开了,迎着朝阳,采撷着沾满露水的鲜菊。打小我也是劳动好手,见到如此美妙的农活,二话不说,背起竹篮就加入到采菊大军的行列中。

④ 露水浸润过的菊花温润洁净,用手轻轻地掬采,几声清脆的声响后,手掌里已蓄满了花雪。满溢的露水顺着花雪滴落,水珠儿回环浸润,掌心变得白皙光洁。而后,再轻轻地将掬得有些温热的花朵向后一甩,雪片便从指缝间滑落,悄无声息地撒向了竹篮,那日的天很净,阳光将远方的树染成淡黄色,错杂的光树下,村庄横陈隐现。南坡的花瓣漫天卷起,一双双皱巴巴的手在雪色中舞动,左肩背起的竹篮深深浅浅,风掠过衣袖,衣袖间若有似无地沾满了香雪。

⑤ 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只几个钟头的光景,一筐筐,一箩箩,满当当的雪堆挤满了上山的泥土路。泥土路上,时不时地晃过几个村民,岳父和叔叔们笑着与他们打着招呼,年纪大点的,大多还认得岳父,年纪尚轻的,基本与岳父算是陌生人。离开故乡几十年,偶尔返乡成了岳父回味旧梦、感慨时光最好的旅行。这个深秋的季节,岳父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花田里重逢,心情似乎也都格外明媚,当我拿着相机轻数一、二、三的时候,他们沟壑纵横的笑脸绽放得如同朵朵花雪,有些动人,有些明艳。

⑥ 一上午体验式的劳作,虽不甚劳累,但小腰还是有点吃紧。而叔叔他们却是十分辛苦的,躬着腰从早采到晚,没得歇息。尤其是冷空气光临、菊花全面开放时,无论是下雨落雪还是结冰,都必须要全面抢收,多耽搁一天,菊花就会全部泥烂,损失巨大。听叔叔他们说,打霜结冰的时候采菊花最是难受:迎着山间刺骨的寒风,握着冷冷的菊花冰,全身不停地瑟瑟发抖……白天采完菊花,晚上就得抓紧时间烘干。晒的菊花色彩不美,一般都采用烘干的方式。用慢火细细烘烤,隔几小时翻动一次,烘烤的时间一般都需要十多个小时,所以,菊花盛放的旺期,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无眠。

⑦ 入夜了,坐在粉墙黛瓦的老屋里,沏一杯花雪,黄的蕊,白的瓣,闻暗香浮动,笑魇在水的柔波里慢慢舒展。身后条桌上的老座钟正咔嚓、咔嚓、咔嚓……响着,当、当当当……的报时声一如当年洪亮。

⑧ 天微亮,炊烟升腾,头顶上飘散着淡淡的菊香。礼堂外集满了人,收菊花的市场开放了。睡眼惺忪的叔叔婶婶提着两大袋菊花挤了进去,不大会儿,便称完重验完货了。叔叔淡淡地说:“今天的菊花降价了,原先能卖到六十的好菊花,现在只卖到五十三了。”比起毫不在乎的叔叔,一旁的婶婶倒是有点小失落。岳父安慰了几句,叔叔笑着说:“没什么了,行情说变就变的,菊花一多,价格自然会降点!”叔叔说得很坦然,不带一丝遗憾,此时,晨光正掠过周遭的山峦,南坡雾散了,陌上雪色点点。

⑨ 北方的冬天已然深沉,忽地又想起深秋的徽州,想起那漫山的菊花雪,是否就在今夜,最后一瓣花朵正悄然凋谢,叔叔担着花雪从高大的马头墙下走过,他回头笑着,诉说着今年的收成。或许那里就是我们向往的桃源,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幻梦;而对他们来说,那里只是一块生存的土地,繁衍生息,悲喜静然。

⑩ 艳丽的花朵看多了,就更钟情于山水间那素白的香雪,就像身处霓虹闪烁的城市,待久了,腻了,累了,多数人就开始怀恋起乡野的悠然雅致来。满园白菊,素雅馨香,淡到极致。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极,方能心素如简。

(摘自《一去二三里: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1)下列句子中,不是描写菊花的是___ ..A.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D.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2)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故乡的风景”? (3)请赏析第 ⑦ 段的画线文字。

(4)文章第 ⑧ 段写叔叔婶婶去卖菊花,写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⑨ 段画线句的理解。

【正确答案】:B

【解析】:文章第 ① -- ③ 段写的是菊花盛开的美景; ④ ⑤ ⑥ 段写了村民采摘菊花,烘干菊花的场景; ⑧ 段写了村民卖菊花的情景。表达作者对乡民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ACD.是。

B.不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写的是梅花。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 段中结合“皖南的菊花开了,沿着坡地起起伏伏,白晃晃的如同层层叠叠的雪”以及第 ③ 段写的都是菊花盛开的美景; ④ ⑤ ⑥ 段写了村民采摘菊花,烘干菊花的场景; ⑧ 段写了村民卖菊花的情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一杯花雪”把“白菊”比作“雪”,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暗香浮动”出自林逋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生动形象地写出菊花茶的形美、柔香,闻之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营造出闲适悠然之气氛,表现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入夜后品上一杯菊花茶的那种舒适之感。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 ⑧ 段写叔叔婶婶去卖菊花,承接上文采菊花、烘菊花,丰富文章内容。卖菊花的过程中,写了“毫不在乎的”“很坦然,不带一丝遗憾”的叔叔,表现了乡民们恬淡自如、豁达开朗的性格,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乡民们淳朴自然品格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我们向往的桃源”,说明城市人向往乡下悠闲自得的生活,而这样的“世外桃源”却只是农村人一块生存的土地,繁衍生息,悠闲自得,无悲无喜,已经非常习惯的生活。城市人和农村人对农村生活的态度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答案: (1)B

(2)菊花盛开的美景,乡民采花烘花的劳作之景,卖花之景。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香浮动”引用林逋诗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菊花之美、茶之柔香,令人心旷神怡。行文节奏舒缓,营造出闲适悠然之气氛,表现出村民入夜后品茶的舒适之感。

(4)丰富文章内容,借之表现乡民恬淡自如、豁达开朗的性格,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乡民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5)城市人向往着乡下悠然闲适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却是乡下人辛勤耕耘习惯了的。这一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乡下生活的喜爱之情,也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点评】:赏析词语的答题方法:

第一步:解释词义或指出词语所用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第二步,揭示内容表现力。即结合语境分析指定词语和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动作行为和状态性质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揭示表达效果。分析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或指出其与中心、上下文的关系,揭示作者或人物的特殊情感等。 10.(问答题,40分)作文。

钱锺书在《窗》中说“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既可以“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也可以“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窗,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词。打开或关上心里的那扇窗,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请以“有这样一扇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 不少于600字; ③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正确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标题中“有这样一扇窗”的“窗”,可以理解为有形的窗,也可理解为无形的窗。如果是前者,可通过窗外景物的变化反映时代的进步。如果是后者,可以以心灵之窗为抒情对象,表现自己独特的心灵体悟。无论哪种,都要从生活中取材,力求表现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这个话题只有一个字,却有着无限的内涵和外延。窗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生活中,与窗有关的故事太多了,它可能有自己的丰富经历,也可能是生活的无声见证。大家要以“窗”为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来完成本次作文。以“心灵之窗”为例:善良、友爱、诚实、团结、谦虚、真诚等都反映了人的心灵美,每一种品质都值得提倡。比如,以“窗”为主线,追述一段成长故事,来揭示家庭的温暖,来诉说人间的真情。那扇窗里有“我”的童年,见证了“我”的成长;那扇窗里有外婆的笑容,记录了她苍老的背影;那扇窗里有中秋的月光,倾泻出无尽的思念;那扇窗里有母亲的陪伴,闪着微弱的烛光。行文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写出真情实感,二是表达要得体。“真情”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实感”是发自肺腑的表达,一定要有感而发。另外,表达还要得体,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不空泛议论,而是水到渠成地表情达意。

【解答】:

有这样一扇窗

我的书房有一扇北窗,大而宽敞。放眼望去,是各色树木掩映着的大湖和远处隐隐约约的高楼。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唯有立交桥上的路灯和远处高楼里的灯光点缀着夜色。这个时候,我总喜欢把窗帘拉开,开始挑灯夜战。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对面楼的一角也有这样一扇窗。窗前同样是大大的写字台,那里总会坐着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儿。见的次数多了,我便开始留意她。她的作息极其规律,每天清晨,当我匆匆跑进书房收拾书包时,她已在书桌前早读;每天晚上,当我放下书包翻出作业时,她已经在那里奋笔疾书。她总是起得比我早、睡得比我晚,即使是周末,她也依然早起晚睡。我还发现,除了看书、写作业,她会听听音乐,或者拉伸一下身体,做做广播操。我试着跟随她的节奏,设计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课业越来越重,作业难度越来越大,考试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常常坐在书桌前,为数理化抓耳挠腮。当我努力解题,有时想着想着,思路却像电流般戛然而止,瞬间找不到北的感觉让我烦躁。我想要放弃,抬头却望见那个身影。她遇到我这种情况也会像我这样烦躁吗?可是她根本不知道我的想法,她全神贯注地写着。看着看着,我也被感染了,忽然发现她的姿势好美。是啊,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我瞬间有了信心。我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再吸一口,再呼出,思路忽然就打开了。

当然,我也有考好的时候,每次我都会习惯性地庆祝一下:放学回家先听会儿音乐、转会儿笔、看会儿闲书,然后东翻翻西看看,等夜深了才发现作业还有一堆。唉,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日复一日,对面的女孩儿就像一个标杆,立在我的眼前。我越来越不敢松懈,渐渐地,我也变得自律起来。开小差儿时,不经意间瞥见她,一秒内就可以把自己从神游中拉回;看她收拾书桌,准备熄灯睡觉时,我也会加快做作业的速度。我曾试着学习她的早起早读,但最终没有坚持下来,不过我也另辟蹊径,找到了在车上早读的好方法。

我的学习从杂乱无章变得有条不紊,我的作息也越来越有规律,我变得快乐起来,我甚至总在内心对她说:早安!晚安!我越来越迷恋立交桥上的路灯和远处高楼格子窗里的灯光。那些远方的窗和近在咫尺的她的窗,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人产生无穷的动力。我想,或许我的窗也是别人眼里的光。

【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面的那扇窗、那盏灯、那个人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对面窗户后面的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每晚的相伴以及给“我”的激励,陌生的是“我”不知道她的姓名等。熟悉的陌生人促使“我”不断前行,她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指引着“我”。文章充满正能量,令人振奋。文章结尾较为巧妙,让人不由得想起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