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总结
总论
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
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
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2)提出了
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
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1、损伤的分类
(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二)分类方法
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
a.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b.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
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
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b.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
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6)按照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
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
2、损伤的病因
(一)外因
1)外力损害:
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a.直接暴力:
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
b.间接暴力:
所致的损伤都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
c.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如跌仆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髌骨骨折,投掷手榴
弹时肌肉强烈收缩致肱骨干骨折
d.持续劳损
2)外感六淫
3)邪毒感染
(二
)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临床检查
青春没有驿站,奋斗没有终点。——彭素贞
1、损伤的症状体征
(一)全身情况
1)轻:一般无全身症状,可伴气滞血瘀症
2)重:可较明显,甚出现休克症状
(二)局部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
a.畸形:发生骨折或脱位时,由于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韧带的牵拉,常使骨折端移
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产生特殊畸形,如方肩畸形、餐叉畸形
b.骨擦音: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检查骨折局部时,
用手触摸可感觉到
c.异常活动:受伤前不能活动的骨干部位,在骨折后出现屈曲、旋转等不正常活
动
d.关节盂空虚:原来位于关节盂的骨端脱出,处于异常位置,致使关节盂空虚,
这是脱位的特征
e.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
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
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情况,
称为弹性固定
2、骨病的症状体征
(一)全身症状体征
(二)局部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3、四诊
(一)望局部: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以及望肢体功能
(二)闻诊1)听骨擦音
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2)听骨传导音:
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
3)听入臼声:关节脱位整复成功时
4)听筋的响声(分类)
a.关节摩擦音
响声,多系肌腱通过肥厚之腱鞘所产生,
习惯上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
即“捻发音”
c.关节弹响声
5)听啼哭声
6)听创伤皮下气肿的捻发音
7)闻气味
(三)问诊---发病情况
1)主诉:即患者主要症状及发生时间
2)发病过程
3)伤情: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
a.疼痛
b.肿胀
c.肢体功能
d.畸形
e.创口
四、骨与关节检查法
1、检查方法和次序
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关节活动→测定肌力→测量→特殊试验(特殊检查)→神经功能→血管检查
2、测量检查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
(二)肢体周径测量法
1)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2)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3)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1)中立位0°法:目前临床常应用的记录方法
2)邻肢夹角法
3、肌力检查
(一)检查内容
1)肌容量: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
2)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被动运动!!)(二)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主动运动!!)
1)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2)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3)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4)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5)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6)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4、临床检查法
(一)摸法
1)主要用途
a.摸压痛
b.摸畸形
c.摸肤温
d.摸异常活动
e.摸弹性固定
f.摸肿块(二)特殊检查法(方法、阳性体征、意义、机理)1)颈部
a.分离试验
托住枕骨部,向上牵拉
舒展小关节囊,
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使疼痛减轻
b.颈椎间孔挤压试验
向下用力按压头部
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剌激,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2)腰背部
N受到牵拉
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起该物
管狭窄症
3)骨盆
“4”
4)肩部
30-60°区域时功能障碍
5)肘部
觉
6)腕和手部
7)髋部
TB、RF引起的)
(腰大肌挛缩试验)
TB、髋关节强直
8)膝部
Mc Murray试验)
伤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移---后交叉韧带断裂
伤或撕裂
e.浮髌试验
意义:关节腔内有积液
9)踝部
伸膝、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比目鱼肌挛缩;
屈膝时能背伸,伸膝时不能背伸:腓肠肌挛缩
5、影象学检查
(一)CT在伤科中的应用
1)绝对适应证:脊柱及大关节的外伤;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症;先天性疾病
及发育异常
2)相对适应证:引导穿刺活检;对骨及软组织肿瘤的评价;四肢关节如踝关节
及跟骨外伤
3)不良适应证:寻找原发肿瘤及转移瘤;评价感染;软组织及韧带的损伤
四、治疗方法
1、骨伤内治法(十法)
(一)初期治法:1)攻下逐瘀法2)行气消瘀法3)清热凉血法4)开
窍活血法
(二)中期治法:1)和营止痛法2)接骨续筋法
(三)后期治法:1)补气养血法2)补益肝肾法3)补养脾胃法4)舒筋活络法
2、骨病内治法:1)清热解毒法2)温阳驱寒法3)祛痰散结法4)祛邪通络法
3、整复时机:伤后半小时(最易);4-6h(也较易);7-10d(可考虑)
4、正骨手法操作要领
(一)拔伸: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二)旋转: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
(三)屈伸:主要矫正断端成角畸形
(四)提按:用于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
(五)端挤:用于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
(六)摇摆: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
(七)触碰: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
(八)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的骨折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
(九)折顶:肌肉发达处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单靠牵引不能纠正者
(十)回旋: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十一)蹬顶:肩、肘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后脱位
(十二)杠杆: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5、夹板固定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简答题!!)
1)适应证
a.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
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
b.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
c.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证
a.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b.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
c.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
c.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
d.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6、固定垫使用方法
(一)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
(二)二垫固定法: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
(三)三垫固定法:用于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7、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
右(填空!!)
8、布托牵引
(一)颌枕带牵引
1
2)操作方法:牵引重量一般为
(二)骨盆悬吊牵引
1)适应证:耻骨联合分离、骨盆环骨折分离、髂骨翼骨折向外移位、骶髂关节分离等
2
(三)骨盆牵引带牵引
1
2
五、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定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伏克曼缺血性肌挛缩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
¤注:筋膜间隔区由肌间隔、深筋膜与骨膜等组成
¤注: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4-12h后,则肢体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感觉异常、肌肉挛缩与运动丧失等表现
2、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疼痛:剧烈疼痛可视为最早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
2)皮温升高:皮肤略红,肤温稍高
3)肿胀:早期不显著但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局部组织张力增高
4)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失
5)肌力变化:初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
6)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发病时可正常;若发展,远侧脉搏逐渐
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二)全身症状:肌肉坏死的情况下出现
¤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
¤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肌肉瘫痪(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
3、各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特征(简答!!)
(一)前臂间隔区综合征
1)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与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五个手指时引起疼痛
2)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屈拇与屈指肌无力,被动伸五个手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二)小腿间隔区综合征
1)前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前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有时皮肤发红,伸趾肌与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踝与屈趾引起疼痛,腓深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2)外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外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腓骨肌无力,内翻踝关节引起疼痛,腓深浅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3)后侧浅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后侧肿胀,有压痛,比目鱼肌及腓肠肌无力,背屈踝关节引起疼痛
4)后侧深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有压痛,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丧失
4
、治疗方法: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小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一)改善血循环:解除外固定及敷料;对疑是病人肢体不可抬高,因将降低局
部血压使症状加重;
全间隔区肌腹部筋膜充分切开;
各论
一、骨折(诊察要点中基本都含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骨擦音、异常活动,
可自动套入)
上肢骨折
1.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处,幼儿多见;以短斜形骨折为多,骨折后内侧段
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向前下方移位;诊断要点为骨折体征+患肩向内、下、前倾斜,常以健手托患侧肘部,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偏向健侧;固定方法为8字绷带固定法与双圈固定法,一般固定4周,粉碎性骨折延长至6周;练功重点为肩外展和旋转运动
青春没有驿站,奋斗没有终点。——彭素贞
2.肱骨外科颈骨折: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老年人多见;可合并臂丛神经,
腋动静脉损伤;临床类型为外展型骨折(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内收型骨折(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多向外侧突起成角),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传达暴力)。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1-2周
3.肱骨干骨折:位于外科颈下1cm至内外髁上2cm,中1|3处骨折好发迟缓愈
合和不愈合,中下1|3处骨折易并发神经损伤(桡神经);上1|3骨折时,近端向前、内移位,远端向上外移位。中1\\3骨折时,近端向外前移位,远端向上移位;夹板固定时上1|3骨折要超过肩关节,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中1|3骨折不超过上下关节,特殊(固定期间可发生分离移位)!
4.肱骨髁上骨折:前倾角(30-50),携带角(10-15),肘后三角正常,多见于儿
童;临床分型为伸直型(伸肘位,肱骨髁被推向后上方,易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屈曲型(屈肘位,肱骨髁被推向前上方);伸直型屈肘90-110位固定3周,屈曲型屈肘40-60位固定3周
5.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临床分型为伸直型(多见于儿童,桡骨头
向前外方脱出),屈曲型(多见于成人,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内收型(多见于幼儿);诊断要点为可见尺骨成角畸形,特别要注意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整复原则上为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伸直型屈肘位固定4-5周,屈曲型或内收型伸肘位固定2-3周后改屈肘为固定
6.桡、尺骨干双骨折:病因病机为直接暴力(横型或粉碎型骨折),间接暴力(桡
骨骨折+低位尺骨骨折),扭转暴力(高位尺骨骨折+低位桡骨骨折);屈肘90
中立位固定,成人6-8周,儿童3-4周
7.桡骨下1|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多见于成人;临床分型为第一型(桡
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下端骨骺分离,皆为儿童),第二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或斜行骨折,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多位传达暴力所致,最常见),第三型(桡骨干下1|3骨折,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弯曲畸形,多为机器绞伤);治疗上第一型按桡骨下断骨处理,第二型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第三型先整复尺骨弯曲畸形后整复脱位与骨折
8.桡骨下端骨折;桡骨远侧端3cm以内的骨折,掌倾角(10-15),尺偏角(20-25);
临床分型为伸直型(科累式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尺偏角减少),屈曲型(史密斯骨折,远端向桡侧和掌侧移位);诊察要点为背侧移位的餐叉样畸形和向桡侧移位的枪上刺刀状畸形
9.腕舟骨骨折:可发生于腰部、近端或结节部,以腰部多见,除结节部外均易
发生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x线检查取正位、侧位和尺偏斜位;固定于背伸25-30、尺偏10、拇指对掌和前臂中立位
下肢骨折
1.股骨颈骨折:内倾角|颈干角(110-140,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
髋内翻),前倾角或扭转角(12-15),好发于老年人;按部位可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基底部,前两者为囊内骨折,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者为囊外骨折,不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按x线表现可分为外展型(林顿角小于30,多为头下部剪力小,愈合率高)和内收型(林顿角45,多为颈中部,多见,剪力大,不易愈合);
整复方法为屈髋屈膝法和牵引复位法;
固定时需防止患肢外旋
2.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临床分型为顺转子间型、反转子间型和转
子下型,除顺转子间非粉碎型外皆属不稳定型骨折;诊察要点为压痛点在大转子处,瘀斑广泛,肿胀明显,可与股骨颈骨折的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瘀肿不显相鉴别;手法矫正髋内翻和外旋畸形,中立位固定6-8周
3.股骨干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由直接暴力所致;股骨干上1|3骨折
近端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向后、向上、向内移位。股骨干中1|3骨折最多见,近端外展屈曲,远端向上移位。股骨干下1|3远端向后移位,且易损伤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治疗上,垂直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儿童,以臀部离开床面一拳之距为宜,牵引3-4周。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的人
4.髌骨骨折:系人体最大籽骨;直接暴力致粉碎型骨折,间接暴力致横形骨折,
可因股四头肌强力收缩而致;无移位时可用抱膝圈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移位较大者用抓髌器固定
5.胫骨髁骨折:多由传达暴力所致;可有膝内外翻畸形;治疗上力求恢复胫骨
关节面的平整和下肢正常的生理轴线
6.胫腓骨干骨折:好发于胫骨中下1|3交界处;直接暴力所致者两骨折线都在
同一水平,间接暴力所致者腓骨的骨折线较胫骨高;上1|3骨折易损伤血管,中、下段骨折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胫骨骨折尚可致筋膜间隔区综合症;
治疗上,无移位者夹板固定,有移位的稳定性骨折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不稳定性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跟骨牵引7.踝部骨折:分为内翻损伤(内踝斜形骨折,外踝横形骨折)和外翻骨折(外
踝斜形骨折,内踝横形骨折),以前者多见;根据骨折脱位程度可分为一度(单踝骨折)、二度(双踝骨折,距骨轻度脱位)、三度(三踝骨折,距骨脱位)
8.跟骨骨折:结节关节角(30-45);多为传达暴力所致;根据骨折线走向可分为不
波及跟据关节面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前者预后较好,后者较差;诊察要点为足跟部横径变宽,严重者足跟变平;治疗重点为恢复跟距关节的对位关系和结节关节角,并注意矫正跟骨体增宽
躯干骨折
1.肋骨骨折:好发于4-9肋。多根肋骨多处骨折时可出现反常呼吸。诊察要点为
胸廓挤压征阳性+反常呼吸+血气胸。治疗上,单纯肋骨骨折多无明显移位,不需整复,治疗重点在于止痛和预防肺部感染;多根多段肋骨骨折出现反常呼吸者,采用肋骨牵引法;少数肋骨一处骨折者采用胶布固定法(由后向前,由下至上,固定3-4周);老年人及对胶布过敏者以尼龙扣带或弹力绷带固定法;手术以钢丝内固定
2.脊柱骨折:四个生理弯曲,脊椎骨解剖结构,椎间韧带;31对脊神经(颈8
胸12腰5骶5尾1),三个功能区(颈膨大c4-t1,腰膨大t12-s2,马尾神经s2以下;临床分型为屈曲型损伤、过伸型损伤、垂直压缩型损伤、侧屈型损伤、屈曲旋转型损伤、水平剪力型损伤撕脱型损伤;整复方法为持续牵引复位法、垫枕腰背肌功能锻炼复位法(五点支撑法伤后一周内,三点支撑法伤后2-3周,四点支撑法)、牵引过伸按压法、二桌复位法、两踝悬吊复位法
3.骨盆骨折:临床分型为侧方压缩型(骶髂后韧带断裂,而骶髂前韧带完整,
在内旋位是不稳定的,而在垂直平面上稳定),前后压缩型(\"开书本\"样损伤,骶髂前韧带断裂,而骶髂后韧带完整,在外旋位不稳定,在垂直平面上稳定),垂直压缩型(半侧骨盆向头侧的纵向移位),混合型,撕脱性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剧烈运动过程中);诊察要点为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发症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死亡主要原因)、泌尿道损伤(主要为后尿道损伤和膀胱破裂)、直肠损伤、女性生殖道损伤、神经损伤(腰丛,骶丛,闭孔神经或股神经损伤,多为可逆性);治疗上,急救需迅速控制出血、快速补充血容量、临时固定。整复上对垂直方向移位者行股骨髁上牵引,重量为体重1|5-1|7,8--12周;前后压缩型骨折以多头带加压包扎或骨盆帆布兜悬吊固定
二、脱位(诊察要点中基本都含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关节盂空虚,弹性固
定,可自行套入)
1.颞颌关节脱位;前脱位多见;病因病机为过度张口、外力打击、杠杆作用、肝
肾亏虚;诊察要点中,双侧前脱位在双侧耳屏前方触及下颌关节凹陷,颧弓下方触及下颌髁状突,单侧前脱位在患侧颧弓下触及下颌骨髁状突,患侧耳屏前方触及一凹陷;整复方法可用双侧脱位口腔内复位法,单侧脱位口腔内复位法,口腔外复位法(适用于年老齿落的习惯性脱位患者)
2.肩关节脱位:好发于20-50岁男性,分为新鲜性、陈旧性、习惯性脱位,亦
可分为前|后脱位,以前脱位为多见,前脱位又可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病因病机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传达暴力、杠杆作用力)。
诊察要点为:前脱位(方肩畸形,弹性固定于外展位30,搭肩试验阳性),
后脱位(大多为肩峰下脱位);整复手法为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先外展外旋后内收内旋)、拔伸托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肌力较弱的肩关节脱位者)、悬吊复位法(老年患者尤宜);固定方法为胸壁绷带固定2-3周
3.肘关节脱位:多见于青壮年;分为前|后|侧方|骨折脱位,以后脱位为多;诊察
要点:后脱位(靴状畸形,弹性固定于45,肘后三角异常,关节前后径增宽),侧后方脱位(肘内外翻畸形,左右径增宽),前脱位(肘关节过伸,屈曲受限);
整复方法有)拔伸屈肘法、膝顶复位法、推肘尖复位法;固定方法为屈肘90中立位固定
4.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察要点为疼痛、肘关节半屈曲位、前臂旋前、不敢旋
后、桡骨头处压痛、局部五明显肿胀、x线不能发现异常改变
5.髋关节脱位: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可分为前脱位(外展外旋轻度屈曲畸形,
较健肢长,在闭孔或腹股沟韧带附近触及股骨头)、后脱位(内收内旋屈曲缩短畸形,于臀部触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以后脱位多见;多由间接暴力所致;治疗上,后脱位行屈髋拔伸法、回旋法(左问号,右反问号)、拔伸足蹬法、俯卧下垂法,前脱位行屈髋拔伸法、侧牵复位法、反回旋法,中心性脱位行拔伸扳拉法、牵引复位法
三、筋伤(治疗方法为理筋手法、药物、针灸、小针刀疗法、水针、固定及练
功,可自动套用)
1. 颈椎病
神经根型(痹痛型):最常见,好发于颈5-6及颈6-7;诊察要点为活动受限,压痛,颈5-6病变时拇、示指感觉减退,颈6-7病变时示、中指感觉减退,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脊髓型(瘫痪型):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锥体束征阳性
椎动脉型(眩晕型):钩椎关节增生所致;单侧颈枕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猝倒发作,头颈旋转时眩晕发作为本病做大特点
交感神经型
2. 肩关节周围炎:诊察要点为疼痛进行性加重,夜间尤甚,可见肌肉萎缩(三
角肌),肩外展试验阳性
4.冈上肌腱炎:诊察要点为肩外侧渐进性疼痛,肱骨大结节或肩峰下压痛,可
见疼痛弧现象
5.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诊察要点为肘外侧疼痛且逐渐加重,可向前臂
及上臂放射,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间隙处有明显压痛点,腕伸肌试验阳性,前臂深肌腱牵拉试验征阳性
5. 腱鞘囊肿:最常见于腕背部;多无自觉疼痛,局部可见半球形隆起,触之囊性感
6.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多见于中年妇女;腕部桡侧疼痛,局限性压痛,桡
骨茎突处可有结节,握拳试验阳性7.腕管综合征:诊察要点为患者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肿胀
感,夜间、晨起或劳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病程长者大鱼际萎缩;屈腕压迫试验阳性,叩击试验阳性
8.指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扳机指,好发于拇指;诊察要点为晨起、劳动
后和用凉水后症状较重,活动或热敷后减轻;掌骨头掌面压痛并可触及结节
9. 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髋部过度外展外旋,劳累或感寒所致;髋关节疼痛、肿
胀、跛行、活动受限、骨盆倾斜、两下肢长短不齐
9.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半屈曲位易损伤;以内侧副韧带损伤多见;膝关节三
联征(旋转暴力所致);诊察要点为明显外伤史,膝关节肿胀、疼痛、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侧方挤压试验阳性,x线见损伤处关节间隙增宽;部分断裂者膝关节功能位固定3-4周,术后屈膝45固定3周
11.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内侧c形,外侧o形,外侧半月板活动度比内侧大,故
易损伤;病因病机为撕裂性外力(膝半屈曲外展→内旋,内侧破裂;膝半屈曲内收→外旋,外侧破裂)与研磨性外力(多见于外侧,为分层破裂);分型为边缘型撕裂\\前角撕裂\\后角撕裂\\纵形撕裂(易交锁)\\横形撕裂(不易交锁);诊察要点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弹响,交锁征,病程长者股四头肌较健侧萎缩,内侧明显,回旋挤压试验阳性,挤压研磨试验阳性
12.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察要点为关节内撕裂感,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膝关节
半屈曲位,抽屉试验阳性;固定方法为屈膝20-30位6周
13. 髌骨软骨软化症:好发于运动员;膝部隐痛或酸痛,继而加重,髌后尤甚,上下楼
梯困难,股四头肌轻度萎缩,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挺髌试验阳性,下蹲试验阳性
14. 踝关节扭挫伤: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
腓韧带)+下胫腓韧带(保持踝穴间距)临床分型为内翻扭伤(跖屈内翻多见,易伤外侧距腓前韧带;单纯内翻伤及外侧跟腓韧带)和外翻扭伤(少见,引起下胫腓韧带撕裂);诊察要点疼痛肿胀压痛,见韧带牵提试验阳性
15. 跟腱损伤:人体最强有力的肌腱,功能为使踝关节跖屈;直接暴力多见,断面
整齐;间接暴力断面不整,多在跟腱附着点上3-4cm;诊察要点为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跟腱断裂声,足跖屈无力,活动受限,跛行,三头肌试验阳性;固定上,部分撕裂者跖屈位3-4周,术后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固定4-6周
16. 跟痛症:诊察要点为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跟骨跖面和侧面压痛,局部无明显
肿胀,x线见骨质增生
17. 腰部扭挫伤:临床分型为扭伤(间接暴力)和挫伤(直接暴力),以前者多
见;诊察要点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压痛、牵涉痛、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阴性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部位为腰4.5和腰5骶1;
诊察要点为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中央型压迫马尾神经)、腰部畸
形、压痛和叩击痛、活动受限、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退或肌萎缩、腱
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19. 腰椎间管狭窄症:多见于40
岁以上,好发部位为腰4.5和腰5骶1;诊察要
点为缓发性持续性的下腰和腿痛、间歇性跛行、腰部过伸行动受限、背伸试验阳性
20. 梨状肌综合征:诊察要点为臀部疼痛(严重时刀割样、烧灼样,可向小腹、
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放射)、梨状肌肌腹压痛、肌痉挛、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小于60疼痛明显,大于60减轻)
考试形式:机考
时间:1月9日星期三3、4节课(考试时间共90分钟)
具体题型:单选题A1共51题,每题1分,答题时间为每题1分钟
多选题共12题,每题2分,答题时间为每题1.5分钟
问答题共2题,每题5分,答题时间为5分钟
病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15分,答题时间为11分钟
主观题: 重点放在临床表现、体征、并发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