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Vol:3卷8 . CH一 塞INA W星ELLA蓥ND R蔓OCKS薹ALT 羹 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孔志远 .刘昌辉0 f1全国井矿盐工业信息中心:2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我国2006年盐产量按最新统计为5403万吨,已经是全球制盐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目 前整个盐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盐业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两碱工业及其下游产品快速 发展的拉动。本文就盐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盐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原某些不确定因 素以及行业内部应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制盐工业;盐化工;规模;生产能力 中图分类号:1S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335(2007)03-0003-07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Salt Making Industry Structure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Kong Zhiyuan’Liu Changhui (1 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Well and Rock Salt;2 Zigong Light Industry Design and oRseareh Institute Co.,Ltd Zigong,Siehuan 643000) Abstract:With salt output in 2006 totaling 54,300,000 ton,China has been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scale of salt making in the world.Based 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rapid progress of salt making scale is mainly driven by thefas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soda industry and its downstream production.Ma ̄ng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salt industry,htis paper points out uncertain factors in sal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mcila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from inside the industry. Key Words:Salt making industry;salt and chemical;scale;capacity 1前言 表1 2006年全球盐产量(单位:万吨) 世界上可以规模化生产盐的国家约100个。其 中排列前15位国家的产量约占全球盐总产量的 85%,按洲际划分,北美的产量约全球的三分之一, 欧盟占20%,其余盐的重要产地为中国、印度、澳大 利亚和墨西哥等。澳大利亚的海盐生产发展迅猛,但 其盐产品主要供出口贸易,工业盐出口贸易量大约 占全球贸易量的30%。目前,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印 度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盐的重要供应源。 按美国盐业协会(Salt Institute)最新统计数据。 2006年全球共加工生产盐产品2.4亿吨,中国盐产 量达到4800万吨(国内统计为5403万吨),首次超 过美国(46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大国。然而实 际上,我国2005年盐产量就已经是4579万吨,超过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盐协会统计 美国当年盐产量(440O万吨),早已是全球生产量最 大和澳大利亚。这4个国家再加上中国和美国合计 大的国家。除了中国和美国之外。2006年全球盐产 盐的产量为15600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5%, 量超过1Ooo万吨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印度、加拿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世界的盐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作者简介:孔志远(1956一),男,四JI1自贡人,大学专科。副编审。主要从事科技信息分析及期刊编辑工作 刘昌辉(1965一)。男,四川富顺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盐及盐化工的研究。 !兰 墨苎!塑 呈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并不均衡。全球盐的消费大国有中国、美国、日本、德 国、印度和荷兰等,尽管澳大利亚和墨西哥是全球重 要的产盐国。但其国内盐的消费量是非常低的,产品 主要供出口。 按中国氯碱网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原盐产量 为5403万吨.比2005年的4579万吨上涨了824万 吨.同比增长了18%。经过2004年到2006年盐产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坝的制盐装置,设计规模为1O万 吨/年f当时国内最大的装置),为当时国际上较先进 的“强制正循环外加热切向进料蒸发结晶器”,主体 设备材质为BFe30加热管和BFe30一I一1蒸发室 衬里。以后的运行证明,该装置的设计是先进的。在 8O年代和9O年代我国还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热压制 盐以及盐硝联产成套技术。江苏金坛盐化6O万吨/ 年和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6O万吨/年真空制盐 品市场需求的刺激。国内盐业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据 有关权威机构估计我国盐业总生产能力目前已经达 到了5600万吨/年左右,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制盐能 力和实际产量均已经是世界第一。 2制盐工业现状 2.1技术发展水平概况 新中国成立5O多年来,海盐科技事业逐步地实 现了盐田结构合理化、生产工艺科学化和生产过程 机械化。海盐是以海水为原料,经日晒制成的氯化钠 fNaC1)为主要成分的产品。盐田是海盐的主要生产 设备。建国前,盐田大多数是分散式盐田,生产规模 小,每个生产单元各拥有结晶池、蒸发池、蓄水池等, 主要靠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较低。建国后,北方海 盐区主要盐场经过技术改造.将分散的盐田改造为 集中式或半集中式盐田。新建盐田按照集中式盐田。 即纳潮、制卤、结晶、集佗四集中的要求进行建设,为 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 在湖盐生产科技发展方面,内蒙古吉兰泰盐化 集团公司为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湖盐场,1975年 底全面投产。并于1986年开始进行全面的技术改 造,开始采用链斗式采盐船采掘,开底盐驳运盐,水 力输送。二次筛分两级逆流洗盐工艺,技术先进成熟 可靠。原盐生产从采掘原生盐为主过渡到开采再生 盐为主。生产规模由原来的7O万吨/年扩大到100 万吨/年以上,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并大大提高了 产品回收率。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 含量增加。资源利用更充分。 在上世纪5O年代,青岛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套 工业化的多效制盐(俗称“真空制盐”1装置,从6O年 代开始,自贡市轻工设计研究院在行业内率先对真 空制盐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开发,并先后为四川 乐山五通桥盐厂和四川自贡市张家坝制盐化工厂、 大安盐厂成功地设计建成了真空制盐装置。其中最  l竺!! ! !: 装置的相继投产标志着我国的真空制盐工艺水平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除一些关键设备以及部分设 备材质外,我国的整体真空制盐技术已经达到世界 先进水平。 2.2海盐生产在行业内继续领跑 20o4年全国海盐总产量为2319万吨。盐场经 过企业重组以及转产后,生产企业数量急剧下降,形 成了一些大型盐业集团。如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和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 公司等。在2004年正在生产的海盐场中,生产能力 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海盐场有4个。它们分别是: 河北南堡盐场(188.0万吨/年)、天津长芦塘沽盐场 fl17-4万吨/年)、山东羊口盐场(116.0万吨/年)和江 苏盐业公司(198.5万吨/年)。生产能力在50~100万 吨/年的海盐场有7个。分别是辽宁营口盐场(80万 吨/年)、辽宁大连复州湾盐场(91.5万吨/年)、天津汉 沽盐场(90万吨/年1和河北长芦黄骅盐场(82.9万吨/ 年1等。2006年,山东地区的原盐产量为1726万吨, 较2005年的1410吨上涨了22.37%,占国内原盐总 产量31.95%。 2006年全国海盐产量为2870.54万吨.占原盐 总产量的53%,比前几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004 年海盐占总产量的百分比为57%,但单就海盐产量 绝对值而言是增长的,而且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10年海盐生产量将到达3500—3800万吨。 2.3井矿盐大型生产装置发展迅速 我国井矿盐的生产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截 至2006年底,其装置设计能力已经超过1800万吨/ 年,产量达到1915万吨(包括液体盐1。四川、湖北、 江苏、江西和河南是我国井矿盐的主要产地。其生产 能力约占全国井矿盐生产能力的80%。其他生产井 矿盐的省份还有湖南、云南、安徽、山东、陕西和甘肃 等省。其中,江苏和陕西的井矿盐的发展潜力较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四JII井矿盐的生产能力为50o万吨/年,2006 表2 2005—2006年全国原盐分省产量及同比增长情况 年实际年产量为450万吨/年左右,位居井矿盐区第 (单位:万吨) 一位。四川盐业目前已形成了以自贡和乐山五通桥 为主的两个制盐基地。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和 四川和邦盐化集团公司规模最大,生产能力分别为 真空盐250万吨/年(不含应城公司)和真空盐150万 吨/年。 湖北井矿盐的生产能力已达450万吨/年,2006 年实际年产量为449万吨/年,位居井矿盐区第二。 目前湖北省共有11家制盐企业,其中,产能较大的 有久大集团应城制盐公司和中盐宏博,均有5O万 吨/年以上的真空制盐生产能力。 江苏是近几年生产规模发展最快的省份,该省 盐的总生产规模已经550万吨,其中井矿盐达350 万吨/年.2006年全省井矿盐产量就达到365万吨, 特别是江苏金坛盐化公司60万吨/年制盐装置的建 成投产,确立了江苏井矿盐生产大省的地位。 江西省岩盐保有储量达1 15亿吨,过去却没有 形成产业优势。最近几年江西盐产业希望将赣中地 区打造成具有经济优势的盐化工产业基地,力争到 2010年,全省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2020年达30o亿元。盐产业重点发展制盐工业、两 碱工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目前, 江西制盐设计生产能力约为205万吨/年、硫酸钠总 生产能力约为10万吨,年,集中分布在江西盐矿、江 西富达盐矿和中盐新干盐化四家制盐公司。主要化 工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漂白粉等,纯碱工业基本 为空白。盐和两碱以及下游产品年产值约20亿元。 湖南井矿盐的生产能力约120万吨/年,生产企 业有2个(湘澧盐矿和湘衡盐矿),生产能力分别为 50万吨/年和70万吨/年,2005年湘澧盐矿和湘衡 盐矿产量分别为53万吨和65万吨。 云南井矿盐生产能力约55.40万吨/年,2006年 实际年产量为72万吨/年。云南原有制盐企业11 个,整合后形成云南盐化有限公司,其中规模较大的 为昆明盐矿,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一平浪盐矿生 产能力为18万吨,年,2oo6年两个盐矿真空盐产量 分别为36万吨和25万吨。 2.4湖盐的产业前景最为光明 90年代以后.我国湖盐生产发展较快,2006年 湖盐生产能力已接近700万吨/年,约占全国原盐生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盐业协会 产能力的12%。产能最大的是内蒙古,其次是新疆 和青海,而陕西和甘肃产能较小。截止2005年底,我 国从事湖盐生产的企业共41个,其中新疆25个、内 蒙古10个、青海3个、甘肃2个、陕西1个。 新疆是我国湖盐的主要产区。全区生产能力 151.6万吨/年,主要生产企业有七泉湖化工总厂(生 产能力30万吨/年1和托克逊盐厂等。内蒙古亦为我 国湖盐主要产区,全区生产能力达176万吨/年。最 大生产企业有吉兰泰盐场(生产能力104万吨/年)和 雅布赖盐场(生产能力40万吨/年)等。青海也是我国 湖盐主要产地之一,全省生产能力已达140万吨/ 年。主要生产企业有茶卡盐场、柯柯盐场、格尔木市 盐化总厂和察尔汗盐场等。陕西和甘肃两省合计产 能15万吨/年,不占重要地位。另外,随着青藏铁路 的开通,今后丰富的西藏湖盐资源将逐步适应于工 业开采利用,会形成新的湖盐产区。 !! 星苎 塑 墨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从国外盐业发展经验和规律来分析,湖盐最终 将是一个国家盐化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海盐、井矿 盐和湖盐三个盐种中,湖盐是最具竞争力的。今后,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我 国的湖盐产业将会得到持续的、跳跃式的发展。 2.5制盐行业开始加强产业链的延伸 目前,许多制盐集团公司不仅是盐业生产企业 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刚刚完成的统计表明,20o6 年我国纯碱工业在良好市场需求推动下,发展速度 又创出新高。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纯碱生产国、消 费国和出El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纯碱工业是 基础化学工业中发展较为稳定有序的产业之一。 2006年是我国纯碱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与阶 段。全年纯碱产量为1590万吨,同比增长11.5%。国 内纯碱主流平均出厂价格由年初1300元/吨上涨至 集团,也是重要的化工生产企业。中盐集团拥有的化 工产品有氯化钾、无水芒硝、纯碱、烧碱、硫酸镁、 PVC以及金属钠产品等。其金属钠的产量为亚洲之 最,拥有3.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为2.2万 吨/年,产品远销国外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另外,从发 展战略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中盐集团将以内蒙和青 海作为其开拓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2005年7月, 中国盐业总公司吉兰太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年产4O 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工程开工奠基、年产2万吨金属 钠竣工投产仪式在阿拉善盟乌斯太工业园区举行。 这些动向都集中反映出中盐集团公司对进军化工行 业的决心和战略意图。据了解,年产4O万吨聚氯乙 烯项目计划总投资59.6亿元,分两期进行,预计三 年建成投产,届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O亿元,带动 以聚氯乙烯、烧碱等产品为原料的化工企业发展,形 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新增年产2万吨金属钠项 目总投资1.O3亿元,采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技术, 投产后将使吉兰太盐化集团控股公司兰太实业的金 属钠年产量达到4.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钠 生产企业。 最近中盐集团将投入5亿元在湖南衡阳珠晖区 征地40o亩,建设华南地区重要的盐化工生产基地。 该基地将建设年产6O万吨工业盐、2O万吨纯碱项 目,其真空制盐装置将达国内最先进水平。基地建设 工程将于2006年8月份动工,为期两年,预计投产 后年创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7千万。这又是中盐集 团进军盐化产业的一项大动作,也是首次涉足华南 地区井矿盐产业。 四川和邦盐化公司拥有纯碱及氯酸钠生产装 置,并计划向氯碱产业发展。四川久大盐业集团也准 备向盐化工领域拓展。 3两碱发展始终是制盐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3.1纯碱工业 I ! : 年末的150o元/吨,上涨幅度15.38%。国内纯碱生 产厂家装置开工率处于最佳水平,产品库存率较低, 产销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市场需求仍保持在持续上 升阶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纯碱生产国与消费国。产量 占世界产量的30%,产能与欧洲总产量持平,高于 美国1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以及1000万吨的产量。 经过2006年的又一轮快速发展,我国同时成为与美 国并驾齐驱的最大纯碱出口国。2006年纯碱全年出 El 181万吨,同比增长4%。纯碱出El总量占全年国 内纯碱总量的11.4%。 纯碱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旺盛的国内市场 需求、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 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对纯碱工业的有序发展 的正确规划管理。近几年来,我国对纯碱产业区域结 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等一大批大 型纯碱生产装置的建设项目投入,使产品区域性结 构布局更加合理。 由于纯碱工业的快速发展,纯碱相关的主要下 游行业增长幅度都表现出不错的势头。如平板玻璃 增长12.4%、日用玻璃增长15.5%、造纸增长53.9%、 纺织工业增长22%、氧化铝工业增长53.9%、合成洗 涤剂增长13.4%、化学农药增长21.9%等。 据纯碱协会预测,2007年我国纯碱上涨趋势将 不会改变,产能将有可能达到2000万吨。 3.2氯碱工业 “20o6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氯 碱供应国。未来5年,随着新产能的投运,中国对全 球市场的主导地位将不断提升。”这是总部位于伦敦 的Harriman Chemsult公司最新调查报告做出的结 论。我国氯碱产能已经从1980年时的不到150万 吨/年跃升至2006年的1410万吨/年,占到全球总 产能的24%;到2010年,我国的氯碱产能预计将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至2000万吨/年.届时将占到全球总产能约30%。它 德州石油化工总厂、山东大成农药、新疆中泰化学、 还预测.未来5年我国新增氯碱产能将约占全球新 增产能的7O%。 巴陵石化、江苏扬农化工、江苏安邦电化、济宁中银 电化、广州昊天化学、乐平电化高科、北京化二、无锡 格林艾普、江苏江东化工、太原化工股份、福建东南 电化、青岛海晶化工、四川金路树脂、山东滨化集团、 目前全国共有烧碱生产企业220余家,截至 2006年底,全国烧碱产能为1761万吨,年,2006年 全国新建、扩建烧碱产能394万吨/年,当年实际投 产290万吨/年.增幅约为20%。 江苏梅兰化工、济宁中银电化、江苏安邦电化等,上 述企业2006年烧碱产量都在1O万吨以上。 3.3其它下游产品 2005年我国氯酸钠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O万 吨以上.年产量约为15万吨/年左右。根据资料显 示.目前我国氯酸钠生产能力最大的是兰泰实业有 限公司在内蒙乌海的5万吨/年生产装置。国内主要 的生产厂家还有:青海苏青氯酸盐有限责任公司、大 连氯酸钾厂、索特盐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州一化 2006年我国烧碱产量为1511.8万吨,同比增加 19.0%:出口133.1万吨,同比增加55.8%。产量排在 前40名的氯碱企业中,有17家产量增长幅度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宁夏西部氯碱增幅最高,达到了 303.83%。西北地区的烧碱产量增速最快,全年产量 同比增加51.9%,华东和西南地区产量增幅也较大, 分别为22.9%和2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 烧碱产量最大5省市产量统计见表3。 表3 2006年烧碱产量最大5省市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四川希望电力盐化有限公司。我 国的氯酸钠产品主要用于加工生产其它的氯酸盐、 亚氯酸盐、高氯酸盐和二氧化氯产品;也用于农药、 印染、金属制品和铀矿加工。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 氯酸钠的最大用途将是造纸业、纺织业的二氧化氯 漂白以及自来水产业的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在国 外,这类消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近几年发展也 较快。 省,市 山东 江苏 产量 304.26 205.23 同比,% 省,市 12.2 32.2 5_8 产量 88_39 73.03 同比,% 16.2 29.0 浙江 天津 四JlI 92.47 与此同时.下游产业的发展将影响到中国氯碱 市场的供求平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 聚氯乙烯(PvC)进口国,但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投 产.中国的PVC将很快实现自给自足。中国的PVC 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已从上世纪9O年代末的 自1921年电解氯化钠制钠的工业方法实现以 来,由于金属钠在现代技术上得到重要应用,它的产 量显著地增加。目前,世界上金属钠的工业生产多 5O%下降至目前的25%以下。这将促使向中国出口 数是用电解氯化钠的方法,只有少数企业仍沿用电 解氢氧化钠的方法。2006年国内金属钠的需求为 PVC的供应商将目标转向世界其他地区,从而将影 响全球各个地区的氯市场供求平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烧碱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1995年我国烧碱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折 100%,下同),达到531.82万吨。2000年产量突破 600万吨,达到667.8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比 增长15.4%,比1995年增长25.6%,“九五”计划期 间年均增长率为4.7%。近几年的烧碱工业快速发展 的动力是国内对氯产品的强势需求所拉动.这种市 场冲击贯性将延续至2005年,甚至到2006年。 我国主要烧碱生产企业包括上海氯碱、天津大 7.6万吨,而国内产量预计为7.4万吨,仍然为产不 足需。用电解法生产金属钠,每吨需耗盐2.8吨.年 产金属钠7万吨需用高纯度精制盐19.6万吨。最近 随着金属钠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的大幅上扬(现 价2.1-2.2万元)利润相当可观,一些投资企业有可 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金属钠生产对盐的消费将逐 年上升,这势必带动盐业市场的多元发展。 3.4盐的进出口对国内盐产品市场的调节作用 本世纪初我国原盐进口量仅几十万吨,出口大 于进口。自2003年以后,我国原盐进口急剧增长, 2005年进口原盐400万吨。原盐供应国也由原来的 澳大利亚扩大到亚洲与南美等国。2005年我国进口 沽化工、锦化化工、齐鲁石化、天津渤海化工、浙江巨 化、宜宾天原、山东沂州水泥、沈阳化工股份、自贡鸿 鹤化工、南宁化工股份、山东恒通化工、泰兴新浦化 学、天津市汉沽区北方化工厂、潍坊亚星化学、山东 原盐400万吨,其中进口量澳大利亚占45%,印度 占40%左右,其他占15%左右。原盐进口价格情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为:印度原盐进口年初为43美元/吨,年末为27美 元/吨。下降幅度为37%;澳大利亚进口原盐年度短 期合同年初价格在45美元/吨,年末在33美元/吨, 下降幅度为26%。 2005年国内原盐产能为5000万吨,受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海盐产量有所下降。实际原盐产量为4579 万吨.增长幅度为16-3%。进口原盐量为400万吨, 增长幅度为64%。 由于两碱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盐的需求量增加, 且两碱工业2006年度大幅度地减少了从澳大利亚、 印度等国盐的进口量。2005年进口工业盐近400万 吨.而2006年1~11月仅进口工业盐50万吨左右。 从而为国内工业盐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4制盐工业的产业前景 4.1 国内制盐工业产能今后几年仍将继续提高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国与消费国 之一。原盐生产增长幅度保持在两位数较高水平,是 世界上原盐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亚洲地区原盐产 量已经超过7000万吨。约占世界盐总产量的30%。 是世界盐业贸易交易量最活跃的地区。全球盐业贸 易的一半发生在亚洲市场。2005年我国原盐产量为 4579万吨,同比增长16-3%,加上进口量40o万吨, 共计4979万吨,是亚洲盐消耗量的70%。2006年盐 产量也达到5403万吨。按15%的增长速度,到2010 年我国原盐产量将达到7000万吨左右。我国原盐工 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快速增长的两碱工业和 聚氯乙烯工业。下游行业的强劲需求与良好的市场 环境,有利地促进了国内原盐工业的发展。我国原盐 不包括地方小型企业,主要生产厂家有172家,原盐 为海原盐和内陆原盐两大类。海原盐主要产区分布 在我国渤海湾地区,产量占原盐总产量60%左右。 海原盐生产对季节有较大的依赖性。在每一年度生 产周期中,一般有效生产时间仅有6个月左右。春秋 两季则是海原盐生产主要季节。春季原盐占有主要 地位。内陆盐分为井盐、矿盐和湖盐,主产区分布在 华北、西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占原盐总产量的 40%左右。近年来内陆原盐产量呈现较大幅度上升 趋势,对调整国内原盐市场结构起到了积极补充作 用。内陆原盐生产几乎不受时间与季节的影响。生产 均匀性比较强。我国原盐总产量的90%用于两碱工 l璺 ! : 业及化学工业生产。 现在我国的制盐工业装置能力和实际产量已经 是世界第一的位置。我国盐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主 要是由于两碱工业产业拉动所至。由于近几年离子 膜氯碱装置相继投产,而这类装置对盐质要求较高, 直接刺激了真空盐的市场需求。装置大型化使真空 盐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至2006年我国真空 盐装置将新增26套,装置能力约为950.5万吨/年, 主要分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传统 意义上的井矿盐区,也有向海湖盐区扩展的趋势,预 计今后几年还有扩产计划的制盐企业约有7家,还将 新增产能约470万吨/年。因此,据估算仅我国真空制 盐生产能力将在2010年前达到2000万吨/年左右。 表4国内真空制盐在建和拟建项目(不完全统计) 霉 项目所属单位 项目名称 投资金额项目(万元)行阶段 进 4.2 国内制盐产业会不会出现垄断经营 我国盐行业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税利的重要来 源,因此,国家对行业的控制力度历来较大.形成了 以中国盐业总公司统领,各省、市盐业公司分区域管 理的盐业生产、销售体系。随着国家对企业产权制度 改革的深入,各地盐业生产企业进行了深度不一的 体制改革,形成了一批法人独立的企业集团以及股 份制公司,并逐步打破了工业盐的专营管理。实行了 工业盐的价格放开,但食用盐仍然执行计划管理模 式。这种状况加速了盐业生产企业和运销企业的两 极分化,也激活了盐行业的快速整合,在全国开始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孔志远等:我国制盐工业格局及发展趋势浅析 成了一批强势企业集团。如山东盐业集团公司、四川 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国内两碱工业的拉动效应产生 的结果。在盐碱关系上应该说在我国盐对制碱行业 久大盐业集团、四川和邦盐化集团、云南盐化集团公 司、湖南盐业集团等。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盐业 总公司开始向盐业生产、销售、科研诸多领域拓展, 的依赖程度高于盐业对两碱行业制约程度。在整个 制碱工业中对其制约因素最大的是电煤。盐在两碱 工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盐碱关系密不可分, 当两碱市场需求旺盛时.产量快速提升.相应地对工 业盐的需求增大,拉动制盐行业的发展,促使盐价上 升。如果盐的价格接近国际市场水平时,许多有条件 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从事盐业生产及 经销的企业集团。 目前.从管理及销售网络资源来看,中盐集团控 制的有:陕西盐业公司、青海盐业公司、黑龙江盐业 公司、北京盐业公司、上海盐业公司、中盐河北银河 盐业集团公司、中盐河南加碘配送中心等;从生产资 源讲控制的生产企业有:中盐皓龙盐化股份有限公 司、湖北宏博集团、湖北枣阳盐化、东兴盐化、云南盐 化、长江盐化、陕西榆林盐化、内蒙兰泰实业等。从科 研设计上说.控制了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以及 中盐勘察设计院等。形成了集盐业生产、销售、科研 设计为一体的超大型盐化生产企业集团。 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 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确立了在国内制盐 行业的重要地位,并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目前.集 团通过资本运作,已经基本形成了四川自贡制盐基 地、四川蓬莱盐化工基地和湖北应城制盐基地.展现 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但与中盐集团比较,仍然显现出 各方面的欠缺,如资源占有总量、产品规格品种、产 品生产规模、社会融资渠道、经营销售网络.甚至包 括技术创新能力等。因此,目前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 司在战略上应侧重区域市场的开拓,以自贡、蓬莱为 立足点拓展西南地区市场;以应城为立足点拓展华 中市场。 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盐业的总体格局是中盐 集团一枝独秀,但区域性的盐业公司也将同时得到 一定发展空间,四川久大盐业、四川和邦盐化公司、 江西盐矿盐化公司、山东海化集团、江苏井神盐化集 团等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公司也正在快速的发展之 中,相信这种局面将会长期延续下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盐工业生产规模及年产量 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位,而且仍在快速发展,究其产业 的制碱公司为了企业利益.转而寻求海外工业盐资 源.而不会顾及盐业生存和发展。2005年我国进口 工业盐近40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当时进口工业盐 大量涌进国内已经造成了盐价的下滑,进口盐对调 节工业盐价格确实是不争的实事,但从扶持国内制 盐产业的角度上来讲.应加强盐业和化工之间的协 调,在国内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 工业盐的进口。我国盐业要持续发展.建议应注意以 下几点: (1)不断提升制盐生产工艺,特别是加速真空 制盐装置大型化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海盐产品质量.加大湖盐资 源的开发利用,提升盐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抑制 国外盐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2)新增制盐能力应注重合理布局。工业盐始 终是属于大宗低价产品,按其市场半径不应超过 200~300公里,运输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不能过高。 大型的盐化工生产装置应尽量靠近各类盐场、盐矿、 盐卤资源兴建; (3)制盐企业要将发展盐化工作为企业发展的 目标。大力进行盐的下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烧碱或 纯碱的装置建设,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求 得发展。并在基本化工的基础之上,向制药、日化、化 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原料产品领域拓展: (4)加强与两碱工业的沟通和协调.本着为国 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兼顾行业的经济利益.逐步理 顺供求关系,使两碱工业的原料立足于国内,最大限 度的减少从国外进口工业盐产品。 (收稿日期:2007—04—04) (编辑/周 蕾) !兰! 苎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