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
一、概念部份:
1.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等特点。
A、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的。
B、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体必须具有实践性。
C、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人的认识必须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 到 理性认识的飞跃、有理性认识 到 革命实践的飞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3.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的环节?
(1)动员与培训阶段
(2)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 成立课题组
制定小组实施方案 开题报告和评审 (3)课题实施阶段 了解当前课题所需信息 采集、处理、分析资料
(4)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进行结题与答辩
评定成绩、总结、反思
4.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1)选题指导
选题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把好选题关。 (2)分配小组的指导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教师在分组上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好生”和“差生”的观念,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长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励民主选举产生。
(3)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
实施方案和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用开题报告的形式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行评审,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4)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的指导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教师也肩负着重要任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研究创造条件,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还要做好各种过程性数据和成果的收集备份工作。
(5)结题阶段的指导策略
结题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地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5.简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评价仅以教师评价主导的局限,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
(4)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二、能力部份: 1.课题开题报告
主题: 课题组成员: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题目: 组长: 导师: 班级:
主导课程: 相关课程: 活动计划: ⑴ 任务分工: ⑵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⑶ 计划访问的专家: ⑷ 活动所需的条件: 预期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2.开题阶段教师量表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设计者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研究成员有什么样的作用):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 3.开题阶段学生用量表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表(课题组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各自承担什么工作):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有什么样的作用): 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本课题分几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的条件分析(完成本课题的条件是什么,现在具备了哪些条件,目前有哪些困难,打算如何解决):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
填表人: 填表时间:
选题意向表
填写人:学生和教师
填写情况:教师指定选题,供学生选择时,用此量表
填写规则:要求学生在教师公布的所有选题中依次选择四项 姓名: 年级: 选题一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班级: 选题二 学号: 选题三
填表人: 填表时间:
4.实施阶段教师用量表
实施过程监控表
填表说明:班主任,指导教师会同课题组长负责对课程实施进行日常监控和管理。各课题组每次活动后,应及时将有关“实施量表”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量表记录和监控情况对课题组的活动作出评价,然后将实施量表返回给各课题组,本表记录作为评定课题组课程实施成绩的主要依据。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评价 活 内容 日期 动 出勤率 记录的完记录的真整、及时 实情况 小组的团队合作 预期目标 达成 所属班级 课题组组长 平均分值(五等级)
课题研究中期检查表 (指导教师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组组长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研究的进度是否合适: 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否正确: 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期成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 课题研究能否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前一阶段研究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对前一阶段研究活动的综合评价: 对下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建议: 填表人: 填表时间:
5.实施阶段学生用量表
活动计划报告表
(每次活动前由课题组负责人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活动标题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活动编号 第 次活动 活动计划: 1. 活动时间 起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星期______ 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时 星期______ 2. 计划活动地点: 3. 活动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4. 活动形式(是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实验,查阅资料,调查等): 5. 组员分工: 6. 预期结果: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教师意见: 审查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填表人:___________填表时间:__________
活动结果报告表
(每次活动后由课题组负责人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活动标题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活动编号 第 次活动 活动结果记录: 1. 活动时间 起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星期______ 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时 星期______ 2. 活动地点: 3. 活动形式: 4. 组员分工: 本次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收获: 本次活动有哪些方面不如意,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后应如何避免: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活动结果和计划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请说明): 填表人:___________填表时间:___________
实验记录表
填表说明:每次实验后,除填写研究活动记录表外,还应及时填写本表,并交 教师审阅。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参加实验人员: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地点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实验工具、设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________ 年 月 日 访谈记录表
填表说明:每次访问要明确访问的主题和目的,准备好采访的问题;在访问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包括录音等),听取访问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最好要求访问者签名,访问后要及时整理采访记录,除填写活动记录外,要认真填写本表。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访谈主题 访谈者 访谈时间 __时__分__时__分 访谈日期 访谈地点 ____年___月____日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访谈对象: 工作单位: 职务: 专业: 联系地址: 其他联系方式: 访谈目的: 拟采访的问题: 访谈记录(整理要点): 访谈结果(是否达到了目的,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被访问者的建议: 签名:________ 年 月 日
调查情况记录表
填表说明:每次调查后,应进行数据记录的统计和整理分析,除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外,还应填写本表,并交给教师审阅。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调查主题 调查员 调查日期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 调查内容(主要的问题,可以附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数据): 调查结论: 填表人:_________ 指导教师意见、建议: 签名:______ 年 月 日
调查表设计 调查地点 共调查人数 ____年___月____日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考勤表
填表说明:课题组每次活动由组长负责考勤,并将考勤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和指导教师
汇报。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日 期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 课题组成员 出 勤 率 组长签名:__________
学生使用专用教室、设备申报表
填表说明:学生需要使用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及其设备时,应提前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指导师同意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好具体时间后,方可使用。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使用人: 使用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__时__分__时__分 使用设备:___________室 _______________设备 使用目的: 组长签名:_________ 指导教师意见(同意或不同意,相关建议): 导师签名:_________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学生研究日记表
填表说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及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意见、问题等记录下来,并及时对研究活动进行反思。研究日记既能反应学生学习和小组活动的情况,并为教师鉴定学生的进步提供依据,并且为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开辟新的途径。
姓名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课题名称 日期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记录内容(个人关于课题活动过程的想法、意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对已进行的研究活动的反思;对前一次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的回应等): 教师评语(反馈):
课题研究中期检查表 (课题组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课题组成员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在研究活动中遇到过哪些问题,采用了怎样的对策予以解决,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准备如何解决): 前一阶段课题组成员的表现 姓名
A等 B等 C等 D等
下一阶段研究活动的重点及计划:
填表人: 填表时间:
6.结题、评价阶段学生用量表
课题组研究成果报告表
填表说明:以课题组为单位,在结题时填写,附件中根据各种原始活动记录、表格、问卷等,并附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课题组成员 起始时间 课题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实际 成果(详述) 参考书目 参考文章 书名 作者 作者 出版社 参考内容 所在页码 参考内容 文章名 文章出处
附录资料 研究活动记录表____份 (要求提交原始访谈表____份 资料,作为附录) 实验记录表____份 调查记录表____份 其他____________ 实物材料 (如制作的图片、模型、照片、实物样本等) 编号 相关科学术语、词汇: 名称 制作者 内容 作用 演示课题成果所需条件、要求: 反思和总结: 课题报告执笔人:_____ 填写时间:_________
课题组活动情况一览表
填表说明:课题结题时小组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时间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 活应参加 动人数 地点 实际参加人数 缺勤是否人 完成预期任务 所属班级 课题小组长
总计活动次数_______次 总出勤率_________ 活动反思: 组长签名:_______
教师指导评价表 (课题组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课题组成员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A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在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了课题组哪些具体的帮助: 课题组希望指导教师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对指导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分五个等级): A(100) B(90) C(80) D(70) E(60) B:给班主任的评语; 对班主任工作表现的评定(分五个等级): A(100) B(90) C(80) D(70) E(60) 填表人: 填表时间: 注:如有一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应对每位指导教师作出评价。
7.结题评审阶段教师用量表
实施过程评审评审表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所属班级 课题组组长 1.课题日常活动情况 目标达成 活动记录 任务达成 好 一般 较差 完整 一般 较差 好 一般 较差 2.小组成员参与情况 活动出勤率 成员积极性 小组合作性 综合评价 课题实施成绩(分五个等级): A(100) B(90) C(80) D(70) E(60) 评审人: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100% 100%~90% 90%~80% 80%以下 高 较高 一般 好 较好 一般 结题评审表 (指导教师填写)
填表说明:课题成果综合评价应根据书面和答辩情况给出综合评价。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小组长 课题组成员 A:成果质量 成果的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达成度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好 较好 一般 好 较好 一般 材料的完整性 成果的可靠度 完整 一般 不全 好 较好 一般
成果的可信度 好 较好 一般 成果的实际水平 较高 一般 较低 B:成果答辩 1.陈述(10分钟,阐述课题的实施过程、主要成果、主要收获) 条理 语态、仪表 清楚 一般 不清楚 好 较好 一般 成果展示 时间运用 好 较好 一般 合理 一般 较差 2.回答问题(5分钟) 应答能力 小组合作性 高 较高 一般 好 较好 一般 正确性 时间运用 好 较好 一般 合理 一般 较差 课题成果综合评价: 课题成果评审成绩(分五个等级) 成果质量成绩:A(100) B(90) C(80) D(70) E(60) 答辩表现成绩;A(100) B(90) C(80) D(70) E(60) 评审人(签名): 年 月 日
课题研究成绩评定表 (班主任、课题组组长填写)
课题名称 所属年级 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 开题时间 成绩组成部分 方案设计 开题报告 研究过程 成果质量 答辩表现 结题时间 加权成绩 (Qi=Pi×Wi) 所属班级 指导教师 分项成绩(Pi) 权重(Wi) 0.20 0.10 0.30 0.30 0.10
课题组成绩:Q=Q1+Q2+Q3+Q4+Q5 班主任(签名): 个人成绩(姓名、个人等第及系数、初评成绩由课题组组长填写,附加分、最终成绩由班主任填写) 姓 名 课题组组长(签名): 班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注:①“A等”的等第系数为1.2,“B等”为1.0,“C等”为0.8,“D等”为0.5; ②每个课题组中,获得“A等”的同学一般不超过2名。
初评成绩 个人等第 系数(R) (T=Q×R) 个人等第及系数 附加分 (S) 最终成绩 (Z=T+S)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板
(一)叙述式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研究课题名称:
说明: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因此模版只是提供了一个供大家思考的框架模型,辅助教师们在真正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间,逐步丰富和完善方案,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单位: 设计日期:
所属年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 非智力因素: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什么: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
五、资源设计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在这里阐述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各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评价的设计。
七、总结提高
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意见与建议(在研究性学习结束时,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进行填写)。
(二)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研究课题名称:
说明: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因此模版只是提供了一个供大家思考的框架模型,辅助教师们在真正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间,逐步丰富和完善方案,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单位: 设计日期:
所属年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 非智力因素: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什么: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
五、资源设计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在这里先概述一下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各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评价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二提出和选择课阶段 题 列举课题名称
课题成立课题组 准备阶段 方案 形成小组实施 开题报告和评审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七、总结提高
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意见与建议(在研究性学习结束时,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进行填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