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iton) No.8 2009 论小说《宠儿》的悲剧性 王 远 摘要: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悲剧性。以悲剧的“情节的整一性”、“人物的j仁普’ 通性”和“情感净化”功效,比照分析《宠儿》的情节、人物和效果特点,认为这部小说充满了悲剧性。 关键词:《宠儿》;悲剧性;悲剧精神;情感净化 中图分类号:1106.4 级硕士研究生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8—0134—02 作者简介:王远(1982-),女,江苏灌云人,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0)外国语学院助教,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收稿日期:2009-02—15 悲剧性是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具有的一种审美特质.而 并非戏剧意义上的悲剧所特有。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就是一位富有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一些小说作品就具有悲 说就停止了。 小说似乎是围绕(但又总是试图避开)“杀婴”这一悲剧事 件而展开的。初读《宠儿》,一定会倍感吃力,因为它并没有按 剧性。经常有黑人读者问莫里森:“你的书为什么这样忧伤.这 样悲哀?你为什么不写一些积极的东西,写健康的关系?”莫里 森这样回答:“有一种喜剧形式,专门写美满姻缘,我不写它 们。我写的东西我想可以称作悲剧形式,里面有净化和启示。 悲剧和喜剧之间存在着一大片空间。我倾向于悲剧,这也许是 因为我是一个小古典主义者。”It]这里莫里森提到了“净化”一 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讲述。赛丝被迫杀死女儿这一惨痛事实, 在小说中始终是遮遮掩掩,读者只能通过小说人物的只言片 语得到一点暗示。《宠儿》里时间错置,叙述离题,对过去的挖 掘断断续续,若稍有可能.便停滞下来。这样独特的叙事手法。 是使得《宠儿》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真切地表现了 人们不愿提起的过去,一个难以启齿、宁可被人遗忘的过去。 词,我们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一定对这位 “古典主义者”的小说创作产生过影响。 一然而,仔细阅读便不难发现,《宠儿》在错综的叙事表面 下,隐藏着强大的整一性。宠儿的出现与最终的离开,伴随小 说的始终,而其他复杂的情节仅是枝节,起到从属的作用。《宠 儿》为了保持情节完整性而作的努力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宠 儿在出现和离开时都没有人看见。小说也在多处暗示宠儿必 、情节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努力为古希腊悲剧总结文体原则。他认为悲 剧跟史诗一样,都是文学本质的。他确定了情节在悲剧中的第 一然会离去。丹佛和宠儿去棚屋(当年赛丝就是在这里杀死自己 的女儿的)拿苹果汁。进了黑乎乎的屋子。宠儿突然消失在黑 位置,把情节的首要性和情节的整一性作为悲剧文体的核 心原则。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 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在剧的各部分分别使用各种令人愉悦 的优美语言;它不以叙述方式而以人物的动作表现摹仿对象;它 通过事变引起怜悯与恐惧,来达到这种情感净化的目的 ]。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论述.强调“情节的整一性”.无论简 暗中,无影无踪。丹佛感到害怕,哭了起来。宠儿又神秘无声地 出现在她面前。宠儿在最终离去的时候.对于赛丝来说.是l8 年前失去女儿前的情景再现。“她蹲在菜园里,当她看见他们 赶来,并且认出了‘学校老师’的帽子时.她的耳边响起了鼓翼 声。小蜂鸟将针喙一下子穿透她的头巾。扎进头发。扇动着翅 膀。如果说她在想什么,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不。很简 单与复杂。情节都必须是连贯和整一的。亚里士多德的“情节 整一性”观点,成为西方文艺理论一个经典的传统观点,在以 后的文论家那里得到传播和发扬。17世纪法国剧作家高乃依 在论述戏剧的“三一律”规则时.再次强调了情节的整一性。只 是他认为情节的统一性并非一出剧只有一个情节.而是只有 一单。她就飞了起来。收拾起她创造出的每一个生命,她所有宝 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拎着、推着、拽着他们穿过幔帐,出去. 走开,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到那里去。远离这个地方, 去那个他们能获得安全的地方。蜂鸟的翅膀扇个不停。”[41这段 个主要情节,其他情节作为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服务。他在 话出现过两次,前一次是奴隶主追寻而至.赛丝与自己的女儿 被迫生死相隔;后一次则是宠儿即将最终离去之前.赛丝把她 救命恩人的帽子错当成“学校老师”的帽子.以为他要来抢走 她的女儿。于是赛丝的反应如同l8年前一样激烈。对于女儿 的爱还是那样的炽烈。情节整一性使《宠儿》达到“结构完整”, 进而凸显了悲剧性这一审美特质。 《论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中说:““隋节一致’的 说法不应被理解为悲剧应当对观众表演一个孤立的行动。选 择的行动应当有开端、中间和结尾,这三个部分不只是主要行 动,中各自独立的行动.而且其中的每个行动本身还包含着处 于从属地位的新行动。” “杀婴’ 事件是小说《宠儿》的中心情节。奴隶赛丝因不堪 身心折磨从“甜蜜之家”逃了出来,但“学校老师”并没有放过 她。28天后。他带人突然出现在124号农舍的院子里。赛丝随 即逃到棚屋,用锯条割断刚刚会爬的女儿的喉咙。“学校老师” 见此状况,只得空手而归。但是,从这一天起,时间对于赛丝来 一二、非普通的人物 西方古典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人物必须出身名门望族 他们是神话传说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不是普通人。-一亚里士 多德在《诗学》中反复强调“现在最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 134— 家庭的故事” 。对悲剧的题材、主人公作了种种限制。 莫里森小说的主人公显然都不是王公贵族,她小说中的 主人公只有黑人。但莫里森挑选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符合 了亚里士多德的标准。出版社抱怨她写的都是怪人,那些不具 代表性的人。莫里森称这样的抱怨为“有害的社会学批评”,她 尤其不赞同一部作品因为写得更像大多数黑人的真实情况就 可以优于其他作品。“我个人对那些特殊的人着迷.因为我在 他们身上发现了适用于普通人的特征。”E1]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多是行为古怪和自由的,很少循规蹈矩的。《宠儿》中的赛丝,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苦难的效果是现实生活中单纯的苦难所不能达到的,只有经 过悲剧化的艺术加工,我们才能感受到苦难中美和生命的快 感。《宠JL)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赛丝被“学校老师”的侄子用牛 皮鞭打得皮开肉绽。在埃米尔的跟里,赛丝背部的创伤则是像 一棵枝叶繁茂的樱花树:“朵朵樱花,小小白白的花瓣”E4]。也 许在怜悯的感觉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美感。其次,悲剧虽然 与苦难有关,但却给人以振奋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悲剧 表现面对生活的不幸、苦难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所表现 出的抗争与超越精神。鲍列夫在其《美学》一书中曾说过:“从 观念和事变的角度来看,悲剧的规律是死亡向复生过渡;从 赛丝曾是南方种植园“甜蜜之家”的女奴。她性格刚烈、孤 傲。她对女儿深沉的爱。可以用如此残暴的方式表现出来。她 可以高傲孤独地艰难度日,而不求助于任何人。这些都是她的 独特之处。正因为如此,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是与崇高感紧紧相连的。所谓悲剧精神.就是面 对抉择时的一种“自由”追求,一种崇高的果断行为。作家把赛 丝放置于悲剧冲突中典型的“两难”境地,让其苦,让其痛,让 其悔,让其悲。她无从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毁灭性的, 情感的角度来看,则是悲哀向快乐过渡。”_6 《宠儿HE是印证 了这一点,其中的死亡使我们悲伤的同时,又有一种随主人 公共同努力对抗命运的崇高感和振奋感。宠儿死亡后的复活 也给人带来了些许喜悦。《宠儿》虽然讲述的是悲惨事件和黑 人的不幸遭遇.但同时也达到了对正面价值的肯定和确认的 作用,对积极的人生意义的肯定和确认。就像保罗最终告诉 赛丝所说:“你自己才是你最美好的部分。”“我们的昨天比任 何人都多。我们需要明天。”_4 由死向生,由悲向乐,《宠儿》给 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悲剧的净化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 而又不得不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只能是生死抉择。从这个 “母亲杀手”身上。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种抗争命运的精神。 悲剧主人公赛丝的果敢行为,寄托着强烈的悲剧精神,它 体现。 莫里森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积淀和对生活深切独特的 体验.以悲剧性的视角体察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思索其历 史,关照其未来。《宠儿》着力于描写黑人不堪回首的过去和 严峻的现实,同时注意刻画黑人与命运抗争的倔强精神.所 以这部小说充满了悲剧性。悲剧主人公赛丝是甚至不被黑人 社会所容纳的“怪物”,但正是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令 独特得无法复制,让人敬畏得只能保持刻骨铭心的距离。赛丝 从昏庸世故中跳出,她身上散发着一种崇高感,触动了人们超 越世俗日常生活经验的感觉。把人们从Et常经验的现实世界 带到深刻馓情的理想世界。莫里森把赛丝作为孤立的个体.与 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相抗衡。赛丝遭到黑人社区的鄙夷与抛弃, 但她始终保持高傲的姿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抗 争。这种抗争当然也具有悲剧精神。 人振奋的生命力以及生命正面价值的肯定。这正符合朱光潜 所说的:“产生伟大的悲剧似乎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应当忠 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 沮丧和压抑。”Es] 参考文献: f1】托尼・莫里森,托马斯・勒克莱尔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外 三、悲剧的功效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 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悲剧性艺术作品,是对生活中的 不幸、苦难、毁灭等生命苦难现象的集中体现和艺术的、创造 性的提升。苦难必然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然而悲剧性的作 国文学,1994(1). 【2】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 【3】西方古典文论选读(英文版)【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O00:252. 品决不局限于激起怜悯与恐惧这样的情感。 笔者认为.悲剧的净化作用体现于两点:首先.悲剧激起 的情感是一种审美经验。莱格尔说过:“我们倒是更喜欢那些 痛苦的、可怕的和危险的事物,因为它们能给我们更强烈的刺 [4】托尼・莫里森.宠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出版社,1996:259、l16. f6】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 激,更能使我们感到情绪的激动。使我们感到生命。”[5j悲剧中 一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