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 语文基本要素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2
第 1 页 共 12 页
一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的身份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
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 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
2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 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概括物象特征 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
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 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 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 3景物形象:
(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积累常见传统意象 1)◆考查意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表达情感)
第 2 页 共 12 页
2)◆意象作用(见创新大课堂核心突破)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③表情达意,表达作者情感
④象征衬托人物品格节操(多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贯穿始终) (2)意境
问: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图画景象)描绘的景象(环境)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①概括特点:(最少用两个答题术语)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注:如果对整首诗分析时,可抓主要意象特点分析,如是一两句,可以将诗句描绘一下,也可将①②合为一点,如:描绘了分析的特点画面。 积累意境术语(根据内容情感归类,细微区分):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3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
第 3 页 共 12 页
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第 4 页 共 12 页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
第 5 页 共 12 页
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4 一文言实词
第 6 页 共 12 页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第 7 页 共 12 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第 8 页 共 12 页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第 9 页 共 12 页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5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
第 10 页 共 12 页
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第 11 页 共 12 页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
第 12 页 共页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