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School of Jet Propulsion
本 科 培 养 计 划
院 长:丁水汀 教学副院长:李秋实 教学 秘书:刘艳玲
“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专业培养计划
Jet Propulsion
1.培养目标
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热爱航空航天事业,在能源与动力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融合特点,实践能力较强,获得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含民航机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基本工程训练的高等人才。
2.培养要求
学院以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进行招生,实施2+2培养模式,在低年级阶段(前两年)强调宽基础的通识培养,着重强化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高年级阶段(后两年)以实践教学为主,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经过大学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自主选择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下属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如下:
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掌握飞行器动力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原理及设计、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含民航机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应具有上述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掌握飞机、发动机结构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掌握热能系统原理及设计、航空发动机热防护原理及设计、热能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除应具有上述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掌握新能源原理及设计、实验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学制与学位
本科四年制: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为专业依托、获得专业基本训练并在工程实践、信息技术和外语运用等方面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在航空航天推进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可在新能源、车船动力、交通运输、冶金、石油、机械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连读制:在本科前三年培养的基础上,第四学年选拔比例不超过10%的优秀学生进入直博连读培养计划。直博连读制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国防事业和航空航天事业服务的精品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
4.专业特色
飞行器动力工程(含民航机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依托于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二级学科。
航空推进系统广泛涉及气动热力学、结构完整性与可靠性、新材料、先进制造、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众多学科,是典型的“空天信”多学科高度融合、多部件综合集成的复杂系统,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公认为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水平的标志。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将直接带动机械、能源、电子、控制、材料、工艺、计算机等许多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鉴于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以及面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的环保压力,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把开拓新能源技术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当务之急,依托于我院自主设立的新能源技术二级学科,同时以航空发动机优势辐射的方式在微小型燃机及分布式能源、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方向拓展。
5.培养计划总体结构
我院本科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按七个模块设置:公共基础类3个模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优良的文化素质的必修课
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经济管理等课程。 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奠定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了解部分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概貌。包括计
算机类基础课、航空航天概论、工程认识等课程。
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航空航天、能源动力与交通运输的支柱技术基础,即流体力学基
础、热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课程是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由多套可
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军训、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
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提供的全部课程。
课程结构如下表:
飞行器动力工程(含民航机务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 公共基础类课程 自然 科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类 学科与专业工程技术类 基础课程 专业 课程 实践类 课程 公共选修类课程 数化学学、、物理学语文、经济管理思政课、大学英语、大30 史哲、体育、军事理论计算机类基础课工程类概论课工程类基础训练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军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校级公共选修课学院路共同体课 学分小计 总学分:177 31 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 公共基础类课程 自然 科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类 学科与专业工程技术类 基础课程 专业 课程 实践类 课程 公共选修类课程 7 45.5 21.5 32 10
数化学学、、物理学语文、经济管理思政课、大学英语、大30 史哲、体育、军事理论计算机类基础课工程类概论课工程类基础训练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军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校级公共选修课学院路共同体课 学分小计 总学分:177 1 2 3 4 5 6 7 8 9 31 A09A103B B11A1010 6.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说明
(1)核心课程体系构成表: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科类 人文社科类 人文社科类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A09A101B 工科高等数学(I) A09A102B 工科高等数学(II) A19A101B 工科大学物理(I) A19A102B 工科大学物理(II) 线性代数 大学英语(1) 大学英语(2) 大学语文 理论力学B 材料力学B 7 45.5 21.5 32 10 学分 6 5 4 4 3 3.5 3.5 2 4 2 2.5 3 3 2.5 2.5 2 2.5 2.5 2.5 2 2 2.5 64.5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B C 备注 B12A1010 B12A1020 E05B101B E05B1050 核心课程体系构成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E07B2030 机械原理 E07B3040 机械设计 G32A3010 综合创新训练(含拆装) 实践类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学科与专业基础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E04B2110 工程热力学 E04B2120 工程流体力学 E04B3130 气体动力学 E04B3140 传热学 E04B3150 自动控制原理B F04C3220 叶轮机械原理 F04C3230 燃烧与燃烧室 F04C3240 航空发动机原理 F04C3250 C热能专业 C飞动专业 C 航空燃气轮机结构设计 专业课程 总 计 备注:A、B、C分别代表校级核心课、学科与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方向核心课
(2)课程体系说明
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
本院两个专业在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分类目录中分属两大类:飞行器动力工程(含民航机务工程)专业属航空航天类;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属能源动力类。这两大类的基础课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之处。为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原则,本课程体系将本院两个大类的所有基础课(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全部打通,在大学前两年充分注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类课程则涵盖了航空航天类与能源动力类的支柱技术基础,即流体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
2.突出行业特点,保持专业特色
本院面向航空航天动力领域。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毕业生在航空航天动力领域里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能胜任各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我们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将专业必修课的50%打通。为了与国际一流大学航空院系的本科培养架构接轨,新版培养计划也充分注重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其中,MIT航空航天系的专业必修课如“流体力学”、“材料与结构设计”、“发动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等与本院实行“大类培养”的通用专业必修课程完全一致。
3.重个性,为培养各类人才创造条件
为了弥补旧版培养架构中与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兴学科方向和信息类课程方面的不足,新版培养计划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分组设置,实行“套餐”+“零点”的专业课程选择模式。
其中,“套餐”即学院专业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流体模块”、 “结构强度模块”、“控制类模块”、“热科学模块”和“信息类模块”;“零点”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在每一模块内任意选择课程组成最终的专业课程“套餐”。
学院计划在“十二五”分步骤梳理各个“模块”内的专业课程组成,其调整依据是“是否顺应了当前学科发展方向?是否属于前沿交叉的新兴学科内容?”,学院将通过基于全校优势课程资源来建设和梳理模块内课程,以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4.鼓励动手实践,提倡创新精神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有规定的必修实验课程外,还新增了一批本院教师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精心设计、建设的自主型、研究型和设计类的专业综合实验,这类实验的最大特点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件,并亲自检验设计效果。选修这类实验的学生必须先修指定课程,并取得良好成绩。
另外,每个学生都将在不同阶段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不同程度的培养,“零起点全程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主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一个孕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思想的平台,也为一些新概念的产品孵化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该培养模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培养模式完全接轨。
7.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说明
本院两个专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有: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电子工程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热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叶轮机设计与实验、结构动力特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其中,为了实现 “空天信融合”特色的复合人才的培养要求,本院两个专业还结合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实践与素质培养环节的学习:
①热工综合实验体系
本院两个专业所有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期间,均必须完成热工综合实验的培养,这一环节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础。
“北京市热工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热工综合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拓展,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点-线-面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划分为基础型,研究型和创新型三大模块。基础型实验定位于深化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的热工学研究方法;研究型实验定位于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系统开展热工学研究的能力;创新型实验定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开展与本领域热点问题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
②航空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体系
该专业综合实验体系所依托的教学平台是“国家航空航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对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有教学实验进行整合优化,依托强势科研背景,以航空发动机为对象和主线,模拟航空发动机研制从预研、设计、加工、装配到试车研制全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③零起点全程式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
为了实现两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计划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分为全员参与的“零起点”项目孕育期、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为平台的项目发展期、以“冯如杯”和“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为牵引的项目成熟期等三个阶段,按金字塔结构、一年级到四年级全程铺设。该训练体系是课外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期间就能够提出以兴趣为主导、以飞行器动力、新能源技术为特色的小型研究课题,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8.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77。
9.辅修/双学位基本要求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辅修证书基本要求
课程编号 E04B2110 E04B2120 E04B3130 E04B3140 F04C3220 F04C3230 F04C3240 F04C3250 F04D3260 F04D3270 F04D3310 F04D3430 课程名称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气体动力学 传热学 叶轮机械原理 燃烧与燃烧室 航空发动机原理 航空燃气轮机结构设计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 热工测试技术 现代流体测试技术 强度振动测试技术 小计(学分) 学分/学时 2.5/40 2.5/40 2/32 2.5/40 2.5/40 2/32 2/32 2.5/40 2.5/40 2/32 2/32 2/32 23 开课学期 2-1 2-2 3-1 3-1 3-1 3-1 3-2 3-2 3-2 3-2 3-2 3-2 备注 任 选 一 门
非本专业学生在本科6年内修完上述课程,既可申请本专业的辅修证书。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辅修证书基本要求
课程编号 E04B2110 E04B2120 E04B3130 E04B3140 F04C3220 F04C3230 F04C3250 F04D3270 F04D3280 F04D4290 课程名称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气体动力学 传热学 叶轮机械原理 燃烧与燃烧室 航空燃气轮机结构设计 热工测试技术 热工设备 航空发动机热防护 小计(学分) 学分/学时 2.5/40 2.5/40 2/32 2.5/40 2.5/40 2/32 2.5/40 2/32 2.5/40 2/32 23 开课学期 2-1 2-2 3-1 3-1 3-1 3-1 3-2 3-2 3-2 4-1 备注 非本专业学生在本科6年内修完上述课程,既可申请本专业的辅修证书。
10.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