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姜堰市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姜堰市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来源:世旅网


姜堰市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 分析了姜堰市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该市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对策;江苏姜堰

姜堰市地处江淮平原,位于江苏省中部,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全市总面积921 k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和部分省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有力推进,姜堰市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2011年稻麦两熟年平均单产水平已突破吨粮大关,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与粮食增产的要求相比,单产不高,增幅缓慢、不平衡性大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增产的潜力仍有较大空间。笔者认为只有找准制约姜堰市粮食增产的瓶颈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姜堰市粮食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 制约因素

1.1 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自然气候变化无常,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甚至出现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病虫草害发生加重,都严重影响了姜堰市粮食生产。例如小麦生产中出现的烂秋播(烂耕烂种)、旱灾、涝渍、冻害(包括倒春寒)、高温逼熟、倒伏和烂麦场等现象。水稻机插秧栽插期间连阴雨(超秧龄)、台风暴雨(倒伏)、低温冷害(翘穗头)等现象。

1.2 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据调查,姜堰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留在农村的主要是“3860部队”(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力7成以上只能从事技能较低的简单传统劳作方式。

1.3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

姜堰市乡镇在编农技推广人员103人,其中被长期借用到非农产业的21人,从事农资经营的50人,真正从事技术推广服务的仅有32人,且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1.4 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2011年种粮(稻麦两熟)平均纯效益20 250元/hm2,与高效农业相比,效益仍很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目前姜堰市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陈旧,部分已失去应有功能,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排灌。

1.5 规模化生产发展迟缓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散经营模式下,农户种植面积小,种粮不再是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一家一户零碎的土地严重降低了现代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单产的提高[1-2]。而且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规模化种植及服务的发展仍很滞后。据统计,姜堰市农业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比例不足30%,种植2 hm2以上种田大户330户,种粮面积1 725.33 hm2;种植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仅79户,种粮面积873.33 hm2。

1.6 惠农政策未与技术挂钩

粮农享受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只与农民种粮面积挂钩,未

考虑到是否选用良种、测土配方肥料等新技术,更未考虑到粮食单产水平或售粮数量,大大减弱了国家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直接效应。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防控体系

一是建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信息,让农户及时了解信息,及早预防,减轻灾害危害。二是建立重大气象灾害补救预案。在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2.2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以稳粮保供应为目标,市、镇、村实行分级负责,严守基本农田红线,将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纳入镇、村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对种粮大户给予扶持和奖励。通过强化领导,严格执行责任考核制度,确保粮食面积和总产稳中有升。

2.3 走科技兴粮之路

增加总量的最有效途径是主攻单产,这就必须改变粮食生产方式,粮食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科技、资本(机械化)转型升级。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一是注重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研究。建立稻麦油科技展示综合展示基地,将全省最新、最优技术引进优化集成、集中示范,并在大面积上迅速推广应用。二是借项目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粮油万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将科技成果率先在项目区推广应用,并逐步向周边辐射带动,从而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户学用科技的水平。

2.4 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

一是注重产前环境安全,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按照“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全面推广麦套稻、稻套麦、田头堆腐、墒沟埋草、留高茬、切碎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确保空气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和农产品市场检测,推进放心消费,不断提升无公害基地环境,规范“三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全面禁用有毒、有害药物,推进“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国家级粮食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2.5 扶持粮食生产典型

一是培植种田大户。种田大户真正以种粮为生,种粮具有规模效应,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主动性强,对周边的农户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各类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3-4],为农户提供育秧、插秧、管理一条龙服务,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目前全市已注册农机服务组织12个,植保服务组织15个,每个组织服务面积66.67 hm2左右,对这些种田大户和服务组织在项目实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明确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服务。

2.6 用足用好惠农政策

姜堰市委市政府要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在惠农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严格按照“粮食直补按谁种地补给谁,承包地转让给他人的按承包协议处理,抛荒地和非农业征(用)的耕地不予补贴,水稻、棉花、玉米种植户全部实行良种补贴”的原则,规范操作。二是建立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经常性投入机制,向上争取的农业项目,地方财政要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作为新品种、新产品、农机和新技术的推广补助;全面开展稻麦高产创建和农业保险;农业综合资金、水利资金等各项农业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7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技术部门+农户,姜堰市有粮食加工企业58个,在农技部门的牵引下,80%的加工企业与标准粮田区的农户、种田大户实行了订单种植。二是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如姜堰市三安有机大米等农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每年种植面积1 000 hm2左右。

2.8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是技术推广的最后一道坎,应尽快招录技术人员,充实到农技一线队伍中,增强基层乡镇农技服务力量,将成熟的技术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5-6]。

3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王雅鹏.中国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4):482-485.

[2] 尹成杰.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5-10.

[3] 刘淑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与化解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18-21.

[4] 刘学文,钟秋波.四川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增产潜力分析[J].农村经济,2010(12):63-66.

[5] 杜德伟,李博雅,李永田.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96-100.

[6] 刘惠青.吉林省西部粮食增产的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1996(3):1-2,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