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院坪)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院坪)

来源:世旅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院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

院坪村位于屏山县大桥乡东北部,东邻前锋村,西面与太平乡通林村接壤,北靠太平乡易子村,南与天宫村相接。全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314户,农业人口1262人。现有土地面积8602亩,其中农用地3195亩,农用地中耕地1163亩(田157亩,图1006亩),人均耕地0.9亩。农业生产结构主要以粮猪型为主,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前,该村大多数农户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070元,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是屏山县新市镇的一个典型贫困村。

该村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思想,按照扶贫开发规划捆绑使用资金和“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要求,以扶贫重点项目为主战场,抓重点、攻难点、添亮点,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新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壮大基础产业、培植特色产业,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该村于2005年被省、市列为整村推进项目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共投入资金20万元,其中茶梯建设10.49万元,便道建设5.7698元,蓄水池建设1.7243元,饮水出水沟及沉沙池0.12万元,定植茶苗1.896万元。除国家解决工赈资金16万元之外,农户投工投劳4万元。通过整村推进扶

贫开发项目的实施,院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0元,比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前净增1880元,人均占有粮食657公斤,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人心。

【实践经验】

一、科学制定规划,以规划统揽项目建设。

院坪村2005年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后,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部署院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方案,依照方案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了保证方案科学合理,乡党委、政府组建专门班子与村干部一起共同研究,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出了“院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围绕扶贫开发自然村、农户“九有”目标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了要实施的项目及预期目标和完成的时间、标准,并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实施,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项目责任人。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按照“就地取材,经济合理”的原则,改善村中道路狭窄凸凹不平状况,解决脏、乱、差现象,实施道路修整,村容村貌整治,引导农民发展庭院花草,提高庭院绿化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转变生活方式,

农村面貌大有改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产业建设,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支撑。 按照“调大种植规模,调好种植结构,调优产品质量,调高农业效益”的思路,壮大基础产业,发展以茶梯生产基地建设为主的种植业,全村推广种植优质茶苗4000株,优化了品种结构,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农业效益。

四、突出主体,使贫困群众成为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及受益主体。

院坪村被列入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改变院坪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大好机会,县、乡两级加强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户主会议、入户宣传等形式,在广大村民中宣传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村民应该怎么做等,使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农民群众都能对新民村被列入全区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了深刻和统一的认识,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支持、配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工作,把项目村的各项建设变成群众意愿。在院坪村整村推进建设中,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投资,先后投入资金4万元,投工、投劳1052个;20户村民不要任何补助而主动让出小片菜地,以支持村活动室、活动场地建设。

五、突出科技培训,确保贫困群众素质有提升。 一是以党员“双带”为重点,不断提高群众致富奔康能力。在“双带”活动中,村党支部建立 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和普通群众结对帮扶,手把手帮、教、带,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二是以村民活动室为载体,认真抓好党员、群众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种养技术水平,解决了在种养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六、突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扶贫效益发挥。 一是在项目管理上,严格规范了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论证、申报、实施、检查、验收的程序和办法,建立了村级扶贫开发项目库。扶贫项目一律实行合同制管理,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范;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签订扶贫项目资金廉政合同,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按季度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全面推行扶贫资金“三专一封闭”报帐管理制,即村级在镇财政所设立扶贫资金专帐专户,实行专门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报帐程序,根据项目工程进度按3:3:3:1分期分批划拨资金,对于资金额度较大的项目推行招投标制,实行公平、公开招标;四是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在村内设立项目、资金的公示、公告栏,做到事前进行公示,事后进行公告,做到项目数量、建设内容、资助对象、补助标准及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实施

规范运作,使重点村、贫困户真正受益。竣工后设立永久性公告公示牌,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五是坚持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定期的审计、监察,扶贫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有审计意见,有效地保证了扶贫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

【几点启示】

启示一:扶贫开发是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市镇党委、政府正是从扶贫开发抓起,无论是产业发展、础设施建设,还是村庄整治、文明创建,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贫困地区一定要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坚持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党委、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凝聚在扶贫开发上,把优势生产要素投在扶贫开发上,以扶贫开发实实在在的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启示二:整村推进是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任务非常繁重,而扶贫资源又十分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最大的帮扶效益?院坪村的做法是,以整村推进为载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分步实施,逐项推进,各个突破,从而实现了由点变到面变、由项目带动到整村推进的跨越。

启示三:乡镇党委、政府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的重要保障。新阶段扶贫开发实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乡镇一级抓什么?怎么抓?

六哨乡党委、政府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致力于“三个围绕”、“五个抓好”、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抓好政策落实、抓好项目建设、抓好公共服务、抓好示范引导、抓好队伍保障,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经验表明,乡镇党委、政府在扶贫开发中责任重大,平台广阔,应当奋发进取,积极作为。

启示四:村级组织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并充分合理的发挥村“两委”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苦干实干。扶贫开发,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因此无论是抓项目建设,还是实施产业扶贫,始终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以良好的机制鼓励、以成功的典型引导、以耐心的启发说服、教育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贫困群众思想和观念由“要我干”为“我要干”,由“逼着干”到“争着干”的重要转变,激发群众自己动手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院坪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基础更加坚实。通过整村推进,院坪村的经济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已形成以茶梯为主导产业,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全村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扶

贫项目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群众普遍赞同,党员干部的威信在群众中得到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坚定不移地在群众中贯彻落实。三是农村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整村推进,院坪村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村容、村貌、村卫生有了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人心。

启示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是确保整村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有力保障。贫困山区条件差,扶贫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个村的投入仅有20万元,仅靠有限的专项扶贫资金来完成建设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把项目、资金、人力有机地捆绑起来,统筹使用,才能有效地保证专项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

启示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整村推进是新时期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发式扶贫,是相对救济式扶贫而言,是指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方针。农村实行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以后,对是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社会上一度产生疑虑。实际上,低保和开发式扶贫是济困的两种方式,一个是为基本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输血”,一个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造血”,两者难以相互代替。因此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把“能力”开发放在首位,增强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有了好的精神状态,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本领,政府、社会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发展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在项目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入户增收项目要两手抓。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改善,生产难以发展;只重视基础设施,不发展入户增收项目,达不到脱贫目的。同时,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尊重贫困户的主体性;将扶贫同新型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紧密结合,真正保障贫困户权利的实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建立起有广大贫困户、政府、民间组织参加的,着眼于脱贫解困,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的这样一个扶贫机制和扶贫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