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定义: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资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院员工,又防止疾病从医院员工传染至患者。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四个基本理念
1、一视同仁: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视为有传染性。
2、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3、三种隔离: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管理措施。
4、隔离屏障:物理屏障(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和行为屏障(规范诊疗行为和实施标
准预防为重点)。
三、标准预防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破损玻璃物品等锐器,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安全运输利器,禁止手持针、刀片等利器随意走动,抢救患者时拿着利器时要大声提醒周围的人避开;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满3/4后应及时更换;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四、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
五、暴露后的报告处置流程
1、工作时间:经现场应急处理后,当事人应立即电话通知科室负责人/护士长、院感科, 并填写《员工职业暴露事件汇报表》(若当事人不能填写可由他人代填)→部门负责人/护士长签名确认→将报告表送院感科核实签字,登记存档,院感科进行评估,根据评估
情况开具检验通知单→ 当事人凭通知单去检验科抽血→当事人将检验报告交院感科存档。需预防用药的当事人,由医务科、院感科开具预防用药通知单、注射单,到药房取药,门诊注射室注射。院感科定期追踪随访。
2、非工作时间(包括节假日、下班时间):经现场应急处理后,当事人应立即电话通知科室负责人、院总值班,院总值班通知院感科主任,同时当事人填写《员工职业暴露事件汇报表》(若 当事人不能填写可由他人代填)→院感科主任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电话通知检验科/药剂科/ 急诊注射室→当事人凭报告表去检验科抽血/药剂科取药/急诊注射室注射→在下一工作日内把报告表交部门负责人/护士长签名确认→同时将报告表、检验报告送院感科核实签字,登记存档→ 院感科、医务部补开检验单、预防用药通知单、注射单交相关科室,并对接触者进行追踪随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