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enxiaPolytechnicJournalofSanm
Dec..2008V01.7,N04
文史哲历史文化研究
信阳政区沿革及其区位特征分析研究
马玉臣1涂
丹2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信阳市在近六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其建制屡经变革.自西周时期的古中国.到后来的义阳乡、义阳
郡、申州、信阳军、信阳州,直到今天的信阳市,所辖范围和政区层次也在不断变更。拥有义阳三关之险塞和淮源之津要的信阳,自古是战略要地和南北交往的枢纽,对其政区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键词:信阳:政区;沿革;区位特征中图分类号:K926.1收稿日期:2008—0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009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90152)
作者简介:马玉臣(1972一),男,河南卢氏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
研究。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结合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素有鄂豫皖“三处通衢”之称。有史以来,信阳市的建制屡经变革,其名称也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变化,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本文将从信阳市的政区沿革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期引起对信阳研究的重视。
是姜姓诸侯国中的重要一支。周宣王时。封申伯于谢(今南阳市附近),建申国,后申国疆域扩展至今信阳市境内,谢城迁至今信阳市平昌关一带。《元和郡县图志》中写到:“申州,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
申日武姜,在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艄’楚破申
国后筑楚王城(今信阳市一街区名)。信阳在这一时期称为訾或訾梁。到了战国时期,更名为城阳。为楚的城邑。《战国策
楚策四》记载:“襄王流掩于城
阳。”(按,城阳,故址在今信阳市长台关一带)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破郢都,楚
一、信阳历史政区沿革
据考古发现,信阳市已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约公前6000~前5000年)的南山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一前1800年)的三里店、阳山、双林寺、平桥车站遗址。由此可以证明,信阳市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商两代由于文献资料有限,信阳市的建制尚不清楚,只在《尚书禹贡篇》中这样简单的记载:“介荆楚之间。”
西周时期,周天子大肆分封诸侯,除了姬姓诸侯外,周王也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这些异姓诸侯大多是姻亲和贵族,其中最显赫的是姜姓,而申就
顷襄王至城阳,暂都于此。附9I
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全国
共分36郡(后增至46郡),信阳属南阳郡所辖。(嘲
邦建立汉朝,沿袭秦制,以郡统县,信阳属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两汉时,信阳名为义阳)。《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日:“南阳郡,秦置……属荆州……比阳、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而且《读史方舆纪要》卷五O中也记载到:“义阳城。在州南四十里。汉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也.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封卫山为义阳侯,邑于此。”东汉
①目前,学术界对秦代郡的数目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kt-g.捌t:《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说法。<汉书》豢二八和《读史
舆纪要》卷五O中记栽信阳在秦时属南阳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
图集》标示的信阳在秦时属衡山郡,本文采用《汉书》中的说法。
91
信阳政区沿革及其区位特征分析研究
时期,义阳改属荆州刺史部的江夏郡所辖。
三国时。魏分南阳置义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置义阳郡,设治于仁顺城(今信阳市区)。后废。《三国疆域志》云:“(义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置,东及南界江夏,北界南阳,西界襄阳,有今河南府之桐柏、唐、新野,湖北德安府之随州,襄阳府之棘阳九县。”这一时期,义阳所辖范围较之前代大大增加。至晋武帝泰康元年(280年),义阳郡再次增置,统12县: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131aⅪ55’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宋文帝立子刘昶为义阳王(义阳郡治在今信阳)。元徽四年(476年),属司州,领7县。[4lfPll04)齐代司州,且为州治所,“司州,镇义阳”l卿)。齐建元二
(480年),魏将冯熙等分道攻义阳,建武末,魏将(503),魏将元英等攻义阳,司州刺史蔡道恭拒守,三(527年)正月,梁将湛僧智围攻魏东豫州广陵城,(549年),东魏潘东乐率兵5(579年),北周攻占郢州,改之为申州。这一时隋朝初年,废郡制存州制.“高祖受终。惟新朝(583年),遂废诸郡”。[61r,aoT)信阳在此时(606年),改申州为义171唧3a4)义州复5县。义唐朝初年,改郡为州,“及大业季年,群盗蜂起,(621年),置申州,领义阳、
99。唧册
中。义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后隶属蔡州节度使。”贞观九年(635年),以山川河流为主要界线。全国分为十道,信阳属淮南道的申州,且为治所.辖今天的信阳市区和罗山县两地。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申州复更名为义阳郡。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申州,领义阳、钟山、罗山3县。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更为强大,形成割据状态,信阳属蔡州节度使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迭十分频繁.各州、县先后归属不同的政权.信阳在这一时期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所辖,但其名称仍为申州,且为治所,辖义阳、钟
山、罗山3县。
两宋时期,设置路一级行政机构,北宋初年,全国共分15路,信阳属京西北路所辖。开宝九年(976年)五月,将“申州以户121少,降为义阳军”,[sltvz'n6)辖今义阳、罗山2县,义阳为治所。同年十月,宋太宗即位,因避讳太宗名赵匡义,十二月,改义阳军为信阳军。信阳之名始于此。至此,义阳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消失。信阳军此时的政区层次与下州相同。“同下
州。信阳军”。【9㈣
南宋时期,信阳军是宋金、宋蒙争夺的重镇和南宋军民抗金、抗蒙的前沿阵地。《元史》卷五九《地理二》中记载了南宋末年信阳的社会状况:“宋改义阳军,端平间,兵荒马乱,凡四十余年。”这说明作为战略要地的信阳在惨遭宋金战乱后的残破之状。在宋都汴梁被金人攻破后。金人多次进攻作为战略要地的信阳,未果,信阳作为长江北岸遗存的一小部分属南宋管辖.仍作为信阳军的治所隶属荆湖北路,领信阳、罗山2县。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阳军改为信阳府(治今信阳市),领信阳、罗山2县。翌年。又降府为州。
元朝时,在全国实行行省制,“有路、府、州、县四等”,“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l卿346’至元元年(1264年)。信阳军更为信阳州沦为下州),隶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汝宁府,辖信阳、2县,治所为信阳县。“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99。1]010n407)2县。
明朝初年,仍袭元朝之制,“信阳州元为信阳县.(1368年)十月置信阳州于此,属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IIII(F%6)
年市宋后,在政区划分上基本沿袭了宋制。义阳郡仍属
年王肃再次进攻义阳,没有成功。梁天监二年年年,蔡道恭去世,义阳陷于北魏,北魏将其更名为郢州。天监五年,梁人围义阳,不克而返。梁普通八年历时九月,翌年四月,郢州来降,梁复得郢州,改为北司州。梁太清三年万攻占梁之北司州,改郢州为南司州。翌年,高洋灭东魏。建北齐,南司州复改为郢州。北周静帝大象元年期,义阳郡、县先后隶属魏、晋、宋、齐、梁、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更迭十分频繁。义阳郡、县的不停易手,暴露出了这一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的情况。《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形象记载到:“曹魏之时,三分鼎峙,淮、汉之间,鞠为斗坏,自太康混一,寻陷胡戈。南北纷争,三百年间,废置不一。”
政,开皇三年其名仍为申州。炀帝大业二年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亦如汉制”。为义阳郡.领义阳、钟山、罗山、礼山、淮源阳为治所。
郡县沦陷,户口减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义阳郡复为申州。“武德四年一字”。【(罗山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至元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要冲,将州治所迁徙至此,仍领信阳、罗山属信阳州,后废。洪武元年钟山二县。八年。省南罗州,又以罗山来属《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五》中记载其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又日:“申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信阳属河南分省所辖,且为治所。后“革元中书省,以京畿应天诸府直隶京师。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颁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ll】(嘲1’洪武十年五月。信阳改属河南布政使司的汝宁府所辖,信阳州降为信阳县,成化十一年(1475年)九月,又恢复为信阳州。领罗山、确山2县,信阳为州治,后确山归府,信阳州只领罗山l县,属虚辖州。
清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省、府(包括直隶州、直隶厅)、县(包括散州、散厅)三级制。信阳在此时仍称信阳州。因信阳地处要冲,故为州治,且因“清初画土分疆.多沿明制”.[1zl(P1893)信阳属河南省汝宁府所辖。顺治年间,信阳称州不领县。康熙年间,置分巡南汝光兵备道于信阳州,至光绪末年,改为南汝光淅兵备道.领汝宁府、南阳府、光州直隶州、淅川直隶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国分18省、5个将军辖区及2个办事大臣,信阳州仍属河南省的汝宁府所辖。宣统三年(1911年),河南全省分为4道、9府、5直隶州、5散州、106县。1131P岫信阳州作为五散州之一,属南汝光淅道的汝宁府所辖。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撤道、废府(包括州、厅)、存县并县工作。民国二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此后全国普遍开始废府州。存道县.实行省、道、县三级制。ivY'2)同年,北洋政府对河南原有道、州、县进行裁改,次年一月,南汝光淅道改为豫南道,信阳州改为信阳县,且为道治所。六月,豫南道改为汝阳道,辖27县,道署驻信阳县。[1Sl(P'20)民国十六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依据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的“县为自治单位,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以收联络之效”的精神,为了便于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废除北京政府时期的道级行政建制,实行省直接辖县的省、县二级制,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主要地方行政体制。【lq(腑’同年六月,冯玉祥部占领河南.各道裁撤.信阳县改为由河南省政府直辖,且为一等县。民国十七年五月,河南省政府划全省为14个行政区,其中豫南第一区辖信阳、确山、遂平、西平、泌阳、桐柏、舞阳、汝南、上蔡9县。信阳为行政长官公署驻所。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国民政府颁布《各省行政督察专员督行条例》,规定在省县之间分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7】佣1’次年二月.河南省奉准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信阳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光山,、固始、商城、信阳、罗山、经扶8县。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南京
国民政府行政院内务部方域司对各地行政督察区进行调整,河南省所辖112个县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信阳仍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所辖范围也未变。同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委迁至信阳。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一日,信阳解放。分信阳县设立信阳市,隶属确山专区,四月二十三日,信阳市、县分治,七月二十五日.市、县合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的行政区划曾多次调整和变更。1949年,河南省被划分为十专区,信阳属十专区之一,专署驻信阳市,辖信阳、驻马店2市及信阳、确山、遂平、西平、上蔡、正阳、新蔡、汝南8县。1950年,汝南镇改为汝南市,属信阳专署领导。信阳专区辖3市、8县。1951年,撤消汝南市,并人汝南县.由汝南县析置平舆县,信阳专区辖2市、9县。1952年原潢川专区所属潢川、息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淮滨8县划人信阳专区,并撤消信阳市,改为信阳镇,划归信阳县,撤消驻马店市,改为驻马店镇,划归确山县,信阳专区辖17县。1953年。信阳、驻马店2镇恢复为信阳、驻马店2市,划归信阳专署管辖。1960年,撤消信阳县,并入信阳市;撤消淮滨县,并入息县、固始2县,信阳专区辖1市、15县。1961年,恢复信阳县(驻平桥),信阳专区辖1市、16县。1962年,恢复淮滨县,信阳专区辖1市、17县。1965年,确山、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正阳、新蔡8县划归驻马店专区,信阳专区辖1市9县。至此,信阳的辖区范围基本确定。1970年.信阳专区改称信阳地区,地区驻信阳市,仍辖1市、9县。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辖2区(原信阳市改为狮河区、信阳县改为平桥区)、8县。自2006年起,信阳市开始筹建羊山新区,不久以后的信阳市将辖3区、8县。
二、信阳政区变化的特点
自新石器时期的裴里岗文化和龙山文化开始,信阳市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夏朝至春秋战国的1700多年间,国家体制初具雏形,各项制度都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建制也尚未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文献资料有限,信阳市在当时的建制尚不明确。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各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行。并形成定制。且被后代继承和完善,各地的建制也初步成形。因此,本文就从秦朝开始来分析信阳市的历史政区特点。
“
93
信阳政区沿革及其区位特征分析研究
信阳政区沿革一览表
朝代泰
政区名城阳县
治所城阳县
辖区领l县
政区层次郡、县制第二级郡、县制
汉
义阳乡
义阳乡仁顺城
义阳郡
义阳县义阳郡
领1乡领9县领12县领12县
非正式政区州、郡、县制第二级州、郡、县制第一级郡(州)、县制第一级
道、州(府)、县第二级道、州(府)、县第二级路、州(府)、县第二级
省、路府、州、县第三级省、府、县第三级省、府、县第三级
下州
至大都2100里至京师1980里至南京10190里
中州
西北距都域900里距都城1710里
等级
与政治中心的距离
西汉距都城1710里东汉西北距都城900里
魏晋南北朝
司州一中州
距都城1000里
隋义阳郡
义阳县
领5县
距都城1710里至上都1710里至东都942里距都城750里
中州
距都城900里(后唐)
唐
申州
义阳县领3县
五代申州
义阳县领3县
棠信阳军
信阳县领2县
下州京东750里
兀信阳州
罗山县领2县
明
领l县
信阳州
信阳县
东西距180里
清
南北距180里
散州至京师1980里
注:本表所显示的为历代主体性的政区沿革,其短时期内的变更未显示。本表资料来源:《汉书)g-二八、《后汉书》卷一二、《魏书》卷一O六、<元和郡县图志》卷八、《太平寰y-记)g,.----..e、<元丰九域志》卷一、《元史》卷五九、《明一统志》卷三一、《大清一统志》一六八、《河南通志》卷三。
自秦朝开始。信阳市的名称演化至今,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由两汉至魏晋的义阳,到隋唐五代的申州.再到宋元直至今天的信阳。从总体上来看.信阳作为政区名称在历史上是基本稳定的,只有在朝代更迭或皇位继承时才会偶发变化,而这些少有的变化也是由于某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引发的。如现今“信阳”一名的由来,即是因避讳宋太宗赵匡义之名而变更的。同时,从汉朝开始,其治所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义阳县或信阳县(今信阳市狮河区),只有在元朝至元二十年时,因罗山当驿要冲,将州治迁于此,明朝时,治所又复迁至信阳县。
如上表所示。信阳的幅里和政区层次在历史上屡经变更,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始终存在着一条规律:在政治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在信阳的行政区划中,其幅里和所辖范围较小,政区层次也较低;而
国家一旦处于分裂割据或不同政权对立时期,信阳的所辖范围便骤然变大.其政区层次也会随之提升。例如.秦汉时期,信阳只是一个县级地方政权,而西汉时仅为乡级非正式政区.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政区层次升至郡级,甚至州级。成为当时的一级行政区划。虽说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州郡虚设和滥置的情况,如《北齐书文宣帝纪》所言:“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名,空张郡目。”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州数达221个之多。而汉代的州只有14个,隋末的郡也只有190个。但从其所辖县数来看,其幅里较之其它时期明显要大。我们之所以拿“县”作为分析信阳政区层次和幅里的基准。是因为县级政区的稳定和统县政区的多变,是整个封建社会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81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信阳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明显规律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我们较易忽视的因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而这一因素却是任何政区沿革至今必然存在的一条规律。即当某一地区距政治中心较近时,受其政治、经济辐射就会较强。因此它的辖区范围会随之增大,政区层次和等级也会相应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信阳的政区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一时期,信阳与政治中心的距离较之前代和后代相对要近,其幅里也较之其它时期要大.政区层次和等级也相应较高。
民国至今,信阳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变化十分繁杂。幅里和政区层次也在不断变化,但从宏观上说,其所辖范围较前代有所扩大.政区层次也有所提升。归其原因有二:一是民国时期,战争不断,信阳的战略地位迅速突显出来:其二。京广铁路的修建。使信阳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其地位自然随之提升。,
三、信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前文已提。信阳地理位置对信阳政区的影响.这里着重谈一下信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信阳市位于大别山和桐柏山的接合处.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且地处义阳三关之地,南控全楚,北摒中原。有“鄂首豫尾”之称,又近淮源,便于陆路北上南进。可以说.豫南险塞,鄂豫漫道,信阳自春秋以来即成为军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南北交往的重要枢纽。
义阳三关即平靖关、武阳关(或日武胜关)和黄岘关(或日九阳关)的习惯统称。《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地理一》对义阳三关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黾厄塞.在汝宁府信阳州东南九十里……亦日冥厄.亦日黾塞,又谓之平靖关。”《吕氏春秋》日:“天下九塞,冥厄其一。”《淮南子》亦云:“自魏、晋以后,黾厄之地,常为南北重镇”。【19](P2104’三关之险要,使信阳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西周时期的申国,虽弱小却能较长时间存续,倚有三关之险要是一个重要因素:[201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攻楚,破郢都,顷襄王暂都城阳,凭借三关之塞,阻秦兵北进,收复淮、汝河至江南的失地。㈣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各国的纷争中,义阳屡次易手。即体现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魏国与吴国长期争夺淮南,魏文帝黄初年间,于此地建立仁顺城(今信阳市区)为防吴前哨。西晋末年以后,南北纷争近三百年,淮河至“三关”内外成为各方反复争夺的要地,而义阳城因其地处南北要冲.常为攻守黄淮、江淮地区的朝廷所重视,因此在此设置较高政区以重其权。“迨侯景之乱,义阳遂人于东魏。陈氏力争淮西,而义阳不复,卒至丧败”。唐朝中后期,
藩镇势力强大,中央与藩镇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作为军事重镇的申州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淮西拒命。恒以申州当北诸军”。I.tgl(F'2375’
北宋灭亡后,为收复失地.陈亮主张以信阳作为收复失地的资本,卒兵进入蔡州,一举收复信阳,以此阻止了金人的南下。时人“王氏日:‘义阳三关势相首尾,欲复宛、洛,必自义阳。’胡氏日:‘义阳,淮西屏蔽也。义阳不守,则寿春、合肥不得安枕而卧”’。091(P23751南宋时期,信阳军又成为宋金、宋蒙争曾于此设险屯兵,以图收复中原。蒙古军南下攻入南宋的淮西之地时。亦是以信阳作为进攻南宋的首要阵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O《河南五》写到:“夫两代均在此置信阳州,并设卫所,立协营,派驻重兵,倚为豫南重镇,《重修信阳县志》中也记载到,清代的信阳城为“豫楚通衢”。
民国初年,改信阳州为信阳县,由于地处要冲。为所属汝阳道的道署。此后军旅不绝。直皖之战、直(亦日吴国战争)无不波及信阳。民国二十七年,日军进犯武汉,其一路沿大别山北麓西阳为据点,相继发动随枣战役和豫南战役。f151(蚴解放区司令部设于信阳,并派驻重兵层层设防。民国三由此可见,正因为有了义阳三关的存在,使得的作用。又因信阳位于淮河上游,利涉津要.便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中写到:“淮水自南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之间。”而历史证明正是如此。周定王四年(前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内,自豫章[199P2375,南北朝时期,信阳备受各家之青睐.由此道。若江南有事淮外,须乘夏水泛涨。列舟长95
夺的重镇和南宋军民抗金、抗蒙的前沿阵地。岳飞义阳南可以制全楚,北可以争许、洛,西可以出宛、邓,东可以障淮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明清奉之战、豫鄂之战进,先陷信阳,而后出三关南下合围武汉。后又以信战争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国民党第五绥靖十七年,国民党为战略需要,将河南省委迁至信阳。
信阳在历史上的南北军事抗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北上南进,信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南北交往的枢纽。
府桐柏县流经信阳州北……自古争淮南者必争淮西,争淮西必争于义阳、建安县603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日:‘……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而击之,必大败。’子常违其言,而人郢之祸成矣”。而控制住了淮水,也就等于攻取了信阳的一半。齐东昏侯末年,萧衍东下建康,元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献策日:“义阳差近淮源,利涉津要,朝廷行师.必淮。师赴寿春,须从义阳之北,便是居我喉要,在虑
信阳政区沿革及其区位特征分析研究
弥深。义阳之灭,今塞其时。请使两荆之众西拟随、雍、扬州(即寿春)之卒。顿于建安,得捍三关之援;然后二豫之军.直指南关,分抗延头;潜一将节度诸军。不过十旬.克之必矣”。[19J(P2375,接着东魏就用了田益宗的计策。果然攻克了义阳。
由此,可以用《尚书
禹贡篇》中的一句话来概
括信阳在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介荆豫之间,茫茫四境,长淮绕于后,严关峙于前,当日午衢,冠盖往来车马络绎,询称豫南重地矣。”
近代以来,义阳三关和淮水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逐渐减弱,然而信阳作为豫南重镇的地位并未因此丧失。淮水在信阳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密集的河网.为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信阳成为水稻和油菜的重要产区:丰富的水源使该地区的水产业享誉省内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信阳城北部建火车站,此后,铁路成为信阳发展的重要新因素。京广铁路的开通迅速带动了信阳市的经济发展,使之不仅成为豫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且成为鄂、豫、皖三省客货往来的重要集散地。
由前文表中不难发现,信阳历史上从来未作过都城,总是远离政治中心,近则700多里,远则近2000里。同时,信阳也从来未成为过经济重心,无论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或是南宋以来南移至在南方,它与经济重心都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就决定了信阳政区层次不高,辖区不大,等级较低。但是,信阳政区建制几乎是连续的(汉代除外),其原因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尤其是南宋以后.我国政治中心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信阳坐落于连
接南北“中心”和“重心”的枢纽站,政区地位已经并将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三联
书店.1992.
[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粱】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6】【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后晋】刘昀.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II大学出版社,2005.f9】f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民国】赵尔巽等.清吏稿f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王文楷,毛继用,陈代光等编著.河南地理志【M】.郑州:河
南人民出版社.1990.
【14】赵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5】信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信阳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1.
【16】周振鹤主编,傅林祥,赵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
民国卷)[M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7】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卷3【M】.郑
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邹选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
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忉.历史教学问题,2001(2).【19】[清]顾祖禹.读吏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1陈习刚.“义I'a--关”的演变与地位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4(1).
dministrationAreaApreliminaryStudyofXinyang’SMunicipalA
GeographyEvolution
MaYan2u—chenl,TuD
(1.CollegeofHistoryCultureof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
XiamenUniversity,Xiamen
2.HistoryCollegeof361005,China)
organization
systempasses
to
Abstract:Inthroughthe
heady
sixmillenniumcivilization
developingprocesses,Xinyang's
transformationrepeatedly,SincetheancientWesternZhouDuoynastyperiodShenG
untiltoday's
theancient
afterward
the
Yiyangtownship,Yiyang
scope
edforces,Xinyangarminyangstatecounty,ShenZhou,X
politicaldistrictlevelFortress
ale
Xinyang,and
ofits
jurisdictionandstrategic
point
alsoconstantlychanging.Since
times,Xinyang
has
to
PingiinFortress.Wuyang
becomethe
and
HuangxianFortress,itis
near
uaiheRthesourceoftheHiver,causesit
and
thenorthandsouthcontactkeyposition.
KeyWords:Xinyang;Administrativeregion;Evolution;Positioncharactristic
(责任编辑卞建宁)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