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00)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博物馆界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所具有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恰好与观众实地参观互为补充。博物馆行业的移动互联应用已经起步并竞相发展,在当前相关技术成熟,公众文化需求强烈的有利条件下,应当主动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提升博物馆工作水平,创新信息传播方式,让技术成为文化与文物资源发挥作用的有力辅助。
关键词:博物馆移动互联网
当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已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时,我们又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机构Pingdom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24亿,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亿。从中国来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互联网进入中国到目前共有5.38亿用户,而移动互联网从2001年开始运营至今已有超过2亿用户数。移动互联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已崭露头角并成为最新、最便捷、最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与国家文明发展历程的纪录者,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应该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而信息化作为触及人类各个层面和角落的大变革也必将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拍的功能与内容。
但是,博物馆在移动互联网上所提供的内容仍然是沿用原有互联网内容,观众通过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浏览到的还只是web网页,几乎没有专门为android、iOS等手持设备操作系统而开发制作的网站网页,这就大大削弱了智能终端自身的优势,博物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咨询和信息传播力量非常有限。
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是苏州博物馆无线网络及移动智能终端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在馆区进行无线网络覆盖,为观众免费提供WiFi网络环境,便于浏览和下载。同时,苏州博物馆为移动智能终端开发相关应用,主要包括移动APP应用和手机网站开发,移动智能终端APP应用面向所有智能终端用户(馆内观众,以及馆外甚至全球智能终端用户),为观众提供了智能平台ios、android的中、英文版本,方便观众了解苏州博物馆动态信息和馆藏精品、展览内容和建筑特色等,并轻松实现新浪微博的信息发布和分享。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家在苹果商店和安卓电子市场上免费向观众提供自助式导览的移动博物馆。
2、微博等移动社区功能效果非常显著
在整个移动互联应用中,应用率最高的依然是即时通讯类,如MSN、QQ等,这当中最具影响力和特点的是微博。从2009年8月“新浪微博”推出到2012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总数约2.5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现在不单是普通网民,包括党政机关、各界人士、各类单位组织都纷纷开通微博,这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界和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最便捷便利的途径。
我们以“博物馆”为关键词在腾讯微博进行搜索,
[1]
一、现阶段博物馆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
1、移动浏览下载是主要功能
移动浏览和下载是移动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这一点和互联网应用是相同的。通过移动网络(3G)或是WiFi无线网络,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各类资讯,浏览新闻,检索信息,下载各类应用和数据。目前,许多博物馆不仅已经完成了供办公使用的有线网络等基础建设和应用,而且也逐步实现了馆区、展厅的无线覆盖。国家博物馆在各层展厅都布设了无线网络,广东的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加入了“广州市政府免费无线上网WiFi热点”,安徽博物院在走廊和休息区提供了无线服务,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餐厅提供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注意到在公众服务和参观展览中,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符合现代生活节92WENBOWENBO结果中认证用户数量已经达到470多个,在新浪微博的搜索结果也超过了250多个。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家级博物馆和大部分省级博物馆都注册有官方微博,还有许多省市级的文物管理部门也同样注册有官方微博[2]。现有的文博行业微博其内容和功能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整体展示宣传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在微博中对临时展览、节假日开放时间、文化知识、藏品介绍、馆史等都有相关推介。二是发布藏品信息,这也是大多数博物馆微博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一些综合博物馆,藏品丰富而展线有限,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定期甚至是每日发布藏品图片和文字。此类有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综合馆。三是组织或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常见的是博物馆发布临时展览等信息,真正利用微博平台组织文化活动而且效果突出的是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的官方微博,其“主题背诗词歌赋”已成为粉丝每天必须参加的活动。四是发布官方新闻,这是对博物馆网站功能的延续和补充,基本上在各个博物馆微博上都有一些但数量有限。
微博的受关注度和粉丝数量是衡量其影响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准,现有博物馆微博中,故宫博物院以300多万粉丝数居首,其次是国家博物馆粉丝数超过240万,其余绝大多数低于10万甚至有的只有几百人。所以说博物馆微博的发展和应用还处于极不均衡的阶段,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还很不相称[3]
。
3、移动视频、音频等功能开始实现
能够满足视频音频传输需要的带宽是3G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性,通过移动终端网络收听收看音视频甚至是即时通讯都已经普遍实现。此类应用在博物馆行业目前是以导览服务等方式实现的。国家博物馆在开馆时就正式推出了手机导览服务,通过简单的界面操作,为观众提供多种方式的数字导览,借助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展现方式,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展品信息,查询游览路线,获取服务帮助等一系列辅助游览功能。观众可通过租用手机设备或者自带手机下载国博客户端接收馆内展品介绍信息,也可将博物馆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学带回家。只要在手机上安装国博客户端,人们就可以享受各种自助导览服务,还可以进行音视频点击播放,即便没有到现场参观,也可以通过定制服务进行各种信息的查阅。故宫博物院制作的电子导航APP是为故宫参观者服务的手机导游软件,拥有电子地图、音视频介绍、实景导航定位等导游功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
13信息化建设
/Xinxihuajianshe配合临时展览制作的《丽山园遗珍》APP也同样是以展览为基础,融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与展品说明、展厅导览功能于一体的导览软件。移动互联技术在博物馆行业中实现导览讲解的功能正在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
4、博物馆APP(应用程序)初步发展
各式各样的APP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具体应用,在线应用程序商店作为新型软件平台更是具有自身特色,仅苹果IOS平台的中国地区已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靳尚谊》、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上海博物馆的《竹镂文心》、湖南省博物馆的《白石墨韵》以及《国博藏品》、《苏州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手机导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宫魅力游》等[4]。目前,博物馆行业的APP已经开始不断增多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APP,如《丽山园遗珍》、《故宫博物院》、《复兴之路》等。其中,典型的是国家博物馆的《国博展讯》,专门用来推广介绍国博各个展厅的临时展览,包含文字图片说明和展览的基本信息,整体结构完善功能突出。另一种是综合APP,这种应用接近于博物馆网站在移动终端上的移植,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四川博物院》、《山东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总体上看,博物馆行业的应用APP类型还显得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本可做出许多应用的公众服务方面有所欠缺。
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对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其技术应用的渗透力极强,它引发了信息化社会的再次变革。博物馆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成果,加入移动互联技术后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提升。
1、藏品展示与文物信息发布途径更加多样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浩浩遗址与文物,仅从藏品数量上来看,藏有数十万件至百万件的博物馆就达到数十家,同时博物馆场馆展厅有限,加之出于文物安全和养护等考虑,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展品可谓“从一而终”极少更新,大量的珍品典型器被尘封于库房,好一些的如上海博物馆是将部分藏品分批换展。文物数量极大而场馆有限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会得到解决,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碎片时
WENBOWENBO93间。前面提到的许多博物馆微博其一大内容就是每天发布文物信息,已经具有这样的功能,但是这种方式还显得简单粗糙。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布藏品可以按照藏品体系,体现一定的主题与特点,甚至制作移动互联网上的临时展览,结合博物馆现有的藏品数据和信息化,既实现了藏品展示与文化传播又保证了文物处于专业的库房管理之中,相信这将成为今后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博物馆在网络上的宣传得到加强
伴随着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发展,机构或个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开展宣传的行为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微博与网站分化独立,互为补充的发展态势。我们都已熟知,一般的博物馆网站事务性内容所占比重较高,基本包括新闻通知、组织机构、展览介绍、参观指南等这些内容,正因如此很难体现出博物馆行业的特色,与普通机构的门户网站难以区别,更重要的是对于公众关注度极高的考古新动态、研究新成果不能及时发布,造成文物文化资源的浪费与信息滞后。现在,微博和各种APP应用的发展在填补这些缺失的同时,逐渐朝着功能完备、更新迅速、形式活泼、独立并行的方向发展,预计很快移动互联网上的宣传将赶上并超越已有的网站等方式[5]。
3、技术要求的降低有利于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的提高
移动互联网有别于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去掉中间的技术环节,最终用户所需的技术支持都由网络运营商提供,也就是说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网络覆盖以及数据传输、网络安全等服务。博物馆作为信息化力量较为薄弱的行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只需要制作相应的软件并发布更新即可,也降低了维护带来的技术与人员压力。博物馆移动互联应用面向公众服务的内容非常之多,从观众踏入博物馆范围开始就会涉及参观路线、导览讲解、临时通知、商品购买、搜索查询、下载上传等等诸多内容。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需要做的只是开发制作相应的各类APP应用,观众会依照自己的需求安装使用,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人性化服务。
4、移动互联技术将为文物工作带来极大促进文物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行业之前还没有很好的技术手段对不可移动文物和遗址实现全时段监控保护,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田野文物保护提供94WENBOWENBO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技术支持。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帝王陵墓众多,为了更好地保护置身田野的帝王陵墓,已经率先开始应用移动互联技术进行远程监控。目前,唐泰陵和建陵已经安装了监控设备并开始试运行,据悉其余的唐陵和汉陵也将陆续安装防盗设备。移动互联技术让田野文物保护全天候、大范围监控预警成为现实,按照我国文物与遗址分布特点来看,今后的发展前景极为远大。不仅如此,博物馆内的文物监控、环境监测、观众互动等诸多方面都将融入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是文物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所具有的广阔前景也将如同互联网一样地深刻影响社会发展与变革。国际上,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在2012年初甚至已经开始在展厅使用PAD等移动终端辅助展示,数字博物馆、虚拟展馆等手段也已经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让人们不受时空限制参观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界目前也已经关注到这一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博物馆都竞相推出新应用,陕西省博物馆的数量和类型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移动互联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陕西省文物局制定了《省文物局政务微博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文物管理部门和博物馆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信息服务公众,“汉唐网”微博在陕西十大政府机构官方微博中影响力排名第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已经开始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业务活动。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前博物馆的移动互联应用还存在着技术手段杂乱、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管理办法空缺,最重要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缺乏足够的认识!注释:
[1]苏州博物馆:http://www.szmuseum.com/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3340
[2]
钟国文、周子杰:《博物馆微博: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4日。
[3]《博物馆官方微博该如何运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
协会通讯》2012年第3期。
[4]罗铁家:《博物馆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软件趋势浅析》,
《中国文物报》2012年8月28日。
[5]周雯:《博物馆的新时代:二维码APP技术当道》,《新
快报》2012年5月2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