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
—从中华谜语大会”说起
看了央视举办的“中华谜语大会竞赛”节目后,我来说几句。
千百年来,谜语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谜语更是一项智力娱乐休闲活动。但是有许多人说不清楚谜语与灯谜的联系与区别,更对“谜”的发展史说不上一二。
简单的说,“谜”的雏形是春秋时期的“廋辞”和“讔”(隐语),汉代就逐步变成以描摹形状、设置悬念的事物谜语和专以破译文字形义为乐趣的字谜。曹操与杨修同猜的曹娥碑背面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扣“绝妙好辞”)应算是第一条文义谜。这是谜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宋代(尤其南宋)上元节放花灯之风甚盛,谜条被贴于灯上,于是谜语就姓了“灯”,叫“灯谜”。观灯与商谜之风兴起。这是灯谜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谜”历元明,朝着典雅清新方向发展。至清代,灯谜,也就是文义谜终于脱颖而出,向着纵深发展,谜坛一派兴旺景象。这是灯谜史又一个里程碑。所以,有人这样概括灯谜史:起于宋,成于明,盛于清。但是从汉末至清中叶,真正纯以文义扣合、别解讲究的灯谜不多,猜射事物的谜语和长句谜面的字谜较多。到上世纪30年代,灯谜才与事物谜语分道扬镳,演变成体、法、格、规齐备的文字联想游戏和文学小样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谜坛盛事无论从组织活动、制谜猜射人数、灯谜品种数量、谜书谜社各个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
从以上谜语简史中可看出,谜语与灯谜是有区别的。依照谜家王彭年的分法是:
- 1 -
可见,我们平时所说的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谜语包含事物谜和灯谜,狭义的谜语则专指事物谜。当然,一般人不须要这么清楚知道这些“谜”史和“谜”内的区别,只要它起到益智娱乐就行了。所以央视举办的“中华谜语大会竞赛”虽邀请了一些灯谜大家,但始终不用“灯谜”一词,而只说“谜语”,看来是从大众化角度考虑的。
央视谜语竞赛中的一些事物谜(前人所制)较为常见,但谜面很优美,如折扇谜、墨斗谜,可惜一些参赛队却猜不出。墨斗谜还有另外的谜面:“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要是射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挡”;“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线去,回时摇橹还”。这还传说是苏东坡、秦少游与苏小妹以谜猜谜的故事。只要阅历广、知识面广,这类谜语不难猜出。因为这些事物谜描述出了事物的形状与特征,谜面只不过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物、拟人、比喻或双关),除此之外并没有卖甚么关子。
优秀的谜语作品,尤其是灯谜贵有别解。别解是灯谜的灵魂,所谓“回互其辞,使其昏迷也”。灯谜谜面是在讲一回事,其实有另一层意思;或者谜底表面讲一回事,其实有另一层意思扣合谜面。这让猜射者在猜来想去中产生谜味。一旦猜中,就会佩服制迷者的奇思妙想,产生乐趣,怡情而益智。人们会感叹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谜底竟然是这个!
像下面这则古谜:
“梅香,泡茶。”“晓得,去泡哉!”(打《千家诗》一句)
- 2 -
此谜制得极富谜趣,谜面叙述江南一带的生活情景:客人来了,主人连忙叫丫头泡茶,那少女吴侬软语的答话跃然纸上。其实,这全是“回互其辞”。用谜面注销法去猜射,就知道:前句的“泡”,被后句的“去泡”抵消,题面余下“梅香”,会意扣合“春到”;“茶”,拆成“人间草木”;“晓”即“知”—谜底就是“春到人间草木知”;最后还来个“得哉”,说明谜底已得出。底与面扣合得稳稳贴贴,又别有一番风趣。
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里有一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的是大雪飘飞,黄河冰封的景象,有人用之制成灯谜,射一“奇”字,用断读减损法就能猜到谜底。这很有谜趣。
央视谜语竞赛中,一些谜语也很有谜味。如“祟 (打两个电脑操作名词) 谜底:退出 显示”;“推门望一望,你道是关云长,我说是楚霸王 打一字 谜底:扇”。但也有一些谜味不足的作品,像“小院清香 打一词牌名:《满庭芳》”,简直就是翻译。
央视谜语竞赛还忽略了一个现象:文字与读音未必一致。竞赛中用了这样一则古谜:“九十九 打一字”,现场所有人(包括专家)都把谜面中的“十”念为shí,理解为“拾”,所以参赛队给出的谜底是:“白”,专家判定对。这如同“百中无一”或“百无一失”打一“白”字一样,毫无谜味。但如果把“十”理解成“加”,谜底就不是“白”而是“木”了。“谜面果能多贴切,定知谜底不能移”。这一点实在是应该让制谜者与组织谜事活动者多加注意。
本人喜爱谜语及灯谜,常浏览谜语、灯谜作品集,阅读谜家著作。也偶尔尝试制作灯谜。最后奉上灯谜拙作二则以飨读者:
大王一直去,总有一日会回来。 (打一字)
庭下依稀双月影,雁阵横陈柳叶斜。 (打一字)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