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3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月20日 V0138 No.3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O 2018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3.016 刘长卿、韦应物送别诗语言风格探究 梁文晶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梅州514721)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刘长卿、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重要诗人,4t'l ̄'J作了大量的酬唱、送别 诗,诗歌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刘长卿、韦应物的送别诗为例,探究 二人诗歌的语言风格,以期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刘长卿;韦应物;送别诗;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8)03.0033.03 古人云:“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销魂者,唯 (一)对仗工整,流畅自然,含蓄有味 别而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崇尚友道,珍惜友 刘长卿的五律对仗极为精工,且十分灵活。例如: 情。特别是唐代,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跌宕起 “晨香长El在,夜磬满山闻。” 伏的人生际遇,所以“送别诗”尤其兴盛。 ——《送宣尊师醮毕归越》 P460) 刘长卿、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重要诗人,他 “贾谊辞明主,萧何识故侯。” 们的诗歌大多为送别诗、赠题诗、酬答诗等。笔者曾 ——《送李使君贬连州I》 嘲 经做过一次粗略统计,刘长卿现存的480多首诗中, “犬吠寒烟里,鸦呜夕照中。” 这一类诗就有303首左右;韦应物的诗歌大约有540多 ——《赠西邻卢少府》 首,其中,这一类诗有300首左右。他们生涯坎坷,沉 类似这样的句子,在刘长卿诗中俯拾皆是。他的 迹下僚,于人生、于仕宦多有感触,因此,倍感友情弥足 诗之所以“颇整瞻”,主要就在于对仗工整。 珍贵,故在送别、寄赠之中真隋深婉,韵味悠长,颇受好 (二)运用叠字,延长节奏,将深婉的情感表现得 评。“刘长卿《送陆澧》《赠别严士元》《送耿拾遗》 流利婉转 《别薛柳二员外》诸诗,绝无套语。”‘今人作应酬诗者, 古人认为:诗用叠字最难,特别是律诗 因为律 不必责以王右丞之《送杨少府》、杜少陵之《和裴迪》, 诗或四十字,或五十六字,字字宝贵如玑珠。而刘长 只作中唐人刘长卿之《送陆澧》、李益之《送贾校书》 卿却偏爱在律诗中用叠字。例如: 几首,请拜以为五十六字之师。”… ’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文学是借语言文字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 ——《送李侍御贬郴州》 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 调,与作者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息息相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H。 ’ 关。笔者对刘长卿、韦应物送别诗的语言风格作了一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个粗浅的探究,以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两位颇具 ——《送灵澈上人》 (Ⅳ。 ’ 代表陛的诗人。 运用叠字,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忧郁伤感的情 一、刘长卿送别诗的语言风格 怀。据笔者统计,刘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叠字主要有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 J(W 说:“刘长卿‘地远心 悠悠、杏杳、迢迢、萧萧、寂寂、寥寥等,这些叠字充分 难达,天高谤易成’……颇整瞻,近老杜句格。”高 地反映了诗人清冷、寂寥的心态。 仲武 J( 其诗“甚能炼饰”。还有人认为,其诗“清 (三)擅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浅近,勾勒出一幅 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l4](P418 ‘体尽流畅,语 幅清净萧瑟的图画 半清空。”|5 J( ’可见,刘长卿的语言十分整饰、洗炼、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言:“搞表五色,贵在时见, 流畅。 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_6](哪 刘长卿诗歌常 收稿日期:2018—03—06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校级课题“唐代酬赠、送别诗研究——以刘长卿、韦应物为例”(项目编号:2015SKY12)。 作者简介:粱文晶(1977一),女,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33· 用“青”“白”“黄”“苍”“绿”等素雅淡净的颜 的语言风格,显示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色词语,笔者认为,这与他的心境高度吻合。 在刘长卿的笔下,温暖的阳光成为‘落晖 夕阳”; 二、韦应物送别诗的语言风格 总的来说,韦应物诗歌的语言呈现出古朴与清丽 性灵的山水成为“寒山”“寒流”;自由的飞鸟成为“孤 并存的风格。正如宋人苏东坡所云:“韦应物、柳宗 雁”“独鸟”。此外,“寒”“暮”两个字诗人用得 元发纤秩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8l( 特别多。例如: “正落寒潮水,相随夜到门。” ——(一)多用“空”“幽”“静”等表现诗人孤寂冷 静心态的词语 《送张十八归桐庐》 N ’ 由于时代战乱动荡不安,济世的美好愿望破灭, 使诗人的生活情趣转向自然山水,企羡在自然中怡 养天性、寄托情思。所以,韦应物在送别诗里多用 “故郢生秋草,寒江澹落晖。” ——《和州送人归复郢》 “暮山门独掩,春草路难通。” “空”“幽”“静”等词语,使诗歌表现出一种静谧 ——《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 ¨ ’ “白发经多难,沧洲欲暮春。” ——《送崔升归上都》 胡’ 诸如此类诗句在刘长卿送别诗中不胜枚举。这些 用字习惯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动乱时代的灰暗心情,也 表现出诗人喜欢淡静的美学观点。 (四)大量渗入虚字,使诗歌情辞回环,有一唱三 叹之炒 古人常有“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之叹。而刘 长卿五律诗中却大量用虚字,虽然体格稍弱,却能使 诗句含蓄而有韵味。例如: “干越知何处,云山只向东。” ——《送李侍御贬鄱阳》④‘Ⅳ 。’ “今日犹多乱,何年更此逢。” 《和州留别穆郎中》 “犹见南朝月,还随上国人。白云心自远,沧海意 相亲。” ——《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 刘长卿常用的虚字有“犹”“自”“独”“何”等, 这也成就了刘诗深情婉转、含蓄悠长的风格。 (五)巧妙运用数字,形成强烈反差,使诗歌具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长卿对数字的使用也很有特色。例如: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饯别王十一南游》 ’ “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 ——《送李侍御贬郴州》 “九江春草绿,千里暮潮归。” ——《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 。’ 这些诗句对仗十分精工,上下旬的数字形成强烈 反差,使诗歌婉转谐美,为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 间。 刘长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7 J( ’他在 诗歌遣词用语方面的手法十分灵活多样,形成了独特 ·34· 空灵、淡泊高雅的气象。例如: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寒食寄京师诸弟》 。 ’ “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赠琮公》②( ) 诗人大量使用这些表现清静无为的词语,显现出 萧疏淡泊的心境。正如清人翁方纲所云:“独至韦苏 州,则其妙处全在淡处,实无迹可寻。”【9]( (二)喜用“绿”“青”“清”等清朗温润的词语, 体现诗人的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韦应物陶醉于自然山水、个人世界中,虽孤寂但 不落寞,保持着一种冲淡、从容的心态。从他的送别 诗中多用“绿”“青”“清”等词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如: ● “仙鸟何飘飘,绿衣翠为襟。” ——《送洛阳韩丞东游》 ’ “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 ——《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 ’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玉壶彻底清。” ——《赠王侍御》 ¨ 从这里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诗歌具有清朗温润的 特点。正如晚唐司空图云:“右丞苏州趣味澄淡,若 清风出幽。”_l 0J 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宁静适 意的闲淡心境。 (三)大量使用叠字,使诗歌的语气和感情独具 特色 韦应物善用叠字,这是他在语言艺术方面值得注 意的现象。例如: “言访始忻忻,念离当耿耿。” ——《送苏评事》 “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 ——《郡中对雨,赠元锡兼简杨凌》 ¨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总的看来,韦应物酬唱、赠别诗语言显得简洁朴 《赠王侍御》②‘ ¨ 实,不加雕琢,但又不平庸无奇,同样显得清新、秀丽。 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使诗句看起来对仗工整,有 正如朱熹所云:“苏州诗无一字造作,直是自在。气 利于强化语气和宣泄感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极 象近道,其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者,以无声色嗅味 也。”[IIJ ∞’笔者认为,这与韦应物的人品和心态 富音乐美。 (四)巧妙运用动词或名词,表现自然景致微妙 的生机动态或人物的情感波澜、行为细节 一致。蒋寅先生把这种品格称为“散淡”,他说:“散 淡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标志着心灵的宁静、淡泊,感 韦应物诗歌中极少用渲染山光水色的形容词,或 情的平和满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它意味着对生活 夸张心理、行为的形容词,往往只借助动词或名词就 事实的忻然接受,并随时感念真善美的恩惠;作为一 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余。”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 ’ “远峰明夕川,夏雨升众绿。” ——《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 在笔者看来,韦应物诗中用得最好最多的是‘噙” 和“散”这两个动词。“含”具有容纳、包含的意思, 表达了诗人与自然景物的和谐融通。例如: “山泽含朝雨,山鸟弄春馀。” ——《还阙首途寄精舍亲友》② 。’ “新黄含远林,微绿生陈根。” ——《送豆卢策秀才》 “散”有驱散、排解之意。通过欣赏描写自然景物 来摆脱自己的忧愁和寂寞。例如: “乔树落疏阴,微风散烦懊。” ——《寄子西》② 侣 “夕响依山郭,馀悲散秋景。” ——《郊园闻蝉寄诸弟》 ’ 诗人合理使用这些动词,使诗歌语言更加准确、 内涵更加丰富。 (五)注意色彩搭配,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清远 秀丽、独具风韵 韦应物善于描绘色彩,以反差强烈的色彩搭配构 成生动鲜明的图画。例如: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洞庭摘朱实,松江献白鳞。” ——《送刘评事》 N “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 ——《闲居赠友》② ’ 这些色调分明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笔墨鲜明的 图画。此外,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也是匠心独运。如“隔 林分落影,余霞明远川”(《晚初沣上赠崔都水》), “澄”“明”都是作为特定场合的动态出现,使静态 之物有了动感。 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澹的气韵和 悠闲简洁风格的追求……韦应物一生都显示出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不汲汲于功名,热衷于仕进,被罢 官亦欣然归里享受天伦之乐,毫无怨艾。”[I。¨ ’ 综上所述,诗歌就是语言的艺术。刘长卿、韦应 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重要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酬 唱、送别诗,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各有千秋,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 [2]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高仲武.中兴间气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9. [4]宋荦.漫堂说诗[M],/丁福保.清诗话(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 [5]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6]刘勰.文心雕龙[M].龙必锟,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l992. [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M]//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 六).郎哗,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9]翁方纲.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0]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11]朱熹.晦庵诗话[M]//黄坤.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 l990. [12]蒋寅.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韦应物[M]//蒋 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 注释 ①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②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梁士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