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2016年6月 机 电 元 件 V01.36 No.3 ELECTR0M_ECHANICAL COM 0NENTS Jun.2016 一种高速差分电连接器的设计 张洁,彭长江,刘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安徽蚌埠,230010) 摘要:差分信号传输技术具有低功耗、低误码率、低串扰和低辐射等特点,其应用正在迅速增长。小型化通信设 备中的板到板通道一般采用连接器直接连接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高速差分板到板连接器的设计。 关键词:高速差分;连接器;设计 Doi:10.3969/j.issn.1000—6133.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TN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33(2016)03~0003—06 1 引言 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军民用计算 率、低串扰和低辐射等特点,在高速的信号传输 中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替代传统的单端信号模式。 机行业和通信行业越来越多采用高速串行总线, 在芯片之间、板卡之间、背板和业务板之间实现 高速互联。这些高速串行总线速率从以往USB2. 0、LVDS以及FireWire1394几百Mbps到今天PCI —2 高速差分板卡连接器的设计原则 设计时应满足的设计原则为: ①差分传输线必须采用平衡传输线,差分信 号的结构决定了两根传输线的地位相等,不可用 同轴线等非平衡线,否则,将失去差分传输线的 优势。 Express G1/G2、SA rA G1/G2、XAUI/2XAUI、 XFI几个Gbps乃至lOGbps。高速传输中连接器 是影响其信号完整性的重要部分,随着信号时钟 频率增加,信号线的密集程度增加,高速连接器 ②须控制差分信号两根传输线的长度差。 差分信号自身具有共模抑制作用,但如果差分信 中信号路径相互耦合所产生的串扰不断增大,己 经成为影响系统信号完整性的重要因素。 差分信号传输技术是2O世纪90年代出现的 一号的“D+”端信号和“D一”端信号发生错位,差 分信号自身会产生不易消除的共模信号。当差 分信号发生大于10%的错位时,将产生严重的共 种数据传输和接口技术,与传统的单端传输方 模干扰信号,以至于产生较高的误码。 ③尽可能的降低差分对间串扰。影响差分 对之间串扰的主要因素有:差分对内的两条线距 离越近,串扰越低;不同差分对之间的间距越大, 串扰相应越低;耦合走线长度越小,串扰越低;差 分对与其相应返回路径距离越近,串扰越低;差 式相比,这种技术具有低功耗、低误码率、低串扰 和低辐射等特点,其传输介质可以是铜质的PCB 连线,也可以是平衡电缆。在数字电子技术飞速 发展的今天,差分信号的应用已渗透到了各个军 工行业。差分信号传输模式以其低功耗、低误码 收稿日期:2016—04—27 第3期 涂德华等:国产铜材C7025在连接器鱼眼端子的应用研究 —39 [7]201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 目(公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11—27 [8] 合兴集团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鱼眼端子.中国.CN Magnesium Alloy,Copper—Nickel—Silicon Alloy, Copper—Nickel—Aluminum—Magnesium Alloy,and Copper—Nickel—Tin Alloy Sheet and Stirp.[S] [13]Olin Brass高可靠性连接器用铜合金C7025产品样本. 203983559[P].2014—12—03. [9]潘锋.针眼孔形状顺应针力学机理研究[D].上海:上 海交通大学,2009. [R]. [14]ANSI/EIA一364—06C一2006,Contact Resistance Test Procedure for Electircal Connectors.[s]. [10]叶煜松,尹飞鸿,王晨峰,等.铜基针眼结构与PCB板 圆孔压装力学行为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4, (21):77—79. [15]ANSI/EIA一364—70B一2007,Temperature Rise Versus Current Test Procedure For Eleetrical Connectors And [11]潘骏,靳方建,陈文华.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分析与插 拔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13,24(12):1636— 1641. Sockets.[s]. [16]郑强.电连接器温升测试浅析[J].机电元件.2013,33 (5):45—49. [12]ASME B422,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pper—Alumi- hum—Silicon—Cobalt Alloy.Copper—Nickel—Silicon [17]路俊攀,李湘海.加工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M].长 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上接第8页) 5 结语 本文对ZDTR一3 X 10—1.8型板卡连接器的 参考文献: [1] 余玉芳.机电元件技术手册·制造·使用·维护电 子工业出版社1992,北京. 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论述。随着高速传输的飞速 发展,高速连接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本 连接器的设计开发,为以后其他类型连接器的开 发奠定了基础。 [2] 孙灯亮.高速背板互连信号完整性高级测量技术. [3] 王振彪.传输线串扰浅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4]杨华,陈少昌,朱风波.高速数字电路PCB中串扰问 题的研究与仿真.电光与控制,2012. (上接第13页) 表2试验验证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要求 试验结果 结论 产品进行冲击试验,加速度980m/s。,脉冲 产品进行冲击试验,加速度980m/s ,脉冲 持续时间为6ms半正弦,3个方向。共计 持续时间为6ms半正弦,3个方向。共计 12 冲击 18次,试验过程中应不出现大于1 s的瞬 18次,试验过程中未出现大于1Ixs的瞬时 合格 时断电现象,试验后产品击穿电压变化率 断电现象,试验后产品击穿电压变化率为 不大于±15%。 0—4.9%。 13 潮湿 按GJB1217A一2009中方法1002试验,试 产品能承受规定的潮湿试验,试验后产品 验后产品击穿电压变化率不大于±15%。 击穿电压变化率为0~4.6%。 合格 参考文献: [1] 吴世湘.军事/航天连接器发展态势研究 [2] 杨奋为.军用电连接器的应用及发展.机电元件,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