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紧扣作文教学的性质、功能、内容、方法,科学地进行指导。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1]。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应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直抒胸意,不虚情假意、不刻意拔高,才能达到作文练习的目的。五、六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高年级阶段,其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认知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也就对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阶段的作文练习,内容不具体、感情不真实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在作文练习当中,学会主动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真实情感,是检验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目前高年级小学生作文写作实践中,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所经历,作文虚假性问题颇具普遍性:第一,学生作文本应作为个体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但由于高年级学生作文多仿效和拔高,缺乏个性,教师很难从作文写作中获取信息;第二,大多数高年级小学生对于作文写作仍然深感畏惧,或无从下笔,或敷衍应付,写作兴趣缺失从根本上阻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三,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应试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容易注入“框架”、“主题”等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甚至导致了学生作文不切实际的拔高、空泛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是摆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难题,丞待解决。
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作文练习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情感真实?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作文写作包括哪几个环节。概括地讲,作文写作由五个环节组成:观察客观事物→引起内心反应→感受与思考→编辑表达→成文。每一个环节都对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特殊性,加强针对性训练。
首先,作文写作之前是否善于观察体验,直接关系到作文题材的来源。没有日常生活的实践,也就不会有具体的个人感受,当然写出的文章也就缺乏真情实感。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生活化,作文教学同样需要生活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观察生活的能力、对于生活的兴趣都是影响作文写作的因素。然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浓缩到课堂有限时间,需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片段或画面、对
于一个容易忽略的事物进行提问等等。课堂之外,需安排适量的观察练习,有意识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并珍视学生难得的好奇心,保持对生活的无限兴趣和探索精神。
其次,重视内心感受,鼓励积极思考。课堂上教师上演“独角戏”,这是语文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在广大学者或教师呼吁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文教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参与思考的程度。加强教学互动不失为一个直接而有效地方法。一次六年级作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有钱人过生日,打算举办一场家庭自助晚宴,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参加,其中也邀请了穷邻居杰克。晚宴当天大家悉数到场祝贺。晚餐快要结束时,仆人发现摆在橱窗里的金制汤匙不翼而飞,于是大家开始怀疑宴会上是否出现了小偷。众人为了证明自己与此事无关,纷纷向旁人展示自己的衣兜或随身携带的提包,唯独杰克没有打开衣兜。
故事讲到这里,语文老师随即提出问题:杰克为何不愿展开衣兜给大家看?杰克是真正的小偷吗?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为故事写一个结尾。学生在这次作文课堂上完成的习作都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其中不乏精彩的构思:有学生设计的结局是,杰克不是偷金汤匙的人,但他不愿意打开衣兜,原因在于衣兜里面装满了晚宴上的食物。杰克一家太贫穷,他希望能带一些食物回去给孩子们充饥。可见,锻炼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创新思维,需不断注入全新的教学素材方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化创造的神奇。
第三,锻炼学生的描述能力和表达能力。高年级小学生在描述事物和表达自我上,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将高年级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出来。鼓励广泛阅读是第一位。正如诗人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练习对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普遍使用“范文”引导写作的原因。但是,“范文”指导的方法如果利用不好,也会导致学生写作的虚假现象出现。传统教学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所列举的范文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超越了小学生的意识水平,学生跟着模仿的结果则无疑是将作文内容虚假化或不切实际的拔高,这就必然导致作品真情实感的缺失,甚至抹杀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师应多尝试亲笔写作范文,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而不是被所谓的“满分范文”、“牵着鼻子走”。其次,表达自我、与人交流是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目的之一,所
以练习书面表达的同时应加强练习语言表达。先“说文”后“作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构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分组进行“故事接龙”练习。由教师提出故事开头,各组学生按顺序构思接龙和叙述故事,这样的课堂实践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流畅性。
在作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除把握好作文的各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还原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包括学生作为思维的主体、情感的主体、表达的主体、写作的主体。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树立写作的自我意识更是必须和急迫的。心态上,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表达自我的方式,是表达欲望的抒发,而不是必需完成的任务,才能提高写作的自主性;内容上,教师应从高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体现本有的童真、童趣。表达上,不刻意讲求“范文”标准,一篇作文若不是学生有感而作,构思再好也只是一种模仿,而不具备真情实感。朴实无华的表达,虽谈不上出类拔萃,却是写作的基本功夫。学生若能将一件平凡的事情流畅地表达清楚,也即遵循了真实性原则,达到了作文练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199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