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电视文化的审美趋向

论电视文化的审美趋向

来源:世旅网
论电视文化的审美趋向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以声像合一的手段进行传播的方式,兼容了文化与审美这两种最常见的形态及其挥发功能,它比以往各种传播媒介更易迅速、便捷地传达当代文化的演进和现代人的审美思潮、审美观。而今,大众文化的冲击导致了电视审美的地鼠,反艺术化,笔者通过分析电视文化审美低俗化现状的原因,试图探求引导电视文化审美趋向向良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电视文化 审美观 审美趋向 [目录]

[绪论]

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自诞生之日其便进入了人类现代文化系统。无论从电子科技的发展,还是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来看,它都具备了人类世界的文化身份。电视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电视物质文化、电视制度文化和电视精神文化。

今天,大众文化的冲击导致了电视文化的市场化,反艺术化,某些电视节目表现出商业化、庸俗化、同质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倾向。当电视传播的文化品味、艺术标准等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就要对电视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质疑。

一、电视文化及其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对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是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力、生产资料和工艺体系;第二是这个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第三还包括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精神产品,如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第四指这个社会的价值规范系统,人们在内心中对自我行为约束观念以及作为道德要求的伦理规范。1

在《文化学辞典》中,“电视文化”并不是指电视所包容的一般文化内容,而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电视本身,以及以特殊方式加以组织的文化内容,它的含义需要从人类文明这一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包 1 何新:《危机与反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5页。

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广义的电视文化也由这三部分构成,即电视物质文化、电视制度文化和电视精神文化。

电视制度文化是指质层和维系电视文化运作的相关制度。电视机构的建立,电视的有序、健康发展,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电视的经营、运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臵,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障。电视制度文化决定了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节目构成及赢利模式。当一定时期,某些电视节目出现商业化、庸俗化、同质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倾向。当电视传播的文化品味、艺术标准等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就要对电视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质疑。这些都说明了电视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的重要意义。

电视新闻: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总称,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报纸、广播新闻相比较,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直观生动、现场感强等特点。此外,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发挥屏幕上人际传播的优势,使记者、主持人与被访对象、观众能够“面对面”交流、沟通,使观众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新闻节目独特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价值决定了它再电视节目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和最重要的节目形式,既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史的选择,也符合世界电视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的文化功能

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类活动。电视媒体所承担的主要使命就是一种文化作用,电视新闻作为电视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之一,自然也臵身于与文化的这种互动关系之中,它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对文化有反作用,即参与文化的构建和文化的弘扬,影响观众的文化选择,培育观众的文化品格。具体而言,电视新闻作为电视文化的一种精神产品,主要通过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和参与引导文化价值观来发挥自己的文化作用。

(一)承载主流意识形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电视新闻作为对国内外新近发生事件的如实报道,是一种主要的社会舆论工具。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的议论、意见和看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控制。我国电视新闻中旗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仍然是当前电视主流文化的核心。电视新闻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

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不同,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在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言论的报道以及电视人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评述时,从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角度出发,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色彩。

电视传播媒介对社会、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舆论导向来实现的,即通过传播国内外各类新闻信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我们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前我国电视文化所处的具体语境也对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输入和渗透到我国,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对信息的封锁和控制几乎变为不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冲击和变革着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媒介的舆论引导对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语境,电视新闻只有通过承载主流意识形态,把握正确的舆论和文化导向,才能真正使电视文化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成为一种健康、进步的理性引导力量,从而形成普遍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承载主流文化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

要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除了总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外,最终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落实到对人的人格塑造。电视新闻作为电视传媒的一个重要窗口,肩负着塑造健全人格的任务,即要培养人们集认知结构的真、伦理结构的善、审美结构的美三位于一体的人格结构。当今电视新闻改革的关键在于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新闻的文化品味和表现艺术,才能进一步吸引受众、引导受众。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群体或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面临重新调整和重新分配,而在重构、优化新结构的过程中,电视文化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一方面。随着通俗文化节目进入电视媒体,电视新闻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论性”面孔,开始与世俗文化接轨。其中,民生新闻的开拓者《南京零距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世俗化、大众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受老百姓欢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电视新闻逐渐从人文教化的居高临下的姿态部分地转变为近距离水平方向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世俗化,使电视媒体变得肤浅和简单,电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被逐渐消解甚至排斥。庸俗化、世俗化的文化价值观使部分电视新闻虚假失实、哗众取宠,给观众的人格塑造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文化扩散工具,对于保证通俗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拓展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意义重大。电视新闻要承担起积极的文化责任,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做出相应贡献。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便形成了我们独有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其最本质的观念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积极进取、扶危济困、尊老爱贤的有理想的人,宗旨,成为一个人品高尚。人格背后的思

想、文化内涵,用具备优秀文化价值观的电视新闻精品感染和打动受众,塑造受众健全的人格结构。

二、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舆论导向和文化导向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后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要真正通过感染人、打动人达到影响人的目的,必须再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

(一)提升记者、编辑的文化品格

在电视文化品格的提升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者,无疑是提升电视新闻文化品位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尚的品格会表现出高尚的趣味,要提高新闻的质量,首先要提升记者、编辑的文化品格,树立理想信念、民族自信心,从具体的一言一行去体现先进文化。首先,电视新闻记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将自己的新思想、信观念、新方法,将文化理念融入采访拍摄之中,体现生活的真、善、美,展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理想追求。其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努力透过新闻事实,挖掘出新闻深层次的含义,用文化的视角去思考,用审美的眼光去捕捉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新闻人物的内心感受,把今天的新闻与昨天的背景联系起来揭示出其对明天的意义。

(二)丰富、充实电视新闻的文化内涵

在电视新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追求通俗,拒绝庸俗,以严谨的态度向受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使受众通过健康向上的节目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产生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要努力增加节目的思想厚度,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的同时,更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和道理,阐明社会目标,高扬社会良性发展所应倡导的价值观,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的水准。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电视文化也应跟随时代的前进不断进行扬弃和更新。电视新闻需要以显著的开放性、兼容性吸收海外的先进经验,紧追世界先进的潮流、意识、技术,通过学习来保持自身的活力。这种学习应该是广泛的、全方位的,不仅是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使用,还包括新闻部门的管理机制、新闻节目的包装技巧、新闻记者的进取精神等等。

(三)注重电视新闻的审美性

目前,对电视新闻的功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其传播信息功能的认识上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和文化影响功能不仅会大受影响,还可能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电视新闻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同其他艺术一样,给人美带来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不仅应向人们展示客观事实,而且应通过新闻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新闻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人感兴趣、使人快乐、令人惊奇,使自身具备吸引观众来看的魅力。形象性和现场感是电视新闻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现场直播带来的同步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吸引观众的又一魅力。如果说鲜活的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那么强烈的现场感则是电视新闻的核心元素。电视新闻应依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令人震撼的事件现场、内涵丰富的细节、充满悬疑的叙事结构,增强新闻的审美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总之,电视新闻文化品格的构建不仅应该关系到民族的文化进步和思想进步,还关系到大众健康的文化追求,电视新闻责无旁贷地构筑起更为高尚。更为时代化的文化品格,并以此来引导和影响受众。

审美阐释:对电视文化品格的审视 审美泛化与日常生活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含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2。具体说来,所谓“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说在当今社会中“原先被认为是美的集中体现的小说、诗歌、散文、喜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经典的艺术门类,特别是以高雅艺术的形态呈现出来的精英艺术已经不再占据大红文化生活的中心,经典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性、文学性则从艺术的象牙之塔中悄然坠落,风光不再,而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准审美的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则蓬勃兴起。美不在虚无缥缈间,美就在女性婀娜的线条中,诗意就在楼盘销售的广告间,美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以及社区花坛等

2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再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与商业活动、社交活动浑然一体,它们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3。 这些问题俨然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现实,且这些现实已被敏锐的学者们所注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在这一现实中,电视再“审美泛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电视开始逐步将以往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鸿沟填平:

3 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