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次课
授课课题 课 型 第十七章 急诊医学 第一节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教学理论课 方法 授课时数 讲授 2 1 、掌握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的 2、熟悉心脏骤停的辅助检查; 3、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 重 点 心肺脑复苏的操作方法 难 点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督促同学们把手机收起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一节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定义: 一、心脏骤停 (一)病因 1.心源性心脏骤停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1)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缺氧2-3分钟内即可发生心脏骤停。 (2)急剧血容量丢失 (3)严重代谢失常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5)其他 (二)病理生理 1.引起心脏骤停的电生理学改变 2.引起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改变 3.其他机制 (三)临床表现 1.心脏骤停5-10秒即可出现晕厥、意识丧失。 2.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心脏骤停30秒内可出现呼吸断续及停止,无咳嗽。 3.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4.心音消失。 5.面色苍白或青紫。 6.瞳孔散大。 7.可伴有短阵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四)辅助检查 主要是心电图检查,心搏停止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类型 1. 心搏停顿 2. 心室纤颤 3. 心脏电机械分离 (五)诊断 1. 意识突然丧失。 2. 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 3.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 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六)抢救治疗原则 1. 及早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 尽早实施CPR,重点是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处理。 二、心肺脑复苏术 (一)基础生命支持 1.识别心脏骤停 检查脉搏的时间要少于10秒。 2.心肺复苏流程 大多数情况下按C-A-B顺序进行,但是窒息性心脏骤停/新生儿呼吸性原因的心脏骤停可按A-B-C顺序进行。 (1)C(胸外按压):关键是用力按、快速按、持续按。 (2)A(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前推下颌法、仰头抬颈法。 (3)B(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超过1秒钟,注意胸廓要有起伏。 吹气:胸外按压=2:30 (二)高级生命支持: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仪器设备、药物等手段,更好地进行复苏。 (三)药物治疗:给药目的是促进自主心律的恢复和维持。 (四)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处理 1.维持灌注及预防低血压再发 2.维持有效呼吸 3.治疗原发病 4.人工亚低温 5.控制血糖 6.防治继发感染 7.其他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 郭毅主编 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教具:教材、多媒体、板图、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