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世旅网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一年级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课前热身,巧用单位:

一棵树高约8( ) 一支铅笔长约15( )

课桌宽约40( ) 一张银行卡厚约1( )

师:一张银行卡厚约1?,用我们学过的厘米和米合适吗?

师:当我们储存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学习新知识来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说一说你最想了解关于毫米的哪些知识?

小结: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今天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毫米:

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毫米有多长?

1、认识1毫米

师: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

师:同学们真善于学习,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同桌之间互相用铅笔尖指一指尺子上的1毫米在哪里。

(学生投影展示)

小结: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毫米用mm来表示。

2、感受1毫米

师:现在,用尺子量一量卡片的厚度到底是多少?(独立测量)

师:大家刚才成功的测出了卡片的厚度,并且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将尺子上只能看不能摸的1毫米搬到了技能看又能摸的卡片上。

活动:将卡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然后左手把卡片慢慢拿出来同时保持右手不动。你能坚持一分钟吗?能坚持十分钟吗?(学生表示不能)为什么?那你感觉1毫米怎么样?

师:1毫米这么小,那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几乎没有1毫米的物体存在?

3、找生活中的1毫米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评,并进行现场估测和测量验证。

小结:看来,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个数学的头脑,总能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4、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师:现在我们我对1毫米的认识已经非常到位了,想不想练练手?

用尺子规范的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小结:量出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你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有了基本的单位关系,下面我们来一次智能大闯关,你敢不敢接受挑战?

随堂练习:一组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二组8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汇报后独立完成另外一组)

(二)分米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成功的认识并理解了关于毫米的这两个问题,下面再来一起学习另一个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的认识)

1分米有多长?

1、认识1分米

师:我们规定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mm来表示。

师:一年级时我们找过身体上的小尺子,10厘米的小尺子在哪?(一拃长)现在在尺子上用手比一下,一分米有多长。

2、找生活中的1分米

师:你能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吗?(根据学生回答随即点评)

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

师:根据分米的规定我们轻松得到了1分米=10厘米。

师:你看过柯南吗?听说过福尔摩斯吗?他们都是有名的侦探,侦探最擅长推理了。你想不想也当一个小侦探?

1米=100厘米

根据 你能推导出1米=?分米

1分米=10厘米

随堂练习:70厘米=( )分米 10米=( )分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三、梳理关系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想不想一起给他们拍个全家福?按照一个单位的大小,一边用手比一边从小到大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出关系图)

四、巩固练习

填上合适的单位。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大不大,谁想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毫米、分米的认识》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一定的实际测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活动经验: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对于后续学习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临的困惑: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但他们手中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生活中对于毫米和分米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是模糊的、有局限的,缺少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对于直尺上那些短线间的距离表示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学习策略:基于上述分析,这节课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打手势、观察、估测、测量验证等方法,来充分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1分米的直观表象,并对四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进行排序,从而做到依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的认识》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米、毫米的认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用字母表示的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接触、学习时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对于这些长度单位学生没有概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很好的与老师配合,进度、学习过程比较慢。

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都准备了尺子、三角板,能很好的利用尺子与老师进行互动,同时,也能很好的与同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兴趣也很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交流,学生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并且会理解应用单位换算知识。教师应要求同学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还要学习“千米”,“长度单位换算”等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红点问题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从生活中估测长1毫米的物体,知道“1厘米=10毫米”,教材提供用红色标注1毫米的直尺图,用小博士的话告知学生: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意在让学生利用对直尺上的1毫米的感知去估测生活中长1毫米的物体,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探究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能估测1分米长的物体,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用小博士的话告诉学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与1分米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实际测量中获取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同时发现1米和1分米的关系。

《毫米、分米的认识》测评练习

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练习和从身边找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分别穿插在了复习,认识毫米、分米的过程中。

当学生对毫米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的操作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和估测能力。本课难点之二是单位之间的关系,我在课堂中及时穿插了相关的单位换算题,并通过“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找到方法。分米这一环节设计了分米和米的换算推理,并紧跟习题进行巩固,主要让学生借助毫米的

学习方法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本科结束后对所有的长度单位进行了关系整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基本的换算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能较为准确地进行估测。

知识体系上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知识体系,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课后练习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 部分同学在表达换算的想法时思路清晰但表达不够完整,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标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中的内容,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课标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5、体现比较与数学符号化思想方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动手操作,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观察、 估测、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新课标还要求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为此,我没有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简短的对米和厘米进行复习, 产生了要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求,“毫米”呼之欲出,激起了学生想要学习毫米的欲望。

解读课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做”后“想”,适时调动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样既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又弥补了直观操作的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