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洪明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审计部,贵州 贵阳 550000)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情况及组织内部运营管理等的即时掌握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从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现状、优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建议
F239文献标志码:A:1000-8772(2014)04-0131-02
一、引言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工作逐渐由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由此产生计算机审计软件。经济越发展对审计软件的专业性、简便性、安全性要求就越高。在“金审工程”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管理审计软件涌现出来,这些专业软件能够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对象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GRP或ERP系统)的审计与监察任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因此,内部审计是一类重要的审计工作,它是实现组织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组织的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发展愿景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国内学者认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规范、加强企业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其主要行为方式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活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开展内部的审计工作,其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其主要包括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管理两大块内容,其中计算机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因为整个的内部审计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的。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规范与标准系统等组成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架构。这种信息系统架构能够将各种信息纳入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例如审计对象、管理与使用、法律法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审计软件来管理。因此,利用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平台来指导企业内部的现场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财会电算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计算机审计只是作为传统财务审计的一种辅助性工具,其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比较简单。其业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获取、计算、分析等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来看的,对交易金额、账户报表余额等基础性工作进行核对和检查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内容,这些都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些实质性测试环节,并没有涉及审计的核心内容,它的作用只是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一种效率性服务。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计算机审计只是对审计对象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审计的需求。计算机已经逐步渗入到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审计信息化理论不断成熟,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在标准、规范、安全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审计作为审计的核心,实现了由静止到动态、由点到面、由现场到非现场、由实施审计到运用计算机管理项目的历史性跨越。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
审计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使审计工作化繁为简,还可以提高内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从业人员不再需要依赖于纸张记录的会计数据而大部分或全部使用磁盘、光盘等介质记录的电子数据,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下载所需的电子数据信息。计算机审计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是有别于传统审计的另一个优势。因为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外,审计信息化有助于审计领域的拓展。
总之,审计的信息化渐渐成为未来审计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为了顺应信息化潮流,各企业单位不断更新计算机系统设备,积极开发新的软件,这使得计算机系统在审计中的适应性越来越高。以中粮集团为例,它经过与北京用友审计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标准化的设计流程,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等措施,为中粮控股量身制作了一款内部审计软件。此软件有效地实现了内审工作流程、审计底稿的规范化管理与编制,增强了审计电子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提升了审计分析和抽样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
量,从而解决了手工审计存在的审计工作量大、效率低、审计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使之成为适合中粮控股审计业务需要的一款作业工具。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来的发展趋势及企业应对思路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审计研究的热点逐渐聚焦到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与审计上来。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庞大的数据流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的特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到内部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并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性与真实性,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现代审计人员将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审查评定方面,以保证系统处理的合法性以及财务明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
(二)内部审计将从静态审计过渡到动态实时审计
在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最新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应用是一个单位成败的关键。在未来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加强事前和事中的审计环节,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审核和披露,监督和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与可用性。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的经营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确保内部审计管理决策的正常运行。
(三)内部审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对象将发生转变,其将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处理手段的信息体系而不再单单是数据这样简单。复杂性和关联性均较高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式将是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需要高效的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更新甚至重构。这要求业务数据
和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处理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例如,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物质管理系统等都将被纳入内部审计的管辖范围,就算不能完全划分到其中,也会受到内部审计的干预。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然,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性问题,要开发适合各单位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软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经过前期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再根据收集的信息建立模型软件,最后再进行不断调试。而且软件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其系统性风险越大。其次是网络安全性和真实性问题,基于计算机的内部审计,由于大部分审计环节都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一但出现技术故障,之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毁于一旦,审计人员又得重新进行操作,这样就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最后,由于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审计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结合使用,因此如何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养也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各单位应当转变审计观念,制定出更加合理规范的审计标准,并加强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联网的建设,尤其要加强网络安全性和真实性的监管力度。
四、结语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的道路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内部审计如何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全面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是相关人士广泛关注的课题。各部门单位也应当顺应信息化潮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琳.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现代商业,2013.12.
[2] 杨述军.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01.
(责任编辑:陈喜辉)
-全文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