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
由于人的需要复杂多样,人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本身没有兴趣,但当他意识到学好英语可以阅读英文资料,学习外国的先进资料,对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就会产生学习英语的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意志努力,以便克服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困难和干扰。当他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时,就会对英语本身产生兴趣。这时,间接兴趣就转化为直接兴趣了。
同时,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感兴趣;广阔性主要指兴趣的范围;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 二、动机
动机是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是个体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即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活动,是作用于行为的内部刺激。后者是“诱因”,是指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是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动机是指鼓励个体采取某种特殊行为的情感或欲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的解释,英语学习的动机就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个体发
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主要包含三方面:学习英语的态度、愿望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动机强的学生,学习效率高,相反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要引起内部需要,创设外部条件,还要强化内外因素来维持学习动机。 三、自信
心理学中把自信定义为“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朗文英汉字典中的解释是“believe in one’s power to do things successfully”,即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做成某事。Brown H.D认为自信是“I can do it(我能行)”和“(Self-esteem)自尊”的代名词。他指出没有相当的自信,任何认知的或情感的努力都不会成功。他还指出,教师应当使有自信的学生保持自信,使缺乏自信的学生建立自信。Beebe认为:具有自信的成功外语学习者从不认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愚蠢的表现。根据Krashen的理论可以得知自信心是情感过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它能够促进有效的语言输入。
英语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这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外语学习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信。即具有一种我一定能够学好这门外语的信念。只有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迎难而上,战胜自己,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最后达到成功。 四、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调节控制作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人的情感对意志有重要影响,它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反过来,人的意志也能影响与调节人的情感和认识活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困难就是“遗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
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激励学生乐观进取,让积极的情感来激励意志行为。 五、合作精神
《辞海》中指出:合作就是共同创作或经营一事。现在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彼此经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携,团结共进的联合行动。
合作精神是指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愿望,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较强的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目的的一致性是个人或群体合作的基础;协调是合作的关键。合作精神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之它是人在自身先天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和教育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和谐的交际氛围,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