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并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红笔勾画“教材助读”部分的重点并扎实记忆。2、大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理清思路,勾画文中 的名句并加以背诵。3、认真完成自学的前提下,标识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填到“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
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52岁任陕西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54岁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改方案,为旧派所不容,被外放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64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
范仲淹和滕子京为同乡同榜进士,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贬邓州。滕
子京在范仲淹的举荐下,先知泾州,后至泾州。在庆州任上,滕子京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当知府。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大祸,早就想找机会劝劝他。恰好滕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子京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和滕子京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仲淹的自勉。
三、知识链接
1、岳阳楼(Yueyang Pavilion):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2、“记”的文体知识介绍:古代的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它可以记人、记事、记物、记景,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Ⅱ整体感知】
1、字音字形
谪.守( ) 衔.远山( ) 浩浩汤汤.( 日星隐曜.( ) 岸芷汀.
兰( ) 朝huī( 南极xiāoxiāng( )( ) 淫雨fēifēi( )( 虎xiào( )猿啼 忧chán( )畏讥 沙鸥xiáng(宠辱xié( )忘 j iē( )夫
2、词语解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
天下之忧而忧: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
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3、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状语后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定语后置:居殿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宾语前置:吾谁与归? ⑵省略句
省略主语:
( )衔远山,吞长江┅┅
4、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 淫.雨( )夕阴 ) )集 )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什么?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就全文来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深入探究
4、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5、讨论本文写作特色。
三、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4. 最后一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 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