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活动是传承的载体

活动是传承的载体

来源:世旅网
活动是传承的载体

——浅谈省级“非遗”项目“韩城围鼓”传承活动的几点做法

同智敏

韩城围鼓是流传于韩城西川(即薛峰王村十二村)一带的地方民

间鼓乐,故又称为十二村锣鼓,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具有韩城地域文化特色的韩城围鼓,阵营壮观,气势宏伟,曲牌优美,变化纷繁,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行进、围攻、对阵、联合、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喜庆祭祀等强烈的生活气息。它是中国传统锣鼓文化先河中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的一支分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韩城围鼓在韩城城区“万人大会”上助兴表演,受到观众的一致赞赏和好评。今年中季,韩城围鼓又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少数人们功利观念的冲击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这样的美妙鼓曲似乎难以传承后世,后继乏人,原有的鼓谱几乎丢失。

为了能使韩城围鼓传承后世,经久不衰,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抢救和传承了韩城围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认为活动是传承的载体,要传承某一文化遗产,需要开展实实在在的有效活动,用活动促进某一事物的发展,传承又是活动的归宿和必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将好的东西传承后世,有人继承。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具体开展哪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呢?

一、 演出活动

2005年7月份,我退居二线后因受儿童时代父辈的影响,耳濡目染,加之本人喜爱音乐,带着一份激情,走访本村老艺人共同商讨,共同组建了西川第一支“围鼓艺术团”,通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演出(曾参加过全国首届“司马迁杯”锣鼓大赛、第二十九届中国洛阳牡丹节暨十九届河洛文化庙会开幕式、西北五省烟花爆竹洽谈会、渭南市文化节、渭南市“农行杯”鼓王争霸赛等大型庆典演出活动和市内开业庆典、婚庆表演等)。增强围鼓队员的自我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真正将围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的传承后世。 二、 座谈活动

围鼓老艺人近年来越来越少,为了使这些老艺人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团的演出水平,我们吸收本村部分老艺人为本团顾问,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面对面指导,相互交流围鼓表演技巧,听取他们对于围鼓发展过程中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艺术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出“小件”鼓乐鼓谱安排专人整理,印刷成册,发给围鼓爱好者学习使用,使围鼓鼓谱内容更加充实、完整,以达到出陈推新之目的,先后召开座谈会50余次。 三、 宣传活动

提到韩城“行鼓”,韩城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作为韩城三大鼓系之一的“韩城围鼓”,韩城大多数人不了解。为了扩大知名度,我们一是利用媒体录制专题片进行宣传,先后在韩城电视台专题栏目

播放10余次;二是印发彩页和名片在活动期间发给观众,提高团队的知名度,使人门对围鼓有一个新的认识。 四、 培训活动

面对现实情况,围鼓传承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后继乏人。年事高的人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参与,年轻人学的人很少,怎么办?我们采取边演出边培训的办法来发展团队传承鼓曲。一是培训的范围对象不限于薛峰王村流传地,打破鼓谱不对外传的传统观念,除在本地发展人员巩固现有人员外,在其他乡村举办“围鼓培训班”。先后在本市姚庄、赵村、解村、沟北、潭马村、盘乐、城区等地组织了百人培训班;二是培训的时间采取农闲和天雨时间组织培训;三是师资力量,既有团内艺人又请文化馆专业人员,及时辅导培训,今年年初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聘请文化馆退休专业老师辅导教学。这样,我们感到把韩城围鼓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队伍不断在壮大,后继有人。 五、 总结活动

总结工作是不断提高和推进的过程。只有及时地总结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及时把握我们前进的方向,明确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才能有的放矢的搞好传承活动。我们每搞完一次大型活动,及时进行总结,每半年一小结,年终一大结,以表彰奖励传承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树立正气,以励再战。

传承活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围鼓的传承还需要我们携手共进,开创未来,使我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

2011年12月1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