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 刘殿爵《论语》英译风格研究 胡佳乐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现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正在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视角不断转变,范式不断更新,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 转向以及现代翻译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冲击,翻译研究从最初的专注于文本的客体研究转向了翻译主体(如译者、读者 等)的研究。《论语》作为中国古典学术的代表作,是西方最早翻译的中国典籍之一,也是重译次数最多的典籍之一。 本研究立足于刘殿爵《论语》英译本,从译本的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来探讨译者有别于其他译者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译者风格 1.刘殿爵及其《论语》译本 《论语》作为中国文学史乃至哲学史上最具权威性的 文献典籍之一,至今己被译入英语六十余次,译者身份 多样,既有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也有国内学 者。翻译界倡导不同的作品应由与原作品或原作者“辞 气相副”的译者来翻译,有“诗人译诗”的说法,那么 我国文化和哲学典籍《论语》由哲学家来翻译是什么样 的情形呢?刘殿爵,香港著名哲学家,是在特殊历史文 表1《论语》两译本类符一形符比 、\ 译本 考察项、、\ 形符 刘译 27307 安译 2796l 类符 类符/形符比 标准类符,形符比 3137 11.49 60.31 336l 12.03 58.53 从表1统计的结果看,两个译本中,安译的形符总 数略高于刘译本为27961字符,说明其译文更具备解释 性的特征,能更好更全面地诠释原文的思想。刘译类符/ 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学问大家。与大多数海外华裔学者 样,他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现代文 明的感染,学贯中西。他翻译的《论语》在海内外大获 一成功。本文择选香港著名哲学家刘殿爵先生的《论语》 形符比值为O.1149,而安译比值为0.1203,可见在相同文 字数量的情况下,刘译的词汇表达变化较小,而安译本 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以美国哲学家安乐哲和罗思文的 《论语》合译本为参照,一方面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用 Wordsmith软件从语言层面对译者风格进行数据统计和客 观分析,另一方面对刘译副文本进行细致分析,进一步 探讨刘殿爵《论语》英译的译者风格。 2.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的语言层面的微观对比 研究 《论语》平行语料库中的中文文本采用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英文文本为:香港哲学家 刘殿爵的20篇全译本和美国哲学家安乐哲及罗思文2O 篇的全译本。近年来,随着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兴起, 的词汇使用更加丰富多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刘译 为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了 类符数量,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同时也说明刘 译受原文束缚较小。 3.2词长分布 词汇长度指文本中所出现的单词由几个字母构成, 根据词长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译者的用词点特。 表2《论语》两译本主要词长分布百分比 \珂长译本 、\ 刘译 4.1 22.2 22.8 l8.0 10.0 安译 3.7 l9.5 21.9 17.6 10.6 1一字母 2一字母 3一字母 4一字母 5一字母 语料库的数量逐渐增多以及语料库软件的开发日新月异,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用语料库 开展翻译研究,通过对译文中译者特殊的语言习惯进行 描述、对比、分析和解释,可以比较信服地揭示译者在 译文中打下的烙印。 表3《论语》两译本词长统计 \考察项译本 、\ 平均词长 标准词长 刘译 4.I1 2-25 安译 4-34 2.35 3.1类符/形符比 词汇作为翻译文本特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研究译者文体的重点考察项目。形符指文本中所有出现 的总词数;类符指文本中不同种类的词,不考虑大小写 并除去重复出现的词。类符/形符的比值能够用来分析或 比较文本所用的词类范畴和种类,以此衡量文本词汇使 用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类符/形符的比值越高,说明文 本的词汇使用越丰富多样;比值越低,说明文本词汇量 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译者受原文风格的影响程度。 为了更好的对比两译本的用词特点,笔者特用曲线 图4来展示两译本的用词差异。通过上图可知,两译本 中皆是3个字母的单词所占文本比例最大,分别为23% 和22%,根据表2中的数据统计,两译本中词长排列前 五位的单词长度相同,2、3、4、5、6个字母的单词之和 超过了总词数的8O%,这表明两个译本口语文体的特征。 尽管词长特征存在相似性,但刘译本和安译本的词长并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gxun-chx2013063)资助。 ・82 0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⑥163.corn 铬言研究 图4《论语》两译本词长对比分析图 非完全一致,这也表明了两位译者有不同的用词习惯。 引自周小玲,2011:155)笔者在本文中以1992年发行的 安译本的平均词长最长,为4.34,体现了安译在表达上 《论语》译本为参照对象,此译本由序言、引言、正文、 更倾向于使用客观的、学术性较强的词汇;较之安译, 附录等部分构成。本文将集中从译本的前言、脚注和附 刘译的词长较短,为4.1l,表明刘在选词时多选用简短、 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常用的词汇,体现其风格通俗易懂、简单平易的特征, 3.11i旷言 较好的诠释了《论语》作为语录体文本的口语化特征。 刘译本的前言由序言和引言两部分构成。序言部分 3-3平均句长 仅有l1行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译者的翻译理念 引 Olohan(2004)指出,与类符/形符比相似,平均句长 言部分共45页,详细地介绍了孔子及孔子的核心思想 也是译者风格的一般标记。 和价值理念,并以哲学家的视角重点诠释了中国古典 表5《论语》两译本句长统计 文化语境中独有的文化概念词,如“仁”、“义”、“礼”、 、\ 译奉 “智”、“信”、“道”等。杨平(2012)认为,《论语》是 句法特 、\ 刘译 安译 一部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文本,不断增加和深化的注释、 句子数量 1680 1551 评论和诠释,都让其文本内涵变得丰富。因此,笔者对 平均句长 16.25 l8.O1 具体语境下的特殊文化词的文化意蕴不做过多探讨,转 句子标准差 10.O8 l1.05 而将研究的重心聚焦在译者对于原文中孔子哲学思想的 据笔者对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 诠释方式上,以探究译者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书的统计,《论语》共有1492个句子 通过表5得 《论语》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来, 知,刘译和安译总句数均超出了原本句子数量,符合翻 如何诠释文本中哲学内涵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 译文本的特征,国内外众多研究已经发现译语有趋向显 杨平(2012)在《论中国哲学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 化的特征。两个译本中,刘译的句子总数量多,为1680 中国哲学翻译的出路,即文化式还原式的诠释方式,主 句,但其平均句长短,为16.25,且其句子标准差小,为 要包括三种方式:音译,创新翻译和综合翻译。刘译本 1O.O8。以上数据表明刘译多用简单句,且句法长度较均 在引言中对于中国哲学概念的诠释构成了自己的翻译特 衡,句子长短变化幅度较小,从而赋予了刘译通俗易懂 色:首先,他以意译+音译的方式罗列了《论语》原本 的文本特征。安译的句子数量少,为1551句,但其平均 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化概念词,如theWay(tao道)、 句长和句子标准差均高于刘译,分别为18.O1和11.05; Virtue(te德)、Benevolence(jen仁)、hsin信等。其 以上数据说明了安译多用复杂从句,长短句混合使用, 次,刘立足于中国语言和思想的哲学特点,对原文本中 其句法模式更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这也符合作者美国 的哲学概念进行了独到的诠释。以下列举两列以做说明: 国籍的身份特征。 .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文中共出现 3.副文本 109次,刘在译文的引言部分对文化核心词“仁”做出 莫纳.贝克(Baker,2000)将译者风格定义为以一系 了精辟地诠释,他认为“德”源于天赐,但“仁”则依 列语言或非语言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译者的个 赖于人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君子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就 性特征。翻译研究离不开研读译本,副文本作为译本的 是“仁”,君子要行仁,必须具备“忠”、“恕”、“爱人”、 构成部分,一方面更好地丰富了正文本的内涵;另一方 “孝”、 睇”、“智”、“勇”的品质。“信”在《论语》一 面也以独特的形式传达出译者的声音。杰拉德.热奈特 文中共出现38次,刘在引言中指出,“信”在英语语境 (G ̄rard Genette)对副文本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协调正文 中无对应的诠释词,它除了有信守承诺之意,还可理解 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且用于展示文本的一切言语和非 为相信某件事情,和对未来行为的坚定信念。最后,刘 言语的材料。”(Gene ̄e,1997:1)。译论家塔尔一葛尔格 译考虑到中西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差异,运用“反向格义” 拉尔(Tahir-Gurcaglar,2007)将译本分为三部分:正文 的诠释方法即运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术语来诠释中国哲 本、外文本和副文本。副文本主要包括前言、后记、书 学的方法,来揭示原文本中的哲学意蕴,如,将“道” 名、脚注等有利于向读者“再现”作品的文本形式。(转 译为“me Way”,将“天”译为“Heaven”以贴近西方哲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ttp://www.bfwx.org ・83・ 才 多模态话语互动意义的建构 ——以热播电视剧红高梁海报为基点 王秋丽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红高粱电视剧海报这一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社会符号文 字与与其它符号模态如图像、颜色、版式设计是如何互动再现海报语篇的交际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意义建构;电视剧红高粱海报 引言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发展及普及,进入了全新的 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以往只依赖单一模态语言来传 递信息的模式被多种交际模态所取代。语言之外的符号 资源如图像、声音、颜色、动画、身体语言、姿态也具 有多功能性,共同参与人们的日常话语交际实践。2O世 纪90年代中期,Kress和VanLeeuwen在《意象阅读:视 觉语法的构成》一书中,基于Hallid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 论,系统分析了语言之外的多种符号资源在话语分析的 作用,并建立了视觉语法理论,开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的先河,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搭建了理论和方法的平 台。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成为目前国内外话语分析的 大热点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国外以 一、Royce(2007)、Jewitt(2009)、为主要代表。国内以也有 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学者也身体力行地投入多模态话语的 研究当中。如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杨信彰 (2009)王红阳(2007)、韦琴红(2008)等 这些丰硕 的研究成果例分析都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 实践的基础。 一Lemke(1998)、Kress&van Leeu-wen(2001)、Lim(2004)、 本文尝试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红高梁电 视剧海报这一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探析多种模态是 如何互动传达海报语篇的交际意义,以及海报设计者、 参与者、观看者的之间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探析各符号 背后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 二、多模态话语构建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 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 学和西方宗教中的概念。 作为语录体文本的口语化特征。安译词汇使用更为丰富, 3.2脚注和附录 刘译本除了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孔子的生平及孔子 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解读,附加在译文正文本部分的注解 也达到190多条。因前言部分对孔子思想的释意较为详 在表达上更倾向于使用客观的、学术性较强的词汇,因 此译文较之刘译偏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基于刘译本的 副文本展开研究分析,发现译者虽未如安译本那般在标 题中明确表明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研究《论语》,但刘在副 文本中对原文哲学词汇的诠释方式,间接体现了刘严谨 缜密地哲学思维。他还以宏富的副文本诠释,重构文化 语境,充分向异域读者传播了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总得 来说,作为一名哲学家,刘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 细,所以正文本中标注的注解都较为简单,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刘译本不仅具备可贵的学术参考价值,而且还摆 脱了哲学译作的晦涩难懂,使正文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刘译在正文本英译结束后,尾随而至的长达66页的附 录,附录中详细地介绍了孔子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学养,在《论语》英译中,力求掌握中国典籍的原意和 传达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 孔子弟子的一些情况以及《论语》原本介绍。刘译以宏 富的副文本诠释,重构文化语境,充分地向西方读者勾 勒出了儒学大师孔子的光辉形象,并传播了儒家的思想 和文化。这一现象从侧面表达了刘对原文的深刻理解, 这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声音的传达。 4.小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孑L子及其弟子格言警句的语录体 散文集,它以其简练含蓄的古汉语折射出孔子深刻的道 德伦理哲学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 形式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译者能否如实、生动地再现 人物对话和诠释原文的哲学意蕴是评判译文优劣的两个 参考文献: [1]Ames,Roger T &Rosemont,Henry.The Analc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1998. [2 Lau,D.C.Conf2]ucius:The Analects(The Second Edition) .,HongKon ̄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1992. [3]刘泽权,刘超鹏.《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 标尺。本文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用wordsmith_5,O软件 格初探Ⅱ】.中国翻译,2011(1):60—64. [4]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4. [5]杨平.论中国哲学的翻译Ⅱ】.外国语2o12(6):77—86. f6】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1.湖南师 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胡佳乐(198 ),女,湖南省岳阳入,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统计发现,两个译本兼具有口语文体的特征。尽管两个 译本的译者身份皆为哲学家,但其在文本诠释上各有风 格。刘译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了类符数量,词汇 变化小,文本具有通俗易懂、简单平易地风格,更具有 ・84・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1 63.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