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微写作教学策略
□孔
侠
*
摘要:初中学生普遍害怕写长文,久而久之,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我们可以尝试借助语文教材指导学生写微文:微诗歌、微散文、微评论等等,从多个维度为学生搭建扶梯,化长为短、化难为易,生动灵活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微作文教学;语文教材;学科素养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觉得写作文费时费力,久之,便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老师们不妨尝试利用学生手中的语文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化难为易、化长为短、灵活多样,也许会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微文写作,明意义“微”,就是小的意思。“微写作”,顾名思义即微型的写作,是相对于几百上千字的大作文而提出的名词。初中阶段,微写作在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让学生给文章写一个结尾,换一个开头,给旅游景点图片写一段导游词,给活动写一个主持人开场白,给辩论选手写一段辩词,给某个人物写一段颁奖词,给老师的课堂写几句诗意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素养。同时也便于老师评阅,提升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利用微作文教学,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大大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好微作文,大作文也便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了。
二、借用教材,写微文借用教材展开微写作,不但可以使教师有材可用,有米可炊,还会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亲近感,明白作文是来自于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思考和实践,教材也可以是自己亲密的伙伴和助手。如何借用教材展开微写作教学,需要教师的用心思考,积极实践。
(一)借用文本,写诗歌。比如教学《土地的誓言》《大雁归来》我让学生将课
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旨在体悟文章优美生动的表
达,用写微诗歌的形式,提升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的能力。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的美,寄寓着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思想,通过写微诗歌的形式给学生搭建台阶,在微写作练习中去历练美、升华美、创造美。老师如果能参与进来,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微写作练习:将《与朱元思书》改写成诗歌,古体和现代诗都可以。我首先用一首原创古体诗《游富春江》亮相:
江天一碧风烟净,任意东西画里行。细石游鱼无所傍,危峰寒树竞相迎。
泠泠泉水七弦黯,袅袅啼音幽谷明。鹰啸长空独绝去,白云千载伴卿卿。
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学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一会儿,佳作频出。我收上来,择优朗诵评点,学生在老师同学的肯定中获得了成就感,写作的种子也就在心中播下了。教学是一次次的抵达,写作是一次次的寻访,寻访生活的真与美,对话内心的思与悟。
(二)借用文本,写剧本。教师要利用教材,为学生搭建扶梯,完成较为圆满的微写作。学习了话剧《枣儿》,我让学生将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改编成话剧剧本,要求可以针对全篇,也可以截取某一个片段改编。这个写作练习,需要给学生梳理小说与话剧剧本的相关文体知识,学生在明确这两种不同文体的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后才能准确写作。写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自己的剧本。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将读与写、说与写、写与演有机结合,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
*本文系“初中语文‘课堂就文’微写作实践探索”(课题编号:HJG20056)研究成果。
2022年第251
备课网页
力,进而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和语文学科素养。
(三)借用古诗,写散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意象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和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理解文本,找到微写作的契机和路径。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抓住诗歌中的水、莺、燕、花、草等意象,体会诗人对于西湖美景的生动描摹,抒发心中的欣赏愉悦之情,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让学生根据诗意诗境展开想象,写一个微散文。这个写作训练重在引导学生扣住意象,找准关键词,体会作品主旨以及表达技巧。比如炼字之高超,“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一个“欲”字,说明花儿还没有形成眼花缭乱之势,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早春之景。同理,写微散文也一样要讲究情与物的交融,讲究准确传神地炼字造句。
例如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看插图,结合词作的内容,描述画面中的人物苏轼。注意是描写人物,不是描写场面。画面中为首的人是苏轼,观察他的神貌、动作,加以想象。同时要结合词作的背景,通过一次狩猎的盛况,表达作者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凌云之志。苏轼的英姿飒爽一定要表现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一骑快马仰头奋蹄,疾驰而过,马背上的苏轼身着出猎的战服,戴着高高的棉帽,星目长髯,英姿勃发,左手牵着一条跃起前奔的大猎狗,右手拉着缰绳,右肩上那只苍鹰警惕地注视着周围,身边紧跟着大队人马,他气宇轩昂,呼声震天,率领部队像一阵狂风向山野奔去。”文字很有画面感,也很好地写出了人物的神貌气质。
(四)借用文本,写评论。
文字的技巧可以通过后天训练习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同样也可以。学习课文《台阶》后,我让学生分析讨论文中“父亲”的形象,让他们针对这一人物形象,提出有价值或者有困惑的问题,同学间讨论解答,后由老师来总结提炼,并补充介绍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农村的文化风俗。然后,我让学生为“父亲”这一形象写一个微评论。写作是思想感情的交流,也是思想光芒的绽放。学生的悲悯情怀、批判思维都可以在这份“评论”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台阶”是映射中国农民的镜子,也是聚焦学生思维训练的助手。
三、创用教材,展外延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素养,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教师更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语文教
52
材的外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科素
养落地语文教学课堂。生活的外延远远大于语文,语文是诗化的生活,是着色的图画。“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事物,我学会了看,世界变美了”,赫尔曼.黑塞这样说。学会了看,学会了思,学会了赏,世界将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美丽,我们平时写微博,写短信,发微信朋友圈等等,无不是记录自己生活过、感动过、赞叹过的作品。教师要利用教材拓展语文的外延,链接生活的痛与美,爱与恨,做一个清醒理智的歌者、读者、创作者。
(一)隔空对话,微文创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课堂设计:假如你是成年后的鲁迅,回望童年的成长历程,结合文本中的某一具体事例或生活细节,发一条朋友圈,阐发你的感悟或评论。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小我大我的对话碰撞中,进一步感悟作品“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二)转换视角,同题异构。写作有不同的视角,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是故事的讲述者。在写作教学中,进行转换视角的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作品的多重感知理解、鉴赏创造能力。比如在《驿路梨花》《变色龙》《走一步,再有一步》的阅读中,设计系统全面的视角转换写作训练,体会不同叙述视角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体会叙述视角与情节展开、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的协调关系,掌握一定的叙述写作技巧。
(三)备用素材,专题培训。议论文写作,最让学生头疼的是素材的选择。有了明确的观点,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材料去表达,其实语文教材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比如在以表达“坚强”的微议论训练中,有学生这样写道:“即使家境贫寒,宋濂依旧傲然穷冬烈风,不惧数尺大雪;即使多次被贬,苏轼依然豁达乐观,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饱受折磨,史铁生依旧顽强生活,笑对秋菊;即使病魔来袭,贝多芬依然坚持心之所爱,命运交响曲在黑白琴键上奏出生命的最强音……”材料皆是来源于语文书。
总之,微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尽管实际的教学中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无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勤于实践,相信定能在作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终带领学生饱览语文核心素养的壮美风景。
(作者:孔侠,合肥市行知学校〈学苑校区〉教师)
[责编尹达]
2022年第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