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县把竹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方案 目 录
项目特性表 .............................................................................................................. 1 第一部分 实施方案 ................................................................................................ 3 1综合说明 ............................................................................................................... 3 1.1项目背景的 ..................................................................................................... 3 1.2项目基本特性 ................................................................................................. 4 2 项目区概况 .......................................................................................................... 7 2.1酉阳县简况 ..................................................................................................... 7 2.2后溪镇简况 ..................................................................................................... 8 2.3项目区基本情况 .............................................................................................. 8 2.4 社会经济条件 ............................................................................................... 13 2.5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 13 3项目可行性分析 .................................................................................................. 15 3.1 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 15 3.2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 16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19 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 24 3.5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 25
欢迎共阅
3.6 水资源平衡分析 ........................................................................................... 31 3.7公众参与分析 ............................................................................................... 34 4 项目规划 ............................................................................................................ 36 4.1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 36 4.2设计依据 ....................................................................................................... 37 4.3设计目标 ....................................................................................................... 40 4.3设计标准 ....................................................................................................... 40 4.5 工程布局 ...................................................................................................... 42 5工程设计 ............................................................................................................. 44 5.1土地平整工程 ............................................................................................... 44 5.2 灌排工程 ...................................................................................................... 53 6 施工组织设计 ..................................................................................................... 67 6.1施工条件分析 ............................................................................................... 67 6.2施工布置和方法 ............................................................................................ 68 6.3 施工质量管理 ............................................................................................... 74 6.4 施工进度计划 ............................................................................................... 74 7项目投资预算效益分析 ....................................................................................... 76 7.1 投资预算 ...................................................................................................... 76 7.2 社会效益 ...................................................................................................... 76 7.3生态效益 ....................................................................................................... 77 7.4 经济效益 ...................................................................................................... 78 8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 80
欢迎共阅
8.1权属调整原则 ............................................................................................... 80 8.2土地权属现状 ............................................................................................... 80 8.3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 81 9工程实施管理与后期管理建议 ............................................................................. 84 9.1 组织机构设置 ............................................................................................... 84 9.2 工程建设管理 ............................................................................................... 84 9.3 资金使用管理 ............................................................................................... 86 9.4 质量管理 ...................................................................................................... 86 9.5 文件资料管理方案 ........................................................................................ 87 9.6 后期管理建议 ............................................................................................... 87 第二部分 项目投资预算说明书 ............................................................................ 89 1 预算编制依据 ..................................................................................................... 89 2 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说明 ................................................................................... 89 2.1 工程施工费 .................................................................................................. 90 2.2其他费用 ....................................................................................................... 97 2.3不可预见费预算 ............................................................................................ 99 3 各单项工程实物工作量项目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100 4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 101 附 录 ................................................................................................................. 103 1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预算表 ............................................. 103 2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现状图 ............................................. 103
欢迎共阅
3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图 .............................................. 103 4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单体图 .............................................. 103
项目特性表
名 称
一、项目概况 1、建设规模 2、项目投资 3、亩均投资 4、新增耕地 5、新增耕地率 6、项目性质 7、项目类型 8、地貌类型 9、建设期 10、水资源利用 二、土地平整工程 1、耕地土方移动 2、荒草地土方开挖 3、爆破取石 4、人工清理杂草 树根 6、耕地筑土坎 7、荒草地筑土坎 8、土地翻耕 9、耕地筑石砍 10、荒草地砌石坎 11、挖基槽 三、农田水利工程 1、渠系工程 m3 m3 m3 m3 m3 hm2 3611 14550 53.25 1854 12368 3934 单 位 hm2 万元 元/亩 hm2 % 月 m3 m3 m3 hm2 6.44 数 量 80.22 457.88 3805 53.36 66.52 4 9764 36360 26950 59.26 地表水(池) 备 注 开发、整理 县级 高丘 25、人工砍伐灌木、挖hm 新修排水沟(12条) 0.3m×0.4m(宽×高) 新修排水沟(10条) 0.4m×0.5m(宽×高) 新修排水沟(9条) 0.5m×0.6m(宽×高) 新建截水沟(2条) 0.3m×0.4m(宽×高) m m m m 1311 1773 2398 271 新建截水沟(1条) 0.6m×0.8m(宽×高)2、水利构筑物 蓄水池(容积:50m3、100m3) 沉沙凼(容积:主要、地边) 过田间道农涵 过生产路农涵 四、田间道路工程 1、田间道 维修田间道 (共2条,路面宽4.0m) 2、生产路 新修生产路 (共34条,路面宽0.8m) 维修生产路 (共1条,路面宽0.8m) 六、综合经济指标 1、年效益 2、静态回收期
m 1077 口 6、24 口 33、55 个 5 个 18 m 2493 m 7982 m 879 万元 65.32 年
8
第一部分 实施方案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一方面土地开发整理可新增部分耕地,另一方面通过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可能。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是深化土地使用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退耕还林和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却日渐增加,根据《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度)》,全县2005年度新增耕地5773亩,同期减少9321亩,全年耕地净减3548亩,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保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加强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的政策要求,酉阳县国土资源局立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酉阳土家族苗族后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顺应后溪镇政府及当地人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项目区的实际,对荒草地和耕地进行田、水、路综合治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在酉阳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提出将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作为县级项目申报立项,并自筹资金。 受酉阳县土地整理中心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和预算编制工作,接受设计任务后,我公司派设计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实地察勘,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有水利设施、交通道路、排灌设施和电力设施进一步核实,最终确定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
1.2项目基本特性
1.2.1项目名称
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2.2项目性质及类型
项目性质为开发整理(其中开发64.41 hm2,整理15.81 hm2)。项目申报类型为县级投资项目。 1.2.3 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涉及后溪村九社一个村民小组。项目区东邻王家山脚,西至把竹山处,南达大水,北靠王家山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9°05′19″-109°06′17″,北纬28°55′27″-28°56′23″之间。项目建设总规模为80.22hm2。 1.2.4地貌类型 酉阳县地貌属四川盆地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山体以八面山、武陵山为主。项目区海拔高程在420m-670m之间,各小山丘相对高差多在30-120m,微地貌类型为高丘。 1.2.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只涉及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一个行政村,土地权属均归后溪村九社农民集体所有。 1.2.6新增耕地
2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耕地面积53.36hm(其中开发新增53.25hm2,
整理新增0.11hm2),新增耕地率66.52%。
1.2.7主要工程内容及投资
根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三部分。具体如下: (1)土地平整工程
拟土地平整量为46124m3,筑土坎18161m3,人工清理杂草59.26hm2,人工砍灌木、挖根6.44hm2,爆破取石26950m3,干砌块石田坎14222m3,挖基槽土方3934m3,土地翻耕53.25公顷。 (2)农田水利工程 新建0.30m×0.40m排水沟1311m,新建0.40m×0.5m排水沟1773m,新建0.5m×0.6m排水沟2398m;新建0.3m×0.4m截水沟271m;新建0.6m×0.8m截水沟1077m;新修50m3蓄水池6座,100m3蓄水池24座;新建主要沉沙凼33座,地边沉沙凼55座,新建田间道农涵5个,新建生产路农涵18个。 (3)田间道路工程 维修田间道及边沟2493m;新建0.8m宽生产路7982m;维修0.8m宽生产路879m。
项目预算总投资457.88万元,亩均投资3805元/亩,建设期4个月。
2 项目区概况
2.1酉阳县简况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边缘,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东连湖南的龙山县,西濒乌江与贵州省的沿河县隔江相望,南与秀山县及贵州东北部的松桃县、印江县为邻,北和黔江县、彭水县及湖北省的咸丰县、来凤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8'30″—109°19'02″和北纬28°19'40″—29°24'20″之间。幅员面积5173km2。受地质构造影响,境内山脉多呈东南-西南走向。境内地势起伏,河流交错,呈现立体地形,多元地貌特点,全县最高海拔1985米,最低海拔260米。土壤种类较多,根据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5个土类,10个亚类,21个土属,104个土种。其中以黄色石灰岩(土)、水稻土所占面积最大,分布亦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4.3~16.0℃,全县历年平均日照数为1131小时,年积温沿江河谷一般为6628℃,到中山区则递降到4341℃,平均年降雨量1100~1500mm,无霜期280天。按照地形、地势、土壤条件和耕作制度特点,全县划分为平坝、丘陵、低山、中山四个农业自然区。
全县辖39个乡镇,278个行政村,有土家、苗、汉等17个民
族,是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大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正处于发展价段。2004年底总人口7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左右,全县财政收入1121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63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745元。
酉阳县位于渝、黔、湘、鄂四省边区结合部和乌江中游地区,处于武陵山区、和乌江干流沿岸地区两个经济开发区之间,319国道纵贯酉阳县境,酉水和乌江可全段通航,对外交通方便,具有综合开发、发展区际贸易经济的区位优势,随着渝怀铁路的通车,酉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 2.2后溪镇简况 后溪镇位于酉阳县东部,地理位置介于109°02′-109°11′,北纬28°49′-28°57′之间,东接沙田,南与秀山县接壤,西与亮垭、米旺相连,北靠酉酬镇,距县城89km。全镇土地总面积168346.1亩,其中耕地18608亩,共辖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96人,其中农业人口1613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418万元1,是酉阳县社会经济较贫穷落后的地区。 2.3项目区基本情况
2.3.1项目区简况
项目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距镇驻地1.2km,东邻后溪村九社王家山脚,西至后溪村九社把竹山处,南达后溪村九社大水,
1 摘自《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度)
北靠后溪村九社王家山中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05′19″-109°06′17″,北纬28°55′27″-28°56′23″之间。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5.48 hm2,只涉及后溪村九社一个村民小组,权属归后溪村集体所有,土地开发整理实施面积 80.22hm2,地貌类型为高丘。 2.3.2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居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形成的酉酬背斜,项目区属河谷高丘区,微地貌以高丘为主。海拔高程在420m-670m之间,各小山丘相对高差多在30-120m。项目区地形总的趋势是南部地势较低,由北向南倾斜,其中项目区南部马家槽较低,地形海拔在420m左右。项目区内各丘顶地形坡度多在6°-15°之间,而山丘侧面地形坡度多为15°-25°,少部分山丘侧地形坡度在6°-15°,区内无大于25°的坡耕地。
(2)水文与地质 酉阳县岩层属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岩,岩性以碳酸岩和碎屑岩为主,加上新华夏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裂,为地下水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境内地下水从类型上分有三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小坝一带,蓄水性差,地下水贫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最广、贮量最大,是最好的蓄水性岩层;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分布面积不大,地下水贫乏。项目区虽处于地下水丰富的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区域,但出露低,又因地高
水低,利用很不充分。
项目区内及附近无水文、雨量监测站,根据《酉阳农业区划资料汇编》的径流深等值线图,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910mm,常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常年平均蒸发量660mm,降水量是蒸发量的2倍多。
项目区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位居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形成的酉酬背斜,出露地层出露地层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岩石种类以白云岩、灰岩为主。 (3)气候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但冷暖不均;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较适合农作物生产。境内耕地利用以粮食作物为主,属酉水流域粮油柑麻亚区。 根据酉阳县气象局资料显示:项目区年平均气温为15.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3.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9℃,极端最高气温为36.2℃,极端最低气温为-6.5℃,≥0℃的年积温5584.8℃,≥10℃总积温4341℃。常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平均降雨蒸发量为660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10mm;降雨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4月-10月,占年降水量的84%。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0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80天左右2。
2 资料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4)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矿子黄泥土,土类为黄壤,亚类为山地黄壤。该区域内矿子黄泥土分布很广,其母质系由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一套碳酸盐岩类发育而成,主要性状为土层厚,团粒结构差、板结,属低硅土性质、渍水易分散,质地中壤至重壤,有后劲。由于各系灰岩岩性不同,发育成的土壤在后天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具有的生产性能和肥力也表现极大差异,另受淋溶蚀作用,基石零星裸露,土壤不连续,俗称岩窖地3。 项目区土层厚度约为60cm,旱地土层较薄区多分布在丘顶。项目实施后通过精耕细作和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可耕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能力,宜种玉米、红苕、马铃薯、油菜和蔬菜等作物。
(5)植被 项目区的自然植被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和竹林等;人工植被主要为农作物,有玉米、红苕、马铃薯和油菜等。 (6)自然灾害 项目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较多,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而影响严重的是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其次是洪涝和伏旱,项目区出现伏旱灾害较少,一般是由于异常高温暑热天气,耕地缺水较严重。
3 资料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酉阳土壤》
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寒潮低温多发生在每年的3月-4月,历年3月-4月是大春播种季节,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活动的季节,月大于或小于10℃的演变很快,并伴有阴雨,作物播种后出现大量烂种;连绵阴雨多发生在每年的9月-10月,该时段正是秋收季节,不利于作物收获、贮藏,容易造成粮食霉烂损失。
洪涝:夏季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较频繁,降雨强度大,洪水来势猛,导致田间水流不能及时排出,影响农作物生长,常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7月-8月的伏旱和局部地区的冰雹、大风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2.3.3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云雾多,光辐射能少,常年日照时数1131.0小时,全年以7、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2月份最少,大春生长期日照时数866.0小时,占全年日照的80.2%,小春生长期日照时数511.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4.6%。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5%,其中2月最低,8月最高。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70.5千卡/cm2,其中大春生长季占77.9%,小春生长季占45.9%。年平均气温为15.3℃,≥0℃的年积温5584.8℃,≥10℃总积温4341℃4。
4 资料来源《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2)水资源
项目区内及周边虽无河流、水库、坑塘和泉眼等水源,但降雨量较丰富,年均降雨量1500mm,且降雨量大多集中在4月-10月,占年降水量的84%。在80%保证率的大春生长季有1020mm,占全年的81.6%,小春生长季有620mm,占全年的49.6%。
(3)生物资源 项目区以中中亚热带植物为主。林木类型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叶林、竹林、灌木林。植被中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等;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红苕、马铃薯、水稻和油菜;家畜主要为猪。 2.4 社会经济条件 后溪村现有人口4621人,其中农业人口4076人,劳动力2378人,耕地面积3978.3亩,人均耕地0.86亩/人。玉米亩产300kg/亩,红薯1050kg/亩,马铃薯900kg/亩,油菜97kg/亩。农村年总收入655万元,人均1417元。 2.5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2.5.1 交通设施状况
项目区未修建公路,对外交通较为不便。 项目区内未形成完整的农村道路体系,居民出行和生产仅靠两条田间道和两条生产路,且路况较差,不利于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其加以改善,修建相应道路,完善
项目区农村道路体系。
项目区内共有2条田间道,其中一条从项目区东南部关山进入项目区,呈东西走向横穿项目区,一直延伸到项目区西部把竹山寨,总长约1746m。另一条田间道以第一条田间道进入项目区后约300m处为起点,呈“之”字形沿关山山坡延伸,至项目区北部大槽附近,长747m。两条田间道均为土路,路面宽4米,无路边沟,地面坑洼不平,下雨泥泞,不利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项目区内仅有两条生产路,一条位于项目区西北部,从把竹山寨至项目区北部的山坡,长约879m,一条位于项目区东北端,从关山至大槽,长约425m。
项目区道路设施现状表
表2-5-1 编号 田间1 2 合计 生产1 2 合计 坐落
关山至把竹山寨 关山至大槽
把竹山寨至项目区北部的山关山至大槽 长度(m) 1746 747 2493 879 425 1304 类型
(土) (土)
(土) (土) 2.5.2 电力设施状况 目前项目区架设有220V、380V电网,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5.3 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项目区无农田水利设施,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5.4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除有部分天然防护林外,项目区无其它生态防护设施,耕作方式仍为顺坡耕作,水土流失较重。 3项目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该项目符合《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9-2010年)》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规划的土地用途、位置和面积等与以上规划协调一致;项目区不在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范围内,符合国家关于生
态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当地林业等部门已出具对项目区内的荒草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批准文件;项目规划设计标准符合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3.2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土地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 项目区现有耕地虽然部分存在质量低下、土地生产力不高的问题,但鉴于项目区人均耕地较少,当地农民已耕种多年的现实,拟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消除或缓解其土地利用限制因子,继续作为耕地使用。所以,本研究确定的土地适宜性分析范围为耕地的后备资源。 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在广泛征求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和相关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规划拟将项目区现有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因此,本研究针对项目区的荒草地对于耕地用途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1)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农作物的确定 本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基本评价单元,项目区共有荒草地4块,所以共有4个评价单元。项目区的荒草地拟开发成旱地,根据本项目的整理目标和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征求当地农民意见后,确定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以玉米作为评价作物。
(2)评价因子的确定、分级及评价方法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土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否适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是在宏观上起作用的控制性因素,鉴于项目区本身就种植有玉米,所以本评价不用再考虑气候因素。土壤、地形等是在微观上起作用的因素,在本评价中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技术规程》TD/T1007-2003,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选用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排涝能力、生态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程度等6个评价因子对荒草地以玉米为代表做适宜性评价。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评价因子分级如表3-2-1。 荒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分级表 表3-2-1 评价因子 有效土层 厚度 土壤质地 坡 度 最适宜 >100cm 适宜 60-100cm 较适宜 30-60cm 砂土或石砾含量壤土 <6° 常年不引起排涝能力 洪涝,不积好,不需改良砂壤或粘壤 6°-15° 季节性洪涝或季节性积水,可采取以改良。 良的砾质土 15°-25° 常年洪涝或长期性积水,需采取比较复杂的防洪、排涝措施加不适宜 <30cm 石砾含量在50%质土 25°以上 常年洪涝灾害严重或长期性积水,即使采取复杂的防洪、排涝措施之后,15-50%,可以改以上不能改良的砾水,排水条件防洪、排涝措施加
评价因子 最适宜 或简单改良。 适宜 较适宜 以改良。 不适宜 其效果也不明显。 无或较小潜在的生态退生态环境 化可能性,不影响 需或采取简单措施可以防止。 程度比较适中,水水土流失 程度 程度较轻,基本上能够保证保水保肥。 土流失程度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需要采取简单措施防治。 程度较强,水土流失对土地肥力影响较大,但在采取相应措施后能够改观。 程度非常剧烈,水土流失程度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采取措施也难以防止或投入成本得不偿失。 有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止。 有较大的生态退化可能性,需采取复杂的措施加以防止。 生态退化可能性很大,切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后也难以防范。 (3)适宜性分析评价过程 根据实地踏勘,参考《酉阳土地》、《酉阳农业区划图册》等资料,对项目区荒草地进行综合分析。 有效土层厚度:据实地踏勘,项目区4块荒草地的有效土层厚度都介于30-60cm之间。按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土层厚度限制等级的有效土层厚度标准,该项为较适宜。
土壤质地:项目区4个评价单元内土壤质地并不均一,4块荒草地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或粘土,该项为适宜。
坡度:项目区坡度在6°—15°之间的荒草地面积为19.32hm2;坡度15°—25°之间的荒草地面积为45.09 hm2;坡度大于25°荒草地面积为
13.19 hm2。 6°—25°荒草地为适宜或较适宜。大于25°的荒草地不适宜开发,应从项目建设规模中扣除。
排涝能力:项目区荒草地土壤质地较粘,虽然保水和抗旱能力强,但遇连续下雨,易引起湿害,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后应完善排水设施,排水除害,该项为较适宜。
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区4块荒草地成片分布在耕地周边,虽然有潜在生态退化的可能性,但进行田、水、路等综合配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并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止。该项为适宜。 水土流失程度:项目区荒草地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强,虽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由于地表植被尚好,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可采取简单措施防治。该项为适宜。 (4)适宜性分析评价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结论,4个评价单元中有大于25°坡度荒草地13.19 hm2,不适宜开发为耕地,其余荒草地6个参评因子都无不适宜的限制因子,故项目区有64.41 hm2荒草地适宜开发为耕地。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3.1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6年10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5.48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和荒草地。其中农用地为
27.88hm2,占土地总面积26.43%(其中:耕地12.21 hm2,占土地总面积11.58%;林地12.07 hm2,占土地总面积11.44%;其他农用地3.6 hm2,占土地总面积3.41%);未利用地为77.60hm2,占土地总面积73.57%。项目区各地类面积见表3-3-1。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表 (2006年)
表3-3-1 单位: hm2
农用地 耕地 旱地 地类 总计 114 合计 小计 小计 其中: 岩石出露面积 面积 比例(%) 105.48 27.88 12.21 12.21 100 0.24 12.07 12.07 3.6 1.09 2.51 77.6 77.6 小计 132 林地 灌木林 小计 153 157 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草地 田坎 合计 小计 25°以上 13.19 311 其中: 零星灌木丛 6.44 岩石出露面积 5.15 26.43 11.58 11.58 0.23 11.44 11.44 3.41 1.03 2.38 73.57 73.57 12.50 6.11 4.88
扣除不参与整理的林地面积(12.07hm2)和坡度大于25°的荒草地面积(13.19hm2),项目建设总规模80.22hm2。其中:旱地12.21hm2,占15.22%;农村道路1.09hm2,占1.36%;田坎2.51hm2,占3.13%;25°以下的荒草地64.41hm2,占80.29%。具体详见表3-3-2。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表3-3-2 单位: hm2 农用地 耕地 旱地 114 其中 地类 总计 合计 小计 石小计 出153 157 露木面丛 积 80.2面积 2 比例100 (%) 1 2 2 0 9 6 3 9 9 3 2 1 19.71 15.21 15.24 0.30 4.49 1.31 3.11 80.21 80.24 8.05 6.415.812.212.20.23.61.02.564.464.46.4积 5.1面灌露计 小计 星出岩小合计 零石岩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田坎 其中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草地 311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区旱地和荒草地分坡度面积表
表3-3-3 单位:hm2 坡度级 0°-6° 地类 旱地 荒草地 0.61 0.00 9.77 19.32 1.83 45.09 12.21 64.41 6°-15° 15°-25° 小计 项目区内25°以下的荒草地共64.41hm2,其中6°-15°坡度范围19.32hm2,占30.00%,15°-25°坡度范围45.09hm2,占70.00%(分坡度统计详见表3-3-3);按图斑划分成4块,面积大小不等,在项目区的东南及西北部均分布。地块中零星分布有裸岩石和灌木丛,经实地勘测,岩石出露面积约占荒草地的8%,面积为5.15hm2,灌木丛面积约占荒草地的10%,面积为6.44hm2。土层厚度在30cm-60cm左右,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 3.3.2 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率仅为26.43%,耕地所占比例较小,土地垦殖率仅13.96%。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田块布局较分散零碎,形状也不规则,且田土坎占地面积较大。现有净耕地面积为12.21hm2,全部为旱地,占整理总面积的15.22%;田土坎2.51hm2,占整理总面积的3.13%;平均净耕地系数82.95%,平均田土坎系数为17.05%。 3.3.3 耕地质量状况
项目区耕地为14.72hm2,全为旱地,主要分布在项目区南部,坡度多在6°-15°之间。其中田坎占地面积为2.51 hm2,净耕地12.21hm2,平
均田土坎系数为17.05%。土壤为主要为矿子黄泥土,土层厚度约60cm,土壤较粘重,保水保肥和抗旱力较强,经干怕涝。主要种植作物为油菜、玉米、红苕和蔬菜等,多为玉米、红苕套种,同时种植各种蔬菜,以马铃薯为主。项目区农作物产量较低,玉米亩产300kg/亩,红薯1050kg/亩,马铃薯900kg/亩,油菜97kg/亩。
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限制性因素: (1)项目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较多,3月-4月的寒潮低温,9月-10月连绵阴雨和7月-8月的伏旱及局部地区的冰雹、大风等均对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2)农业投入不足,项目区灌排及蓄水设施缺乏,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 (3)项目区绝大部分为荒草地,地块中杂草丛生,裸岩出露,且项目区所在地较贫穷落后,地方政府无力进行投资开发,当地农民自行成片开发难度较大。 (4)现有旱地均为坡耕地,田块不规整,灌排设施缺乏,旱季农田灌溉无保障,暴雨时排水不畅,易造成田埂被冲毁、低洼处受涝,作物产量不稳定。
(5)项目区内田间道路较少,且路况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
针对以上问题,将该项目列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项目区
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理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具体对策如下:
(1)对旱地,通过坡改梯,将6°以上旱地降坡,改为坡式梯田,合理布设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
(2)按旱地的规划标准,将荒草地开发整理成耕地。
(3)新修各种灌排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减少受洪涝和旱灾的损失。 (4)整修原有生产路,新修部分生产道路,改善生产交通条件,降低生产成本高,提高生产效率。 3.5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荒草地开发和原有耕地整理。通过坡改梯工程减少田坎占地面积以及开发荒草地来增加耕地面积。 (1)项目区净耕地系数分析 项目区现有坡度<25°荒草地面积为64.41hm2,旱地面积为12.21hm2,田坎面积为2.51hm2,项目区平均净耕地系数为82.95%,具体分坡度净耕地系数见表3-5-1。 整理前各坡度净耕地系数统计表
表3-5-1
坡度 0°-6° 6°-15° 净耕地系数(%) 86.50 83.29
15°-25° 80.11 本设计拟将6°-25°的旱地整理成坡式梯田,减少田坎占地,适当增加耕地面积。另将荒草地开发成旱地,荒草地开发后净耕地系数与整理同坡度旱地标准相同。由重庆市酉阳县同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净耕地系数并结合实地踏勘意见,确定开发整理后各坡度级净耕地系数。具体数据见表3-5-2。 项目区整理后各坡度耕地预计净耕地系数表 表3-5-2 坡度 0°-6° 6°-15° 15°-25° 旱地净耕地系数(%) 86.50 85.45 83.74 荒草地净耕地系数(%) 86.50 85.45 83.74 (该表中各系数为预测值,允许与工程竣工后实际值有差异) (2)新增工程占地面积分析 对项目区旱地及荒草地进行开发整理,按照“护土有坎,上山有路,排灌有沟”的要求,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田间道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的完善,需新增占地。工程占地情况见表3-5-3和3-5-4。
项目区工程占用地类情况表
表3-5-3
旱地 工程类型 数量 占地面积(hm2) 工程类型 荒草地 数量 占地面积(hm2)
规划生产路 规划0.3m×0.4m排水沟 规划0.4m×0.5m排水沟 规划0.5m×0.6m排水沟 规划0.3m×0.4m截水沟 规划0.6m×0.8m截水沟 规划50m3蓄水池 规划100m3蓄水池 规划主要沉沙凼 规划地边沉沙凼 合计 1271 323 335 385 0.102 0.026 0.030 0.039 规划生产路 规划0.3m×0.4m排水沟 规划0.4m×0.5m排水沟 规划0.5m×0.6m排水沟 规划0.4m×0.5m截水沟 规划0.5m×0.6m截水沟 0.018 0.044 0.005 0.003 0.266 规划50m3蓄水池 规划100m3蓄水池 规划主要沉沙凼 规划地边沉沙凼 合计 6708 988 1438 2013 286 1102 2座 18 22 36 0.537 0.039 0.129 0.201 0.026 0.110 0.009 0.132 0.009 0.006 1.199 4 6 11 19 项目区工程占地分坡度统计表 表3-5-4 单位:hm2 旱地坡度 荒草地坡度 0°-6° 0.016 6°-15° 0.200 15°-25° 0.050 6°-15° 0.322 15°-25° 0.877 (3)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分析 各坡度级毛面积见表3-5-5。 各坡度级毛面积统计表
表3-5-5 单位:hm2 坡度级 地类 0°-6° 6°-15° 15°-25° 小计
旱地 荒草地 0.70 0.00 11.73 19.32 2.29 45.09 14.72 64.41 1)整理新增耕地
整理新增耕地面积Mz计算公式:
Mz= (M1-M占) ×R2—M净前
式中:Mz—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
M1—整理前毛耕地面积; M净前—整理前净耕地面积; M占—新增工程占地面积; R2—整理后净耕地系数。 a)整理新增耕地(0°-6°旱地): Mz=(0.70-0.016)×86.50%-0.61 =-0.02hm2 b)整理新增耕地(6°-15°旱地): Mz=(11.73-0.2)×85.45%-9.77 =0.08hm2 c)整理新增耕地(15°-25°旱地): Mz=(2.29-0.05)×83.74%-1.83 =0.05hm2 2)开发新增耕地
开发新增耕地面积Mk计算公式:
Mk= (M2-M占) ×R2
式中:Mk—开发后新增耕地面积;
M2—开发荒草地面积; M占—新增工程占地面积; R2—开发后净耕地系数。
根据表3-5-5提供的新增耕地计算参数,计算出项目区开发荒草地新增耕地面积。
a)坡度6°-15°荒草地开发新增耕地: Mk =(19.32-0.322)×85.45% =16.23hm2 b)坡度15°-25°荒草地开发新增耕地: Mk =(45.09-0.877)×83.74% =37.02hm2 项目区通过开发整理共新增耕地53.36hm2。详见表3-5-6。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计算参数和结果统计表 表3-5-6 类型 坡度 待整理面积(hm2) 占地面积(hm2) 整理后系数(%) 整理旱地 0-6° 6-15° 0.7 0.02 11.73 0.2 15-25° 2.29 0.05 83.74 1.83 0.05 开发荒草地 合计0-6° 6-15° 15-25° (hm2) 0 0 19.32 45.09 0.32 0.88 79.13 1.47 86.5 85.45 9.77 86.5 85.45 83.74 0 0 0 0 12.21 53.38 53.36 整理前净耕地面积(hm2) 0.61 新增耕地面积(hm2) 小计(hm2) -0.02 0.08 0.11 16.23 37.02 53.25
(4)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用地面积从15.81hm2增至80.22hm2,增加64.41hm2,(其中旱地增加53.56hm2,农村道路增加0.44hm2,农田水利用地增加0.83hm2,田坎增加9.58hm2);未利用地全部开发为耕地。详见表3-5-6。
项目区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对照表 表3-5-7 单位:hm2 农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耕地 其它农用地 用土地 农农地类 总计 合计 旱地 道小计 小计 路 面 用地 15114 153 4 面 积 整理80.22 80.215.81 80.212.21 65.512.23.6 1 65.514.69 1.70 0.812.00 0 1.00 0 2.51 64.41 64.41 156 157 311 水利村塘水田坎 地 合计 荒草坑田 后 前后0.00 变化 整理后比100 例(%) 100 4 4 6 5 81.781.718.22.10 4 7 1.015.00 0 1 6 6 5 4 2 2 64.47 53.37 53.35 11.03 0.60 3 3 0.89.58 1 1 9 -64.4-64.43.6 水资源平衡分析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雨量充沛,且降雨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同步。因此,项目区属雨育农业区,区别于灌溉农业区。 3.6.1需水量计算 (1)农作物品种 整理后项目区的耕地全部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苕和马铃薯油菜等粮经作物。 (2)灌溉设计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 1)确定项目区灌溉面积
项目区开发整理后耕地分布相对集中,灌溉面积涉及整理后的耕地面积。开发整理后项目区旱地总面积为65.57hm2。
2)农作物需水量预测 a)灌溉定额确定
根据《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1999年)》,重庆市灌溉毛定额推荐值表(P=75%)见表3-6-1。
灌溉毛定额推荐值表(P=75%)
表3-6-1。 单位:m3/亩 水稻田 地貌类型 2000年 中山低山 低山深丘 浅丘平坝 330—380 350—410 400—450 2010年 310—360 330—390 370—420 2000年 70—90 70—95 80—100 2010年 70—90 70—90 75—95 旱田 项目区地处酉东高丘区,因此取低山深丘区的灌溉毛定额值,旱地取90m3/亩。 本设计取75%的保证情况下,灌溉需水量计算公式: Q需=Q×S Q需——灌溉需水量(m3); Q——综合灌溉定额(m3/亩); S——灌区面积(亩);
旱地需水量为:
Q旱需=90×65.57×15
=88520m3
因此,项目区农作物总需水量为8.85万m3。 3.6.2可供水量计算
(1)灌溉水源
项目区降雨量较丰富,旱地以天然降水为灌溉水源。 (2)灌溉方式
项目区耕地为旱地,主要种植旱作物,其灌溉方式主要采用点浇方式。项目区无灌、排设施,针对上述特点和当地长期种植、灌溉经验,需修建截水沟、排水沟和蓄水池等设施拦蓄地表径流,用于灌溉。 (3)可供水量 项目区属中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降雨量较丰富,常年平均降雨量1500mm。集雨面积按项目区总面积计算,由当地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相关资料,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后,有效利用降雨量为全年降雨的15%左右。 Q供=1500÷1000×105.48×0.15=23.73万m3 因此,项目区有效供水量为23.73万m3。 3.6.3 水资源平衡分析 经过以上计算得知,项目区农作物需水量为8.85万m3,而项目区供水量可达23.73万m3,项目区水资源可供给量远大于作物需水量。且根据《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在80%保证率的大春生长季有1020mm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1.6%,小春生长季有620mm的降雨量,占全年的49.6%。可见,水资源从供给数量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不明显,
能满足农作物需水量的要求,但考虑到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满足农民临时栽种、浇灌和施肥、喷药用水,需结合排水设施修筑一定数量的需水池,方便农民生产。
3.7公众参与分析
整个项目研究始终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1)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县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和当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同县土地整理中心和当地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及乡镇和当地村社干部一道勘察现场,在踏勘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村、社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大量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有关政策、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项目区实地制订出项目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初步方案确定后,召集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召、乡镇和村社干部及群众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再次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确定出一套符合实地情况和农民的意愿的方案。
(3)土地开发整理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在踏勘现场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地干部和群众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并耐心向农民讲解规划设计的目的和内容,增进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和
支持,动员、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4 项目规划
4.1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1规划指导思想
项目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法规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土地开发整理与农业、水利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4.1.2规划原则 本规划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衔接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三态(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规划依据
4.2.1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2.2 有关行政规章 (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4)《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
(5)《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号);
(6)《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 (7)《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8)《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9)《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l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1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12)《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 (13)《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行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05]97号)。 4.2.3 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03-2000); (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4)《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Y16453.1-16453.6-1996) (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 (7)《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 (8)《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10)《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1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4.2.4相关计划、规划资料 (1)《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 (2)《酉阳县后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 (3)《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9年—2000年) (4)《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 (5)《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6)《酉阳土壤》; (7)《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度); (8)项目区2006年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9)项目区2006年1:2000标准地形图; (10)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资料。
4.3规划目标
项目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为前提,将土地开发整理开发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项目区田、水、路进行综合治理。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坡改梯和爆破取石,将坡耕地和荒草地变为坡式梯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使项目区耕地达到排灌有续、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3)通过布设田间生产路,改善项目区的交通状况,降低农民耕作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通过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3规划标准 在分析项目区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等相关规范和要求,结合相关规划,提出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
4.4.1土地平整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和当地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意见,对项目区的坡耕地和荒草地进行坡改梯,整理成坡式梯田,田块长度方向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3~10m,田块长50m~150m。坡改梯后,将6°~15°的旱地和荒草台面坡度降低5°,台面高差1m,15°~25°的台面坡度降低到15°,台面高差2m。沿等高线在每层梯田台地修筑田坎,田坎原则上采用土坎,在土层较薄、陡坎处和生产路旁布设块石坎,在坡度6°~15°之间的耕地修建石坎比例为15%,而15°到25°的耕地石坎比例为40%。 4.4.2农田水利 考虑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等因素,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和重庆地区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设计项目区灌溉设施抗旱天数30天,排涝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1日排出设计。 4.4.3道路工程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结合项目区实地情况,为方便田间耕作,对原有田间道进行维修,路面宽4m,为0.1m厚泥结碎石,路基为0.2m厚大碎石,路沿石为0.50m高、0.25m厚的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并在来
水侧布置边沟,边沟净宽0.3m,净深0.4m,边墙为0.25m厚的M7.5水泥砂浆砌块石;结合排水沟、田块和田间道布设部分生产路,路面宽0.8m,路基为20cm厚块石,路面为0.05m厚C15砼。
4.5 规划布局
4.5.1土地利用布局 项目区建设总规模80.22 hm2, 开发整理后全部变为农用地,其中耕地65.57hm2,农村道路占地1.73hm2,农田水利占地0.83hm2,田坎占地12.09hm2。通过坡改梯,将坡耕地和荒草地开发整理成坡式梯田,并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生产路,将项目区的土地整理成标准农田。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可种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花生、烟叶和药材等经济作物。 4.5.2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根据地形地貌及规划的生产路和排水沟等线性地物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即若干田块),田块长度方向沿等高线布置,田块长50m~150m,田面宽3~10m。清除荒草地中的杂草、灌木丛和裸岩石,对现有耕地和荒草地进行坡改梯,改成坡式梯田,在耕种过程中经逐年下翻,最终变为水平梯田。沿等高线在每层梯田台地修筑田坎,将6°~15°的旱地和荒草台面坡度降低5°,台面高差每隔1m布设一道田坎;15°~25°的台面坡度降低到15°,台面高差每隔2m布设一道田
坎。在坡度6°~15°之间的耕地修建石坎比例为15%,15°到25°的耕地石坎比例为40%。 4.5.3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项目区没有农田水利设施,未形成完整的农田灌排体系,需进行规划。截水沟主要布置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山腰,汇集坡面来水,最终将水汇入蓄水池,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排水沟主要垂直等高线布置,排出农田多余水量,也有部分沿等高线布设在坡度较陡区域,汇集坡面来水,避免水流对农田进行冲刷,导致水土流失。蓄水池布设在坡面水流汇流的集中地或有排水沟流经处。在沟渠与田间道路交叉处布置农涵,保证水流通畅。 项目新修截水沟3条,分别在规划图上用GJ-1、GJ-2和GJ-3表示,GJ-1布设在项目区中部,自大槽沿东北至西南走向顺等高线布置,长1077m。在项目区北部一小山丘的山腰布设GJ-2和GJ-3,汇集坡面来水,一起排入GP-12。 项目新修排水沟31条,分别用GP-1至GP-31在规划图上表示,总长度5482m。由于项目实施后,耕地集中分布在项目区中部,新建排水沟也主要布置在项目区中部,主要承接坡面和截水沟来水。为避免蓄水池溢水和多余雨水蓄积在项目区内,造成内涝,排水沟水流最终排入项目区外沟渠和天然冲沟。
为防止水土流失、沟渠淤积,在排水沟沿程坡度较缓、较长排水沟末端以及蓄水池前均设有沉沙凼,沉积泥沙。 4.5.4田间道路工程布局
项目区原有原有2条田间道和2条生产路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交通道路,但质量状况较差,需要加以维修,改善质量状况。由于项目区东北端的荒草地坡度在25°以上,不对其进行开发,故该处关山至大槽的生产路不进行维修,只对把竹山寨至项目区北部山坡的生产路进行维修。2条田间道全部进行维修。 由于项目区内无完整的农村道路体系,需加强相关建设,已形成路网,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土地平整后,在耕地中隔一定间距合理布设生产路,并与田间道相连,与原有田间道、生产路一起共同形成路网。项目区规划生产路34条,总长7982m,用GS—1到GS—34表示。
5工程设计 5.1土地平整工程 5.1.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1)土地平整设计
土地平整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平整的标准不但影响到整理后的土地质量,而且关系到投资大小与效益问题。在进
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时,应在满足灌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土方,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同时,要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土地平整应尽量依据自然地形、地势,合理设计高程,使挖填土方量最小,同时满足农作物耕种的要求。
实施过程中,先根据地形地貌及规划的生产路和排水沟等线性地物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即若干田块),然后清除荒草地中的杂草和零星点状灌木丛,并对裸岩石进行爆破,再进行坡改梯,将6°~15°的旱地和荒草台面坡度降低5°,台面高差每隔1m布设一道田坎;15°~25°的台面坡度降低到15°,台面高差每隔2m布设一道田坎。平整过程中对爆破取石后的石坑进行就近客土填平,不需外借客土。因土壤较板结,且平整后土层厚度厚薄不均,平整后需对荒草地开发的净耕地部分进行深翻平整,使土层平均厚度达到30cm以上。 (2)田土坎设计 田坎沿等高线布置,6°~15°坡度区域每隔1m台面高差布设一道田坎;15°~25°坡度区域每隔2m台面高差布设一道田坎。田坎以土坎为主,在土层较薄处、陡坎处和道路旁布设一定数量的块石坎。6°~15°之间的耕地修建石坎比例为15%,15°~25°的耕地石坎比例为40%。土坎顶宽30cm,外边坡为70°,内边坡为80,田坎用生土填筑,土中不能夹有石砾、树根、杂草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石坎兼作田间生
产小路,顶宽40cm,为直角梯形,外边坡为1:0.1,块石之间应互相嵌实咬紧,石缝错开,分层砌筑,从而保证石坎稳定,不垮塌。块石坎基础必须置于坚硬的基岩或土质上。 5.1.2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
(1)清理杂草和零星灌木 项目区荒草地面积为64.41hm2,地块中杂草丛生,且零星点状分布有灌木丛6.44 hm2。为消除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危害,平整前需先将杂草、草根和灌木、树根清除干净,尤其是杂草,生命力特强,外加降雨量量丰富,若不清理干净,埋在土中,生长蔓延的速度很快,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因此平整前先采用人工清除杂草和灌木丛,清除灌木丛面积工程量为6.44hm2,清除杂草面积59.26 hm2(扣除裸岩石面积5.15 hm2,因灌木丛中也长有杂草,故未扣除灌木丛面积)。 (2)爆破石方量计算 项目区土地整理实施范围内出露的裸岩石面积为5.39 hm2(荒草地中裸岩石面积为5.15 hm2,旱地中裸岩石面积为0.24 hm2),出露的岩石高度不一,为使爆破取石后土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确定平均爆破深度为50cm。爆破工程量按下式计算:
V=S×h
=5.39×0.5×10000
=26950(m3)
式中:V—爆破量(m3);S—裸岩出露面积(hm2);h—爆破深度(m)
项目区石方总爆破量为26950m3,其中加工成块石16170m3,加工成碎石4492 m3,较规整的块石用于衬砌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凼等水工建筑物,其余块石用于生产路路基和田坎砌筑,碎石用于田间道,剩余石渣6288m3运到项目区的林地中,平均运距180m。 (3)坡改梯工程量计算 项目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80.22hm2。整理旱地和荒草地分坡度面积统计见表5-1-1。 项目区分坡度面积统计表 表5-1-1 单位:hm2 坡度级 0°-6° 地类 旱地 荒草地 0.61 0.00 9.77 19.32 1.83 45.09 12.21 64.41 6°-15° 15°-25° 小计 6°以上旱地典型田块面积见表5-1-2。 典型田块不同坡度面积测量汇总表 表5-1-2 坡度 6°~8° 8°~10° 10°~12° 12°~15° 15°~17° 17°~19° 面积(hm2) 0.534 0.480 0.000 0.152 0.912 0.234 19°~21° 21°~23° 23°~25° 合计 0.265 0.485 0.306 3.368 (该部分设计主要针对坡度6°~25°的旱地和开发作为旱地使用6°~25°的未利用地。该表中统计面积均为毛田面面积。)
坡式梯田的挖土方量计算利用横断面法分别计算坡改梯移动土方量。运用CAD技术做出每种典型坡度的横断面,如图一 ,BC为地面线,AD为平整后地面线,∠COD为降低坡度。先确定每种典型坡度田块毛宽,利用CAD找出O点,使得△ABO填方横断面面积等于△CDO挖方横断面面积。图中梯形BEGI为筑土坎断面面积。计算出典型坡度单位面积土地平整土方量。 图一 坡式梯田剖面示意图 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公式如下: L=10000/ Bm; Bm=h/tgθ S =S挖=S1+S2; S筑土坎=S3+S2 V平= S×L;V1=S筑土坎×L土 式中:
V平-单位面积(公顷)梯土土方量(m3)(不包括土坎量); L-单位面积(公顷)梯田长度(m); h-田面高差(m);
θ-原坡度; α-降低后坡度; Bm—田面毛宽; Bn—田坎占地宽; B—田面净宽;
R土—相应坡度范围内土坎比例; S1—坡式梯土断面平整土方面积,即△EFO; S2、S3—筑土坎断面填土方面积,即梯形ABEF、AFGI; S—坡式梯田断面挖方面积,即△CDO。h、S1、S2、S用CAD软件从梯田断面设计图量出。 V1—单位面积(公顷)筑土坎量(m3); L土-单位面积(公顷)梯田土坎长度(m); S筑土坎—筑土坎断面挖土方面积(见图一)。 不同坡度级平整土方和田坎工程量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如下式:
n n V=∑ ViSi/∑ Si 式中: V—不同坡度级有关土坎或平整土方单位工程量; Vi—i坡度典型田块土坎或平整土方单位工程量; Si—i坡度典型田块面积。
图二 石坎断面示意图
石坎剖面图(如图二)和工程量计算公式如下:
V2=S4×L石;V3=S5×L石
式中:V2—单位面积(公顷)砌石坎量(m3);
V3—单位面积(公顷)挖石坎基槽(m3); L石-单位面积(公顷)砌石坎长度(m); h—石坎高度(m) S4—砌石坎断面面积;
S5—砌石坎挖石坎基槽断面面积; S4、S5用CAD软件从梯田断面设计图量出。 具体数据见下表5-1-3
坡改梯计算参数和单位工程量表
表5-1-3 平整土原地面坡度(°) 田面毛田面净宽(m) 7.47 5.69 4.55 3.59 6.47 5.56 4.83 4.23 3.72 地断面面积(S1+S2)(m2) 6°-8° 8°-10° 10°-12° 12°-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25° 0.71 0.43 0.29 0.19 0.11 0.26 0.35 0.39 0.42 土坎断面面积(S2+S3)石坎断面面积(S4)基槽断面面积(S5)(m2 )θ α 宽Bm(m) 8.14 6.31 5.14 4.17 6.98 6.16 5.50 4.95 4.49 坎长m/hm2 土坎长m/hm2 石坎长m/hm2 筑土坎(m3/hm2) 砌石坎(m3/hm2) 挖石坎基槽(m3/hm2) 20.26 26.14 32.08 39.62 51.61 58.49 72.79 80.81 89.05 平整土方量(m/hm2) 3(m2) (m2) 0.24 0.2 0.18 0.16 0.12 0.17 0.22 0.25 0.28 0.56 0.49 0.44 0.41 0.25 0.3 0.34 0.37 0.4 7° 9° 11° 16° 18° 20° 22° 24° 2° 4° 6° 1° 3° 5° 7° 9° 1227.90 1584.03 1944.01 2400.96 1433.69 1624.70 1819.84 2020.20 2226.18 1043.71 1346.43 1652.41 2040.82 860.22 974.82 1091.90 1212.12 1335.71 184.18 237.60 291.60 360.14 573.48 649.88 727.93 808.08 890.47 0.11 0.11 0.11 0.11 0.09 0.09 0.1 0.1 0.1 250.49 269.29 297.43 326.53 103.23 165.72 240.22 303.03 374.00 103.14 116.43 128.30 147.66 143.37 194.96 247.50 298.99 356.19 871.81 681.13 563.76 456.18 157.71 422.42 636.94 787.88 935.00 13.5° 9°
不同坡度级平整土方和田坎工程量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如下式: n n V=∑ViSi/∑Si 式中:
V—不同坡度级有关土坎或平整土方单位工程量; Vi—i坡度典型田块土坎或平整土方单位工程量; Si—i坡度典型田块面积。
具体数据见表5-1-2和表5-1-3,计算结果见表5-1-4。 坡改梯工程量统计表 表5-1-4 原地面坡度(°) 6°-15° 15°-25° 小计 坡改梯面积(hm2) 31.05 47.38 78.43 平整土方 单位量(m3/hm2) 筑土坎工程量 单位量 砌石坎工程量 单位量 挖基槽工程量 单位量 小计(m3) (m3/hm2) 小计(m3) (m3/hm2) 小计(m3) (m3/hm2) 小计(m3) 736.61 22871.74 23252.68 46124.42 267.23 8297.49 9863.57 18161.06 114.02 3540.32 10681.35 14221.67 25.12 779.98 490.77 208.18 225.44 66.58 3154.56 3934.54 (4)土地平整工程量汇总
根据前文计算结果,汇总各项土地平整工程量见下表:
土地平整工程量统计表
表5-1-5 分项工程 总工程量
平整土方(m3) 人工清理杂草(hm2) 人工砍灌木挖树根(hm2) 土地翻耕(hm2) 爆破取石(m3) 人工挖运石渣(m3) 人工筑土坎(m3) 人工挖石坎基槽(m3) 人工砌石坎(m3) 46124.42 59.26 6.44 26950.00 6288 18161.06 3934 14222 5.2 灌排工程 5.2.1 排水工程设计 (1)设计排涝模数 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涝模数,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除。采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给定的公式计算排涝模数见下文: q=R/86.4T 式中: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R—设计暴雨量的径流深度(mm),查项目区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66mm(《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径流系数0.6,设计径流深R=99.60mm;
T—设计排水时间,取1d。
经计算,设计排涝模数q=1.1528m3/s·km2。考虑项目区面积较小,地面坡度陡,径流路径短,设计排涝模数直接采用计算值q=1.1528m3/s·km2。
(2)设计排涝流量
排水沟、截水沟设计排涝流量按下式计算:
Q=q×F
式中:Q-设计排涝流量(m3/s);
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排水沟控制的排水面积(km2)。 由于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为涝灾,在设计时定为能灌能排,在设计流量的计算中排涝模数计算出的设计流量大于灌溉需水与积水面积计算出的设计流量。因此取较大的来计算。 排水沟、截水沟计算流量见表5-2-1。 截水沟、排水沟计算流量表 表5-2-1 序号 编号 长度(m) 排涝模数 控制面积(km2) 设计(m3/s) 排水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P1-1 GP1-2 GP1-3 GP1-4 GP1-5 GP1-6 GP1-7 GP1-8 GP1-9 GP1-10 GP1-11 122 107 121 140 145 229 63 68 90 84 77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0.0343 0.0317 0.0322 0.0275 0.0311 0.0322 0.0363 0.0307 0.0308 0.0316 0.0311 0.0395 0.0365 0.0371 0.0317 0.0359 0.0371 0.0418 0.0354 0.0355 0.0364 0.0359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GP1-12 GP2-1 GP2-2 GP2-3 GP2-4 GP2-5 GP2-6 GP2-7 GP2-8 GP2-9 GP2-10 GP3-1 GP3-2 GP3-4 GP3-5 GP3-6 GP3-7 GP3-8 GP3-9 GP3-10 GJ1-1 GJ1-2 GJ2-1 64 168 151 217 174 163 174 237 150 167 170 330 257 244 259 252 276 225 278 279 124 162 1102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1.1528 截水沟 0.0317 0.0481 0.0422 0.0448 0.0448 0.0516 0.0461 0.0501 0.0488 0.0507 0.0433 0.0526 0.0528 0.0569 0.0574 0.0624 0.0582 0.0565 0.0569 0.0562 0.0285 0.0273 0.2335 0.0365 0.0554 0.0486 0.0517 0.0516 0.0595 0.0532 0.0577 0.0562 0.0585 0.0499 0.0606 0.0609 0.0656 0.0662 0.0719 0.0671 0.0651 0.0656 0.0648 0.0384 0.0402 0.2343 1 2 3 1.1528 1.1528 1.1528 (3)过水断面设计 排水沟渠采用矩形断面,过水流量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
Q=AC
式中:Q-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A-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2);
Ri
R-水力半径(m); i-渠底比降;
C-谢才系数(C=1/nR1/6),n取0.025。
经计算,截水沟、排水沟设计成果见表5-2-2。
截水沟、排水沟横断面设计成果表
表5-2-2 序号 编号 沟宽(m) 沟深(m) 水深(m) 边墙宽(m) 排水沟比降 允许通过的流量(m3/s) 排水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GP1-1 GP1-2 GP1-3 GP1-4 GP1-5 GP1-6 GP1-7 GP1-8 GP1-9 GP1-10 GP1-11 GP1-12 GP2-1 GP2-2 GP2-3 GP2-4 GP2-5 GP2-6 GP2-7 GP2-8 GP2-9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0.45 0.45 0.45 0.45 0.45 0.45 0.45 0.45 0.4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1 5/1003 5/1004 5/1005 5/1006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066 0.136 0.136 0.136 0.136 0.136 0.136 0.136 0.136 0.136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GP2-10 GP3-1 GP3-2 GP3-4 GP3-5 GP3-6 GP3-7 GP3-8 GP3-9 GP3-10 GJ1-1 GJ1-2 GJ2-1 0.4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3 0.3 0.6 0.5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0.4 0.4 0.8 0.4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截水沟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3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0 5/1002 0.136 0.240 0.240 0.240 0.240 0.240 0.240 0.240 0.240 0.240 0.042 0.042 0.288 1 2 3 0.35 0.35 0.75 1/500 1/500 1/500 排水沟分3类,Ⅰ类净宽0.30m,净深0.35m;Ⅱ类净宽0.40m,净深0.45m;Ⅱ类净宽0.50m,净深0.55m;设计边墙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边墙厚度为0.25m。 截水沟有2类,Ⅰ类净宽0.30m,净深0.35m;Ⅱ类净宽0.60m,净深0.75m;边墙厚度分别为0.25m和0.30m。 所有沟渠上方采用0.02mM10水泥砂浆抹面,墙体用M10水泥砂浆抹面0.02m,沟底0.05mC15砼垫层。沟渠各类长度见表5-2-3。 各类沟渠长度统计表
表5-2-3
类型 规划排水沟(5482m) 0.30m*0.40m 0.40m*0.50m 0.50m*0.60m 规划截水沟(1348m) 1311 1773 2398
长度
0.30m*0.40m 0.60m*0.80m 271 1077 不同规格沟渠工程特性,详见表5-2-4、表5-2-5、表5-2-6和表5-2-7。
新修0.3m*0.40m排水沟和截水沟工程特性表
表5-2-4
土土方断面参数 开挖宽度 m 方开挖深度 m 底板厚度 m 侧墙厚度 m 每延米工程量 砂浆抹面厚度(立m 砂浆抹面厚度(平m m3/m 土方开挖 现浇C15砼底板 m3/m M7.5砂浆砌块石侧墙 M10砂浆(立砂浆抹面(平土方回填 抹面 厚度面) 面) 面) 面) m3/m m2/m 0.5 m 3/m 参数计算 0.8 0.45 0.05 0.25 0.02 0.02 0.401 0.015 0.225 0.8 0.041 备注 在开挖成型的基础上现浇C15砼底板,再在底板上两侧砌筑M7.5浆砌块石侧墙,最后进行抹面处理。 新修0.4m*0.5m排水沟工程特性表 表5-2-5 土土方开挖宽度 断面参数 方开挖深度 底板厚度 侧墙厚度 砂浆抹面厚度(立砂浆抹面厚度(平每延米工程量 面) 面) M7.5砂浆砌块石侧墙 M10砂浆(立砂浆抹面(平土方回填 现浇m m m m m m 土方开挖 C15砼底板 抹面 厚度面) 面)
m3/m m3/m m3/m m2/m 参数计算 备注 0.9 0.55 0.05 0.25 0.02 0.02 0.556 0.02 0.275 1.0 0.5 m 3/m 0.061 在开挖成型的基础上现浇C15砼底板,再在底板上两侧砌筑M7.5浆砌块石侧墙,最后进行抹面处理。 新修0.5m*0.6m排水沟工程特性表
表5-2-6
土土方断面参数 开挖宽度 m 方开挖深度 m 底板厚度 m 侧墙厚度 m 每延米工程量 砂浆抹面厚度(立m 砂浆抹面厚度(平m m3/m 土方开挖 现浇C15砼底板 m3/m M7.5砂浆砌块石侧墙 M10砂浆抹面 (立面) 砂浆抹面厚度(平面) 土方回填 面) 面) m3/m m2/m m2/m m 3/m 0.50 0.085 参数计算 备注 1.0 0.65 0.05 0.25 0.02 0.02 0.735 0.025 0.325 1.20 在开挖成型的基础上现浇C15砼底板,再在底板上两侧砌筑M7.5浆砌块石侧墙,最后进行抹面处理。 新修0.6m*0.8m截水沟工程特性表 表5-2-7 土土方断面参数 开挖宽度 m 方开挖深度 m 底板厚度 m 侧墙厚度 m 每延米工程量 砂浆抹面厚度(立m 砂浆抹面厚度(平m m3/m 土方开挖 现浇C15砼底板 m3/m M7.5砂浆砌块石侧墙 M10砂浆抹面 (立面) 砂浆抹面厚度(平面) 土方回填 面) 面) m3/m m2/m m2/m m 3/m 0.60 0.145 参数计算 备注 1.2 0.85 0.05 0.30 0.02 0.02 1.165 0.030 0.510 1.60 在开挖成型的基础上现浇C15砼底板,再在底板上两侧砌筑M7.5浆砌块石侧墙,最后进行抹面处理。 沟渠工程量统计见表5-2-8。
沟渠工程量统计见表
表5-2-8
项目 分项名称 新建排水沟(5482m) 土方开挖(Ⅲ类土) C15砼底板(0.05m) M7.5浆砌块石(0.25m) 新建0.30m×0.40m排水沟(1311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土方开挖(Ⅲ类土) C15砼底板(0.05m) M7.5浆砌块石(0.25m) 新建0.40m×0.50m排水沟(1773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土方开挖(Ⅲ类土) C15砼底板(0.05m) M7.5浆砌块石(0.25m) 新建0.50m×0.60m排水沟(2398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新建截水沟(1348) 新建0.30m×0.40m截水沟(271m) 土方开挖(Ⅲ类土) C15砼底板(0.05m) 100m3 100m3 1.09 0.04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5.26 0.20 2.95 10.49 6.56 0.54 9.86 0.35 4.88 17.73 8.87 1.08 17.63 0.60 7.79 28.78 11.99 2.04 计算单位 工程量
M7.5浆砌块石(0.25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土方开挖(Ⅲ类土) C15砼底板(0.05m) M7.5浆砌块石(0.30m) 新建0.60m×0.80m截水沟(1077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0.61 2.17 1.36 0.11 12.55 0.32 5.49 17.23 6.46 1.56 5.2.2 建筑物工程设计 项目区建筑物主要包括蓄水池、沉沙凼和农涵等。 (1) 蓄水池设计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项目区天然降水,缓解作物需水季节灌溉压力,项目设计不同规格的蓄水池将截水沟和排水沟中汇集水流储积下来以备作物需水时灌溉。蓄水池主要布设在坡面水流汇流的集中地或有排水沟流经处。 项目区新建50m3和100m3两种容量的蓄水池,池型均采用矩形,50m3
蓄水池净长5m,净宽4m,净深2.9m;池内均设置梯面宽0.6m,踏面宽0.25m,踢面高0.15m的梯步。100m3蓄水池净长8m,净宽5m,净深2.9m;池内均设置梯面宽0.6m,踏面宽0.25m,踢面高0.15m的梯步。
池壁均为直角梯形断面,均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顶宽分别为0.50m,底厚0.75m;池壁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厚度0.02m。池底浇筑0.10m厚的C20砼。为防止人畜跌入蓄水池,在蓄水池四周砌1.2m高的砖砌栏杆。项目区规划新建50m3蓄水池6座,100m3蓄水池24座,共30座。
新建蓄水池工程特性表
表5-2-9 蓄水断面参数 池挖深 m 50m3 100m3 3.00 3.00 蓄水蓄水蓄水池底度 m m m 池长 池宽 板厚蓄水池侧墙顶宽 m 蓄水池侧墙底度 m 蓄水池护栏高度 m 蓄水池梯步踢蓄水池梯步踏蓄水池梯步宽 m 面高 面宽 m m 5.00 4.00 0.10 0.50 0.75 1.20 0.15 0.25 0.60 8.00 5.00 0.10 0.50 0.75 1.20 0.15 0.25 0.60 池底M7.5砂浆砌块石侧墙 m3/个 39.98 54.38 现浇C20砼底板 M5砂浆砌砖护栏 m3/个 梯步浆砌块石 土方每座工程量 m3/个 开挖 石方开挖 M10砂浆抹面 石方回填 m3/个 48.86 81.74 m3/个 2.00 4.00 m3/个 m2/个 m3/个 50m3 100m3 73.30 122.62 5.46 7.99 7.76 7.99 55.10 78.30 22.79 29.99 蓄水池土方开挖为60%,石方开挖为40%;人工夯填中土方和石方比备注 例为6:4,人工挑抬运石渣量为石方开挖与块石垫层和石方回填后之差。 (2)沉沙凼
项目区新建沉沙凼分为主要沉沙凼和地边沉沙凼两种规格。主要沉沙凼净宽1.00m,净长2.00m,净深1.00m。沉沙凼四周为0.30m厚M7.5浆砌块石,墙体用M10水泥砂浆抹面0.02m,底部浇筑0.10m厚C15垫层;地边沉沙凼净宽0.60m,净长1.00m,净深1.00m。沉沙凼四周为0.20m厚M7.5浆砌块石,墙体用M10水泥砂浆抹面0.02m,底部浇筑0.10m厚C15垫层;项目区规划新建主要沉沙凼33座,地边沉沙凼55座,共88座。 (3)农涵设计 项目区新建过田间道农涵5个,边墙为0.25m厚浆砌块石,盖板为0.15m厚预制C20钢筋砼盖板,其宽度和深度同沟渠相同;过生产路农涵18个,为直接在沟渠上盖一个宽0.80m、长1.00m、厚0.10m的预制C20钢筋砼盖板。 建筑工程工程量统计见表。 建筑工程工程量统计表 表5-2-10 项目 分项名称 蓄水池 人工挖Ⅲ类土 人工挖基坑石方 新建50m3蓄水池(6座) 人工挑抬运石渣(平均运距180m) C20砼底板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4.40 2.93 1.56 0.12 计算单位 工程量
M7.5浆砌块石池壁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3cm) M10浆砌砖栏杆 M7.5浆砌块石台阶 土石方回填 人工挖Ⅲ类土 人工挖基坑石方 人工挑抬运石渣(平均运距180m) 新建100m3蓄水池(24座) C20砼底板 M7.5浆砌块石池壁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3cm) M10浆砌砖栏杆 M7.5浆砌块石台阶 土石方回填 沉沙凼 人工挖Ⅲ类土 人工挖基坑石方 人工挑抬运石渣(平均运距180m) C15砼底板 新建主要沉沙函(33座) M7.5浆砌块石池壁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新建地边沉沙函(55座) 人工挖Ⅲ类土 人工挖基坑石方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1.08 0.72 0.72 0.07 0.79 1.98 0.71 0.29 0.76 0.51 100m3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3 100m3 100m3 2.36 3.31 0.33 0.48 1.37 29.43 19.62 12.42 0.96 13.05 18.79 1.86 1.92 7.20
人工挑抬运石渣(平均运距180m) C15砼底板 M7.5浆砌块石池壁(25cm)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M10水泥砂浆抹面(平面2cm) 人工夯填土方 农涵 人工挖Ⅳ类土 C15砼底板 M7.5浆砌块石挡土墙 过田间道农涵(5座) M10水泥砂浆抹面(立面2cm) C20砼盖板 钢筋制安 预制C20砼盖板 过生产路农涵(18座) 钢筋制安 人工运混凝土板 m3 m3 m3 m2 m3 kg m3 kg m3 21.60 0.84 7.50 24.00 3.60 100.00 1.44 61.20 1.44 100m3 100m3 100m3 100m2 100m2 100m3 0.51 0.03 0.65 1.76 0.46 0.26 5.3 道路工程 为完善项目区农村道路体系,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结合现有道路布局和状况,对原有田间道和生产路进行维修,并合理新建一定数量生产路。田间道路面宽4m,路基为0.2m厚大碎石,路面为0.1m厚泥结碎石,路沿石为0.50m高、0.25m厚的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并在来水侧布置边沟,边沟净宽
0.3m,净深0.4m,边墙为0.25m厚的M7.5水泥砂浆砌块石。新建、维修生产路宽0.8m,为0.20m厚干砌块石路基, 0.05 m厚C15砼路面。
道路工程量统计见表5-3-1。
道路工程量统计表
表5-3-1
计算单项目 维修田间道及边沟(2493m) 10cm厚泥结碎石路面 20cm厚大碎石路基 人工挖土方(Ⅳ类土) M7.5浆砌块石(0.25m) C15砼底板 维修生产路(879m) 原土夯实 干砌块石(20cm) 5cmC15砼面层 新建生产路(7982m) 人工挖Ⅲ类土 原土夯实 100m2 100m3 1000m2 100m3 100m2 1000m2 1000m2 100m3 位 9.97 9.97 工程量 m m 单位 数量 单位 2493 2493 2493 2493 2493 m m m 7982 798879 879 879 m3/m m2/ m2/m m3/m m2/m 0.168 0.800 m2/m m2/m m3/m m3/m m3/m 0.800 0.160 0.800 4.000 4.000 0.405 0.338 0.015 单位工程量 10.10 m m m 7.03 1.41 0.70 100m3 8.43 100m3 0.37 13.41 m 63.86 m
2 干砌块石 5cmC15砼面层 土方回填 100m3 1000m2 100m3 12.77 m 6.39 0.64 m m 7982 7982 7982 m m3/m m2/m m3/m 0.160 0.800 0.008 6 施工组织设计 6.1施工条件分析 6.1.1建筑材料供应 本项目所需建筑材料除块石和碎石可就地利用爆破石方外,其余材料均为外购,主要包括有河砂、水泥、标准砖、钢筋等。 6.1.2交通运输、劳动力供应和其他条件 项目区地貌以高丘为主,项目区有两条田间道项目区外相连,可以满足工程施工中各种物资的运输及人员的出入。 本项目采用招投标制进行施工,承包商须具备相应施工资质,以保证工程质量;清理杂草、挖填土方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可组织当地村社劳动力施工。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施工单位自行组织技术工人施工。
由于本工程用水量不大。施工用水可利用天然降水,就近从天然冲沟中拦蓄雨水,基本能满足工程用水。项目区有380V和220V电力供
应,基本能满足施工电力的需要。
6.2施工布置和方法
6.2.1施工布置
由于项目建设规模较小,施工期短,故施工设施从简布置。 (1)施工道路 项目区对外交通较为不便,主要利用现有田间道和生产路,在施工期间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定期维护。 (2)施工供电 项目区内有380V、220V输电线路通过,施工用电较方便,仅在局部缺电区,在必要的地方可以架设输电线路为施工之用,在不方便架设输电线路的地区可以利用柴油机作为施工动力设备。 (3)混凝土生产系统 由于本项目混凝土及砂浆用量都很小,且项目区面积不大,故不统一安排混凝土生产系统,混凝土、砂浆的拌和就近安排在建筑物附近,采用搅拌机就能够满足浇筑强度要求。对于钢筋砼板可预制。 (4)施工及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直接使用当地居民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根据需要就近取水。 (5)钢筋加工、木材加工
由于本项目钢筋、木材用量很少,故在生活区集中加工,然后运到施工地点。
(6)仓库和堆料场 1)水泥库
为保证水泥质量,在生活区附近租赁空房作为水泥仓库,并在地面铺油毡或彩条布隔潮,四周做好排水沟。 2)炸药库 本项目爆破量不大,炸药用量小,但为了保证安全,仍需在远离生活区外设置一个临时炸药存放库,派专人看管,炸药、雷管、导火索应分开存放,当天领取,当天用完。 3)砂、石料堆放场 砂、石料露天堆放,根据需要直接放置在搅拌机附近,堆料周围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 (7)工期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该工程能够在设计实施时间内完成,将采取人员保证措施、机械保证措施、各区间的流水施工作业措施、夜间作业照明保证等措施来使工程按时完工。
1)人员保障措施
合理配备各种技术人员,恰当安排轮班时间,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
工。
2)机械保障措施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因为机械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应配备各种专业养护、维修人员,定期检修、维护设备。相关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机、定人,坚决执行有关强制性标准,以确保机械正常运转,保证安全施工。 3)施工流水搭接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流水步骤与流水节拍指导施工。 4)雨天施工措施 为了避免下雨影响,在工地上配备雨衣、雨靴、防水塑料彩条布等,如果施工中出现如浇注砼时下雨情况等,采用搭设防雨棚施工的措施保证雨天不停止施工。 6.2.2施工方法 (1)施工测量 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量基准点,采用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施工测量、进度测量及竣工测量。增设的施工测量控制点,应设置在开挖区外,用围栏加以保护,报送监理工程师核准后使用。
1)控制测量
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以及图纸及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设置主要断面轴线点的坐标控制网点,绘制控制网点平面布置图,并计算出建筑物关键点的坐标。
2)施工测量
根据设计图纸标明的建筑物的各部分尺寸,按施工进度进行施工放样。先用全站仪确定建筑物的轴线点或关键点的位置,再用水准仪测出地面或建筑物施工高程,用钢尺丈量出断面尺寸,用墨线或灰粉标出,并校核准确后,交付使用。 3)进度测量 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按月进度测出当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做为当月工程结算的依据。 4)竣工测量 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竣工测量,按实测的断面点及沉降观测记录,绘制竣工图纸,编制竣工资料。 (2)土石方工程施工 1)爆破
爆破改土采用露天浅孔式爆破。爆破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计算炸药用量。采用100型潜孔钻沿设计边线位置造孔,炸药采用防水乳化炸药,爆破后要及时清理、存放碎石并对爆破坑回填土方。
2)坡改梯施工步骤及方法 a定线
根据梯田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台梯田的田面斜宽基点;从各台梯田的田面斜宽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接各等高点成线,即成为各台梯地的施工线。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处理,有的为保留地面等宽,需要适当调整坎线位置 b修筑田坎 修筑田坎采用逐层向上修筑,土坎应分层夯实,从而保证田坎稳定。 c坎后填膛与降低田面 挖高填低,降低田面坡度。 3)排灌渠道 排灌渠道主要采用人工开挖。当开挖出的土方作为填筑土料时,应采取防雨措施,以防含水量过大,不利回填压实。土方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土料质量,控制含水量和干容重,应按设计规定的标准施工。当开挖出的土方作为弃料处理时,应就近沿渠沟低洼区堆放、摊平、或移至附近需要填筑土料的渠段。排灌渠道基槽开挖平整度要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以保证浆砌石的平整度。
4)石料砌筑
砌筑砂浆的标号、砌筑石材均要达到有关要求;浆砌石采用坐浆法,筑前先清基,砌筑要分层平砌,平衡均匀上升,砌缝相互错开,内外搭接,避免通缝。浆砌石的灰缝砂浆应饱满,石块较大懂得缝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块或片石嵌实,不得先摆碎石后填砂浆或干填碎块石的施工方法,石块间不应相互接触;勾缝前应将缝槽冲洗干净,勾缝必须先用有经验的工人,勾缝线条要流畅、美观,缝体要密实,且必须达到防渗要求;砌筑12-18h后应及时养护,经常保持外露面湿润,养护时间一般为14天,勾缝工作完成并待砂浆终凝后,应将砌体表面用麻袋覆盖,并经常洒水,保持麻袋湿润21天。在此期间应防止扰动和外来碰撞。灌溉渠设计断面尺寸视过流量大小而定,沿水流方向每5m设一伸缩缝。按设计图纸施工,填土要压实,干容重不小于1.60g/cm3。渠道施工时要严格控制高程,满足灌溉水位的要求,施工放线要准确。 (3)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分为预制、现浇两种方法进行施工,预制应根据工程布局和需要,采用分散或集中预制。现场浇筑可采用0.4m3搅拌机集中拌和,机动翻斗车水平运输,直接入仓浇筑。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或平板式振捣器振捣,要求振捣密实。浇筑完毕后应做好洒水养护工作。
(4)道路工程
项目区生产路地基应用石碾或打夯机夯实。混凝土拌制应严格按照
配合比进行计量配料,并按有关规定检查控制和砼的质量。施工时,先修筑路基,在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全面竣工后再进行路面面层施工。
6.3 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根据项目区工程及技术要求。建立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等质量检验体系,对项目工程建设与质量进行监管。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标准把住质量关。不得随意改变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面积和工程设计方案,降低工程质量和标准。如有遇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情况,需报告业主,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签字同意才可。 6.4 施工进度计划 为保证项目按合同规定日期完成,特制定如下措施: a) 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力利用率。流水线施工,便于管理。充分利用机械和设备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调配精良的施工队伍,做好外界环境协调和内部关系协调。
b) 施工进度计划
本项目主要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整个施工过程应大致按下列程序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
道路工程。
该工程将于项目初步设计批复后,及时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工作,根据施工顺序的总体安排,购置材料设备。本项目建设期为4个月,2007年9月施工,2007年12月竣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6-4-1。
施工进度横道图
表6-4-1 序号 一 1 2 3 4 二 三 1 2 3 四 1 2 五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 施工准备及施工放样 施工交通 水电供应系统 施工辅助加工厂 临建房屋 土地平整 农田水利工程 水利设施基础开挖 线性建筑物修砌 交叉建筑物修砌 道路 道路基础铺筑 生产路路面铺筑 清理现场、竣工验收 2007年 9 10 11 12
7项目投资预算效益分析
7.1 投资预算
7.1.1 编制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5.7); (4)《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田四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单体设计图册》。 7.1.2 投资结构 项目由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组成。预算总投资457.8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399.04万元,占总投资的87.15%;其它费用共计49.86万元,占总投资的10.89%(其中前期工作费23.10万元,占总工程施工费的5.79%;工程监理费5.99万元,占总工程施工费的1.50%;竣工验收费11.97万元,占总工程施工费的3%;业主管理费8.80万元,占总工程施工费的2.21%);不可预见费8.98万元,占总投资的1.96%。
7.2 社会效益
(1)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53.36hm2。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得到改善,作物产量得到提高,预计每年可增产粮食1440吨。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贡献,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保障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改变了农村面貌。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通过田、水、路综合治理,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劳动强度下降。通过把中低产田土整理为稳产、高产农地,保障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项目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农民农技水平。完成该土地整理后,地块规整,农地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不断进行科技培训,农技水平明显提高。 7.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间,为项目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项目区通过整修梯田,修筑田坎,改善水利设施和交通条件等措施,按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综合开发的原则,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实现了“田块平整化、沟渠永久化、道路网络化”。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构成了稳定性强、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经济合理的物质能量流,提高了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通过后续农业生产,增施有机肥,实施生物改良措施,能改善项目
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积极影响。
另外,通过土地整理以及耕作制度改革,促使项目区农民精耕细作于改造后的土地,不再种植在陡坡地上,土地利用结构亦日趋合理。该项目的实施,对整个地区农业环境的优化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7.4 经济效益 (1)新增耕地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3.36hm2。根据项目区区位条件、土壤情况和种植习惯,实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旱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红苕等。据实地调查,项目区玉米产量4500kg/hm2,单价1.4元/kg;红苕产量15750kg/hm2,单价0.6元/kg;马铃薯产量13500kg/hm2,单价0.6元/kg,油菜产量1455kg/hm2,单价2.2元/kg。新增耕地年净产值总计641067元。详见表7-4-1 新增耕地效益分析表 表7-4-1 作物 玉米 红苕 马铃薯 油菜 合计 播种面积(hm2) 45.78 49.03 29.78 23.58 单产(kg/hm2) 4500 15750 13500 1455 单价(元/ kg) 1.4 0.6 0.6 2.2 产量(kg) 206010 772223 402030 34309 产值(元) 288414 463334 241218 75480 1068445 净产值(元) 173048 278000 144731 45288 641067
注:生产成本约为40% (2)整理耕地增产增收效益
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质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整理原净耕地面积19.69hm2,整理后玉米增产450kg/hm2,红苕每年增产1200kg/hm2,马铃薯增产1000kg/hm2, 水稻每年增产600kg/hm2,油菜增产120kg/hm2。年净增产值12149元。详见表7-4-2。 原有耕地增产效益分析 表7-4-2 作物 玉米 红苕 马铃薯 油菜 合计 播种面积(hm2) 10.58 11.66 6.28 5.38 33.9 单产(kg/hm2) 4500 15750 13500 1455 增产(kg/hm2) 450 1200 1000 120 单价(元/ kg) 1.4 0.6 0.6 2.2 增产量(kg) 4761 13992 6280 646 增加产值(元) 6665 8395 3768 1420 20249 净增产值(元) 3999 5037 2261 852 12149 经计算,项目区每年增加净产值为65.32万元。 (3)投入产出分析 本项目区总投资为457.88万元,项目区净产值65.32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年。总投资按建设规模80.22hm2计算,每公顷投入5.71万元;净产值按整理后耕地面积65.57hm2计算,每公顷年净产出为0.99万元,每公顷土地投入产出率为0.99/5.71=17.45%。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所产生效益较明显,达到了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8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8.1权属调整原则
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后,改变了原来的地块形状、面积、四至和界线等,因此,不能按整理前地块的位置、面积、四至和界线将土地交付给农民使用和经营,必须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为防止人为分割而有违项目的初衷和生产土地权属纠纷,土地权属调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益和自愿的原则,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2)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8.2土地权属现状 项目区开发整理土地的土地权属为集体土地。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楚。开发整理土地权属全部归项目区所在地后溪村九社集体所有,开发后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所有,权属清楚明确。
8.3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会打破现有部分田块的布局,发生权属界限变化,为了避免土地权属纠纷,保护原有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便于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 8.3.1权属调整的依据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58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整理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以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涉及土地使用权调整的,县级土地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各方签订使用权调整协议。使用权的调整协议报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土地使用权调整的依据。 8.3.2权属调整方案 项目实施后通过集体内部土地和插花地的交换分合,引导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减少每个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扩大地块规模。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项目区经开发整理后,可承包给农户使用,也可成立农业开发公司,进行统一管理。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以村为地段单元,根据有关土地管理的有关政策,将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项目区涉及的镇、村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领导小组。对
项目区内的土地权属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土地权利人的类型、数量和原有土地在整理前进行公告,并确权登记发证。土地权属确认定界按照原有所属单位确定面积进行公告,然后确定权属定界、设置界址。涉及调整土地权利,相关权利人之间必须签订调整协议,协议由酉阳县国土资源局统一制定协议格式。一式多份,其中相关权属人各执一份,相关镇存档一份,县国土资源局一份。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开发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坚持参与开发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以标准田块为基本单元,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 (3)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属于集体所有。新增耕地与临近原有耕地一起经重新分块后由集体经济组织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采取发包或租赁给农民经营。 (4)土地产权调整
1)自留地和口粮田:土地开发整理后按等面积原则分配土地,保证农户分到与原实有面积不变、质量基本相当。但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可能向面积大者集中。
2)承包田:按自愿、等面积重新分配土地。如果原承包人放弃承包权,则由村委会另找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来承包,也可以集中承包给土地经营大户,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
3)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向全体土地权利人发布公告,并以书面形式分别通知土地使用权人、承包人和他项权利人。
4)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承包地的重新分配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镇人民政府书面提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镇人民政府应予以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由县人民政府裁定土地使用权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区土地管理部门书面提出,由其予以调处。涉及他项权利者,应通知他项权利人参加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可上诉到县法院裁定。 5)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公告并征求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案批准以后,涉及所有权者,应由县土地管理部门与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人签订权属调整协议;涉及使用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签订承包协议。 总之,土地开发整理前要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土地开发整理后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并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
9工程实施管理与后期管理建议
9.1 组织机构设置
项目法人为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由法人单位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管理此项工程,负责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理。
为使项目顺利开展,酉阳县专门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国土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县财政、县农业、县林业、县水电、县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9.2 工程建设管理 本项目管理实行工程建设“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和公告制。同时还要吸收管理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共同协调、处理规划实施中的有关社会问题。 (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监督、检查工作。项目承接单位向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承包,签定土地开发整理合同,双方承担项目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责任。 (2)实行工程招投标制
工程招投标由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组织,聘请有资质的招投标
公司对争取到的项目实施招投标管理,主要根据国家要求和项目规划方案,采用社会招标方式组织项目建设,促进机制转化,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将建设、经营职能移交给社会,在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承包企业之间形成甲、乙方关系,以利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3)实行工程监理制。
施工过程中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章、制度。施工单位建立自检队伍,共同把好质量关。 (4)实行项目合同制。 土地开发整理实行合同制,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经招投标确定的各个承包单位,全部实行合同制,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目标,工程价款的结算及奖惩措施,拨款的方式、纠纷的处理都要依据合同来执行。项目实施管理单位和承包单位签订合同时可按照国土资源部编制规范标准的合同文本格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条款,由项目法人与测绘部门签订测绘合同;与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设计合同;与监理单位签订负责项目的建设监理合同;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5)实行项目公告制。
土地开发整理实行公告制,并设立公告栏,告知群众本项目的有关情况,如: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目的、项目规划任务、项目建设期
限、工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的效益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方案等等,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参加到工程中来。
9.3 资金使用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由项目法人对资金的专款专用负全部责任。项目资金开设项目帐户,由项目法人组建财务小组和审计小组,财务小组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管,坚持财经制度,规范财务手续;审计小组按工程进度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对工程项目实行阶段与年终跟踪审计,规范资金正常使用。财务小组必须注明每一笔款项的使用,工程竣工验收时,由项目竣工验收小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核实,如发现问题,由项目法人负全部责任。确保项目资金按国家规定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项目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9.4 质量管理 (1)质量标准 项目工程必须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以及项目规划设计书所确定的建设标准执行。各项工程应按照交通、水利、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有关质量要求执行。农田建设的总体质量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基本农田生产力水平。 (2)质量监督控制方案
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施工单位(承包者),建立工程的技术管理制度,并经常进行考核。确定质量检查监督和评价方法,奖惩办法和标准,确定项目管理者对质量实行无条件的检查和监督的权力。
9.5 文件资料管理方案
建立专管制度、落实专管人员。涉及项目的所有资料均应归档,包括合同书文本及其附件、信件、会议纪要、各种原始工程文件(工程日记和备忘录)、各种工程报表(月报表、成本报表和进度报告)、技术鉴定报告、工程质量检验资料、工作总结、财务决算资料和项目审计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等。 9.6 后期管理建议 (1)后期管理维护原则 项目竣工后,应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本项目实行“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建立起健全的管护制度,明确公共设施管护。 (2)沟渠和蓄水池维护 沟渠过流应注意控制水位,流速和流量,防止流水或其他,漂浮物冲撞渠坡。严禁任意扒口和拦堵,截水等不法行为。应经常清理沟渠内的堆积物,清除杂草。应尽量减少山洪或坡水进涵,避免涵漫溢决口或冲刷淤积。不得在沟渠内设障,或在保护范围内取土挖沙。建筑物与沟
渠连接处漏水,应及时处理。渗漏严重的沟渠,应因地制宜采用防渗措施。设在坡面水流汇流的集中地或低凹处蓄水池,由于长期蓄水使得水池里面淤积和水面上存在漂浮物,为了保证灌溉水水质达到灌溉要求,应该经常清淤和清理漂浮物。 (3)道路维护
田间道边应设有标志,标明其载重能力和行车速度,严禁超负荷和超速车辆通行,路面如有坑凼积水处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认真修补,路肩如受损坏应及时修补。生产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如有龟裂、跨塌等其他损坏应及时修补。
第二部分 项目投资预算说明书
1 预算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282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2005); (4)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5)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试行稿)(2005); (6)主要材料市场价格及部分相关工程招标标底明细表。 2 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说明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项目预算由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组成。在计算中以元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两位计算到分,汇总后取整计算到元。
2.1 工程施工费
工程施工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组成。 2.1.1 直接费
直接费由直接工程费、措施费组成。
直接工程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措施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和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一)直接工程费 1.人工费 按六类工资区计算,甲类工为26.75元/天,乙类工为16.01元/天 (1)钢的密度为7.85t/m3进行计算;混凝土容重为2600kg/m3。 (2)在爆破的岩石或石方开挖中能够选取块石和碎石为项目区工程所用,故项目预算中,全部块石及路基所需碎石价格为选石、解小和二次转运的费用总和。 材料预算价格包括材料原价、包装费、运杂费、运输保险费和采购及保管费五项。
(1)材料原价,指材料指定交货地点的价格。按照地方市场成交价计算。
(2)包装费,指材料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的包装费和包装材料的折旧摊销费。本项目不考虑此项费用。
(3)运杂费,指材料从指定交货地点至工地分仓库或材料堆放场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调车费及其他杂费。
(4)运输保险费,指材料在运输途中的保险费。本项目不考虑此项费用。 (5)采购及保管费,指材料在采购、供应和保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材料的采购、供应和保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附加费、教育经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及工具用具使用费;仓库、转运站等设施的检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技术安全措施费和材料检验费;材料在运输、保管过程中发生的损耗等。 3)材料价格中,风、水、电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P232计算,其计算式如下: 电价计算公式: 电网供电价格=基本电价÷(1-高压输电线路损耗率)÷(1-变配电设备及配电线路损耗率)+供电设施维修摊销费。
即:电价=0.6/(1-0.05)/(1-0.065)+0.03=0.705486元/度 施工用水价格=〔水泵台班总费用÷(水泵额定容量之和×8小
时×K1×K2)〕÷(1-供水损耗率)+供水设施维修摊销费。
即:水价=(142.2433/(25*8*0.75*0.8))/(1-0.065)+0.025=1.292765元/m3。
施工用风价格=〔(空气压缩机组(台)班总费用)/(空气压缩机额定容量之和×60分钟×8小时×K1×K2)〕÷(1-供风损耗率)+单位循环冷却水费+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 风价=(127.895/(3*60*8*0.75*0.8))/(1-0.1)+0.005+0.0025=0.17209元/m3。 4)就地取材块石价格 就地取材块石价格=(人工加工块石定额费用+人工运块石定额费用)/定额单位。 即:块石价格=(1972.71+1983.83)/100=39.57元/m3。
人工加工块石
表2-1-1 单位:100m3 序号 (一) 1 2 3 (二) (三) 合计 项目名称 人工费 甲类工 乙类工 其他费用 材料费 机械费 单位 工日 工日 % —— 数量
9.90 103.32 2.80
单价
26.75 16.01
小计 1972.71
264.83 1654.15 53.73
—— —— 1972.71 工作内容:撬石、解小、码方。 人工运块石(80米) 表2-1-2 单位:100m3 序号 项目名称 (一) 人工费 1 甲类工 2 乙类工 3 其他费用 (二) 材料费 (三) 机械费 合计 工作内容:装石、运卸、空回、平场等 单位 工日 工日 % —— 数量 5.74 109.90 3.70 单价 26.75 16.01 小计 1983.83 153.55 1759.50 70.78 —— —— 1983.83 就地取材碎石价格=(人工筛选碎石定额费用+平均运距(80米)人工运碎石费用)/额定单位。 即:碎石价格=(1969.61+764.10)/100=27.34元/m3。 人工加工、筛选碎石 表2-1-3 单位:100m3 序号 项目名称 (一) 人工费 1 甲类工 2 乙类工 3 其他费用 (二) 材料费
单位
工日 工日 %
数量
11.20 98.90 4.60
单价
26.75 16.01
小计 1969.61
299.60 1583.39 86.62
(三) 合计
机械费
——
——
——
1969.61
工作内容:装石、运卸、空回、平场等
人工运碎石(80米)
表2-1-4 单位:100m3 序号 项目名称 (一) 人工费 1 甲类工 2 乙类工 3 其他费用 (二) 材料费 (三) 机械费 合计 工作内容:装石、运卸、空回、平场等 单位 工日 工日 % —— 数量
1.00 45.12 2.00 —— 单价
26.75 16.01 —— 小计 764.10 26.75 722.37 14.98 764.10 3.施工机械使用费 施工机械使用费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及有关规定计算。 (二)措施费 主要包括: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和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措施费、间接费计算表 表2-1-5 措施费率 夜序号 工程类别 冬雨计算基础 小计 临时设施费 季施工增加费 间施工增加费 1 土方工程 直接工程费 2.70% 1.00% 1.00% 0.70% 5% 施工辅助费 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间接费率
石方工程 砌体工程 混凝土工程 其他工程 安装工程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人工费 1.00%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1.00% 0.70% 0.70% 0.70% 0.70% 1.00% 2 3 4 5 6 2.70% 2.70% 3.70% 2.70% 9% 7% 6% 5% 65% 22.00% 20.00% 1.00% 4.施工辅助费。包括: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施工排水及降水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等费用。 按直接工程费的百分率计算,其中安装工程为1.0%,建筑工程为0.7%。该项目为建筑工程,故费率取0.7%。 5.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指在高海拔等特殊地区施工而增加的费用。本项目不考虑此项费用。 2.1.2间接费 由规费、企业管理费组成(见表2-1-5)。 2.1.3利润 利润措施工企业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按直接费和间接费之和的3%计算。 2.1.4税金
税金=(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率标准。
建设项目在县城镇以外,取3.22%。
2.2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拆迁补偿费等。 2.2.1前期工作费 包括:土地清查费、项目可行性研究费、项目勘测费、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费、项目招标费和重大工程规划编制费等。 (1)土地清查费 土地清查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 计算公式为:土地清查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2)项目可行性研究费 按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本项目不计此项费用。 计算公式为:项目可行性研究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3)项目勘测费 项目勘测费按工程施工费的1.65%计算。 计算公式为:项目勘测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4)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费
因项目预算小于1000万元,取最大值2.4%,又因项目区为山区,要乘以1.1的系数,按工程施工费的2.64%计算。
计算公式为:项目设计及预算编制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5)项目招标费
按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
计算公式为:项目招标费二工程施工费×费率。
2.2.2工程监理费 按工程施工费的1.5%计算。 计算公式为:工程监理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2.2.3竣工验收费 主要包括:项目工程验收费、项目决算的编制与审计费,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基本农田补划与标记设定费等。竣工验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3%计算。计算公式为: 竣工验收费=工程施工费×费率,具体如下: (1)项目工程验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1.3%计算。计算公式为:
项目工程验收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2)项目决算编制与审计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9%计算。计算公式为:
项目决算编制与审计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3)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6%计算。计算公式为:
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4)基本农田补划与标记设定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2%计算。计算公式为:
基本农田补划与标记设定费=工程施工费×费率。
2.2.4业主管理费 业主管理费按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合计的2%计算。计算公式为:业主管理费=(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费率。 2.2.5青苗补偿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一般是在秋收后春耕前施工,此段时间地里极少农作物,该项目主要是以开发为主,耕地面积涉及较小,加之当地党委政府和居民积极性高,施工条件宽松,为此,此项目费中在该项目中不计算。 2.3不可预见费预算 不可预见费按不超过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和其他费用之和的2%计算。计算公式为:
不可预见费=(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费率
根据《土地整理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预算由工程施工费、设备
购置费、其它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组成,在计算中以元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3 各单项工程实物工作量项目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3项目实施土地开发整理80.22hm2。土地平整动土方46124.42m(其
中耕地9764.30m3,荒草地36360.12m3),爆破石方26950.00m3,筑土坎18161.06m3(其中耕地3611.34m3,荒草地14549.72m3),土地翻耕53.25hm2,清除杂草59.26hm2,人工砍灌木、挖树根6.44hm2;挖石坎基槽土方3934.54m3(其中耕地447.13m3,荒草地3487.41m3),砌石坎14221.67m3(其中耕地1853.71m3,荒草地12367.96m3);新建50m3蓄水池6口,100m3蓄水池24口;新建主要沉沙凼33口,地边沉沙凼55口,排水沟5482.00m,截水沟1348.00m,过田间道农涵5个,过生产路农涵18个;维修田间道2493.00m;新建0.8m宽生产路7982.00m;维修0.8m宽生产路879m。 按照预算标准计算,工程施工费为399.04万元。其中,土地平整工程229.50万元,农田水利工程投资104.60万元;田间道路工程投资64.94万元。
项目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为80.22hm2,净增耕地53.36hm2。预算投资457.88万元,按新增耕地计算每公顷投资8.58万元。整理后
每年可新增收益65.32万元,预计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年,投资收益率为17.45%。
4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 关于土石方成分的确定
根据现场踏勘和实地调查以及已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经验,其土石方成份按下列标准计算: 1)新建蓄水池和沉沙凼的土石方成份按Ⅲ类土占60%,Ⅷ类石占40%计算工程量; 2)维修田间道路土石方是综合土方和石方,按Ⅳ类土计算工程量; 3)规划生产路的土方按Ⅲ类土计算工程量; 4)由于已爆破取石,土地平整、排水沟和截水沟的土方成份按Ⅲ类土计算。 (2)关于运距的说明 1)人工清理的杂草通过人工运至灌木林地或不开发的荒草地中,运距按100m计算;
2)工程就地取材块石和碎石的运距按80m计算。 3)爆破后的石渣运距按180m计算。
(3)在编制预算时规划生产路挖填方平均综合考虑,即:生产路挖
填方平均按0.25m计算。 (4)关于补充定额的说明
补充了三个定额,即人工清理杂草(补1)、人工砍灌木、挖根(补2)和人工挑抬运预制混凝土板(补3),是在向当地农民进行实际情况问询的基础上,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来进行制定。具体详见直接工程费单价计算表。
附 录
1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预算表 2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现状图 3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图 4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单体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