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红梅
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7期
李红梅
自从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
是2005年3月印发《关于加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
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
承工作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展
开。作为“非遗”技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传
统手工艺,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各种手工艺
品,比如脸谱、剪纸、陶瓷、泥塑、糖人、刺
绣、木雕、石雕……等等,频频出现在各种
节会、庙会、博览会甚至是文创展览会上,虽
然琳琅满目,但似乎少了很多“精气神”。不
同品类之间大量的抄袭和模仿,制作工艺粗
糙,让本来应该“百花争艳”的草根艺术缺
少了生机。
一、何为民艺?
民艺泛指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
“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而
对乡野艺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
术”。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
者或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
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
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物品或者文化
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蹈和民间
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
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了乡土美
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
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
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
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
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
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比如
元宵节的灯笼、端午节的龙舟、盛产竹子之
地的竹刻、社火之乡的脸谱等等,饱含着手
艺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按照取材材
质可以分为纸布皮艺类、竹木石艺类、面泥
陶艺类、柳藤编艺类、金漆镶嵌类等;按照
制作技艺的不同,民间工艺美术又被分为
编织类、印染类、雕刻类、绘画类等等。从
生产方式看,民间工艺美术多年来基本上
传承的是父传子、师带徒的家庭式、作坊
式的手工作业或半手工作业方式。从实用
功能看,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范畴既涵盖了
侧重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器物和装饰品,也涵盖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性的民间艺术和
美术作品。民艺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大都来
源于民间或民俗生活,集中反映了民间社
会劳动群众共性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
民间艺人用粗犷拙朴的造型,浓郁饱满的
色彩,既从客观上满足了对物品美观实用
的物质需要,又从主观上表达了祈求吉祥
如意、趋吉避凶的精神追求。
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也
是知名的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在
《民艺是什么》一文中这样给“民艺”下了
定义:所谓民艺,即民众日常使用的工艺品
之意。日常用品并不能脱离审美范畴而存
在,真正的美是不可能在单纯的艺术(art
for art)中产生的,而必须是在为满足生活
所用而真挚地进行制作的物品中才能够呈
现。基于这样的理念,柳宗悦先生认为民
艺就是一条通向“美的王国”的道路,路上
的风景状态是诚实自然、简洁实用、质朴牢
固、健康闲适的;而经过的路人则应该拥有
一双清澈直觉的眼睛和一颗自在不羁的心
灵,这种和谐的人物对照才是民艺的根本。
二、民艺的现状
中国的民间艺术门类众多,源远流长。
但是在机械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等现代化生
活的语境下,民间艺术的现状表面上一派繁
荣,其实在生命力的延续上不容乐观。
首先,许多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濒临
失传甚至绝迹,民间艺术的生存空
间无限大,而实际的生活生存空间却无限
小。虽然国家和制定了很多关于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的
相关和措施,各地都涌现出一批“非
遗”技艺传承人,但是普遍的现状是后继
无人,一些“非遗”技艺面临着“人去艺
绝”的尴尬境地,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
状态。
其次,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
料仍然散落于民间,亟需民艺研究人员进
行整理和保存。很多地方搞文博会、文
创展和“非遗”技艺培训,但是对当地的民
艺资料的整理、民艺博物馆的建设等关注
不够,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有限。
第三,民间艺人的“自闭”很大程度上
阻碍着民艺的发展。大多数民间艺人的技
术已比较精湛,但在艺术审美层面还存在
着一定的盲区,产品过于传统呆板,不能
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最后,现代设计产业的浮躁也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着民艺的发展。虽然现在有很
多企业和设计师在做民艺产品的设计研
发,但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某一个
或者某一系列产品,采集些表面的设计元
素,不是以研究、传承的心态来对待民艺;
也有一些所谓的“大牌”服装和箱包设计,
用拼凑的所谓“中国风”系列来吸引眼球,
其实也误导了年轻一代的审美价值观。
三、“民艺”的回归
值得庆幸的是,大众对于民间各种工
艺品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认祖归宗”,文
化的认同感无需置疑,只是对产品的实用
性、审美性、大众性等还不甚满意。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对于传统民艺进行“生产性保
护”的探索和实践。
众所周知,日本的民艺以“匠心精神”
闻名世界,工匠们用一生追求着一件事物
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民艺家柳宗悦先生自
1926年开始致力于倡导日本民间艺术的复
兴,1936年创建日本民艺美术馆并创办《民
艺》杂志至今。我们在惊叹日本手艺人对于
作品的执着时,这份代代流传的“文脉”更
值得我们尊敬。中国的民艺似乎缺乏“匠心
精神”,虽然中国也有很多为民艺鼎力付出
者,比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中国
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先生,2009年
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
据中心,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
抢救,曾经对我国56个民族遗存的民间文
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进行了一个“地
毯式”的考察,而且坚持做了10年。
中国的民艺,有很悠长的历史渊源,历
史长河中“匠心精神”的传承者中亦有中
国人的面孔。只是我们只顾着赶路学习和
赶超发达国家的艺术和技术,忽略了中华
民族的初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复
兴中国的民间艺术,没有几十年的积淀是
不可能的。
(一)普及民艺教育
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中国的母体文化,
是各族人民经过世世代代与生活的不断碰
撞而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
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中非常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国
家和已经采取了种种措施,但从长远
的眼光来看,教育应该发挥潜移默化的熏
染作用,“匠心精神”的复兴必须从孩子开
始,要渗透进孩子举手投足的日常生活。同
时,在中学、高职、大学等教育中也应将民
艺的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设计类专业开设
民间技艺的传承课堂,让民艺教育成为教
育新常态。
民间艺人,不仅仅是技艺的载体,更应
该是民艺文脉的载体,是艺术与生活的桥
梁,他们也是受教育的群体之一,在传承技
艺的过程中也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技
近于道而不是技止于道。
(二)手作不等于民艺
说到“民艺”,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把
它等同于手作。其实,民艺不是简单的手工
艺品,也不是复制某一种制作工艺,它是某
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的载体。从设计的角度
去分析,它有自己唯一的造型、色彩和材质
系统,也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换言之,
它有自己的语境和沟通方式。因此,对于民
艺的传承不是手作所能担当的,机械化生
产可能会成为更好的生产性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的现代手段。
对于设计师来说,应当探索设计在民
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
的行动方向和模式,通过对民艺的研究和
开发,创造出具有设计成果和文化价值的
案例,让作品承接传统与现代,赋予产品可
持续性的文化脉络。
(三)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机械化生产产品的苍白无趣以
及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把目光
投向了手工技艺的温情,这也让民间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民间工艺品不
论是题材还是色彩形态,不同品类间的抄
袭和模仿比较普遍,原创型、创新型的产品
少而又少。如何鼓励“匠心”精神在民间艺
人之间传承,把工艺真正当作手工的艺术
来对待,这才是民艺传承的内在动力和有
力保证。
完善对民间工艺作品的知识产权保
护,维护原创者的利益,提高抄袭者的成
本,这也是鼓励民间工艺原创性的重要杠
杆之一。
(四)回归“民艺”的根本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不论是其政
治、经济、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
民族性、区域性生活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
存或者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
是的大力扶持,更多的取决于它与市
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
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
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
生态旅游平台上寻找一个最佳的均衡点。
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
性农业等统一规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
中,立足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
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生区域特色产业集
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
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传播的人文
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
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
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民间工艺往往立足于生活所需,以方
便实用为准则,在造物史上开创了质朴亲
切、真诚平实的审美精神。每一件造物,不
论是色彩布局、造型结构、材质工艺,都保
存着人类本初造物的朴拙自然,平衡着人
们浮躁状态下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向往。
大美不言,美来自民间。民艺之美,是
自然之美,饱含着乡村田野的清香、灶头炕
尾的温暖、大口吃喝的豪爽、天地鬼神的敬
畏,并且将这些点点滴滴的色香味体验深深
融入到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瞬间,这是人类
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不能比拟的。在网络
虚拟生活、自媒体无序传播、城市生活越来
越浮躁的今天,让手艺重回我们的身边,温
暖和滋润我们的日常,抚慰狂躁和空虚的心
灵。让民艺回归生活的根本,这将是我们最
大的本分和荣耀。因此,本论文题目中的民
艺,前后应有两种理解。前者指物质的、技
艺的民艺,后者是文化的、生活的民艺。
参考文献:
[1] 王林霞.论《乡土》栏目的生存价值及其发展思路[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 赵云川.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D].北京:中国艺
术研究院.2007.
李红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