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石油地质与工程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2卷第1期 文章编号:1673—8217(2018)0卜0103—03 Y1砂砾岩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 柳自芬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 摘要:胜利油田Y1砂砾岩油藏投入开发后,由于地层能量下降,产能较低,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状态。为提高 油井产能,对该油藏重新进行了地质研究,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地层对比和测井储层评价,分析了Y1沙四段砂砾 岩油藏注水受效特征,明确了注水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优化了井网模式,确定了合理的井网密度及经济技术井 距,提出了以多段压裂技术为主、径向水射流技术为辅、横向沟通储层、纵向均衡驱替的砂砾岩注采井网适配技术。 这些技术实施后,该油藏产油量、采油速度、日注水量明显提高,含水率、注入压力下降,预测采收率可提高6.9%。 关键词:胜利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井网模式;提高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1 油藏概况 Yl砂砾岩油藏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主力 含油层为沙四段,含油面积为3.4km ,埋深为2560 in 2 880 m,纵向上为多期扇体叠置,孔隙度为 14.2%,渗透率为28×10一 m2,地质储量为912× 10 t,属中丰度低渗透砂砾岩块状油藏。该油藏发现 于1985年,1993年不规则井网整体压裂一套井网 投入开发,至2015年底,油井24口,水井9口, 单井平均13产油为3.4t,单井平均日注水为15.2in , 突出。具体表现为四种特征: (1)注采方向垂直或斜交地层主应力方向,注 采井距为1 80 nl~260 m的油井具备一定能量,能够 长期稳定生产,该类型井共6口; (2)注采方向垂直或斜交地层主应力方向,注 采井距在250 m以上,油井缺少地层能量,长期低 液生产或间开,该类型井共4口; (3)注采方向平行于地层主应力方向,注采井 距小于300 ITI,或者注采方向斜交于地层主应力方 向,井距小于150 ITI的油井发生急剧水窜,快速水 淹,该类型井共3口;如Y1—35井1998年6月转 注,注水4个月后主应力方向上与之相距210 m的 Y1—33含水迅速上升,由14.3%升至96.5%,动液面 由测不出回升至井口,呈现急剧水窜、水淹的特点; (4)350 13"1以内无对应水井的油井长期低能, 日产液在2 m 以下,间开或无法正常生产,该类型 综合含水为50.7%,采油速度为0.31%,采出程度为 5.8%,累计注采比为1.02,地层能量下降约一半(砂 体连通性差,注水不受效)。该油藏长期处于低速低 效开发状态,整体开发效果差,201 5年重新进行地 质研究,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地层对比、测井储层评 价等技术,把油藏划分5个砂层组19个小层。 井共4口。如南部地区油井Y1—51井与水井Y1—11 相距400 m,长期低能,日产液一直在2 m 以下生 产,累产油仅为0.3×104t,生产效果差。 2注采受效特征 砂砾岩储层为近物源快速沉积的叠加,储层横 向变化快,内部非均质性强,相比于常规砂岩储层, 砂砾岩开采特征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注水受效不均衡。 3提高采收率对策 Y1砂砾岩注采受效主要受控于地层主应力走向及 井距大小的影响:一是水淹具有明显方向性,基本 上按地层主应力方向推进水淹;二是注采井距大小 收稿日期:2017—05—08 作者简介:柳自芬,工程师,1983年生,2007年毕业于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永1砂砾岩老区有效注水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 究(YKY1407)。 影响油井产能,注采井距为150 m~250 m时油井生 产较稳定,大于350 in则注不进采不出,注采矛盾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年第1期 相对常规砂岩油藏,砂砾岩油藏采收率难以提 高的症结在于:砂砾岩储层岩性复杂,由泥、砂、砾 混杂而成,岩性包括泥岩、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 细砾岩、中粗砾岩,其中物性和含油性较好的为砂 岩和含砾砂岩,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再者,油藏 埋藏较深,多数油井产能较低,经济效益决定了油 藏开发井距较大,井间砂体展布连续性差,相邻的 油水井之间连通性差,甚至不连通,井网对储层的 有效控制程度低,储量动用程度差。提高砂砾岩油 藏采收率的重点就是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尽量扩大 有效动用程度,扩大体积波及效率 。Y1砂砾岩油 藏各期次油层叠合程度好,主力层位集中,在低油 价条件下,采用一套层系开发。 3.1合理井网模式 研究认为,注采井网的合理走向主要受物源及 地层主应力方向的控制。Y1砂砾岩油藏沉积物源为 北东向,地层主应力近东西向分布,储层沿主河道 物源方向性质好,向河道两边逐渐变差。针对Y1地 质特征,保持物源与地层主应力的相对位置不变, 建立地质模型,对不同井网(井距200m)部署情况 进行数值模拟,注水井部署分三种情况:平行物源 方向、垂直物源方向和平行主应力方向,临界压力 梯度为0.01 MPa/m,通过压力变化统计不同注水井 网的动用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沿裂缝方向注水, 动用程度最大,效果最佳;垂直物源方向注水效果 次之;沿物源方向注水效果较差。 表1 不同注7k方向动用程度 注水方向 动用程度,% 沿物源方向 71.6 垂直物源方向 74.8 沿裂缝方向 77.5 在确定了注水方向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五 点法、矩形、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面积井网进 行研究,采用油藏实际注采压力20 MPa进行生产, 保持油井井距为200 m。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面积井 网动用程度排序为(表2):五点法>矩形>正方形反 九点>菱形反九点,五点法井网动用程度最大,建议 采用五点法井网部署。 表2不同井网模式下的动用程度 井网形式 动用程度/% 菱形反九点 67.79 正方形反九点 71.92 矩形井网 74.45 五点法 77.97 3.2井距确定 根据文献[2]ee的计算公式,在油价¥50/bbl条件 下,计算的Y1砂砾岩油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和经济 合理井网密度分别为18.9 IZl/km 和13.0 IZl/km ,相 对应的合理井距为275 m。根据低渗透油藏极限控制 半径公式(1),在油藏生产压差6 MPa,原油黏度1-3 mPa·s,储层有效渗透率(6.5 l1.2)×10 m 条 件下,计算生产井极限控制半径分别为5O.8 m~70_3 m,技术井距为101 m~140 m;水井注水压差为14 MPa,极限控制半径为90.6 in~138.2 m,技术井距为 181 m ̄276m。 B =3.226(Pe—Pw)(K/u)。_ 。 (1) 式中:r椐瞩为油藏极限控制半径,m;Pe为地层压 力,MPa;plnr为井底流压,MPa;K为渗透率,10 m ; 为原油黏度,mPa·s。 3.3 立体均衡注采井网适配技术 3.3.1压裂适配井网 Y1砂砾岩油藏技术井距小于经济合理井距,井 距大,储层控制程度低。提高采收率的首要条件就 是扩大储层控制,可以充分利用压裂工艺措施沟通 生产井间相邻砂体,提高储量控制;纵向视各储层 物性差异进行压裂缝长差异化,均衡注采剖面,提 高储量动用,立体改善开发效果。Y1砂砾岩采用五 点面积井网整体部署,充分利用老井,井网走向平 行于地层主应力方向,井距275 m,生产井纵向采用 多段压裂,单个压裂段长不大于50 m,最大为4段 压裂;油井排内有效压裂半缝长68~87 m,水井排 内有效压裂半缝长0—47 m。井网部署时,考虑井点 物性差异,压裂规模需要具体优化。 3.3.2径向水射流适配井网 (1)径向水射流钻孔技术原理及优势。径向水 射流钻孔是先用小钻头在油层部位的套管上开20 mm的窗口,然后使用19 mm连续油管连接带喷嘴 的12.7 mm软管,借助高压射流的水力破岩作用在 油层中的不同方向上钻出多个(直径38~50 mm、 长度为100 m左右)小井眼p 。径向水射流钻孔具有 4点优势 :①相当于小井眼水平井,起到增加泄 油面积的目的;②可以形成多层多向多分支径向孔; ③对储层改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可以实现对实钻 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补救;④与其他工艺联作(如 酸化、压裂、蒸气驱、CO 和注聚合物驱等,效果更 加突出)。 (2)径向水射流适配压裂井网。针对Y1砂砾 岩油藏层间干扰严重、地层主应力方向变化大的问 题,利用径向水射流钻孔完善井网:①地层主应力 柳自芬等.Yl砂砾岩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 ·105· 发生偏转的区域,或者由于注采等开发因素导致地 采井距大小影响大。 (2)砂砾岩储层中的砂体交错叠置,非均值性 强,油层平面展布连续性差,大井距开发时,井网对 应力转向的部分井点,实施径向水射流钻孔代替压 裂,防止压裂措施造成裂缝转向,保证井网注水流 线的一致性;②对吸水剖面及产液剖面差异大的老 油水井,利用径向水射流钻孔沟通横向储层,改善 产液和吸水剖面,达到均衡驱替的目的。径向水射 流钻孔的长度与密度,由井点储层物性决定。 3.3-3立体井网适配 对于Y1砂砾岩油藏有效厚度大于30 m的储层, 沿北东60。的地层主应力方向部署五点面积井网, 生产井采用多段压裂,一次投产,全井动用,压裂半 缝长视井点物性进行差异化优化;对地层主应力方 储量控制程度低,注水时,井网中的水线流向不能 很好地匹配地层主应力走向,导致水窜、水淹,水驱 动用程度低,这是造成砂砾岩油田低效开发的主要 原因。 (3)胜利油田砂砾岩油藏埋藏较深,厚度大, 有效开发此类油藏需要综合运用多段压裂与径向水 射流钻孔技术,对纵向储层一次动用,平面水流线 方向应平行地层主应力走向;根据储层物性差异, 改变压裂裂缝长度、径向水射流长度和钻孑L密度, 向发生偏转的井点、或者产液和吸水剖面差异大的 老井,辅助径向水射流钻孔适配井网,钻孔长度及 密度视井点物性进行差异化优化。利用多段压裂技 术与径向水射流钻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储量控制 均衡注采剖面,连通井间砂体,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增加水驱动用,最终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11 姚约东,雍洁,朱黎明,等.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影 】程度及动用程度,最终提高采收率。 4开发技术应用效果 运用研究结果,在充分利用现有老井的基础上, 进行了开发方案调整,共钻新井11口,其中油井7 响因素与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4):108一 Il3. 【2]俞启泰.计算水驱砂岩油藏合理井网密度与极限井网密 度的一种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14(2):22— 24. 口,水井4口。方案调整后,开发效果明显,平均 单井日产油量由调整前的3.4 t上升至6.7 t,采油速 度由调整前的0.31%上升至1.03%,区块含水由调 【3】刘峰.径向水平井钻井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研究[J].石油 机械,2003,31(2):2—4. 整前的50.7%下降至37.8%。方案调整后,采用多级 压裂及径向水射流适配井网,注水压力明显下降, 由调整前的27.3 MPa下降至19.4 MPa,平均单井日 注水量由调整前的27.3 m 上升到46.8 m ,水驱动用 程度由54%提高至81%;预测采收率由调整前的 1 1.4%提高到l8.3%,提高6.9%。 【4]黄中伟.高压水射流辅助压裂机理与实验研究【D】.山东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32—40. [5】邓杰,刘璐.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低渗透储层成 因【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2):53—55. 【6]魏超平.河口采油厂强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期井 网加密提高采收率研究【J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 (6):100—102. 5结论 (1)对于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物源方向和地层 主应力方向不一致时,注水受效主要受控于地层主 [7】姬奥林.孤东油田七区西Ng6大孑L道油藏二元复合驱油 提高采收率方案设计【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3): 122—125. 应力的走向,沿主应力方向注水,油井易受效,甚至 水淹;垂直主应力方向注水,油井整体受效差,受注 编辑:王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