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来源:世旅网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 总计第8时 主备人:雷进虎 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一次备课 课题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预设郑板桥作《竹石》,让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设问导读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部分导学案)。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检查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请细细回忆所学内容,按要求填空(宝贝收藏夹)。 1.家Qín( ) 二次备课 课后习题答案: 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这句点明了人物及特点。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2、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呼儿出。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4、课文《杨氏之子》闪烁着儿童的智慧,我们从“ ”中找寻到了孩子语言的机智幽默。 五、 学生汇报书空处的批注,教师点拨导读问题,背诵课文。 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 六、课堂练习 在汉语发展中,有些意思古今用词有所不同,请你连一连。 夫子 设 甚 诣 闻 示 惠 乃 摆放 夫子 拜访 很 听说 就 智慧 看 七、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君家果 聪慧 孔雀——夫子家禽 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反映出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2、3课时 总计第8时 主备人:雷进虎 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一次备课 课题:11.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课前演讲诸葛亮能言善辩的故事,揭示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揭题解题。 1、使:出使。 2、简介晏子与“春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三)设问导读:按要求自学课文(完成部分导学案)。 1、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检查自学情况,点拨。 1、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2、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3、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4、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五)达标检测: 1.读拼音写字、词或补充词语,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huǎnɡ péi chánɡ ɡuījǔ 撒( ) ( ) ( )( )居( )业 二次备课 课后习题答案:1、《晏子使楚》中晏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用一种听起来感觉很胆小,但实际上很有底气的话来读撒.其实这篇文章好久都没读过了,都没什么印象了。 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的回答: ①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有一回,齐王派大(dà dài)夫晏子(zǐ zi)去访问楚国。敝(chǎng bì)人不胜惶恐,这不太宽敞(bì chǎng)的房间怎能让你在这暂时隐蔽(bì chǎng)呢? (六)设问导学1、2、3、自然段。 1、读课文,思考: ⑴、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⑵、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⑶、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2、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3、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4、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5、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七)巩固练习 下面两个句子用一组关联词联接起来成为一个通顺的句子,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个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 楚王让晏子从洞里进城去。 句子: 用上这个关联词写一个句子: 第二课时 ㈠交代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设问导学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㈢设问导学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点拨: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第一次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第三次楚王嘲笑齐国人做盗贼没出息,晏子以柑橘打比方,类比推理,晏子的回答妙在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沉着冷静,面对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地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㈣设问导学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㈤总结,学生展示自己在书空处的批注, 是个有尊严和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是事情的起因,中间是事情的经过,结尾是事情 1.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部分导学案)。 起因:(1、2自然段):楚王想趁机侮辱出使到楚国的晏子。 经过:(3至5自然段):晏子三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结果:(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㈥课堂练习: 你们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在句子里添加“先„„再„„”) 2.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了。(缩句) 3.句子推敲。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不尊重——不敢不尊重 (反驳) 楚国是狗国 楚国是下等国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的结果。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4课时 总计第8时 主备人:雷进虎 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演讲:相声判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读。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二、检查自学(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课前问题答案:剧本本学期我们又认识了几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半截蜡烛》是相声。的特点有三( ) 个:(1)开三、学习第一段。 头列出时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间、地点、2、师生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人物;(2)什么要这样做? 整篇都是对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话的形式; 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3)中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间用括号来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三、四段,点拨: 提示当时的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情景、人物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的动作、神⑶办法巧妙。 五、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完成部分导学案)。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为课文第二、三、四段。 六、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板书设计: 守住情报 母亲镇定 半截蜡烛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儿子搬柴 女儿端走 态。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基本艺术手段有“说、学、逗、唱”。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5课时 总计第8时 主备人:雷进虎 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一次备课 课题 13*打电话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 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2016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我知道》李寅飞和李丁相声《我知道》的相声了吗?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 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 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完成部分导学案)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设问导读 1.自己浏览全文,初读感知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点拨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 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 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课前问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题答案:打电句子感受到的? 话啰嗦真是(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害人害己。打电话抓住要点,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 的一种尊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点拨,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重,是文明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行为的表4.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现。 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同桌分角色读--找伙伴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自己搜集的精彩的相声段子 四、练习插曲:请为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要„„就„„ 1.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 )有了提高,( )还要注意节约。 2.有个别人好像跟电话有浓厚的感情,( )拿起来,他( )说个没完。 五、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六、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七、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八、拓展训练:按要求填空。 “四害”指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八、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相声 说话罗嗦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6、7、82课时 总计第8时 主备人:雷进虎 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一次备课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课前演讲。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劝说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遇到类似的情二次备课 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四、根据下面的情境写话 1.一块草坪上写着这样的广告语:“严禁践踏草坪”。总觉得少了一点情趣。你可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四、综合测试: 1、请将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连接起来。 怪生无雨都张伞, 天连碧水碧连天。 地满红花红满地, 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不在年高, 同到牵牛织女家。 如今直上银河去, 不是遮头是使风。 2、记忆加油站:按要求填空(回文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_________________ 地满红花红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再写出一幅对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词语转换。 (千山万水)------- ( )------- ( )-------( 三心二意 ) (崇高)-------( )-------( 山水 )------- ( )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