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_ 普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Feb.20l3 Vo1.29 No.1 第29卷第1期 礼貌原则在汉英语言文化中的语用差异 杨丽萍 (普洱学院英语系,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汉英礼貌用语在称呼语、社交应酬语、日常寒暄语、 敬语与谦辞、赞誉语与谦逊语、致谢语与道歉语等方面的语用差异,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更透 彻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并在日趋复杂的交际环境中实现积极有效的跨文化 交际。 [关键词】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深刻的 历史文化背景。一个民族所认可的礼貌原则实际 上就是这个民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因 此.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的礼貌原则有 很大的差异。这在民族间的交际活动中体现得尤 为明显。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活动大部分是通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尽量少使 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少 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a.尽量少赞誉 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礼貌必然存在于所有的 语言集团中.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也协调 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是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 之一。 一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量减少 双方的分歧,b.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量减少 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汉英礼貌原则的差异 Leech认为,礼貌表达方式与文化关系密切, (一)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在不同的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其重 要性也不尽相同。 Leech根据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提出了“礼貌 原则”,并称之为“人际修辞”。他的礼貌原则概 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 (二)以汉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 。 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 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共五 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 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 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Tact Maxim)a.尽量少让别人 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条: 1、贬己尊人准则:指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 物时要“贬”。要“谦”,指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 ① [收稿日期]2012—12—16 [作者简介】杨丽萍(1978一),女,云南墨江人,讲师。 105 普洱学院学报 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如见面常用“叔叔好!”、“阿姨好!”等在汉族人看 来比较亲切的称呼:而英语中则是相反,有时把 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 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 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 社交称谓引入家庭.女婿对岳父母可以不随配偶 改变称呼,或者直呼其名。同辈人之间则不分长 幼一般以名相称。总之,在英语国家乃至其它西 方丰十会,由于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 方截然不同,在称呼上也大相径庭。中国人受传 统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影响束缚,更多注意 委婉,少用直言。雅言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避免 直接提及,使用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 4、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 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求同准则和 Leech的一致准则颇有相似之处。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 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在语言上体现出上对下。 长对幼的支配性特色。而下对上则呈现出被支配 的语言特色,打乱这一程序,就是一种不礼貌, 而西方社会强调的是平等自由,在称呼上体现出 部分尊卑长幼。 (二)社交应酬语的语用差异 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 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 的代价。德、言、行准则与Leech的得体慷慨准则 也颇有相似之处 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社会交往,必然会 出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比如,中国人在回应对 二、汉英礼貌原则在语言文化中 的语用差异 (一)称呼语的语用差异 方邀请的时候 通常会表现出犹豫与推脱,要不就 是一些诸如:“不用啦”、“太麻烦了”、“不用破 费”、“再说吧”或者“我尽量吧”等半推半就的应 答,很少有爽快答应下来的。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特点。但这里 的关键是称呼的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某一称呼方 式在汉语言文化中被认为是恪守礼貌的原则、热 去别人家赴宴或参加晚会不可避免地要给别人增 情得体的,但在英语言文化中却是唐突无礼的; 而另一称呼方式在英语言文化里是恪守礼貌原 则、热情得体、真诚亲切的。但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却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称呼具有丰富的社 会文化内涵.是社会中权势或平等性的象征。中 同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汉语称呼系统极为丰 添麻烦,所以邀请一个中国人往往要邀请好几 次,且要说明赴约的时间。而英美人在接受邀请 的时候,通常会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出“Yes or No”的回答。其次,在设宴款待客人的过程中,中 国主人会通过端茶递水.拉家常等方式来表达他 们的热情与好客,并且拉家常的内容主要会涉及 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家庭、职业收人等. 并与对方做一个比较.比较的过程中也本着“贬 己尊人”的准则,而这些对于两方文化背景之下 富和复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比 如。在汉语中为了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年轻人 的爱护,常常把人的年龄、辈份带人称呼语中, 如“老张”、“小李”等等。英美人怕老,就千方百 计忌讳“old”一词,常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地表 示“老年”这一概念。如Home for adults(养老 院),an adult community(老人区),senior citizens 的英美人则是十分忌讳的。在中两方的餐桌上。 中国人宴客更是殷勤备至,饭桌上既忙劝酒。又忙 劝菜,生怕招待不周,客人吃不好,吃不饱,嘴里一 遍遍地重复:“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即使面对 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仍然会客套的说:“也没有 由、权利、独立的英美民族中,他们不仅不会认为 (资深公民),Elder Hostel(老人团)等等。除此 之外,中国人还习惯于把一个人的地位和职务在 称呼语中体现…来,如“刘主任”、“杨老师”等 等。英语国家的文化中,除了较严肃的场合和社 会地位较悬殊的情况下.一般称呼对方的名字, 甚至子女对父母也会直呼其名。而汉语文化则视 此为不懂礼貌 中国亲密的家庭关系决定了在汉 语表达中有大量的亲属关系的词语,因此这些亲 什么好吃的,还请见谅。”而在崇尚个人行动自 汉民族的宴客方式是诚心诚意的友善和关心。有 时反而认为是强加于人.威胁了对方的面子.干 预了个人自由。而在英美人家中做客.主人问你 需要什么,你若按汉文化中的礼节去对待,明明 需要.为了客气,嘴上反不要,那么主人再也不 会给你。即便再渴再饿,主人也不会第二遍来询 问你。至于劝食那就更不会出现了。 属称谓被引入到社交场合,甚至用于陌生人。比 106 杨丽萍: 礼貌原则在汉英语言文化中的语用差异 (三)日常寒暄语的语用差异 寒喧语是日常交际中较为常用且必不可少的 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了他人的益处;在言辞 上尽量夸大了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 语言形式。寒暄语并没有传递新的或有价值的信 息,所起到的语言功能只是相当于招呼语,说话人 本身并不关心问题的答案。比如:“去哪啊”、“干 嘛去了”、“吃了没有”。不分时间、地点,有的时 所付出的代价。公众场合中运用这些谦辞和敬语 是得体的。是一种尊人的表现。谦辞和敬语在中 国人的日常交流中是极为常见的,但在以英美文 化中,我们则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而是通过 情态动词来表达尊重或礼貌。如:尊姓大名。译 为:Could I have your name.9请提宝贵意见。译 为:Could you give US your comments or suggestion? 候就是在无话找话.明知故问。但这些包含无效 信息的寒暄又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在汉文 化中,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为了营造一种亲密 感.往往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在中国,熟人之 间或初次相识的人之间发问很随便。可以毫不顾 忌地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体重等。而这 些.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的英美人来说,会让他 们感到十分不解。中国人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 是对他人关心和热情的表示,可以缩短彼此的社 会距离。是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强涮个人主 义,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竭力摆脱社会的束 缚。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所 以,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反感和不愉 快。而对于天气、工作、业余爱好等方面的话题, 则是比较安全的,可以让人们随便谈论。 (四)汉语中的谦辞、敬语与英语中情态动词 的语用差异 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人为表示对对方的尊 敬和礼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一些敬语和谦 词。比如.“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 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有“令尊”、“令 堂”等;“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寿” 等;、“奉”.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 劝”、“奉陪”等;“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 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严、家慈等;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 物。如鄙人、鄙意等。此外,我们还会常常看到或 听到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比如:发表演讲 或作报告结束时我们常常听到,“以上只是个人 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 正”、“抛砖引玉”、“挂一漏万。”在出版书籍的前 言或后记部分.我们常常看到:“南于作者水平有 限,本书错漏之处再所难免,还请读者批评指 正!”就连发表文章的题目,也常出现:“浅谈 ”……、“小议……”、“……之我见”等标题。这些 敬语、谦辞尽管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从礼貌的 角度分析.说话人使用这些敬语、谦辞,遵守了 礼貌的育行准则。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了他 拜读了大作。译为:I have read your book.这是鄙 人的拙作。This is my book.英语中情态动词 will、would、may、might、can、could等不仅表示尊重 礼貌。而且不同的情态动词所表示的尊敬礼貌的 程度也是不同的。 (五)赞誉与谦逊的语用差异 谦虚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因此面对别人的赞扬,中国人总是表现出谦虚 的态度。通常用:“哪里、哪里”、“过奖了”.、“惭 愧”、“做得还不够好”等自贬词语来回应对方的 赞扬。赞誉方也不会因为听话人否定对方的赞 誉,而责怪听话人不懂礼貌,因为其中体现了汉文 化中特有的一种贬己尊人的礼貌。在这种情况 下,交际仍可以继续进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汉 文化背景。反之,则被认为不够谦虚,而显得无礼。 通常情况下,西方人面对别人的赞誉,听话人 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说话人的面子,用 thank you!”以示接受,反之则被视为无礼,再如以下场 景.女主人为客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例如以 下场景: Guest:What a delicious fish you cooked.The smell is SO nice,the color is attractive.It’S certain— ly wonderful,isn’t it? ・ Hostess:Oh,no,not at all,it simply doesn’t look as nice as I’d like it to. Guest:Oh,no,I don’t think SO at al1.Since it is such a delicious fish。of course,it must be quite a perfect skill to cook it,I’ve never seen a fish fried SO wel1.You’re the best cook in the world. Hostess:No,I’m afraid not,not at all… 在这个对话中,中国的家庭主妇不自觉地运 用了礼貌原则。似乎在中国的社会中,尤其是在 中国的家庭主妇中.谦虚程度远远胜过英语国 家。在对话中,中国家庭女主人的客套话,把自 身的贬损扩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因 107 ,普洱学院学报 此,中国人是十分严格地遵守谦虚准则的。在美 国,高兴地接受到别人的赞扬而非极力拒绝赞扬 被认为是很好的礼貌行为。反之,他会认为你跟 “权威”地位的标志。而英美国家则不同,这就决 定了英美人道歉语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国人。比 如:中国家长如果跟孩子约好去某个地方。但由 于某些原因不能去或迟到了。他们只会重原因。 而轻道歉。但是英美父母则会就此事向孩子诚 心道歉。 他的关系过分疏远,不诚实不耐烦等等。、 (六)致谢与道歉语的语用差异 致谢语属于礼貌语言的一种。当别人为自己 提供帮助,付出劳动,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往 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是起码的礼貌。但中西方 在致谢语的使用频率和表达上有明显的区别。在 使用频率方面.英国人使用“thank you!”比中国 人要普遍得多.因为“thank you!”的适用范围大 大广于“谢谢”的适用范围。英美人时常把“thank 三、结语 礼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 象,这种普遍性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但 由于礼貌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在不 同的文化中有较大差异,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 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礼貌现象的文化差异性常 you!”挂在嘴边,可以用于任何人之间,即使是家 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但在中国.亲密的人之间, 我们一般不会使用“谢谢”,比如:夫妻之间,如果 过于客气,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关系不够密切。有疏 远的感觉。如前提到的收到表扬或恭维时,我们 一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我们在教学中。不 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 们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增强交际者的交际能力. 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同时对外语教学产生现 实意义。 般也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之感;对理 [参考文献] [1]Leech.rinciples ofPragmatics[M].on. don:Longman,1983. 所当然的服务。我们一般不予致谢。在致谢语的 表达方面.英美人只是简单的一句“thank you!” 或“thanks a lot!”便足以表达感激之情。但中国人 在表达谢意的时候。一般会谢得比较具体,致谢的 同时.还会说明致谢的原冈,如:“谢谢你.给您添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 麻烦了”、“谢谢,让您破费了”、“谢谢,真是让您 受累了”! 学与研究,1992,(4). 文化差异在道歉语上也有反映。中国社会结 构中的人际关系是“上尊下卑”。对于中国人来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君兰.汉英礼貌的文化特征对比分析 说,上级或长辈冒犯了下级或晚辈无需道歉.这是 [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