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解析】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附解析)

【精品解析】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附解析)

来源:世旅网


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性考试理科综合

化学试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小苏打常常用作生产膨松剂

B.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其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 补铁保健品中的铁元素通常表现氧化性 D. 唾液不能水解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小苏打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用作生产膨松剂;

B.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采用的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补铁剂中添加琥珀酸亚铁,通常表现还原性; D.唾液不能水解葡萄糖;

【详解】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常常用作生产膨松剂,故A项正确; B.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B项正确; C.补铁剂中铁正二价,通常表现还原性,故C项错误;

D.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葡萄糖,故D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选项B中的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际指的是形成原电池的保护方法。

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7.8gNa2O2固体中阴阳离子总数为0.4NA B. t℃时,lL pH=6的纯水中含OHˉ数为10ˉ7NA C. 22.4L乙烯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D. S2和S8的混合物共6.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2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7.8gNa2O2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总数为0.3NA;

B.纯水中pH=6,则c(H)= c(OHˉ) =10ˉmol/L,lL纯水中含OHˉ数为10ˉNA; C.未指明此时是否为标况,不能确定22.4L乙烯是否为1mol;

D.假设6.4g全为S2求出极端值,假设6.4g全为S8求出另一极端值,S2和S8的混合物共6.4g,最终介于两极端值之间;

【详解】A.7.8gNa2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Na2O2固体中含有0.2molNa+和0.1mol过氧根离子,所以阴阳离子总数为0.3NA,故A项错误;

B.纯水显中性,t℃时,纯水的pH=6,则c(H)= c(OHˉ) =10ˉmol/L,lL纯水中含OHˉ数为10ˉNA,故B项错误; C.未指明此时是否为标况,无法确定22.4L乙烯的物质的量,以及分子数,故C项错误;

D. 6.4g S2和S8的混合物共含有6.4g 硫原子,则混合物中含有S原子的物质的量为6.4g/32(g/mol)=0.2mol,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2NA,故D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D。

3.工业上可由乙苯生产苯乙烯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类型为消去反应 B. 乙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三种

C. 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苯和苯乙烯 D. 从分子结构上看,苯乙烯不能进行加聚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由乙苯生产苯乙烯,H原子减少,为消去反应; B.乙苯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C.乙苯和苯乙烯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苯乙烯中含碳碳双键,能进行加聚反应;

【详解】A.反应C−C变为C=C,为消去反应,故A项正确;

B.乙苯的同分异构体有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连同乙苯共4种,故B项错误;

+

6

6

+

6

6

C.乙苯和苯乙烯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项错误; D.苯乙烯中含碳碳双键具有烯烃的性质,能够进行加聚反应,故D项错误; 综上,本题选A。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NH3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C. pH计不能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D. 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CCl4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A.NH3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C.pH计可以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D.结合萃取分液操作分析;

【详解】A.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故A项错误;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B项正确; C.pH计可以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故C项错误; D.溴的CCl4溶液密度比水大,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故D项错误; 综上,本题选B。

【点睛】C项中注意: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滴定终点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溶液的pH值变化,测量溶液pH可以用pH试纸、pH计、酸碱指示剂。指示剂是借助于颜色的改变来指示溶液pH的物质,它可以粗略地测定溶液的pH,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通常把指示剂恰好变色的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而pH计是一种精确测量溶液pH的仪器,精确度高,测量时可以从仪器上直接读出溶液的pH。所以,可以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用来确定和判断滴定终点。 5.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而引发的一类电池称为浓差电池。如图是由Ag电极和硝酸银溶液组成的电池,工作时,b电极的质量不断增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O3ˉ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 a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 交换膜左侧溶液浓度最终会大于交换膜右侧溶液浓度 D. 原电池的总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右侧AgNO3溶液浓度高,左侧AgNO3溶液浓度低。工作时,b电极的质量不断增大, Ag+在b电极得电子,故b为正极,a为负极,据此判断;

【详解】A.NO3ˉ向负极运动,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故A项正确; B.a极为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故B项正确;

C.交换膜左侧溶液浓度不会大于交换膜右侧溶液浓度,故C项错误;

D.该电池中Ag在负极失电子,变成Ag,Ag在b电极得电子,生成Ag,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C。

6.某温度时,将nmol·LCH3COOH溶液滴入10mL1.0mol·LNaOH溶液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CH3CO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l

-1

+

+

A. Kw:a>b B. 25℃时:K( CH3COOH)=1/(n-1) •10-7 C. n<1.0 D. 水的电离程度:c>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CH3COOH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pH逐渐减小,当恰好完全中和时,放热最多,温度最高,据此判断; 【详解】A.由于温度b>a,则Kw:aB. 25℃时,溶液呈中性,则c(Na+)=c(CH3COO-),则K( CH3COOH)=c(CH3COO-) • c(H+)/ c(CH3COOH)= (1.0/2)•10-

7

/(n-1)/2=1/(n-1) •10-7,故B项正确;

-1

C.向10mL1.0mol·LNaOH溶液中滴入10mL CH3COOH时,溶液呈中性,则n>1.0 ,故C项错误;

D. b点溶液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溶液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根离子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b>c,故D项错误; 综上,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Kw,Kw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数值越大,水电离程度越大,温度越低Kw数值越小,水的电离程度越小,所以判断Kw的大小重点要抓住此时的温度。

7.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凡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向水中同时加入W2Y和XZ3,剧烈反应并产生气体和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D. YZ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是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凡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W为Na元素,在W2Y中,Y为-2价,则Y为S元素。Y、Z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为S元素,则Z为Cl元素。XZ3中,Z为+3价,则X为Al元素;

【详解】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Cl>H2S,故A项错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D.YZ2分子为SCl2,硫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D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D。

8.某班学生用SO2与含钡试剂探究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已知:Na2SO3(s)+H2SO4(浓) 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Na2SO4+SO2↑+H2O,三个实验小组分别利用该实验装置,将不同试剂装入B试管进行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第一组实验中,A装置中盛装浓硫酸的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B中沉淀主要是_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组实验中,B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_,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出现分歧,有同学认为白色沉淀是BaSO3。有同学认为是BaSO4。实验小组取出沉淀,继续加入足量_________,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应该是BaSO4。实验中产生BaSO4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三组实验结果,请预测CO2通入CaCl2溶液,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CaCO3沉淀,请用化学原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液漏斗 (2). BaSO3 (3). Ba2++2OH-+SO2=BaSO3↓+H2O (4). BaSO4 (5). 3Ba+3SO2+2H2O+2NO3= 3BaSO4↓+2NO+4H (6). 稀盐酸 (7). 装置中的氧气,将溶液中的二氧化硫(或H2SO3)氧化成SO42-,与Ba2+结合生成BaSO4 (8). 不能 (9).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酸性弱。电离产生的碳酸根离子浓度小,不能与钙离子形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析】 【分析】

第一个装置为发生装置,制备二氧化硫,第二个装置为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第三个装置为吸收装置据此判断; 【详解】(1) A装置中盛装浓硫酸的仪器的名称为分液漏斗;B中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钡反应,得到沉淀主要是BaSO3;

2+

-+

离子方程式为Ba+2OH+SO2=BaSO3↓+H2O;

(2)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主要以SO3离子的形式存在,酸性条件下,NO3将SO3离子氧化成SO4,得到BaSO4沉淀;离子方程式为3Ba2++3SO2+2H2O+2NO3-= 3BaSO4↓+2NO+4H+;

(3)若白色沉淀是BaSO3,则可溶于稀盐酸,若白色沉淀是BaSO4,则不溶于稀盐酸;产生BaSO4的原因是:装置中的氧气,将溶液中的二氧化硫(或H2SO3)氧化成SO4,与Ba结合生成BaSO4;

(4)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酸性弱。电离产生的碳酸根离子浓度小,不能与钙离子形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9.CoCl2可用于电镀,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电池前驱材料,由含钴矿(Co元素主要以Co2O3、CoO存在,还含有Fe、Si、Cu、Zn、Mn、Ni、Mg、Ca元素)制取氯化钴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2-2+

2--2-2-

2+-

已知:①焦亚硫酸钠Na2S2O5,常做食品抗氧化剂。CaF2、MgF2难溶于水。

②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③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的pH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___,NaClO3具有氧化性,其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浸取中加入Na2S2O5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滤液1中加入NaClO3的作用是_________,相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Na2CO3溶液生成滤渣2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滤渣3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滤液3经过多次萃取与反萃取制备CoCl2晶体

(6)滤液3中加入萃取剂I,然后用稀盐酸反萃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制备晶体CoCl2·6H2O,需在减压环境下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过滤 (2). 氯酸钠 (3). 将+3价钴还原为+2价钴 (4). 将亚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便于分离 (5). 6Fe+ClO3+6H=6Fe+Cl+3H2O (6). 2Fe+3CO3+3H2O=2Fe(OH)3↓+3CO2↑ (7). CaF2、MgF2 (8). 分离出溶液中的Mn2+、Cu2+、Zn2+,回收利用 (9). 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分解产生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解析】 【分析】

(1)操作①后得到滤液和滤渣,据此判断;NaClO3名称为氯酸钠;

(2)焦亚硫酸钠Na2S2O5,常做食品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可将+3价钴转化为+2价钴; (3)滤液1中加入NaClO3将亚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便于分离; (4)Fe3+与CO32-结合成Fe(OH)3沉淀,据此判断; (5)故加入NaF后,得到的滤渣主要是CaF2、MgF2; (6)反萃取可从有机层中获取Mn、Cu、Zn;

(7)CoCl2·6H2O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需在减压环境下烘干; 【详解】(1)操作①后得到滤液和滤渣,故操作①为过滤;NaClO3中氯为+5价,其名称为氯酸钠;

(2)下一步操作过程中加入NaClO3,调节pH3.0~3.5时,会将+3价钴转化为沉淀,降低产率,而此时+2价钴不会转化为沉淀,故加入Na2S2O5的作用是将+3价钴还原为+2价钴;

(3)NaClO3具有氧化性,可将亚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便于分离,相关的离子方程式为:6Fe2++ClO3-+6H+=6Fe3++Cl-+3H2O;

(4)加入Na2CO3溶液生成滤渣Fe(OH)3,反应式为:2Fe+3CO3+3H2O=2Fe(OH)3↓+3CO2↑ (5)CaF2、MgF2难溶于水,故加入NaF后,得到的滤渣主要是CaF2、MgF2;

(6)滤液3中含有Mn、Cu、Zn,用稀盐酸反萃取的目的是:分离出溶液中的Mn、Cu、Zn,回收利用; (7) CoCl2·6H2O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故减压环境下烘干的原因是: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分解产生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10.NOx是大气污染物,但只要合理利用也是重要的资源。回答列问题:

(1)将NO2和水蒸气混合,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2NO(g)+O2(g) 反应I:2NO(g)

2NO2(g)的历程分两步,反应方程式、速率方程和吸放热情况如下: N2O2(g) (快) v1正=k1正·c(NO),v1逆=k1逆·c(N2O2) △H1<0

2NO2(g) (慢) v2正=k2正·c(N2O2)·c(O2),v2逆=k2逆·c2(NO2) △H2<0 2NO2(g)的△H=_________ (用△H1、△H2表示)。一定温度下,反应2NO(g)+O2(g)

2NO2(g)

2

2+

2+

2+

2+

2+

2+

3+

2-2+

2+

2+

2+

-+

3+

-3+

2-

反应II:N2O2(g)+O2(g) 反应2NO(g)+O2(g)

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________(用k1正、k1逆、k2正、k2逆表示)。若升高温度,K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反应N2O4(g)

2NO2(g),在一定条作下N2O4与NO2的消耗速率与自身压强有如下关系:v(N2O4)=k1·p(N2O4),

v(NO2)=k2·p(NO2)其中k1、k2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一定温度下,相应的速率与压强关系如图所示,在图中标出的点中,能表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两个点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升高温度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是2NO(g)+O2(g) NO2(g)的速率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已

知反应Ⅱ速率较慢,且决定总反应速率是反应II,则反应I的活化能E1与反应II的活化能E2的大小关系为E1_________E2(填“>”、“<”或“=”)。根据速率方程分析,升高温度反应Ⅱ速率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 A.k2正增大,c(N2O2)增大 B.k2正减小,c(N2O2)减小 C.k2正增大,c(N2O2)减小 D.k2正减小,c(N2O2)增大

【答案】 (1). 红棕色褪去,产生白雾 (2). 3NO2+H2O=2HNO3+NO (3). △H1+△H2 (4). k1正•k2正/k1逆•k2

(5). 减小 (6). BD (7). 图中只有D点NO2的消耗速率是B点N2O2的消耗速率的2倍,所以表示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的点是BD (8). < (9). B 【解析】 【分析】

(1) NO2和水蒸气混合发生3NO2+H2O=2HNO3+NO,据此判断; (2)利用盖斯定律计算2NO(g)+O2(g)

2NO2(g)的△H,并结合题干计算K;

(3)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据此判断; (4)结合(2)题干进行分析;

【详解】(1) 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故现象为红棕色褪去,产生白雾; (2) 2NO(g)

N2O2(g) △H1 ① N2O2(g)+O2(g)

2NO2(g) △H2 ② 将①+②得,2NO(g)+O2(g)

2NO2(g) △H=△H1+△H2;

由反应①可知,k1正·c2(NO) =k1逆·c(N2O2),K1= c(N2O2)/c2(NO)= k1正/k1逆,同理可知,K2= k2正/k2逆,则K= K1 •K2= k1

•k2正/k1逆•k2逆;①和②均为放热反应,故△H<0,升高温度后K值减小;

(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O2的消耗速率是N2O2的消耗速率的2倍,所以表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BD; (4)反应Ⅱ速率较慢,且决定总反应速率是反应II,则反应I的活化能E1与反应II的活化能E2的大小关系为E1(1)基态氮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短周期p区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与电负性最大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2)卤素与硼、氮、磷可形成BF3、NCl3和PBr3,下列有关三种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类型相同 B.空间构型相同

C.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相同 D.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相同

(3)CS2是一种溶剂,它能溶解硫磺。写出一种与CS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和键合形式的分子或离子_________。CO能与Ni形成正四面体型的配合物Ni(CO)4,3.42gNi(CO)4中含有_________molσ键

(4)CCl4与水互不相溶,SiCl4与CCl4分子结构柑似,但SiCl4遇水易发生水解反应,导致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铝的几种卤化物的熔点如下:

AlBr3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AlI3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__。

(6)氮化铝晶体为原子晶体,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晶体密度为ag/cm,晶胞如图所示。

3

①铝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

②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氮化铝晶胞中,铝原子和氮原子之间最短的核间距为_________nm。 【答案】 (1).

(2). AlF3 (3). A (4). CO2、CO、SCN- (5). 0.16 (6). 硅

原子有3d空轨道,能接受氧原子的孤对电子,而碳原子没有d空轨道,不能接受氧原子的孤对电子。 (7). 分子晶体 (8). 范德华力、共价键 (9). 2 (10). 【解析】

(1)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分别位于1s、2s、2p轨道,其轨道表示式为;短周期p区元素中,

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Al与电负性最大的元素F组成的化合物是AlF3;(2)O与S同主族,所以与CS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和键合形式的分子为CO2,与二氧化碳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SCN,所以SCN的空间构型与键合方式与CS2相

--

同;分子中存在4个Ni-C键,为σ键,含有4个C=O键,则含有4个σ键,3.42gNi(CO)4为0.02mol,共0.02×8mol=0.16mol;(4)CCl4与水互不相溶,SiCl4与CCl4分子结构相似,但遇水极易发生水解反应,硅原子有3d空轨道,能接受氧原子的孤对电子,而碳原子没有d空轨道,不能接受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导致二者性质不同;(5)AlBr3的熔点很低,为分子晶体,AlI3也为分子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有范德华力、共价键;(6) ①如图,每一个N原子连接4个铝原子,而每个铝原子由两个N原子共用,故铝原子的配位数为2;②每个晶胞中铝原子为

个,

氮原子为4个,晶胞的体积V=,则晶胞的边长为,铝原子和氮原子之间最短的核间距为边长的倍

,故为。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子的空间构型、配位键、晶胞的计算等知识点,难度较大,会利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含有的离子,注意运用余弦定理计算硫离子和锌离子之间的距离。

12.已知β-羰基酸受热容易脱羧,比如3-羰基丁酸CH3COCH2COOH中度加热后便可产生丙酮与CO2。化合物E稀释时产生一种有肉香、微甜香气,可用于做交联剂。 现有如下有机化合物的转化路线

(1)D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D转化为E时的反应条件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键线式为______________,化合物C转化为D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4)D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E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酯类物质A分子式为C9H6O3,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7)化合物A有符合如下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种。

①除苯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 ②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③与 NaHCO3溶液产生CO2 【答案】 (1). 溴原子、羟基 (2). NaOH醇溶液,加热 (3).

(4). 取代反应 (5).

C8H9OBr (6). (7). (8). 13

【解析】 【分析】

从D入手分析,由D变化到E脱去了溴原子,形成了碳碳双键,发生了消去反应,则反应条件为NaOH醇溶液,加热。

B与氢气加成得到C,同时结合D的结构简式,则C为。A的分子式为C9H6O3,属于酯类物质,则A为

,据此判断;

【详解】(1)由结构简式可知,D中含有的官能团为溴原子和羟基;

(2)由D变化到E脱去了溴原子,形成了碳碳双键,发生了消去反应,则反应条件为NaOH醇溶液,加热;

(3)B与氢气加成得到C,同时结合D的结构简式,可知C的键线式为,C转化为D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4)由D的结构简式可知,D的分子式为C8H9OBr;

(5) E中碳碳双键与浓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同时E中羟基邻对位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发生了取代反应,故反应

方程式为:;

(6) A的分子式为C9H6O3,属于酯类物质,故A在氢氧化钠水溶液条件下,发生了酯的水解,调节溶液为酸性后,在

加热条件下,发生了脱羧反应,故A的结构简式为;

(7)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含有酚羟基,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含有羧基,再结合分子中除

苯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可判断出共有13种。分别为:(对、邻、间3种)、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