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腊八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可能会比较陌生,因此对于腊八粥,学生的了解固然也不多,故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感知人物心理的变化。
2.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学会写出特点。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四、教学过程
第 1 页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回顾:出示本课需要认读、书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复习: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3.走入情境:依据课文内容,填写“八儿”印象卡。
4.回顾内容:课文通过对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时的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既让我们了解腊八节的民俗,又展现了一幅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图。
(二)体会内心
1.阅读提示:
(1)八儿看到煮腊八粥的时候是什么表现?
(2)八儿知道吃粥的时间后有什么表现?
(3)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段落解读(第2自然段):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夸张)
3.对话朗读: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
第 2 页
4.品析语句: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明确:“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形象体现腊八粥熬煮的样子(拟人)。
5.人物特点:通过对八儿的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八儿等粥的焦急。
6.语言表达:从八儿嘴馋腊八粥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7.喜爱之情:八儿分配妈妈和自己分别吃3碗,爸爸、哥哥吃一碗。写出八儿的聪明、可爱和嘴馋。
8.猜想内容: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心理描写)。
9.现实情况:八儿所见锅中的一切。
10.吃粥场景: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体会到这一家人_______________。
(三)句段解读
1.学习句式:学习反问句。
2.品读语言:出示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 3 页
3.想象画面:看、听、吃。
(四)体会写法
1.写法探究:详略得当。
2.表达手法:拟人、排比、反问。
2.方法习得:性格分析法。
(五)课堂小结
1.升华主题:本文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课文特点: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
(六)板书设计
第 4 页
(七)布置作业
1.写一写: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你最喜爱的一种食物。
2.查阅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第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