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 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吴惠秋 (黑龙江省伊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伊春153000) 摘要从产业模式、品牌形象、技术人才等方面分析了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需要发展链条产业模式,打造品牌形象,提高 人员技术水平等,以期为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蓝莓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品牌;技术人才;黑龙江伊春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5—0342—01 伊春市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相对独立,尚未形成良 好的链条模式,目前存在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和蓝莓 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现针对伊春市蓝莓产业的 现状进行阐述。 1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尚未形成链条模式 1.1 自有种植基地不足.原料供应受限 伊春市现有的蓝莓生产企业中拥有蓝莓种植基地的只 有4户,其中1户企业的基地正在建设中,绝大多数原料都 靠收购。 1.2规模化龙头企业少 目前只有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繁育、生产、加工、 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企业。其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 农业大学、丹东龙升蓝莓研发中心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聘 请了国内3名从事蓝莓研究多年的知名专家担任技术总监 和顾问。在蓝莓品种引进与选育、种植基地选址、促成栽培、 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冷冻贮运及深加工技术等多个方 面,引进了一系列成型技术,并开始了蓝莓的规模化种植和 产业化发展。当前,公司正致力于从产业化种植、果品销售、 产品深加工3个方面打造全新的蓝莓产业链。 1.3企业间信息共享滞后 各个企业之间相对独立,生产信息、工艺技术较封闭, 制约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借鉴。另外,企业各自有不同的销 售网络,网络最多的忠芝大山王有限公司几乎遍布全国,而 大多数企业只能在省内销售,甚至个别企业只能在本地销 售,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成本投 入很大,一般开拓1个地级市场广告等宣传费用少则数万 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l-2]。 2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2.1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蓝莓产品是森林食品的一种.但以伊春市名义注册的 “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品牌,在蓝莓产品的种植、生产 到销售环节没有一家企业应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 名度不高。 2.2蓝莓产品品牌小而杂。未形成规模优势 伊春市的蓝莓生产企业现有品牌小而杂,各打各的品 牌,据统计伊春现有蓝莓产品商标73个,一些企业有自主 品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伊春市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 是林都、宏达、森娇这3个注册商标,这3个商标分别属于3 户蓝莓产品生产企业。 收稿日期2014—02—18 342 2.3缺乏整体策划。存在恶性竞争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销售网络,品牌宣传缺少整体策 划,有的1家企业甚至有几个商标,更有的企业频频更换品 牌,甚至企业之间经常恶性竞争,互相掣肘,严重制约产业 的市场化发展。 3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3.1蓝莓生产企业加工工艺简单 伊春市现有60户蓝莓生产企业中,以蓝莓产品为主导 产品的生产企业仅有l3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加工 人员中对蓝莓的产品特点、成分含量、加工质量标准了解深 入的比较少,有的企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对工艺质量要求掌 握不到位,以至于工艺不合理或执行起来有偏差。从全市蓝 莓产品抽检情况来看,蓝莓果干加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加 入一定的甜味物质,干燥即可,但质量稳定性较差,究其主 要原因有所用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工艺不尽合理和完善,干 燥工艺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当。 3.2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伊春市蓝莓生产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低, 部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食品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 员仅有13人,对外聘请师傅的不足10户,其他都是仿效他 人,摸着石头过河。 4结语 在伊春市蓝莓食品的现实状况中,蓝莓企业生产既具 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由于蓝莓食品加工企业投入资金 少,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门槛低,导致小作坊式的企业过 多。因此,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提高门槛,进行资源整合,逐 步向产供销链条模式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打造品牌形 象,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 传。帮助企业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对其加大培训 力度,提高其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关技术部门要定期 或不定期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 树立法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按标生产, 确保蓝莓产品质量 。 5参考文献 【1]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 测[J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3—24. 【2]邵喜武,郭庆海,李亚东.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经 济问题,2008(2):35—38. [3】陆岩,王树进.蓝莓产业现状及开发前景[J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 (5):14—17. [4]吕春霞,韩燕红,刘爱玲,等.论蓝莓产业的发展[Jj.陕西农业科学, 2009(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