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种有效方法(全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获得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种有效方法:指导自主阅读,激发参与热情;灵活设计教法,感受参与乐趣;重视学习策略,教会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有效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呢?下面谈谈自己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的几点体会。
一、指导自主阅读,激发参与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瀑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自读目标,让学生结合自读目标去自读课文。自读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读课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弄懂生字词意思。(3)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讲瀑布声音的?那些句子是讲瀑布样子的?(4)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对照目标去读、去想、去画,就能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自读后,教师再对照目标逐条检测一下自读效果,并且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质疑问
难的过程,是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凡是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
二、灵活设计教法,感受参与乐趣
不同类型的课文,同篇课文的不同段落,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教师本身,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灵活设计教法,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对学生有一种放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时,我结合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和本课成语故事的特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画出那个人掉宝剑和找宝剑的全过程,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图意说出来。从读到画,再到说,这是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体会到了参与的乐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所见》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心里真是太高兴了;又有学生说:我真是太自由了;还有学生说:我会把我看到的景象和我想到的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巧妙地设计了实验。特别是曹操称象的四个步骤,我用天平、大象(玩具)、石块、船、小刀、砝码、大玻璃缸和水等器物做了实验。在边说边做的同时,边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的过程,学生看得非常仔细,注意力很集中,课堂效果非常好。我还布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做一下这个实验。
三、重视学习策略,教会有效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反省学
习过程便是培养学习策略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关于理解“争辩”一词,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六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不懂的词,把它画出来,等一会儿我们一起讨论。(生读书思考)
生:我不懂什么叫“争辩”。
生:我不懂什么叫“逼近”。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这些词语是本课出现的新词,平时又不常用,所以我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谁知道“争辩”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争辩”就是“争论”的意思。
师:理解词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我是从《词语手册》上查到的。
师:查工具书是我们常用的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争辩”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想一想,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狼已经不想再争辩了。
生:我知道了在这之前,狼和小羊一直在争辩,但现在狼不想再争辩了。
师:真会动脑筋!在这之前,狼和小羊为什么事争辩的?默读课文后回答。
生:一开始狼说小羊弄脏了他喝的水,小羊通过讲道理告诉他并没有弄脏狼喝的水。
生:后来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小羊说去年他还没有生下来呢,根本不可能说狼的坏话。
生:狼简直是无中生有!(师生笑)
师:大家说得真好!像狼和小羊这样各自持着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争辩”。
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理解了“争辩”一词。一是查工具的方法;二是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这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以上课例不但指导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课堂,是较高课堂效率的课堂,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北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