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普教语文素材 促进听障学生言语发展
作者:李伟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3期
摘 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规范普及,普校素材网络教育资源丰富。现行《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主题不明、内容陈旧、偏离现实生活,可借鉴的网络资源较少。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普教素材,符合“全纳教育”思想和社会现实要求,能促进听障学生言语发展。 关键词:普教;语文;素材;促进;言语;发展
聋校生活语文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工具。语文素材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的基础,是教师教学的必要资源,素材内涵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状况。
一、在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教学实践中,其优越性值得探究
(1)有利于教师操作、学生学习和家长指导。聋校语文实验素材在编排上符合听障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因听力缺陷、言语发展障碍,导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以具体直观的方法为核心的学习途径。比如一年级的拼音素材,每个单韵母和声母配有指式、发音口形和相应的发音器官、发音方法图以及书写笔顺;音节配有现实生活中常见物品插图。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模仿和家长指导。
(2)层次安排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一年级的重点是拼音教学,二年级的重点是识字学词,三年级是句子教学,四五年级是自然段教学,六年级是意义段教学,七八九年级是篇章教学,这样的编排呈现出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纵深发展的规律,逐步帮助聋生掌握语言文学知识。
(3)注重语言文字积累。学习语文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需要积累,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鉴于聋生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语言积累尤为重要,素材编排注重积累。如“打指语,写词语”“读词语(句子),再抄写下来”“默写词语、句子、课文”“看听话写词语句子”等均是在反复的练习中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文字。
二、同现行普教素材相比,聋校语文教材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局限性
一是部分素材内容陈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拼音教学在学声母韵母的同时安排了一些声韵母音调的音节,并配图使学生认识一定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看图识字编排过于集中。聋校的二、三年级重点是通过学词识字、学词学句,识字量近1500个。这些汉字都要求会读、会写,懂得词义并造句。
三是课文编排缺少主题。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素材均以看图学词识字、看图学文等形式编排,没有明确的主题单元。
四是图文并貌较普教缺乏生动性。图文并貌可以使学生通过看图学词学句学文,但对比后,发现聋校素材中的图片远远没有普校语文素材那样生动、具体、形象。
三、巧妙运用普教素材,加强聋校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分层教学,促进学生言语发展 一是运用普教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聋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其说写能力。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普教语文教学资源,不仅能够丰富聋生的感性认识,拓展聋生的想象空间,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聋生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聋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普校语文教学资源创造的生动的情境能给听障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他们对图中人物的动作、心情和对话产生相应的形象联想,从而准确地表达了图意,丰富了说话内容,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是运用普教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突出聋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普教素材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将突显出聋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聋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聋孩子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
三是科学运用普教素材,提高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普教素材中大量的教学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能大大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以此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们利用普教语文素材的核心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难学转化为易学,并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是使用普教素材能促进听障孩子将来更好回归社会主流。听障孩子是一个“以目代耳”的特殊群体,毕业离校后都要融入主流社会,与健全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他们的文化层次、礼仪习惯、思想素养等尽可能的与健听孩子所学内容接近。
五是使用普较素材符合家长心愿。残障儿童能在随班就读模式中获得进步是每个家长的迫切要求,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导致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而普校素材的使用正好让家长的心理得到一个很好的补偿,多数家长也情愿挤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普教素材。
特教教师只有依据聋生身心特点,坚持以依托聋校语文实验教材,拓展普校语文素材,适当增减替换素材,才能促进学生言语全面发展,早日回归社会主流生存,才能实现听障人士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