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次+NP”的结构类型

“一次+NP”的结构类型

来源:世旅网
‘‘ 一次+NP”的结构类型 口侯冬梅 摘要:朱德熙先生指出,在“一次+NP”结构中, “一次”是“NP”的定语。我们认为“一次+NP”结构 中的“一次”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是“NP”的定语。本文从“一次+NP”的语法形式入手,从语法形式与语 法意义互证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次+NP”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一是“一次”和“N P',无直接结构关 系,二是“一次”和“NP”是定中结构关系。 关键词:变换分析生成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1)一次机会也没有抓住。 (2)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 (3)一次地震也没有发生。 (4)一次战斗也没有参加。 (5)一次头也没有洗。 (6)一次书也没有读。 ’ (7)一次长城也没有去。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认定,“一次”应该是“NP”的定 语。但是我们发现,上述例(1)~(7)虽然都属于“一 次+}4P+也+没有+VP”结构,但是其中的“一次+NP”却可 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例(1)~(4)中的“~次 +NP”是定中结构,例(5)~(7)中的“一次+NP”无直 接句法结构关系。 一、分类依据:变换形式不同 朱德熙先生在《句法结构》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 子:狭义同构的“Mf+D+着+Mo”格式,用平行分析法可以 根据其内部变换形式的差异把它们分为两小类。如: (8)台上坐着主席团。一主席团坐在台上。一 台上 正在坐着主席团。 (9)台上演着戏。一+戏演在台上。一台E正在演着戏。 后来陆俭明先生根据变换形式的不同把“Mf+D+着 +Mo”格式概括为两种类型: A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 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 因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存在不同的变换方 式。如: 一次头一把头洗了一次一・把一次头洗了 一次机会一+把机会抓住了一次一把那次机会抓住了① 所以由朱文、陆文分析可知“一次头”和“一次机 会”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小类。徐枢 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宾语提前 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 会”都是受事宾语句,所以它们可以变换成“把”字句。 2011.04 但是“洗一次头”变换成“把”字句时,必须把“头”提 前,和“把”字构成介宾短语。而“抓住一次机会”变换 成“把”字句时,必须把“一次机会”提前,和“把”字 构成介宾短语。这种现象非常清楚地说明: “洗一次头” 中“头”是宾语,“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机会”是宾 语。“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不是相同的句法结构。 “一次头”中“一次”和“头”虽然在线性上相连,但是 它们之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我们说“一次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也可以从“一 次头也没有洗”的生成过程来得到验证。 第一, “一次头也没有洗”的深层结构(D e eP Structure)是: 没有洗一次头 第二,因为普通的“主一动一宾”结构中(即非领主 属宾句),宾语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而保持基本语义不 变。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 头也没洗一次【t] t l 第三,由徐杰“焦点敏感式”(Focus—Sensitive Operators)原则(二)即“数量词语充当的句法成分比较 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成分”可知,“一次”是数量词,在 句子中没有焦点标记词“是”的情况下,它最容易成为句 子的焦点。“头也没洗一次”中“一次”是句子的焦点。 现代汉语句子中的焦点,既可以通过加焦点标记词“是” 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焦点敏感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汉语中 还有一种特殊的焦点敏感式,那就是“连”字句。徐杰指 出汉语“连”字句中和“连”字相连的成分在否定句中容 易成为句子的焦点。另外,汉语中往往用“连+一量(名) +都/也+否定”格式突出主观量小的特点。因此把两种焦点 敏感式综合起来运用,更能突出强调成分: 连一次【+F]头也没有洗 我们说“连”字句可以突出句子中的强调成分即“焦 点”还可以找到另外的旁证。李宇明也指出“连……都 /12……”是硬性强调格式,“一量+否定”和“否定十一 语言应用研究 量”是弱性强调格式。强调格式中有“一量”的强调程度 命]。而动词“吓”对宾语的限制是,宾语必 命 高于没有“一量”的强调程度。表示强调的硬性的和弱性 的,即[+生命]。例(10)中的主语和宾语都符合上述条 的格式,与词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六种不同程度的强调格 件限制,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例(11)中宾语不符合 式,这六种强调格式中“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 上述限制条件,是不可接受的句子。乔姆斯基对这种选择 式是强调程度最高的一种格式。 限制问题是一个纯语义问题还是语法问题,没有清楚地表 第四,受语言经济原则(Economy Prineiples)的影 述。胡明扬认为这种选择限制问题是一个语法问题,因为 响,在特定的口语环境中人们往往省掉“连”字,于是便 “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 形成了“一次头也没有洗”的结构格式。 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则也就是句法特征。” 简言之,通过以上从深层结构起的三次转换,我们明 我们这里采用胡明扬先生的认定方式,把这种语义的选择 白了“一次头也没洗”这个句子是这样生成的: 垄 垄二 二 兰墨查 二奎二兰二 兰查 二二奎苎兰 查塾 深层结构 宾语前提 连字焦点敏感式 口语中省掉连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次头也没有洗”的句法结构层 次为: 一次 头 也 没有 洗 I 2 1:2状中 I ! l 3:4主谓 L 5:6状中 而不是 一次头 也没有洗 I ! I l l 1:2主谓 -_j __j 3:4定中5:6状中 那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一次头 也没有洗”这个句子中,“一次”和“头”不是定中式偏 正结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结构关系,而“一次” 和“头也没洗”却存在直接句法结构关系,它们是状中的 句法结构关系。“一次头”根本不是前置的宾语,“一 次”也不是“头”的定语。 而“一次机会”中“一次”和“机会”不但在线性上 相连,而且还具有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即: 一次机会 也 没抓住 l I I I 1:2主谓 -_j __j -_j 3:4定中5:6状中 二、“一次+NP”的语法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以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小类:“一 次头”中,“一次”不是“头”的定语;“一次机会”中 “一次”是“机会”的定语。虽然同属“一次+NP”格式,但 是它们之间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形式上都存在差异。 (一)“一次+NP”的语法意义的差异 1.“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的差异 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指出: (1 0)真诚可能吓着了孩子。 (11) 这孩子可能吓着了真诚。 例(10)是可接受的句子,而例(11)是不可接受的 句子。因为动词“吓”对主语和宾语是有限制的。“吓” 的主语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即[±生 限制看成是语法问题,更准确来说是一种语法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认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 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的差异,就体现了“一次 +NP”格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特征是 不同的。除了能说“一次机会”之外还能说“一次灾荒、 一次战斗、一次战争、一次报告、一次教育、一次教训、 一次谈判会、一次交流会、一次比赛、一次班会、一次败 仗、一次活动、一次盛会、一次座谈会、一次事故、一次 总结”等。除了不能说“一次头”之外,还不能说“一次 书、一次酒、一次肉、一次父母、一次亲友、一次礼节、 一次道德、一次东方红、一次长城”等。把“灾荒、战 斗、战争、报告、教育、教训、谈判会、交流会、比赛、 班会、败仗、活动、盛会、座谈会、事故、总结”这一组 名词记作A组,把“头、书、酒、肉、父母、亲友、礼节、 道德、东方红、长城”这一组名词记作B组。不难发现A组 词都是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动作所造成的结果、形成的 过程的名词,B组词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即“一次 +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不同,A组名词具有表示动 作的因素,B组不具有表示动作的因素。所以凡是含有表示 动作因素的名词都可以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 定中式偏正结构。像“头”这样的不含表示动作因素的名 词是不能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定中式偏正结 构关系的。即“一次+NP”结构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 不同分为AB两类: A类:NP[+动作因素] B类:NP[一动作因素] 2.“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指向的差异 同理,根据胡明扬“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 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 则也就是句法特征。”我们认为词语的语义指向问题也是 句法特征问题,更准确来说应该看作是语法意义问题。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指向 (SemantiC Orientation)不同。比如在“洗一次头”和 “抓住一次机会”两句中“一次”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 “洗一次头”中“一次”的语义指向动词“洗”,而不能 指向名词“头”:“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的语义不 但指向动词“抓住”,还同时指向名词“机会”。即: 20l1.04 言应 用研究 一次 头。 邵敬敏也谈到了“一次+NP”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中, “一次+NP”能否在句子中作为一个语法单位自由运 用,是这两种类型之间的重要差异。 2.句法结构不同 L (1 3)抓住L.j 一次 机会。 U I, 所以(12)“一次头”中的“一次”只能和与它在线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虽然都能进入“一次+NP十 性上相连动词“洗”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不能和与它在线 也/都+没(有)+VP”格式,但是它们的句法结构层次有差 性上相连的名词“头”发生直接语义关系。而(13)“一 别。徐枢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 次机会”中的“一次”不仅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动词 宾语前提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比如“吃一个苹果” “抓住”有直接语义关系,还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名词 和“洗好了衣服”都是受事宾语句,它们都可以变换成 “把”字句。如: “机会”有直接语义关系。因此我们既可以把“一次”看 作“抓住”的补语,又可以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 (18)吃一个苹果一把一个苹果吃了 语。而我们习惯上总是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语。 为了把这种语义指向上的差异区别开来,黄国营称(12) 中的“一次”为伪定语,即从线性组合的表面上看来“一 次”像是“头”的定语,但实际句法分析中我们还是要把 它分析为动词的补语。称(13)中的“一次”为准定语, 即句法分析中“一次”既可以分析为动词“抓住”的补 语,也可以分析为名词“机会”的定语。黄国营还指出其 实(12)和(13)中的“一次”都不是真正的定语,真正 的定语只和它后面的名词有语义关系,而和它前面的动词 却没有任何语义关系。如: (14)教务处安排了 一年的 口语课。 t  Il , 在句法分析中“一年”只能分析为名词“口语课” 的定语,而不能分析为动词“安排了”的补语。这时“一 年”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定语。 (二)语法形式的差异 邵敬敏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他语法形式 比较隐蔽,所以从语义入手寻找形式上的验证更为适宜。 我们发现“一次+NP”结构不仅“NP”的语义特征存在差 异,在语法形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1.语法功能不同 “一次头”在句外不能单说,“一次机会”在句外可 以单说。比如可以说“给我一次机会”,却不能说“给我 一次头”。可以说“难得的一次机会”,却不能说“漂亮 的一次头”。可以说“一次机会也没有”,却不能说“一 次头也没有”。这说明“一次头”不能作为独立的语言单 位自由运用,而“一次机会”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自 由运用。“一次机会”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等。如: (1 5)一次机会为赵宝刚赢得了无数次机会,他在进 修班的表演实践中遏上了好戏……(主语) (1 6)这次公民教育活动,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机 会,也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宾语) (1 7)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 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中心语) 2Ol1.04 (19)洗好了衣服一把衣服洗好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苹果”和“衣服”是宾语, 我们把“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也变换成“把” 字句。如: (20)洗一次头一把头洗了一次 (21)抓住一次机会一把那次机会抓住了 例(19)和(20)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例(18)和 (21)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根据朱德熙同构类型可知例 (19)和(20)是异类同构关系,例(18)和(21)是异类 同构关系。“一个”是“苹果”的定语,所以“一次”也是 “机会”的定语;“好了”是“洗”的补语,“一次”也是 “洗”的补语。这和得出的“洗一次”是述补结构的结论是 完全一致的。因此“一次头”和“一次机会”的句法结构层 次是不同的。“一次”和“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一 次”和“机会”是定中结构关系。 三、“一次+NP”的结构类型 朱德熙指出,凡是得不到形式上验证的语义分析对语 言研究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凡是找 不到意义上验证的语言形式对语言研究来说也是没有价值 的。也就是说只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证,对语言研究 才有意义。“一次头”和“~次机会”在语法意义上的差 异得到了形式上的验证,反过来其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在语 法形式上也得到了验证。所以,说我们可以根据“NP”的 不同语义特征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一次”和“NP”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以“一次 头”为代表例句。另一种是“一次”和“NP”是定中式偏 正结构关系,以“一次机会”为代表例句。 “一次”是动量短语,动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作动 词的补语或状语,通过对“~次头”和“一次机会”的比 较发现,“一次”可以作“NP”的定语,只是“一次”作 “NP”的定语时对它后面的名词中心语有个限制条件,即名 词中心语必须是含有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一次+NP”结 构可以根据“NP”的语义特征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A类:一次+NP NP[+动作因素] B类:一次+NP NP[一动作因素] 语言应用研究 叠事矽霉 构的 知分衍 口任敏 摘要:认知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可以投射到某些语言现象中,从而形 成各种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丈即运用此理论对受事动宾结 构做出解释。 关键词:受事动宾结构认知 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 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是指“特定的文化背 两类:“动+受事”和“动+非受事”。前者可以称为“受 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 事动宾结构”,即动词后面的宾语是动词性成分的直接承 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即认知模型, 受者。以往学界多从外部功能角度进行考察。近年来,语 作者注)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言学家越来越关注人类认知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由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大多可归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 stuctured whole,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 复杂认知模型。”f2]莱考夫运用该理论对各种语义范畴和概 认知语言学重在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义认知观,认 念结构进行阐释,说明人类范畴化的问题。在各种范畴中 为“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自身与客观世界 存在着很多原型结构以及各种原型效应,都是在理想化认 互动的结果,在语言形式与所指(客观现实、经验结构、 理据性关系。”…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 论对受事动宾结构做出解释。 一知模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和理 在SVO语言中, “S+V+O”这样一个基本的事件结构 出某种动作,该动作作用于相关事物,并使之发生相应的 变化。从语义上来看,一个动词通常能激活一个特定的场 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之间存在很多可论证的 论对语义分析和理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拟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 即成为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型,其基本意义是:行为主体发 理想化认知模型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 景,形成一个由行为主体、动作行为、相关事物构成的事 ICM)是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在19世纪8O年代提 件。其中,相关事物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和动词性成分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次+NP”格式中,“一次头” 和“一次机会”不但存在不同的变换形式,而且在句法形 式和句法意义上都有差异,因此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相同的 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不同,把“一次 注释: ①数量结构“一+量词”在“把”字句中定指时,要变成指量结构 “那/这+量词”,句子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范晓.短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郭继懋.领主属宾句【J].中国语文,1 990,(1). +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3]李字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明扬.再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2,(5). [6]黄国营.“的”字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J].语言研究,1982, (1). 次+NP的语法形式(隐性) 句法属性 例子 语法功能 结构层次 句法 类 格式 型 的语义特征 NP为表示动作 可以单说,在旬 的名词,本身 中作主语、宾 一次+NP 定中式 一次 A 含有表示动作 语、【7]邵教敏.三个平面的交叉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2,(4). 【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 1996,(2). 定语等句法 自成分 由 偏正结构 机会 次 +NP 的因素 【9】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非 不能 沈不能在 B 词,本身不含表 旬中作为 语言 一次+NP 无直接 句法结 一次 2O01. 示动作的曝 单位自由运用 凶凶 构关系 头 [10】徐枢.宾语和补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85. [11】朱德熙.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9月号.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不顾客观事实以偏概全地说“一 [12]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次+NP”中“一次”一定能作定语或一定不能作定语,更不 能把“一次+NP”的A、B两种类型混为一谈。 (侯冬梅河南新乡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453003)三 口 吒 c 、毛 C日 2011.O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