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90后”的中学生受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行为方式和观念与以往年代的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与老师更是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才更有效,既要重视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还应该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并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
关键词:中学生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正文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现阶段的中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代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型问题给教育者提出了强度更高的挑战。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
行的。它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德育的一个有力途径,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现阶段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2011年5月3日晚11时许,陇西县首阳镇发生一起凶杀案,该镇“诚鑫电脑维修中心”老板史勇忠及其8岁的女儿被人杀死在家中,尸体被肢解。起初许多人都猜测凶手不是与被害人有深仇大恨,就是因情杀人。5月8日此案告破,凶手竟然是一名年仅16岁的初中生,与被害人无冤无仇。在侦破类影视作品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抢劫几百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后居然残忍地杀人碎尸。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调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不少学生不读书,在学业重压下不及旁骛,要么只喜欢看无用的闲书、荒诞的怪魔小说、低俗的青春小说、或者就是恶搞的《**版语文》。走进书店,所谓的中学生读物,就是满架的教辅,学生不愿光顾。最吸引他们的是经过商家炒作的怪异、低俗的 “青春读物”,再加上几个
歌星、超女,就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库藏”。“这些在生活(升学)压力下感到无助,心灵脆弱,精神匮乏。信仰缺失的少年人沉浸于其中,只会更加颓废,忧郁。”传统的“真善美”价值观被了。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天、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脏话、臭话随口而出,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怪发、带耳环为数不少,以致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决定整
个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教育中学生如何树立民族自豪感、爱国自强;在新旧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的情况下,引导中学生如何勤学奉献、团结合作;在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勤奋节俭、明礼诚信的品质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暑期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2、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已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中学生中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中学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中学也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群体人才的场所,应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育,让其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使其在成长中逐渐强化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使其健康地成长。
3、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中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重任。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高峰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要抓住时机,注意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影响并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中学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纲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三、传统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功用。
由于传统德育思想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近现代人们大都是对其采取批判态度,认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对现代社会的德育价值不高,没有很大的借鉴推广价值。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也将被历史所遗忘。中国的德育思想出现在先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这时期的德育思想并未同意识形态联盟,而是集中于个人的修养与人格的升华。同时,中国的传统德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等等,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诟病可
以说是对症下药。另外,宣扬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对于提高国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也将发挥很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知耻的道德情感意识。“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矣。”“人不可以无耻。”。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现代学生面对一些缺乏社会道德的行为显现出来的漠然,体现了他们缺乏对此种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缺乏内心“耻”的意识。一个缺乏“耻”的人,更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因此加强“知耻”的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传统文化往往是文、史、哲学的统一,其中有很多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让人学会用哲学方法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可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第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记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中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在学生群体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培养积极向上的奋斗意识。中学时代是学生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励志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精神的支点,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奋斗目标的缺失而无所事事、迷茫空虚。我国历来重视励志教育。“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谆谆教诲,悠悠在耳。有了远大的志向,学生会自觉增强自律意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广泛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最终成为有用之人。 四、运用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开放,大胆吸收西方文明中一切优秀的东西。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要强调学好现代科学技术,学好外语和信息技术。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以轻视和丢弃的。传统文化如同一个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知识、思想及智慧的宝库。其中有糟粕,但更大量的是有益的营养,况且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糟粕正在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而其精华部分则日益显示出特有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
信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