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The Impact of Confucian Rites and Music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s 李琳杰Li Linjie马建华MaJianhua 摘要:礼乐涉及的范围很广,大体来说,“乐”代表天、阳、 礼仪。“礼”后渐与“仪”分离,具有“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 神、动、生、内、始心、情、仁、盈、同、欢、明等等。“礼”代表地、 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的政治意义。 阴、鬼、别、静、死、外、终、身、理、义、减、异、倦、幽等等。 儒家哲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 孔子主张的强调维护等级制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主张以 “礼”“乐”的教化维系社会道德的稳定.特别注重文化和艺术 量 图I说文解字、六书通、甲骨文中的“礼” 教育作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大为后世所不及, “立于礼”“成于乐”是其理想人生的实现.也是儒家影响中国 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礼乐复合宫室宅第建筑群城市选址 图2象形文字中的“乐” 一、礼乐文化的起源 “乐”,音乐。《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郑玄《礼记・乐 礼和乐起源于中国上古的祭祀活动之中,是原始巫祭活 记》注:“八音并作克谐日乐。”中国古代将艺术称为“乐”。乐的 动中同时进行的两个侧面:供物奉神和歌舞娱祭。前者即所谓 文字起源表明(图2),其本义指与农作物的成熟收获和喜庆有 “鼎食”,后者即所谓“钟鸣”;前者就是礼,后者就是乐。礼和乐 关的歌舞音乐,最初与祭祀联系在一起,后来逐渐引申为人喜 是“自为”而不是“人为”地统一在祭祀活动中的。中国上古的 悦感奋的心理情感,并涵盖了包括园林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 祭祀活动内容之丰富,祭祀种类之繁多,祭祀活动之频繁,都 “礼乐”并称,其广义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 是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上所罕见的,这正促进了中国独特的 度、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作用在于“经国家,定社稷, 礼乐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 如果说原始时期的礼和乐是“自为”地统一于祭祀活动之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内圣外王”,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 中,那么经过夏、商两代阶级政权之后,到周代前期就是“人 天下和社会的和谐同意,不仅需要靠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的 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周代统治性文化结构的重要部分。礼 秩序规范“礼”来约束人外在的行为,更需要借助艺术形式即 和乐都演进到了其第二层含义——典章和教和,礼乐文化也 “乐”对人的主观心理结构——感情和自然生命进行熏陶和培 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礼乐制度阶段。礼乐文化政治化、典章 养(图3) 化的过程,也就是两千年来经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制礼作乐” 苟子给“礼”赋予的意义,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纪纲 的过程。制礼作乐是周朝前期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昭王 也。”(《苟子・劝学》)。又说“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几代统治者近百年的努力,最后由周穆王“修其训典”而完成 (《儒效》)“礼”是人的行为规范,“乐”则可以培养人内心的道德 的综合性文化建构过程。 感情。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史上的社会巨变时期,也是中国历 至汉代,以《礼记》为代表,对礼乐的伦理意义和功能、作 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打破 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一政治局 . 面。“国之大事”中,“戎”显得更重要了,“祀”的重要性减弱。与 一 之相适应,礼制也受到;中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门发出了 ,. ≯ “礼崩乐坏”的哀叹。 ∥ t, ; 礼乐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 ’ - 衣食住行、人际称谓到朝廷的典章制度、祭祀鬼神、宫殿陵墓 的建造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建筑。 ・ 一簋 二、礼和乐的意义。 “礼”从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礼仪发展而来(图1)。《说 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 图3杏坛礼乐:孔子教学环境所体现的礼乐精神 用坐了进一步的阐发。《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 外也”。《丰L器》:“先王致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更强调其 调节=和谐人与人关系,培养人的内心道德情操的政治和伦 理意义。这些是封建社会的早期思想。 宋儒认为“礼乐从属于“理”。周敦颐说:“礼,理也。乐,和 儒家这种礼乐复合的人生理想渗透在了中国传统社会生 活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当然对中国传统建筑这种 既是物质资料又是文化产物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样具有深刻的 影响。 1、“礼乐”对宫室、宅第的影响 也”,“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理先而乐后”(《周子全书》卷9)。 朱熹也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论语集注・颜渊》),认为 “礼”是“天理”的体现。这是封建社会后期关于“礼乐”的思想。 《礼记・乐记》日:“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与刑政的根本目 《礼记・礼运》中这样记载,“昔者先王唯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下则居槽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力,范金,合土, 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一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其上下,夫妇有所。”强调了礼乐在建筑 艺术中的作用,是胜任的建制才出现了建筑,并且把建筑提升 的完全一致。都在于维护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只是其作用方 式不同。“礼”是通过社会行为的规范约束而保证社会群体的 秩序,“乐”是通过群体情感的交流协同而促进社会群体的和 谐。内在的情感不可见,可见的是对应于这些情感的艺术形 成。因而传统文化追求艺术的韵律与社会的生活自诩对照呼 应,建构一个相互反映的同构系统,“律大小之称,比终始之 到了一个伦教纲常的高度。 《黄帝宅经》中的经典名句:“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 伦之轨模。”明确表达出传统建筑观兼顾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需求,建筑既需满足个人的生理需求,又要复合社会的伦理秩 序,追求理性秩序与浪漫情怀的统一。建筑要想实现礼乐的这 一功用,建筑布局就应该以人伦关系为准则。“君臣、父子、兄 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礼 记・乐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 ……弟、朋友、夫妇”是中国古代社会所重视的,主要体现为“尊卑 有序”和“男女有别”。这在建筑的规模、体量、装修装饰等方面 的等级要求上。 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 上下,夫妇有所。(《礼记・礼运》)道出建筑艺术与人际伦常的 关联。 《宋营造法式》卷第一《总释》中对殿这样描述:“殿堂附仓 颉篇。殿,大堂也,徐坚注云,商周以前其名,不载勒本纪,使约 作前殿,周官考工记:夏后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商人,重 “乐”和“礼”分别作用于人的个体心性和社会行为这两方 面: 屋堂修七寻,堂重三尺,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重 一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也。 (《苟子・乐论》) 筵。郑司农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四十步, 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商度以寻周,以筵六 尺日步,八尺曰寻,九尺日筵。”这表明殿堂的尺寸根据屋主的 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规模大小的差异,是礼乐功用在规模方 面的表现。 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苟子・乐论》)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乐论》) 故乐也者,劝于内者也;礼也者,动外者也。故礼主其减, 乐主其盈。(《乐记・乐化》) 礼乐对宫室、宅第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装修装饰上。例 如作为宫殿建筑典型的故宫建筑群,在建筑的尺度和色彩装 饰等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标准。屋顶形式的尊卑等级 按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山、单檐庑殿、悬山、硬山排 序;色彩等级按照黄、赤、绿、青、蓝、黑、灰排序;宫殿用金、黄、 赤色。民舍只能用墨、灰、白;彩色的等级则以用金多少来区别 级别,按和玺、金琢墨石碾玉、琢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小 点金…… 胜任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记》) 乐者,阳也…;礼者,阴也…:乐象阳,礼法阴也。(《白虎 通・礼乐》) 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与天地同和。(《礼记・乐记》)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苟子・臣道》) 礼义达,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记・乐记》) 礼乐涉及的范围很广,大体来说,“乐”代表天、阳、神、动、 “礼”的等级规范也以数的和谐形式表达出来,礼法要求 建筑的型制必须复合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在传统建筑中表现 为“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的理性列等方式。《礼记・礼器》:“礼有 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 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 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 三、“礼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儒家哲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 孔子主张的强调维护等级制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主张以 “礼”“乐”的教化维系社会道德的稳定,特别注重文化和艺术 生、内、始心、情、仁、盈、同、欢、明等等。“礼”代表地、阴、鬼、 别、静、死、外、终、身、理、义、减、异、倦、幽等等。 侯台门。”这是礼乐功用在体量方面的表现。 礼乐对宫室、宅第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秩序上。晋代的 周处《风土记》中记载:“宅亦日第,言有甲乙之次第也,”以次 第来结识宅之义,注重的正是秩序。事实上,历代国家典章制 度如《明会典》均记载了官民宅第之制。明人张萱也认为居室 应当“有序而知足,不可以欲速尽美累其心。”宫室、宅第的物 教育作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大为后世所不及, “立于礼”“成于乐”是其理想人生的实现,也是儒家影响中国 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 质形态,也清晰地显现出“礼”的秩序,包括中轴对称、主次分 2~ 明的总体布局,殿、宫、楼、阁等各式建筑 在群体当中的现对为位置、主从关系,以 致单体建筑的体量,屋顶的型制,色彩的 施用都存在着登记制度的规定,进入此类 空间,便能体验到这种秩序的存在,这一 秩序具有一般性,确定不变(图4 o可见, 宫宅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居住的有序。 礼乐对宫室、宅第的影响还表现在建 筑的功能上,如建筑功能内外有别、男女 有别等等。 《礼记・内则》日:“礼始于谨夫妇。为 宫室,辩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 t托{ ¨ :童’ ‘t芝j! .^ _雹. t L: * {’ 荤 ::j } :;、f£ t ,、门佬 等 粤鼻等;! t莨: £ ,势 一、[】 乳 《巾 !j_占气;£ t莨 股们。阍寺受之,男不入,女不出。”“内则” 即家庭内的礼节原则。《礼记》认为,居家 之礼的根本是“谨夫妇”,即规范男与女不 图4宫室、宅第当中清晰确定的秩序 同的行为方式。对应于此,住宅营建的原 则为“辨内外”,即划分内与外不同的居住 空间。这里的“内”与“外”不是基于人的自 一 然性而划分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着重 于遮风挡雨等物质功能;而是基于人的社 会性而划分的公共空间和秘密空间,着重 于人际行为等伦理功能。《礼记・内则》日: “外内不共井”。“井”在这里既可专指水井 及周围的露天空间,也可泛指人们的室外 活动空间。“不共井”说明“内”与“外”划分 的两个不同的区域,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空 间,而且包括室外活动领域。 图5宫中雍雍,外焉肃肃:礼、乐不同空间环 境促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平衡 立独行,而着重于建筑群体的逶迤交错。所以,不是建筑单体,而 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神韵,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礼记・内则》日:“男子入内,不啸不 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 烛则止。”“辨内外”即通过空间领域的划分来规导人的伦理行 为。这样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枢纽,它既是内外空间 转换的纽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时过境迁,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注重血缘关系,强调敬宗守族,聚族而居是 主要的生活方式,三世四世同堂共居的现象非常普遍。“男女 有别”的礼俗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庭院模式,大家族人口众多, 需要多个院落才能满足大家生活起居和伦理仪节的要求;“尊 卑有序”的礼法赋建筑以等级标示作用,每一院落的建筑形 式、数量和方位,代表着使用者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因此,建 筑群是不同院落的有序组合,由主次分明的院纵各串联而构 成“路”,再由层次井然的“路”横向并联而构成“群”。通过各院 则主要注重门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 入,女不出”。传统住宅在前院和后院之间设置中门,中门就是 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之间的枢纽。及至明清,大户人家对中门 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中国古人的生活从来不是让礼教、秩序完全占满。在 “礼乐复合”精神的主导下,古人在构建生活环境时,始终主张 理性与感性、礼制与情感的统一(图5)。《大戴礼记・本命》就曾 申明:“门内之治恩摒义,门外之治义断恩”;门之外,是代表着 礼制的堂屋、宅第、宫殿、之至城市,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礼制 规范意义的居住,形成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空间组合;门之 落的相对关系,表达出尊卑亲疏等伦理秩序。然后基于相同的 原则,不同的建筑群有序组合而为城市。 为维系社会秩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伦理 观念,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显露,从普通民居到宫殿建筑都体 现了这种礼制影响形成的秩序,四合院纵轴线上是长辈居住 内,好似一种家庭的、情感的居住,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个性化 的、艺术的、精神的居住,成为安顿心灵的“乐”的天地。例如北 京四合院,中轴对称,沿着轴线按照尊卑、上下、主次、内外的 顺序一一展开;同时,又通过入口、前院、内院、天井的不同空 间变化与组合,达到亲和的目的,是“礼乐复合”的典范。 2、“礼乐”对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影响 “乐群贵和”的道德倾向,决定了传统伦理不强调个人的特 一的正房以及现实门第的垂花门等标志建筑,轴线两侧是晚辈 居住的厢房、抄手廊等次要建筑,藏于后院的便是仆役住室、 厨、厕等低等级用房;正房多坐北朝南居尊位,大礼先祖牌位 奉其上,神龛设于当心间,尊长者住正屋侧室,井然有序的布 局,显现着明显的尊卑等级秩序。 礼乐的目的一致,都在于建立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其 3一 作用方式却各不相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规范人外在 的行为举止,而乐则直接塑造人内在的情感心理。礼法使人被 严格的伦理分区,体现“尊卑有序”。村落以“尊、亲”的宗法观 念为指导,采取集中的“干支式”空间布局,体现家长的权威与 迫遵守,礼俗使人习惯依循,“乐”则使人自觉皈依社会秩序。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传统艺术既反对沦为动物性的情 绪发泄,也反对流于枯燥的政治说教,主张“情理交至”,达到 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传统建筑顺理成章,将井然有序的人 伦轨模,化作舒缓有致的节奏韵律,构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 象,使人深感其美,而对社会秩序产生皈依情感。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追求的是有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知解 渗透,运用“运动”和“连续”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导试点移动, 地位,显示尊卑等级秩序。同时宗族村落里的家庭以血缘为纽 带,高度聚族而居,体现在建筑规划上,就采取集中的村落布 局模式,和睦相处而不分散。 然而,透过“礼”的表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乐”的作用。在 儒家心中,理想的社会虽然是一个存在着上下等级差别的社 会,以“礼”为特征,但同时,它又是个各个等级问和谐统一的 大家庭,以“乐”为代表。而且,儒家不仅追求社会各等级间的 和谐统一,还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同西方传统的宗教文 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认为主义”倾向。因此,历 形成连续画面。伴随着人在建筑中的运动,在时间的推移中, 建筑空间阴阳交错,逶迤起伏,从而引发观赏者的审美情感。 宫殿、宅邸、坛庙、陵寝等建筑组群,历来都有明确的礼仪的要 求,至明清多已形成定制,衍为程式化的布局形式。传统建筑 意匠顺理成章,降一进进的院落沿着纵深中轴排列成严整的 代统治者在都城建设中,虽然极力强调“礼制”,但同时他们也 没有忽视“乐”的作用,无论是否有意。如唐长安的“曲江池”, 明清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历代都城都在适当位置 布置了苑囿及园林。这些“自然的居住”显然属于“乐”的范畴, 序列,通过对建筑造型和庭院空间的型制规格、尺寸大小、主 从关系、前后次序、抑扬对比等方面的精心组织,将严密的礼 制仪轨,演绎为严禁的空间序列。《礼记》中设想的天子五门, 在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中,表现为从大明(清)门到大和门,由主 次分明的六个闭合空间构成脉络清晰,高潮迭起、气势磅礴的 时空交响曲。 它们为礼制的贯彻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乐者,天地只和也, ……和,故百物皆化”。“乐”成为整合社会的工具。另外,从儒 家思想来看,人具备“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性,因而也需 要礼和乐的双重作用。 四、结语 3、“礼乐”对城市、村落选址的影响 无论是聚落、城市还是单体、群体建筑,人们都能感受到 “礼乐精神”的存在。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注意城市 及村落的选址问题。而“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思想是当时城 市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择中立城”的缘由之一在于古人的 方位尊卑观念。在个人看来,居中为尊,左、右次之。“欲近四傍 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传统建筑也不例外,从宫室宅第到建筑 群到整个城市、村落的选址等,都渗透着礼乐,也正是“礼乐复 合”的作用,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传统 村落,传统园林等等。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 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苟子・大略》),也就 是所谓的“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因此自先秦以后, 居中为尊的观念已成为历代都城的选址多以“天下之中”而自 居。同时在城市布局及建筑型制中等级的概念也表现的十分 充分,例如城郭制中,“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在布局中,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历代城市布局以主城居中,追求轴线 有限公司;2011.7) 参考文献: [11王其亨、官嵬 乙乐复合的居住模式,http://wwww.㈣一 ki net. 对称《考工记・匠人》中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图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中所包涵的理智 【2】王其亨、刘彤彤.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试论 “乐”与中国古典园林.http://wwww.cnki.net. {31庄岳.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中国古 精神表露无疑。 从城市布局来看,宫城一般都位于王城的中央,以体现王 者至尊的礼制思想,其余建筑都左右对称布置,进一步烘托至 尊地位。城池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装饰的多少也都是表示尊 卑贵贱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型制上也有高低之分,如庑殿顶高 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7 [4】彭晋媛.情理交至明分群——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魅 力.南方建筑.2003.2 【5】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李宗桂冲国文化概论冲山大学出版社,1988 f7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于歇山顶,重檐顶高于单檐顶等等,此外建筑的色彩甚至是彩 画的内容也都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他诸如城市内的道路宽度, 城墙的高度等也都根据其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村落方面,以父子延续式为特点的纵向结构 来形成建筑的中轴线,并向纵向延伸,左右扩展;聚族而居,居 中为尊。古代民居自觉地以建筑形式、方位等来区分的等级, 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同时家庭成员安伦尽份,维护宗族利益, 形成一个等级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睦相处的整体。在中国传 统村落中,以村落为单位,一村一姓,同族同宗,建筑实行比较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