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7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2007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来源:世旅网
(2007.11.23)古代汉语(1)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吴鸿清:欢迎大家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今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解答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问题。

古代汉语(1)语法的主要问题:

1. 什么是六书?

2. 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3. 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4. 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5. 许慎对六书是如何解释的? 6. 教材对六书是如何分类的?

7. 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通假字,什么是异体字? 8. 假借字和通假字有什么不同? 9. 汉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0. 判断异体字的条件是什么?

11.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2. 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13. 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14. 什么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15. 什么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几种情况? 16. 什么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有几种情况? 17.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 18. 如何翻译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9. 古代汉语名词状语主要有几种情况? 20.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1)语法的学习要求

简单说:

要能把答案背下来。

语法部分的考试形式主要是填空,如果不能把答案背下来,就无法填。 答案在教材上都有,也不复杂。

语法要考的问题并不多,利用零散时间就可以学好了。

崔兴文:我是淄博周村电大的蔡连强老师,请问吴教授:

1、期末考试题型有无变化?重点有哪些?

2、翻译古文怎样才能得满分?考试的古文是不是从课本上找的?? 吴鸿清:蔡老师:您好!

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期末考试题型没有变化。至于重点,很难说,因为都是一道道小题积累的,简单说,重点是能够体现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字词句。这在期末复习指导中有具体的材料,注意使用。

2、翻译古文怎样才能得满分?考试的古文是不是从课本上找的?? 翻译古文得满分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古文的意思。 本学期考试的古文都是从课本上找的。因此,要得满分更容易了。

古代汉语语法应用举例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例如词类活用,能否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问题,是检验你是否掌握了该知识失望重要标准。请看: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 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6.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10.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1.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1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1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14.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15.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1)

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是学习古代汉语语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学习中要掌握:

1.掌握词类和词类划分的依据 2.掌握分析词性的方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词类活用的表现 4.学会辨析和翻译词类活用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的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例如:

①(偃)见棠姜而美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②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史记•宋微子世家》) 上述例句中都有“美”字,但在句中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例①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棠姜很漂亮。”例②的意思是“赞美”。如果不知道词类活用的用法,就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分析词性的作用

词类是词词在语法上的分类。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同一个字,古今词性却不一定相同。比如“是”在现代汉语是表示判断的动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代词;“少”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而在古代汉语用作程度副词,如“太后之色少解”;“饭”在现代汉语是名词,而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动词,如“饭疏食,饮水”。学会辨析词性,对掌握句子结构和确切地理解文义也

很有帮助。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孔子丧葬时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圣人葬人和人葬圣人。您观看什么呢?”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代有主管钱财的官府,收购百姓卖不出去的和想得到的,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的情况。

按照目前的标点和翻译,例①的“圣人葬人和人葬圣人”和例②的“收购卖不出去的和想得到的”都无法理解,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对“与”的理解上——都理解成了连词。实际上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您观看什么呢?”如解为连词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意思是“给予”——收购卖不出去的,供给想得到的。如理解为连词,“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学会分析词性对辨析词类活用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上面例句的“美之”,如果不知道“美”本来是形容词,怎么能知道“美”是形容词活用呢?

杜克华:成都电大 杜克华向电大各位老师问好! 吴鸿清:杜老师好!

杜克华:吴教授早上好!古汉语这门学科学生由于在学习中花的精力较少,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

吴鸿清:你说的对,问题就在于学习花的精力较少,考试不理想是自然的,否则说明考试试卷有问题。

古代汉语(1)语法的重点问题

古代汉语(1)语法的重点是应用性强的问题。尤其是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要注意掌握讲解中的例句和文选中的例句。

杜克华:学生们对词类活用知识的运用能力很茶,在教学中我们主要还是结合知识点用习题训练,可学生的配合不太好,效果一直不好!

吴鸿清:如果辅导课学生人数不多,可以用提问的方法,这样效果好些。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3) 二、分析词性的方法

(一)词类的特点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中的组合功能和造句功能,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指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在词类的划分中,一般把有词汇意义的叫做实词,没有词汇意义的叫做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作为实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作为虚词。

分析词性,首先要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因为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实词上,所以这里先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主要特点。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特点将在《虚词的学习与辨析》中介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②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③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④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⑤邴夏御齐侯。(《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例①中的“功”受形容词“大”修饰,在句中作“有”的宾语,是名词。“义”本来是名词,但前边是否定副词“不”,说明“义”是活用为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②的“蛇”、例③的“罄”就是名词作状语。例④的“堂坛”、例⑤的“齐侯”是名词作补语。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和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两类。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动作发出者以外的人或事物,可以带宾语。例如“饮酒”的“饮”是及物动词,后面有宾语“酒”。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发出者自身,不涉及动作发出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例如“生”、“死”等。动词中又有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能愿动词一般不能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例如:

①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张骞传》)——汉王送给大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 〔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到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住了一年多,就回国。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是”字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为

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例如:

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⑤(韩)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例①的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例②的“学”作主语。例③的“死”作宾语。例④的“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例⑤的“生”作状语。例⑥的“灭”作补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③的“但”、“不复”等。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①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③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 ④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是天决定的吗? ⑤籴贱贩贵。(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例①的“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例②的“新”作状语。例③的“美”作谓语。例④的“治乱”作主语。例⑤的“贱”、“贵”、例⑥前一个“圣”、“愚”。(,)名词的意味很浓(有人认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⑥后一个“圣”、“愚”是形容词作谓语,前面有副词“益”修饰。

4.数量词。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例如: 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二)分析词性的方法

分析一个词的词性,首先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例如看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从能否带宾语上,就可以把名词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形容词带宾语都属于活用为动词);是充当叙述句谓语还是描写句谓语,就可以把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第二是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分析。因为有时从词的语法动能上不能判断词性,就要结合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例如“早”:

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因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打瞌睡。

②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战国策•齐策》)——早点救韩国,比晚救韩国哪样更合适。孰与:表比较选择。便:适宜。

③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秦观《阮郎归》之一)——早:已经。 例①受副词“尚”修饰,例②修饰动词“救”,都是形容词。例③修饰动词“吹”,是副词。例②例③形式类似,为什么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副词呢?这就要结合词义考察了。例②意义是时间早,还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例①),所以是形容词。例③的意义是“已经”,不能再受副词修饰,所以是副词。

再如“适”: ①子适卫(《论语•卫灵公》)——孔子到卫国。 ②时已过午,奴仆适至。(《游天都》)——时间已过了中午,奴仆刚好赶到。 ③今弃击罋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现在抛弃秦国的音乐而取异国的音乐,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只求〕眼前快乐,听起来舒畅罢了。击罋叩缶、弹筝:这里指代秦国音乐。郑卫韶虞:这里指异国音乐。 例①的“适”下接名词“卫”,是动词。而例②例③的“适”下面接的都是动词,但例②的是副词,例③的是形容词,这就是“适”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同造成的。例②的“适”是修饰动词,所以是副词。例③的“适”是说明“何也”的,“观”是“适”的补语,所以“适”是形容词。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4) 三、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不同类别的词的语法功能是不同的。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但不能作陈述句的谓语,更不能带宾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实际上是字)同时有几种词性。例如“实”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副词:

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五蠹》)——古时候男子不耕田草木果实就足够吃了。

②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五蠹》)——所以灾年的春天,对年幼的弟弟也不给食物,丰年的秋天,对疏远的客人也一定给他食物吃。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爱路过的客人,而是果实多少不同〔造成〕的。

③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粮仓和府库都充实,国家就强大。 ④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旧唐书•魏征传》)——有好开头的确实很多,能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⑤实无反心。(《史记•李斯列传》)——确实没有反叛之心。 ⑥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于是拿出图书,腾空口袋,慢慢地把狼装在口袋里。

例①的“实”由连词“之”与名词“草木”相接,在句中作主语,是名词。例②的“实”由连词“之”与形容词“多少”相接,也是名词。例③的“实”上接数词,在句中作谓语,是形容词。例④的“实”修饰形容词“繁”,是副词。例⑤的“实”修饰动词,是副词。这些都是“实”的常规用法。但例⑥的“实”就不同了,它后面有名词“狼”。如果仔细分析,

我们要知道“徐徐焉实狼其中”是个叙述句,但句中没有一个动词,“徐徐”是形容词;“焉”是形容词词尾;“实”也是形容词;“其”是指示代词;“中”是方位名词。其次,这句话说的是“把狼装在口袋里”——腾空的口袋里装进了狼,也就是被狼充实了。因此,这里的“实”是活用,即临时作动词使用,并且带宾语。如果脱离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它的动词性就消失了。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应该很好地掌握。其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二)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⑥的“杖”用作动词,拄着(藜杖)。例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例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②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①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②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谓语表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或使宾语发生变化,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表示的动作或使宾语发生变化。表面上看,二者的句子结构是一样的。例如:

① 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② 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下》)

这两个句子的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 “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情况,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表示的动作或使宾语发生变化。例如: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中山狼传》) ⑤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例①“闻”的人是“寡人”,例②“来”的人是“远人”,例③“鸣”的东西是“銮”,例④“死”的人是“我”,例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理解才符合原意。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出现谓语(形容词)表示的状态。例如: 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③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④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例①的“明”、例②的“弱”、例③的“安”、例④的“小”、例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出现谓语(名词)表示的状态或成为谓语(名词)表示的事物。例如:

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③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④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①“霸”的意思是“使勾践成为霸主”;例②“肉” 的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③“西南” 的意思是“使窗户朝向西南”;、例④“臣” 的意思是“使诸侯成为臣子”,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安定”,虽然有时会感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动词“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四)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上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上。例如:

①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这两句话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

①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这两句话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此“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因此“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充当谓语的形容词表示的状态。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③的“奇”、例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当作谓语的名词表示的事物或情况。例如: ①女专利而不厌 ,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 “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5) 四.如何辨析翻译词类活用

辨析翻译词类活用主要从语法特点和意义两个方面考查。可以分三步进行。 1.对应原文写出各词现代汉语的意义

为什么要先对应原文写出各词现代汉语的意义,目的是发现词类活用的线索。一般情况下,对应原文写出各词现代汉语的意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如果出现意思不清楚,并且难以理解的句子,其中就有可能有词类活用现象。例如:

原文:①子路 从 而 后 。 ②遇 丈人,以 杖 荷 蓧。

释词:①子路 跟随 而 后面 。②遇见 老人,用拐杖 挑着 蓧。 原文:③子路 曰 :“子 见 夫子 乎?” 释词:③子路 问道:“您看见 老师 吗?”

将词语对应写出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三句话中的②、③句意思不难理解,第二句很通顺,第三句如果加上修饰成分,翻译成“子路 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 吗?’”也很通顺,但第①句不好理解。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有词类活用现象。对应原文写出各词现代汉语的意义很重要,只有发现词类活用的线索,才能够进行下面的考查。

2.从语法特点上考查

从语法特点上考查,就是看词、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比如名词前不能有副词修饰;名

词、形容词不能与能愿动词结合;名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名词前后不能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名词、形容词不能与“所”结合作“所”字结构,等等,如果句中的名词或形容词出现了上述情况,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是词类活用。例如:

①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史记• 张仪列传》)

②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史记•留侯世家》) ③左右欲兵之。(《史记• 伯夷列传》) ④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⑤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

言,乃馆于外。(《左传•昭公元年》)

例①“相”的意思是丞相,是名词,但“相”之前有副词“终”,之后有名词“张仪”,因此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使张仪作丞相”。例②“衣褐”是两个名词连用,“衣”活用为动词,“穿”;句中有六个“履”,“履我”、“履之”后面有代词,因此它们是活用为动词。例③“兵”的是名词,兵器,但“兵”之前有能愿动词“欲”,之后有代词“之”,因此是活用为动词。例④“楚歌”前面有介宾结构“为若”作状语,例⑤、例⑥“馆”的意思是馆舍,是名词,但例⑤“馆”之后介宾结构“于虞”作补语,例⑥“馆”之前有副词“乃”,其后有介宾结构“于外”作补语,因此“楚歌”、“馆”是活用为动词。

翻译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方法是增加一个能够与该名词搭配的动词,如“履我”、“兵之”、“楚歌”可以翻译为“为我穿鞋”、“用兵器杀”、“演唱楚歌”。例②“衣”后面有宾语“褐”,就直接翻译成动词。如果活用的名词本身后边有补语,就要结合主语选择相应当动词。如例⑤“馆于虞”,主语是“师”(),可以翻译成“驻扎”。例⑥主语是“楚公子”,就翻译成“住”。

3.从意义上考查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是一样的,就只能从意义上来考查——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考查,用哪种格式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才通顺,就可以判断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①(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②(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对应写出现代汉语的意思: 原文:美 其 服

释词:漂亮 他们 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考查: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第一句,按照使动用法理解第二句,句子的意思就通顺,因此就可以断定第一句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第二句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即让他们能够穿上漂亮的衣服。

以上我们介绍了词类、词类活用方面的知识,介绍了分析词性和辨析词类活用的方法,但要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它们解决阅读古文中的问题,还需要多做练习。

关于宾语前置的问题

宾语前置

宾语一般在谓语之后,在有些情况下,古代汉语的宾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前,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也有宾语前置,但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突出宾语,并且宾语和谓语动词之前有还有其他成分,所以不难理解。例如:“你到底要什么?我什么也不要!”“什么”放在“也”之前。如果没有“也”,说成“什么不要”,意思就成了“什么都要”,与“什么也不要”完全相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用“之”、“是”等虚词复指前置宾语。前两种情况一般直接放在谓语之前。不论直接放在谓语之前,还是在中间用“之”、“是”等词复指,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对理解古文有重要的作用。

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何”、“谁”、“安”、“奚”等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谓语之前。例如:

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我与你的君王讲话,你是干什么的?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③沛在?(《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在哪里? 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它将到哪里呢? 例①的“何”作动词“为”的宾语,“何为”的意思是“干什么”,例②“谁”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欺”之前,而“天”则放在“欺”之后。③的“安”作动词“在”的宾语,意思是“在哪里?”例④的“奚”作动词“适”的宾语,意思是“去哪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也要前置。例如:

①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谚语说:“为谁做呢?让谁听呢?

②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您为什么不见孟轲啊?

③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那颛臾,昔日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在鲁国境内,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攻打它呢?

例①的“谁”作介词“为”的宾语(“孰”是“令”的前置宾语),意思是“为谁”;例②“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意思是“为什么”。③的“何”作介词“以”前置宾语,意思是“为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置于谓语之前。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②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我有老父亲,我死了没有谁能赡养他。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不了解别人。

例①的“尔”、“我”作动词“诈”、“虞”的前置宾语;例②“之”动词“养”的前置宾语。注意:这里的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二是代词作宾语。例③的“不患人之不己知” 是否定句,代词“己”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而“患不知人也”虽然也是否定句,但“人”不是代词,所以放在“之”之后。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的时候,代词宾语可以置于动词前,也可以置于助动词或副词前。例如: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让百姓生活安定,这样来用仁义统一天下,没有谁能抵抗他。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百姓粮食不够吃却能使他们安定的,从古到今,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

③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④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武王到达殷都郊外的时候,袜带掉了。当时有五个大臣在身边服侍,没有谁肯替他系上袜带。

例①的“尔”放在助动词“能”之前;例②的“之”放在副词“尝”之前;例③的“之” 放在副词“尝”之后;例④的“之”放在助动词“肯”之后。

3前置宾语用“是”、“之”等复指

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有“之”或“是”等词,可以把这类词看作是前置宾语的标记。例如:

①《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亏缺,上天就永远赐给你们福禄。”大概说道就是这种情况吧。

②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我以为您问别人,哪知道您问仲由、冉求。

③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姜氏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④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爱什么。 ⑤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现在惧怕吴国而在郢筑城。 ⑥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难道是为了我,(不是,)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⑦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我听说治理国不担心不能侍奉大抚小国,担心的是没有礼仪来确定国家的地位。

例①的“之”复指前置宾语“是”;例②的“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例③的“之”复指前置宾语“何厌”;例④的“是”复指前置宾语“虢”;例⑤的“是”复指前置宾语“吴”。用“是”、“之”等复指的也可以是词组或短语。如例⑥的“是”复指的前置宾语“不谷”是个名词,而“先君之好”是个偏正结构的词组;例⑦的“之”复指的前置宾语是“不能事大字小”和“无礼以定其位之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治理国家不担心不能侍奉大抚小国,担心不以礼来巩固国家的地位”。

上述例句中的“之”、“是”可以看作是前置宾语的标记。古文中也有用“焉”“斯”、“于”作标记的,但没有“之”、“是”常用。

杜克华:请问吴教授:今年古汉语的考试中语法方面对词类活用的考题比例有没有变化? 吴鸿清:没有变化。

关于名词状语的问题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普通名词、方位名词、时间名词直接放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来加以介绍,一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方位名词等一般不能直接放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经常是和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二是不了解名词作状语的特点,就很容易出现误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按照名词状语的作用,普通名词作状语有四种类型: 1.表示行为的状态。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嫂子像蛇那样爬行匍伏在地上。 ②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去,其中一只狼像犬那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③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之士像云、像雾那样汇合聚集,像鱼鳞那样堆积在一起。

④蝟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中山狼传》)——像刺猬那样蜷缩,像蠖那样弯屈,像蛇那样盘曲,像龟那样屏息,来听从先生地安排。

表示行为状态的名词状语在句中有表示比喻的作用,可以翻译为“像……那样”。例①的“蛇”、例②的“犬”、例③的“云”、“雾”、“鱼鳞”、例④的“蝟”、“蠖”、“蛇”、“龟”都是如此。

2.表示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天子)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天子派遣我授予您印信,用符节通使。君王应该在郊外迎接。

②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终在朝廷接见蔺相如,行完礼仪后让蔺相如回国。

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在山上居住而到山谷取水吃的,膢、腊节日电时候把水当作礼物互相赠送。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当面批评为的过失的者,接受上等奖赏。

例①的“郊”、例②的“廷”、例③的“山”、“谷”、例④的“面”在句中表示行为的处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要加上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状语,例④的“面”可以翻译成“当面”,“当”也是介词,意思是“在我面前”。

3.表示行为的凭依。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敲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把驴运进黔。 ③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狼赶快离开!不然,将用杖杀死你。 ④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误了到达到时间,按照法令都要被斩首。 例①的“箕畚”、例②的“船”、例③的“杖”都是行为的用具,翻译时只要加上介词“用”就可以了。例④的“法”比较抽象,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的规范翻译成“按照法律”、“依据法律”都可以。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宾语的态度。例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史记•屈原列传》)——战败割地,失去了六郡,自己以外国人的身份死在秦国。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将田忌认为孙膑有才能,像对待宾客那样对待他。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您为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侍奉兄长那样侍奉他。

④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那秦国,……像对待奴隶那样役使它的百姓。

⑤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我年纪小,像侍奉父亲那样侍奉张耳,两人成为刎颈之交的好朋友。

⑥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学士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

例①的“客”表身份。例②的“客”、例③的“兄” 、例④的“虏”、例⑤的“父”、例⑥“师”都是表示对宾语的态度,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位置或区域。例如: ①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信奉墨子学说道东郭先生将向北到中山国去谋求做官。

②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给(冯谖)五十乘车,向西到梁国游说。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④人君无道,则内暴虐百姓,而外侵欺其临国。(《韩非子•解老》)——君王无道,在国内对百姓暴虐,在国外侵欺他的临国。

例①的“北”、例②的“西”表趋向,可以翻译成“向……”。例③的“东”、例④的“内”、“外”表处所,可以翻译成“在……”。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也可以直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但古代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时候意义比较复杂,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和翻译。例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智慧就会精明,并且行动不犯错误。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好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来切割,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来砍。

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那以后楚国的领地一天天地被削小,数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④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韩非子•五蠹》)——从事耕战的人怠慢他们的事情,而游侠和儒士一天天多起来。

⑤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昔日下臣出使到楚国的时候,子重问起晋国的勇气。

⑥夫良马固车,使臧获驾之则为人笑,王良驾之则日取千里。(《韩非子•难势》)——那好马坚车,让奴隶驾驭它们就会被人讥笑,王良驾驭它们就会一日行走千里。

例①“日”、例②“岁”“月”的意思是“每日”、“每年”、“每月”。例③、例④“日”是动态的,意思是“一天天地……”。例⑤“日”的意思是“往日”,例⑥“日”的意思是“一日”。

关于古文翻译的问题(1)

古文翻译是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分数也较多。

本学期古文翻译的题目都选自教材,所以学习时要多做练习。

关于古文翻译的问题(2)

关于古文翻译的知识下学期才讲,为了帮助大家做练习,这里先介绍一下。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关于古文翻译的问题(3)

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 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关于古文翻译的问题(4)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 适小国, 将 不 女容 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 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 御 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 驾车给齐侯 。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 生不 羞 ,乃有意欲 为 收责于薛 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 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 鼓 作 气, 再 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 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 三 而竭 。(《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 道可 道 , 非 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理解概念

2.把对概念的解释背下来

3.把文选中体现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字词句找出来,会解释。

吴鸿清: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如果有问题,欢迎到我的论坛发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