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异化”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发现两位译者都综合使用了两种翻译策略,在“归化”或“异化”的选择上 并没有绝对倾向。这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才
能实现传达原作的艺术境界,帮助读者理解原作,提高原文传播效果,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键词:归化;异化;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87(2019)02-0092-04
文学作品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和 英文教授及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难点。文学作品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
Venuti)于1995年在她的理论专著“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中首次提出
靠近目的语文化及习惯的“归化”策略和靠近源 语文化及习惯的“异化”策略。国内外已有不好学
者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探讨过一些特定的翻
“异化”与“归化”这对概念&劳伦斯指出“异化翻
译中的-外来 '并不是一种透明的表现形式,它存 在于外语文本中并且本身具有价值,而是一种战
译作品。其中已有一些学者对“Gone with the Wind”
这一发行量巨大且广受好评的文学作品做出了
略结构,其价值取决于当前的语言环境& ”创英国
译本对比研究。已有研究针对的主要译本包括傅
东华译本,戴侃、李光野、庄绎传译本,陈良廷译
利兹大学教授(Jeremy Munday)曾指出
“Domestication entails translating in a transparent,
fluent, 1 invisible' style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本,黄怀仁、朱攸若译本,李美华译本等等。但其
中单独对比分析傅东华和陈良廷译本的研究相
对少见。本研究通过选取傅东华和陈良廷的两个
foreignness of the target text.”冈“归化”即把源语本
地化,以目标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习惯为归宿,使 用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
译本,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翻译
策略的选择,试图找出译者的倾向性及对应的翻 译效果&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策略
同时“Munday”将“异化”定义为“choosing a foreign
text and developing a translation method along lines
的选择提供参考&which are excluded by dominant cultural valu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3 & “异化”即迁就外来文化的
1 归化异化理论美国费城天普大学(University of Temple)的收稿日期:2019-03-25语言特点,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异国语言风
作者简介:张瀚文(1992—),女,四川省绵阳人,重庆医科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通讯作者:田俊英(1971—),硕士,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英语,英语教学&第2期张瀚文,等: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93格特征,采取相似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o 国内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1998年,郭建中教授发表的“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归化与异化”应该是国内对“归化”与“异化”的最 早介绍%另外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东风教授
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总结了“归化”与
“异化”争论的现状,他指出“在目前的国际译学 论坛上,异化派的声音要更响亮些,归化派在理 论上暂时还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张景华和 白立平,蒋骁华在《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译著序
言中指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引进后,我国译 届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对异化和归化的讨论”現
崔启虎认为中国的文学翻译正经历着由“归化”
趋向“异化”的历程。他认为19世纪的中国文学翻
译主流是归化翻译,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主调
是“异化”翻译嘔徐代指出了“异化”翻译趋势的
原因是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扩大促使读
者接受外语外国文化事物的能力得到增强耳2 \"Gone with the Wind\"两个译本的介绍“Go/e with the Wi/d”,美国知名女性作家玛
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的作品,于
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叫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
此书被翻译成29种文字,共销售了近3 000万册%
作品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好强任性的女主 人公与几个男人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描述宏观
的社会、历史变迁%这既是部荡气回肠的爱情小
说,也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巨 大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傅东华的译本《飘》是“Go/e with the Wi/d”
在国内的首个译本%作为首个译本在第一代中国 读者中影响十分深远%其译本不拘泥于原文,用
语灵活多变%其译本最大特点是“归化”翻译,尤 其是对人名、地名的“归化”翻译%傅东华自1913
年于中华书局任职翻译员后开始发表原创短篇
小说%自1920年起,历任上海大学、上海中国公学
教师,同时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任职商务印书 馆的编译员%自1932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
教授,暨南大学国文教授%其译作还包括了西班
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
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
特》等%陈良廷对“Go/e with Wi/d”的译本为《乱世
佳人》%陈良廷在翻译时倾向于“意译”,经常根据 作品的实际内容和背后含义来调整语句结构,输
出译文%其译文采用了许多极具中华文化特征的
成语及四字格,用语倾向于“归化”%但在句型选择
方面倾向于“异化”,保留异域文化和语言特征的
句型%陈良廷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为《辛报》翻译
文章,自1950年起开始从事专业外国文学翻译%
1978年起,其译著集中于美国当代戏剧名著及通
俗小说等方面%他的重要译作包括小说《教父》 《爱伦坡短篇小说选》以及剧本《阿瑟米勒剧作
选》《奥德茨剧作选》等%3 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中英文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包括语言环 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和传统习俗不同等等%译
者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在靠近译语或是靠近源语,
即在“归化”或“异化”中做出选择%而“归化”或 “异化”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往往会影响到翻译
的效果%为了讨论评价译作的品质,诞生了翻译
批评%范东升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实现跨文化的交 际,而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是检视跨文化交际
的效果$8&%徐代认为文化传播效度是翻译实践和
翻译理论研究的共同话题%因此,在批评鉴赏译
文时,应当重点考虑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文化传 播的效果%同时译本的成形与当时的文化因素是
密不可分的,时代背景也是深切地影响着译作的 重要因素$9& %基于以上几项考虑,本文从原作首章
首节中选取例子,从“归化”和“异化”的使用和文
化传播效果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例1:标题的翻译原文:“Go/e with the Wi/d”傅译:“飘”陈译:“乱世佳人”译者倾向:傅译“异化”;陈译“归化”%傅译以
一个“飘”字概括整个题目,体现出了原文“Go/e
with the Wi/d”的唯美、诗意和灵动%随风而去的
心绪跃然纸上,傅译文学色彩更为浓郁,深邃%而
陈译处理为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成语“乱世佳
人”%所表现的形象更为具体,“乱世”二字体现了94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8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佳人”二字体现了 故事的人物背景,表明这是部爱情小说%大时代
下的小爱情一直是市民所热衷的故事%总体说
来,陈译能使读者对全文有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
解,而傅译更符合文学作品引人无限遐思的文体
特征%孰优孰劣全由读者定夺%例2:人名和地名的翻译1傅东华和陈良廷译本中的人名地名译文对比原文傅译陈译Scarlett 0' Hara郝思嘉斯佳丽•奥哈拉Tarleton汤家塔尔顿Georgia(未译)佐治亚Tara陶乐塔拉Stuart汤司徒司徒特Brent汤伯伦布伦特Altlanta饿狼陀亚特兰大译者倾向:傅译“归化”;陈译“异化”- 傅译的\"Gone with the Wind,是中国的首个译本,且处在 1940年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归化”的译法是为了 让当时的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傅在序言中写
道:“即如人名地名,我现在都把它们中国化了,
无非要替读者省一点气力。” 0>傅译的人名:“郝思 嘉”“汤家”“汤伯伦”“汤师徒”等都具有浓厚的中
国风格,符合中国人名命名多是三字的习惯,显
然能使中国读者在阅读时更有亲切感%但是将地
名“Altlanta”翻译成“饿狼陀”虽也是出于这种考
虑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陈译采用“异化”,将
人名地名都依据原文直接音译,使得读者在阅读
时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异域元素%由于陈译时,人
们语言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人们更愿意接受异
域的新鲜事物,也有基础的能力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陈译选择了“异化”翻译策略。目前的现实情 况是翻译中的策略选择是“异化”翻译的使用比
“归化”翻译的使用更为普遍,这也是基于人们英
文水平普遍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例3:景物描写原文:\"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傅译:“一八六一年四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思
嘉小姐在陶乐垦植场的住宅,陪着汤家的那一对
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
坐在一个阴凉的走廊里-这时春意正浓,景物如
绣,她也显得特别标致-”陈译:“1861年4月,有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她
在父亲的塔拉庄园宅前门廊的荫处,同塔尔顿两 兄弟斯图特特和布伦特坐在一起,那模样真宛若
画中人-”译者倾向:傅译“归化”;陈译“异化”-傅译将
最后半句译为\"这时春意正浓,景物如绣,她也显 得特别标志”-王小风曾提出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
的翻译=叫 傅译增加的“春意正浓,景色如绣”八个
字,是汉语中常见的四字格,符合中文的行文习
惯,正符合王小风的观点-但严格来说,这八个字
乃是超出原文的增译内容,其译文展示出的效果
虽然不错,但是否符合原文,仍有待商议-相比较
而言,陈译使用“异化”方法,基本保留原文的韵
味译为“那模样宛若画中人”-陈译更靠近译文的 语言结构和句式,同时也没有损伤原文内容,从
忠实于原文的角度来说,陈译似乎更为恰当-例4:描述“Scarlett”的魅力
原文:“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傅译:“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 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
双胞胎兄弟似的-”陈译:“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
一旦像塔尔顿家挛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
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译者倾向:傅译“归化”;陈译“异化”-此句的
翻译明显体现了中英文句式的不同特点:中文句 式较短、长句少、短句多、多标点;而英文句式较
长、多长句、少短句、少标点%两位译者的处理方
式有所不同%傅译靠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 用多个短句,句型结构和字数比较符合小说风
格%中文句子一般字数不超过20字,其中小说一
般不超过10字%字数过多,句子过长会使文章显
得生涩难懂%而陈译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向 原文靠拢,将译文处理为尽量符合原文的句式和
第2期张瀚文,等: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95语言结构的长句。但是陈译读来就难免显得拗 口、句子过长。此句的翻译傅译更为贴切。例5:对面容的描述原文:\"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
ly tilted at the ends.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 %傅译:“她的眼珠子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 丝儿的茶褐,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睫毛,眼角
微微有点翘,上面斜竖着两撇墨黑的蛾眉,在她
那木兰花一般白的皮肤上,划出两条异常惹眼的
斜线。”陈译:“眼睛纯粹是淡绿色的,不带一点儿淡 褐色,眼眶缀着浓密乌黑的睫毛,稍稍有点吊眼
梢。上面是两道又浓又黑的剑眉,在木兰花似的
洁白皮肤上勾画出两条触目惊心的斜线。”译者倾向:傅译“异化”;陈译“归化”。傅译采 用“异化”,严格按照原文的结构和搭配将译文处
理为“竖着睫毛”“眼角翘”“斜竖着娥眉”“划出斜
线”等。但通读整句时会发现风格有些僵硬。而陈
译采用“归化”,译为“眼眶缀着”“吊眼梢”“勾画 出”等符合中文搭配习惯的词汇。仅从“归化”“异
化”角度而言,陈译更为通顺、流畅。但陈译的选
词“触目惊心”用在此处似为不当。4 结语通过对“Gone with the Wind”两个译本的对
比赏析,不难发现傅东华和陈良廷两位译者在翻
译策略的选择上并没有绝对倾向,在翻译过程中
两者都综合使用了 “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
略。这是由于“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具有不同 的特点,难以绝对肯定或否定其中的一种方法。由于中英文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在转换两
种语言时必然面临着“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但
是,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并非只能选择一种翻译策
略坚持到底,而是需要根据译文的具体情况,决 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尤其是文学作品 的翻译中,需要融合使用两种翻译策略,才能实
现传达原作的艺术境界,帮助读者理解原作,提
高原文传播效果,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参考文献:[1] 陈良廷,等译.乱世佳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2.[2] VENUTI L. 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0.[3]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225—226.[4]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23(5):24—26.[5] VENUTI L.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张景华,白立平,蒋骁华,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5.[6] 崔启虎.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北极
光,2019(1): 111 — 112.[7] 徐代.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分析[J].海外英
语,2018(23): 163—164.[8] 范东生.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
中国翻译, 2000(4):31—35.[9] 姚医瑾.影响译文的主要因素----“GONE WITHTHE WIND”翻译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
(6):137—138.[10]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傅东华,译.浙江:浙江人
民出版社,1979:1-2.[11] 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4(8): 41—44.责任编辑刘志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