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媒介记忆: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阐析

媒介记忆: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阐析

来源:世旅网
今传媒2015年第7期 的表达模式,更加符合新闻报道权威性 媒介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录与传播, 学术文摘 延展到“结构性”范畴,“第一,象征形式 是一个主体为了同另一个主体之间的表 和客观性的要求。第四,时空顺序。新 不仅能够影响公众的集体感知和记忆, 闻事件一般按照年度时间顺序展开,新 而且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形成并构建公 述。第二,象征形式的生产和构建,以 闻事件所涉及的空间地理方位,仅仅作 众长期整体的社会记忆,有助于公众形 及被接受的过程中典型包含着各种规 为新闻场景所提及,并无具体描绘。第 成对社会的“共识”。媒介记忆的深层领 则、规章或常规惯例。第三,象征形式 五,默认读者。对想象中读者群的认识 域具有长期性,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 典型包含着相互具有决定性关系的要 必然影响对新闻事件评定的形式和内 闻”的评选,是对每一年度不可枚举的少 素。第四,象征形式是一些构建,突出 容,对读者的构想必然体现了一系列与 数民族新闻报道,众多媒介浅层记忆信 了某些关联方面,典型地代表和指称某 阶层、民族、文化背景等受众相关社会 息的积淀化、档案化和历史化,这使得 些内容。第五,象征形式总是存在于具 属性的预设,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事 媒介信息已不再是一种即时消费的传媒 体的社会背景进程之中,存在于产生、 件”的默认读者,主要是与我国少数民族 各项事业发展相关的一些党政干部、公 务人员,以及其它国内外一般社会公众。 这项活动的信息编辑模式,从总体上采 用强调新闻价值和事实的方法,概述年 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主要内 容构成。“人们只有以宏观的和历史的眼 光,观照新闻传播和新闻内容时,才能 发现新闻是呈现一定社会历史演变过程 的一条主线”pJ。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 闻”信息的宏观构成,它所关注的不是特 定时刻某家媒介报道的具体内容,而是 主流媒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总体关 注、总体反映和总体报道,构建了一定 历史年代媒介记忆的主要景象。媒介的 记忆存在于它与历史的关系中,只有在 历史如何作用于它,它如何作用于历史 的关联中才能体现影响力和价值感。 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信息构成 的宏观特点,其一,弘扬与社会时代主 题的一致性,时代的发展趋向决定新闻 内容的主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 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时代主题,决定我 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总体走向,决定 作为媒介记忆一种形式的整体结构和图 景。其二,反映与媒介生态的相关性,“少 数民族十大新闻”在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上的媒介记忆图景,与我国媒介内容的 数量和质量高度相关,当前存在怎样的 媒介生态和宣传报道,就会有什么样的 媒介记忆样式。其三,建构与国家认同 的高度关联。国家认同的五个层面,从 高到低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 同、社会认同和国家地理认同,“少数民 族十大新闻”宏观信息构成,涉及政策纲 领和文体事件的报道数量最多,作为媒 介的一种记忆形式,突出国家认同最为 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政治认同和文化认 同,以建构社会公众对于国家的政治和 文化形象的心理认同。 四、媒介记忆与形塑“共 识” 产品,已经转化成具有社会价值、历史 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资料,意味着信 息产品从媒介消费到媒介存储“质”的跃 迁,是媒介新记忆与旧记忆的交结与互 动,由媒介组织加以勾勒为一幅幅高度 凝炼的社会“共识”图景。 从意义的精神层面来讲,“媒介周而 复始的短期记忆生产和处理过程,逐渐 沉淀进入媒介深层记忆之中,于是零散 的浅层记忆信息被有组织地排列起来, 形成了某种经验的或理论的复杂概念, 或者说构建了一种图式和框架”【4】,一定 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往往支配着新闻图 示和框架的总体取向。反过来讲,新闻 图式和框架建构的背景前提正是社会 “共识性”,正如霍尔所言,“只有当一个 事件能够被安放在一系列已知的社会和 文化共同感之中,或者关于社会‘意义地 图’中的时候,它才具有意义”L5J。 媒介的深层长期记忆,无论是物质 层面的档案化还是精神意义的建构化, 都会对今后媒介浅层记忆激活、生产和 创建构成影响。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的 互动过程,主要形成当代社会主流的现 实观,超越了受众差异的社会阶层、民 族和文化属性,广泛积聚促进少数民族 地区发展的正能量。 五、媒介记忆与文化象征 媒介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形式, 如同社会领域其它象征形式一样,大都 是在文化分析的范畴内展开,英国社会 学家约翰・B将文化区分为两类概念, 即描述性概念和象征性概念。“文化的描 述性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社会或历史时期 所特有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信仰、习 俗、常规、习惯和做法,以及物质制品、 物品和工具[6]。文化的象征性内涵可归 纳为:文化是体现于象征形式,包括行 动、语言中的意义形式,人们依靠它相 互交流并共同具有一些经验、概念与信 仰。汤普森对文化的象征性分析进一步 传输和接收象征形式的体制化范畴”『6]。 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的文化象 征形式,体现为典型的整合模式,以独 特的方式整合了一种媒介技术——国家 民委网站,一个机构部门——国家民委 相关部门,以及广域的传播时空——超 越传受双方共处的地域限制。互联网技 术传输的优势赋予媒介文化象征的信息 广域储存效能,国家权威部门是媒介记 忆和意义象征得以实施的选择机构。文 化的象征形式在互联网的传播时空内, 促动媒介记忆的象征形式产生了时间与 空间上的效能拓展。尽管如此,效能拓 展的性质与程度还需要取决于媒介技术 特性,以及媒介所属的机构部门和受众 的社会属性等其它共鸣以及制约因素, 这是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评选活 动,仍有待深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不可 忽略的因素。 综上所述,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 闻”活动是我国媒介记忆重构文化象征 生产、传播与接受的社会互动领域。我 们不仅要关注这类媒介记忆的文化象征 形式和手段,还要剖析文化象征的生产 和接收条件,否则将会陷入内在主义和 简单主义的谬误,从而继续探索媒介记 忆中意义建构的有效机制,促进少数民 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 历史和文化记忆传承进步。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杭州:浙江大 学出版社.2012(4). [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I.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3】杨保军新闻本体论[1vf],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8. [4]邵鹏.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J]新闻前哨,2012(6). 【5】(英)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M] E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英)约翰・B・汤普森著.商镭等译.意识 形态与现代文化[M】.上海:译林出版 社.20l2. 1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