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但是由于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爱情;道德;矛盾;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书中说到,“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弗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蒂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弗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弗伦斯基为之倾倒。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蒂求婚,而当时吉蒂正迷恋着弗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但弗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蒂交往。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吉蒂陷入不幸。安娜在归途中发现弗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弗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弗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弗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弗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弗伦斯基。
而列文遭到拒绝后,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蒂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
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弗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弗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弗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弗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弗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弗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弗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弗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虽然安娜受时代的洗礼而渴望自由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而是冲出家庭与弗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但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弗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实际上我认为她也没有真正学会爱。同弗伦斯基的一见钟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例如,他把父亲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遗产都让给了哥哥,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主要却是倾心于他的仪表、风度,出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发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感情。这种爱情是盲目的,实际上几乎全是情欲,而情欲是难以持久的。弗伦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猎逐她,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谢尔普霍夫斯科依如今挂上了耀眼的将军肩章,而自己却是一个可怜巴巴的骑兵大尉时,便妒嫉得眼睛流血,抱憾不已,为自己的爱情而大吃后悔药。他越来越感到委屈,感到自己为安娜牺牲得实在太多,为了爱情而把本可以辉煌一番的前途给毁了。他觉得自己付出的的代价太大,对安娜的爱情也就必然冷淡下来。而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要弗伦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起,甚至甘为他的“无条件的奴隶”。于是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为了唤起弗伦斯基的
爱,她极力投弗伦斯基所好,每天都精心打扮;甚至还勉为其难地爱上了养马和体育运动。最后,她的爱越来越自私,以致在“不满足”时变成了恨。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安娜,须知她生活在历史的转折时期。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象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弗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就堕入情网,无法自拔。女人一生中追求的是什么?无非是轰轰烈烈的爱恋,温柔体贴的男人,听话懂事的孩子,幸福美满的婚姻,而安娜却只拥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其他的一无所有,她的心一直很枯竭,很寂寞,而弗伦斯基却像一汪清泉一样流过她的心间,使她又有了活力,有了希望。她的爱情观很严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符,这是导致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新事物受旧事物的压制——她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她自身的矛盾,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说,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这种必然性表明了悲剧的深度。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弗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丽的,其悲剧意味就越浓厚,其悲剧结局就越是让人痛彻心扉。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想!
所以说安娜是一朵美丽的蔷薇,虽在雨中坚强盛放,却避免不了凋零的宿命……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