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舞”源之浅探

“舞”源之浅探

来源:世旅网


“舞”源之浅探

[摘 要]:从文章《从“巫、舞、雩”解说远古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中,看到了一些舞蹈起源方面的材料,但存有颇多不同意见。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同时,这也引发了我对舞蹈起源的兴趣,渴望去探究一下舞蹈真正的起源是什么来。

[关键词]:巫 舞 祭祀 生活 生产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舞蹈最早的起源就是中国的祭祀活动。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中国古代各个方面。所以说,祭祀活动肯定多多少少会影响到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可祭祀活动真的对舞蹈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吗?没有祭祀就一定没有舞蹈吗?

最近,看到了《从“巫、舞、雩”解说远古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后文皆称《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一文,作者在文中对“巫”、“舞”、“雩”三个字进行了考证,分别从《说文解字》、《甲骨文字典》和《金文大字典》等书中找到了相应的证据,来论证“巫”、“舞”、“雩”和“”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都和祭祀有关。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找到舞蹈是由祭祀逐步演化而来的一些佐证。

《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一文总共分为三部分,文章从开始就用《说文解字》等几个字典来解释“巫”和“舞”的含义,并在“舞”字的解释中加入了对“人”字的分析。文章首先对“巫”进行简单描述,并且引入陈梦家先生的观点。陈先生在《甲骨文字诂林》中这样解释“巫”和“舞”字的关系:“巫之所事乃舞号以降神求雨,名其舞者曰巫,名其动作曰舞。”作者是想用陈先生的这种观点来证明:“只有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人才能和它们沟通,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巫’,其施行的动作就是‘舞’。”陈先生的话没有任何错误,作者根据陈先生所言的方向去进行推理也无可厚非。是否如作者所提到的如此巨大,达到“密不可分”,“‘巫’、‘舞’同源”的地步,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来斟酌考量。

在《古文字类编》中,我们可以看到,“巫”字甲骨文的书写方法是这样的,。前两个字型是甲骨文中的,最后一个是《吕氏春秋》中的。我们能发现,这与是不一样的,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细微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人形一样两边各拎着一些东西。据此我猜想,或许是因为长时间的书写使得“”讹误演变出了“”这样的写法,东汉时代许慎所看到“”的字体,才会臆测出来一个近似的字体——,并根据“巫”的特征给它附会上了牵强的意义。从“”字型上我们能看出来,这是在模拟一个人左右两手中都拿着什么,好像“巫”在跳舞祭祀一样。比较起来“”(“無”字在《说文》中的小篆写法)和“”(“舞”字在《说文》中的小篆写法)确实颇有些相似。

在“”字中存在着像人形的“”字,象征着舞蹈是由人完成的,但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写的时候将放大,主要想突出的是人手两边所提着的牛尾“”以及下面

的双脚“”,展现出人舞时所执之物和动作,而并非是人本身,更非祭祀之“巫”。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代表人的“”定位为这个字的重心,也没法将“”与祭祀之“巫”和舞蹈之间形成联系。

众所周知,在商以前,“巫”作为联络人与神的使者,掌握着文字、祭祀和行政等多方面的权利,成为类似以宗教管理部落的人。但那时的氏族并非都是政教合一性质的形式,只有一部分如此,还有一部分是政教分开的管理模式。所以,我们不能说当时的“巫”就是部落首领,而商以后“巫”的权利更小了,只是一个神职官员,最大的权力在王手里。

第二部分《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作者谈的是两个字辨析——“雩”和“”,作者根据《甲骨文诂林》当中,郭沫若和陈梦家将“雩”和””归为一个字的论断作基础,来论述“求雨之祀”是古代舞蹈的一个重要起源。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郭沫若和陈梦家给“雩”和“”归类的方法,就会发现,这种归类其实也只是一种猜测,而且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归类并非可靠。在《甲骨文字典》中所收甲骨文材料如下:

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出,“雩”和“”它们各有用法,“雩”仅用于祭祀的“祭名”,而“”仅用于祭祀的“以乐舞降神祈雨”,它们之间并不混用,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俩混为一谈。而当年郭沫若和陈梦家也是因为“雩”意为祈雨的行为,“”字是由“雨”加上代表着舞蹈的“無”所构成的,意亦为“求雨之舞”,再加上“雩”和“”两字的音极为相近,故将两字假设为同一字。通过材料我们看到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已。所以下文所有论证皆是建立在假设的题目之上,让人觉得文字没有说服力。文中还提到“‘十’字是最早代表太阳的符号,以后发展成‘卍’字……在甲骨文中和‘卍’十分相象的字是‘’(古‘巫’字),相似的形象,表明了太阳与巫之间的密切关系……”“卍”实际出现确是较早,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卍”便以符号的身份出现了,但大概到了汉代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与盛兴,“卍”才以独立的汉字身份定位下来,其主要用于佛教文献。曾有人试图解释早期出现的“卍”的意义,但也不过都是猜想,并没有直接有利的证据。而且说“巫”与“卍”相似也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能够看到,“卍”本是一个有规律的旋转的形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这一类旋转类的图案是早就出现的,这是人类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旋转类的事物,如旋风,飘落的树叶等的视觉感受。这与“巫”的本身意义是不相符的。所以,也根本不能算作类似。

第三部分的“巫”、“舞”同源则更没有道理,前面已就两字字型进行过讨论,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参考文献:

[1]张铭.从“巫、舞、雩”解说远古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3).

[2]于省吾.甲骨文诂林.中华书局.

[3]吕氏春秋•古乐.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1247-12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