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他们晚上轮流看火,用灰来保存火种。”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相符的是(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2.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曾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现场进行稻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昏庸君主 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
4.如下图是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
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5.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取得的信息是
( )
A.灭亡商朝的是周 C.商朝因而亡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D.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名叫姬发
6.如下图所示“中华第一鼎”,因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近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它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鼎建造的时代应该是( )
A.尧舜禹时期 C.西周 B.商朝
D.春秋战国时期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8.“西周有一个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西周通过分封功臣、宗亲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西周的这种制度是( ) A.集权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9.《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10.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下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塑像,假如让你给他写简历,一定要写到的重要事迹是( )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治理黄河
D.发明铁农具和牛耕
12.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后,表演了这样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13.“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14.蒙城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张晓上课期间玩手机,被告知其家长。她妈妈见她回到家就用棍子打,奶奶赶紧上前说:“要好好教育,说服教育。”爷爷不紧不慢地说:“玩手机也不全是坏事,手机如果用在学习上还能促进学习呢。”其中奶奶的行为和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制度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材料一中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做什么制度?
(2)禹死后,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哪一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材料二中西周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4)历史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政治制度给周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综合题
1.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中这两件文物的名称。
(2)图一、图二这两件精美的青铜器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铸造业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3)图三是图一中文物的制作示意图。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它的制作有何认识? (4)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对此你有何感想?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做了什么能被孔子如此评价?
(2)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强的大国,其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得益于什么?
(4)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说变法因此失败了。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全国初一初中历史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他们晚上轮流看火,用灰来保存火种。”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相符的是(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点。北京人会使用和保存天然火,但不会人工取火,所以上述“他们”指北京人,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A项反映的是半坡人,B项反映的是河姆渡人,他们均会人工取火。D项反映的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与北京人无关,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北京人
2.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曾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现场进行稻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浙江某遗址”“稻作文化”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最早种植水稻的遗址,符合题意,A项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B项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C项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
3.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昏庸君主 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体现的是原始农耕文化,C项正确。此时期没有朝代,A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不是封建社会,没有君主制度,B项也不符合题意,青铜文化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化,D项也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4.如下图是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
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属于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BCD不符合题意时间,所以答案选择A。
5.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取得的信息是
( )
A.灭亡商朝的是周 C.商朝因而亡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D.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名叫姬发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漫画描述的内容可知,该漫画描述的是武王伐纣的内容,可以从中看出,周武王姬发打败了纣王,灭了商朝,只有C商朝因而亡,这一原因,图片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择C
6.如下图所示“中华第一鼎”,因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近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它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鼎建造的时代应该是( )
A.尧舜禹时期 C.西周 B.商朝
D.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A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具有代表意义,关于司母戊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重点识记。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炎黄传说。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新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标志,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选择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8.“西周有一个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西周通过分封功臣、宗亲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西周的这种制度是( ) A.集权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被称为“分封制”,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开始于秦朝时期,B项是秦始皇大一统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项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都不符合题意内容,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分封制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实行的制度。对各诸侯国实行了有效控制,加强了统治,有深远影响,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9.《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主要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其中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打败了战国七雄中其他的六个国家,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后胜出者。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0.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公元前722至前222年。因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此题文中所述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1.下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塑像,假如让你给他写简历,一定要写到的重要事迹是( )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治理黄河
D.发明铁农具和牛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B符合题意,A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12.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后,表演了这样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生产;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商鞅变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八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3.“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无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道家的创始人,创作了《道德经》,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些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牢记。
14.蒙城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张晓上课期间玩手机,被告知其家长。她妈妈见她回到家就用棍子打,奶奶赶紧上前说:“要好好教育,说服教育。”爷爷不紧不慢地说:“玩手机也不全是坏事,手机如果用在学习上还能促进学习呢。”其中奶奶的行为和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主张仁政,对孩子的教育不主张体罚,符合题干材料中的奶奶的做法,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1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的信息,结合将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的思想,所以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答案选择B
1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制度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材料一中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做什么制度?
(2)禹死后,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哪一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材料二中西周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4)历史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政治制度给周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禅让制。
(2)“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夏朝。
(3)分封制,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依据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制。
(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继位方法被成为“禅让制”,这是最古老的君主选举方式。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3)根据材料二中“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的内容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依据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制。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二、综合题
1.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中这两件文物的名称。
(2)图一、图二这两件精美的青铜器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铸造业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3)图三是图一中文物的制作示意图。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它的制作有何认识? (4)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1) 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 (3)司母戊鼎的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
(4)我们为先民伟大的智慧创造的“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解析】(1)根据图一、图二中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都是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这两件精美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工匠制作的,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此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3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的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是我国历史上注明的青铜器,是青铜闻名的重要成就。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我们为先民伟大的智慧创造的“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做了什么能被孔子如此评价?
(2)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强的大国,其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得益于什么?
(4)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说变法因此失败了。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1)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增强了国力。 (2)建立郡县制。成为军人,立军功后可以被授予爵位和田宅。 (3)都实行了改革(或变法)。
(4)成功了。因为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战斗力,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示: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增强了国力,使齐国成为强国。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强的大国,其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郡县制。商鞅主张奖励军功,平民都可以成为军人,如果立军功,还可以被授予爵位和田宅,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这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最好的方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得益于都实行了变法。
(4) 我认为都成功了。因为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战斗力,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示: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点睛:本题内容是改革和变法,所考查事件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都是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知识,还要联系实际,能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