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及门诊。
一、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人预防与控制》等相继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标准以及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暴发。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院感防控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定期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实现持续改进,同时做好记录,资料保存完整。
三、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与控制指南》要求,熟练掌握中医医疗各项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及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时不应实施中医医疗类技术操作。 四、诊疗科室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合格个人防护用品。中医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执行手卫生。发生职业暴露时,遵循我院《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给予紧急处理、上报,评估、追踪。
五、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环境整洁、无积灰、无异味。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后的诊室应及时进行空气消毒。
六、诊室应配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包括流动水、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流程图、干手设备等,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项中医医疗技术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中医针刺类技术:
适用于我院开展的毫针、耳针、三棱针、芒针、揿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等针刺技术
(1) 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 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不同患者之间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3) 皮肤消毒: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液的无菌棉球,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逐步涂擦2遍,作用3min~5min,消毒皮肤面积≥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也可采用分部位、分段消毒,但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4)操作中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针刺完毕,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5)使用的针具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针具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严禁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针具,使用后统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灭菌后的针具有效期为:塑封包装180天;启闭式不锈钢容器外层布巾包装7天;开包使用后4小时内有效。
2、中医微创类技术: 适用于小针刀、刃针等技术。
(1)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洗手及手消毒。戴帽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参观微创手术的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2)保持患者施治部位的清洁卫生,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微创治疗。 (3)微创治疗室,不应与换药室等其他治疗室共用,治疗区有诊疗床、治疗车、无菌物品存放柜等。
(4)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
(5)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检查诊疗器械、微创针具等物品的包装,完整无破损,在有效限期内。开包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6)皮肤消毒:用含碘消毒液的无菌棉球,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擦拭2遍,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应≥15cm。
(7)术中尽量减少创伤及出血。治疗结束后按压数分钟止血,无菌敷料覆盖,叮嘱患者避免沾水。
(8)微创治疗中使用的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针具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严禁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针具,统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
3、中医刮痧类技术:适用于刮痧技术
(1)保持患者刮痧部位的清洁卫生,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刮痧治疗。
(2)医务人员应当按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 (3)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
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4)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乙醇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刮痧后应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棉球将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5)刮痧类器具有刮痧板(牛角),应圆润,光滑、清洁,不得有粗糙、毛刺等。 (6)刮痧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介质等保持清洁,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宜专人专用。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消毒。
(7)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可采用75%酒精或含季铵盐类消毒湿巾纸擦拭,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消毒大于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8)刮痧用的火罐、走罐均统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处置。
(9)消毒后的刮痧器具,放于清洁容器内干燥保存,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4、中医拔罐类技术:
适用于留罐、闪罐、走罐、针罐及刺络拔罐等技术
(1)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帽子、口罩及手套等。 (2)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手卫生。针刺操作者持针前应再用75%乙醇擦拭双手,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
(3)使用的医疗器具、用品包装完整,无污迹,在有效期内。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5)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液的无菌棉球,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擦拭2遍 ,作用3min。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6)操作中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7)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罐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使用后统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处置。
(8)刺络拔罐、针罐所用的针具:
1)一次性针具一人一用一废弃,使用后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锐器盒,
严禁重复使用。
2)可重复使用的针具,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后盛装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
统一交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处置,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
适用于穴位敷贴、中药热熨敷、中药冷敷、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中药泡洗等技术。
(1)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保持个人卫生,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部分敷熨熏浴技术可治疗皮肤病外,敷熨熏浴诊疗规范中明确禁忌的皮肤创伤、溃疡、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相关诊疗。
(3)医务人员应当按标准预防原则,执行手卫生,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
(4)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5) 敷熨熏浴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1) 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
清洁、消毒。
2)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
3)干、湿热熨及冷敷、湿热敷使用的布套或毛巾、纱布垫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
用后清洗和消毒。若患处皮肤有破损,上述用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如复用应达到灭菌水平;
4) 中药泡洗药浴容器内应套一次性清洁塑料套,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塑料袋应一
人一用一更换,不可重复使用。
5)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6)药浴容器污染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消毒刷洗药浴容器。消毒后的
药浴容器应清洗后干燥保存。
6、中医灌肠类技术
(1)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灌肠技术诊疗操作规程,落实中医灌肠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灌肠治疗。
(2) 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周局部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3) 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进行手卫生,操作过程中应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戴帽子、口罩、一次性医用手套、穿隔离服进行操作,如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应着防水隔离服,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穿着水靴。
(4) 检查使用器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无菌器具包装打开后应即时使用。
(5) 灌肠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1) 一次性器具一人一用一废弃,严禁重复使用。肛门、直肠、结肠局部有感染病
灶者,必须使用一次性灌肠器具
2)可重复使用的器具,遵照“清洗—高水平消毒—清洁保存”程序处理,严格一
人一用一消毒/灭菌。
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
(1)医务人员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
(2)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用灭菌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3)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八、各区域环境、物表的消毒
1、依据我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方案》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也可采用消毒湿巾擦拭。
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1-2次;中医微创治疗室治疗前后进行清洁、消毒。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消毒;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500mg的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3、各项中医技术操作室,应每天进行空气消毒1-2次,每次30-60分钟,可采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接诊呼吸道传播疾病后及时空气消毒。 九、所使用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1、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每人次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2、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定期使用床单元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十、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医疗器具、用品等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正确分类、收集、交接、转运、处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