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文艺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18-06浅论博物馆藏古代文人砚的主要特征卫绍泉(肇庆市博物馆,广东肇庆526040)摘要院“文人砚”是从“文人画”的概念借用来的一个名词,随着近年砚台拍卖市场的升温,“文人砚”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但论者多以论“文人画”的评判标准套用在“文人砚”身上去评说。本文认为,“文人砚”是指有“文人气息的砚”,狭义地说,是有“文人士大夫气息的砚”,“文人砚”应体现着文人士大夫对性情和性灵的追求。本文尝试对散藏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的古代“文人砚”作一些疏理,以窥“文人砚”的主要特征。关键词院文人砚;文人士大夫;性情;性灵中图分类号:K8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26-02“一、前言“文人砚”是从“文人画”的概念借用来的一个名词,论者多以论“文人画”的评判标准套用在“文人砚”身上去评说。本文认为,“文人砚”是指有“文人气息的砚”,狭义地说,是有“文人士大夫气息的砚”。这“气息”是指在砚台中承载着文人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创造性和思想性的信息。“文人砚”的创作主体多不是文人,绝大部分是工匠们制作的砚,但却是文人按自已的审美标准经过选择后使用过、玩藏过和品赏过的砚台,砚中包含着文人与砚“互动”中遗留下来的、所追求的、所尊崇的或所践行的一些人文信息。文人虽极小制砚,但文人“好事”,他们喜欢介入制砚,他.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们为砚台注入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和新的价值取向,他们不仅从观念上较大地拓展了砚台的题材内容,丰富了砚台的形制和雕刻的手法,还将文学、绘画、书法和篆刻等工艺、艺术和文学门类的优秀特色藉师匠们之手巧妙地引入到砚台制作中,使砚台在“有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无用”的丰富性,让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找到了一个宜居的处所。本文尝试对散藏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的“文人砚”作一些疏理,以窥“文人砚”的主要特征。坚,劘之亦久;尔为默,携之何咎;尔惟不炎,翼文明而雅,与孤清绝俗者相友。”文人或以砚材之德性为鏡,观照自身以效之。三、造型方面:“文人砚”有文人对自由的追求每个朝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当时的器物造型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观博物馆馆藏的文人砚,多为亦方亦圆的造型。在造型中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风格的砚台当数明代兴起的随形砚,这种形制体现了文人士大夫打破禁锢、追求自由的理想情怀,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对清水出芙蓉之美的推崇。这种砚式制作起来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外形变化无常,意蕴玄妙,需要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去处理,其形式的奥妙多能揭示其所涵之意味。随形砚形随心赋,可抒发文人追求自由的心境,其特点体现在:好的随形砚在充分适用的基础上,对砚石外型略加修饰和简约的雕刻便能能传递一种自然而然的情趣,或赋予砚台或圆润肥活、或风骨清朗、或沧桑傲骨、或婉约动人的气韵,从某种意②义来说,能给人一种人格(自然)的个性魅力。如明代《袁褧砚》,砚为随形,半雕半璞为断圭,砚面内结构为不规则门字形,砚堂平坦,墨池下陷。其砚背铭云:“形如断圭,质比良玉,君子居之,归真返朴。”品赏斯砚,既有因材施艺之功,又具随形赋意之力,既有自然之趣,又具研磨之乐,亦具人心之适。二、材质方面:“文人砚”有文人对品徳的追求文人在选择砚台时对材料的要求大多是严格的。质地优良四、器用方面:“文人砚”有文人对人格的追求的石材温润如玉,既有美的感官相悦,又能与墨相亲相恋,不砚的本源是研墨的工具,最能体现砚台的功能气息的特点仅能获得研墨质量和提升效率,而且在研磨过程中能获得心神畅快的感受。又或美质之上有优美石品花纹的自然点缀,则黄卷一是“适研”,二是“有容”,这既是砚台的器度的体现,也是人的青灯寂寥枯燥的文房生活也会变得别有生趣。而从精神层面而人格气度的体现。“适研”,乃适合研磨之意,能呈现出“器”的本色,也就是言,文人有道德、情怀的追求,良材温润如栗的品德恰好与文人追求的精神理想无缝对接。清代陈龄在《端石擬》中尝以端砚水所谓的有“器度”。器度一方面是指向砚材,从砚材研磨的角度而言,材质的坚岩的特性为代表,将优良的砚材概括为“八德”—温、——润、柔、实致密,具有发墨益毫,耐磨寿古的效果。而从砚材的功能性以嫰、细、腻、洁、美,意谓无论任何砚种,作为制作一方好砚台的选材标准,当具备“八德”之属性。观徳,则磨而不磷可观君子之德,知白守黑可意指智者之敏,砚材之“八德”,颇符于玉之温、润、良、洁等特点,又合于儒慎密以栗可考仁者之乐等,如清代高兆《赤壁图端砚》,③其铭云:家“温、良、谦、恭、让”的君子处事准则。砚石既缘自尘世,又超脱“守其静也如仁,而动则惟水;扩其动也如知,而静则惟山。得仁俗性,自古就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赏识和喜爱。我们审视藏在博知之乐者,善其用于山水之间。”正体现了文人士大夫以砚观徳物馆中的文人砚,无不体现文人对材之品质的要求以及对材之的人格追求。①另一方面是指研磨之地(砚堂)平坦开阔,游“墨”有余。于砚“比徳”的附着。如明代《陈洪绶铭抄手砚》,其中一铭云:“尔惟内研磨于墨,于砚外则是研磨于心,或如人之于家、国,须有广作者简介:卫绍泉(1962-),男,广东东莞人,大专,中级(记者),肇庆大的胸怀抱负,有丰富的学识与能力,有经世之才和良好的俢养市博物馆。126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史海文艺的人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有容”,乃砚台之砚堂、砚池同具之功能,将蓄水研磨并将研好的墨汁储存。推及人德,乃如《尚书·君陈》之谓“有容,德乃大”之功,如谦谦君子之有度量,能以仁爱之心包容人生,不过度追求繁华虚名,以质朴、真诚之心寻“道”。研墨,恰如研磨自己的人格,异曲而同功。五、技艺方面:“文人砚”有文人对情趣的追求技与艺于文人砚,技乃成器之术,而艺则是表情达意之途。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砚台不仅仅是一件器具,同时也是交一位“石友”,交一位有趣、有活力、有智慧、有个性的伴侣。因而题材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简约实用而有意味,随心奏刀而有诗情,纹理俏色而富趣味,才是文人士大夫于刀下所探寻的内容。如清代《朱彝尊款长方随形砚》,④石质细腻温润,砚额及四侧以朴拙的手法雕出行云流水巧妙地簇拥砚堂、砚池,砚背则以浑厚刀工刻出云带掩月之状,月上篆“石髓”和“碧海青天”铭。是砚将题材、技法和铭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立意化入典故并自然融入于景物中,既有情亦有趣。文人砚的技与艺,首先是为了实现砚有“砚味”,使砚合“砚道”,有砚的个性,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砚台在技艺上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为了实现砚有“趣味”,雕刻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建立在无碍于砚台实用功能之上的美化手段,是为了让砚台增添美感和情趣、意趣。文人砚的雕刻,不求形似与精雕细刻,而追求有金石趣味(刀味),有“物”的趣味,有虚实之间的“余味”;追求雕什么象什么,雕出来的物象是活生生的、有性格的、有灵魂的,让赏用者于研玩之中有回味的余地。三是为了实现砚有“意味”。文人砚的雕刻内容一般而言会有所指,又或能指;就算非文人自为之砚,其所刻的内容或其表现的技巧也能被文人借用为他们的有所指,又或是能指,也会成为文人之所意指。据说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其,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他为其友王巩撰写的<<从星砚>>铭,正是取其观士,人画之理趣而为之。,六、内容方面:“文人砚”有文人对思哲的追求文人风格的古砚台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文人士大夫在铭文中表达出来的对思哲的追求,它将文人的性情和文学创作、书写、摹刻与砚台的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品。透过文人砚的玩赏,我们从中可获得一些关于历史、人文事件、人物风貌和时代风尚等方面的文哲艺思的信息。(一)于史可考文人砚的铭文或承载着文人士大夫的一段历史缩影,或记录着文人士大夫的一段艺文体验,或铭刻着文人士大夫的一段,交友因缘,或留住着文人士大夫一瞬的智慧灵光。如清代《观弈道人铭砚》,⑤砚为门字式,砚背开长方形覆手,内镌纪昀铭:“入土七尺余,不知几百载。凿井出重泉,密栗性无改。诗翁手拂拭,紫玉炫光彩。迢迢灵芝宫,人往石犹在。我偶寻旧居,摩挲为一慨。坡老笠屐图,流传从粤海。笥河醉学士,曾以百金买。良觌契自深,宁辞俗耳骇。此砚好蕴藏,无以沉沦悔。真赏终有人,知胜新坑采”。覆手周边镌翁方纲铭:“凿井得研,喻功及泉,宝之无斁,肯构斯传”。砚右侧刻朱珪铭:“井之厥,研可垡,匪歙粤,功矻矻。”。砚左侧刻刘墉铭:“此戈太朴凿井所得砚,石庵居士审定为宣德下岩石。”一砚之中有多人共识,有感、有赏、有赞、有考,从其可考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写照和事件的历史见证。(二)文心可辨文人砚的砚铭往往集诗词歌赋及文、史、哲等诸多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烙上了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审美情趣的信息,观其砚也看到了不同的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精神状况。如宋代苏轼《从星砚》,⑥砚石侧壁有苏东坡铭:“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铭中从砚台的石材特性、雕刻意象以及使用功能引发联想,物我浑然,苏轼豪迈豁达的心态和圆融达观的宇宙情怀及其美感趣味从铭中流泻而出。我们在品砚读铭之中,可以领略到这些文化精英们的立身之则、处事之度,以之为鉴,自可滋润心胸、陶冶性灵。(三)游艺见趣文人砚的造型、雕刻手法变化多样,追求空灵的意象和清雅孤高的物象,追求物的生机。文人砚随心奏刀,俏色赋物,清新素朴,斯文流溢。文人砚之艺,不以精美为目的,而以寄托他们的诗意情怀为始终。如清代《费丹旭书画风字砚》,⑦砚为风字式,砚面平坦,砚首有一黄眼。砚背铭云:“此研石性粗燥,眼黄有晕。形似斧而池角圆转,又似风字。均儒辄铭之曰:‘目朦质庸,勤施磨砻,笔信墨慎,亦足以宣威解愠。’曹子范甫爱其语,无所饰,遂刻之,时道光壬寅(1842年)七月癸酉。”从这些文人砚中,我们可见其原创性和稀有的独特性,无重复或雷同之品,这正是文人砚在艺术上最具收藏价值的地方。(四)明心见性文人砚的铭文中多具有正能量的作用,文人士大夫把自已的学问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把自己感悟人生在传统文化中的认同感与生命的积极意义铭刻在砚台上,成就了不朽之精神,把自已孜孜以求践行的情愫和养成的浩然之气贯注其中,给人以厚重的文化气息和适合时宜或超前的审美启迪,藉一砚一式、一刀一味,以极人视听、豁人心胸。如清代《斗形砚》,其造型如“斗”,外壁周边保留砚石天然的粗犷貌,附文字装饰,使该砚有既粗犷又文雅的感觉。中有纪昀的铭文:“工于蓄聚,不吝于挹注。富而如斯,于富乎何恶。”这些文人砚,无论从型、从工抑或从艺、从铭,皆可见出文人的心性,见出文人的精神。七、结语历代的文人砚多记录在古代文房书籍或砚谱中,历经岁月的变迁,多有散失或难以辨考。本文从散藏于各博物馆中的能体现文人士大夫对性情和性灵追求的有代表性的砚台中窥见:文人砚在材质方面,有文人对品徳的追求;在造型方面,有文人对自由的追求;在器用方面,有文人对人格的追求;在技艺方面,有文人对情趣的追求;在内容方面,有文人对思哲的追求。文人砚的价值,不仅仅是文人用过的、玩赏过的砚,不仅仅是有篆刻铭文的砚,而应是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特征的综合体现。观文人砚,如亲暏文人,知其情趣,见其性情;玩赏文人砚,如晤圣贤,感其性灵,沐其灵光。注释:①华慈祥.中国古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41.②华慈祥.中国古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下转第129页)127.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文人砚”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史海文艺图5文艺复兴时期袖子样式⑩体之美,体现出了对于“人文主义”的推崇。其典型穿着以及时装都透露着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许多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民主、平等、奢侈、个性等等。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艺术风格至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研究现代服饰的设计方向与发展趋势也有重大意义。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对服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极大的影响了未来500年欧洲服装的发展。许多著名的服装大师的作品中,依旧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服饰风格的影子,宽大的裙摆、紧身胸衣、夸张的袖子,体现女性优美的曲线造型,受到女性的青睐、喜爱。并且不仅仅影响服装设计,还构建了以立体外观为核心的西方服装体系,促使了立体裁剪的诞生,不仅仅在于服装而言,对于服装有关的其他方面,如服装插画、摄影、服装平面广告等等也都产生了影响。在注重立体感的同时,也非常注重配饰的搭配,许多的袖子都搭配有装饰。由于多用衬垫填充,肩和袖子都填充的很厚,造成僵硬状态,使袖笼处无法严密缝接,所以需要用巧妙的方式使袖子与整体服装相连接。这样也使得袖子可以随时拆卸,因此袖子接缝处会显得粗糙,导致出现肩饰,这种装饰的出现,使得整体服装看上去更加的立体、高耸,显得非常的气派。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倡导人们天性,重新定义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多以在此背景下,服装所用的装饰以及面料,也非常的奢侈,装饰非常豪华、气派,来体现人们各自的性格。注释:①BelozerskayaMarina.RethinkingtheRenaissance[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3.②Paoletti,John.T.,Gary.M.Radke.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设,2005(03):567.③崔金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1:5-6.④王梦.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对欧中现代服装的影响[D].上海:东华大学,2008:33,42.⑤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6):53.⑥WolfflinHeinric.ClassicArt[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1):286.⑦张竞琼.现代中外服装史[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06):79.⑧刘静轩.文艺复兴与服装设计的性别美[J].视觉美学研究新视觉艺术,2010(04):82.⑨张乃仁,杨葛琪.中外服装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3):106.⑩曹志强.时代的肖像: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巡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05):35.11李当岐.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J].装饰,2005(04):22.12王美达.论中国宋朝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成就[J].电影评介,2008(01).四、结语服装是时代的折射,也是文化的沉淀。服装与文化是相互关系的,文化的进步与服装之间有相互作用。服饰的各种风格的形.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成与发展,也受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是一种“焦点透视”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逼真的世界,是人的肉体形态的一种“再现”,具有直接性和写实性,呈现一种明喻的表现文化11。思想意识唤醒人们的新的的价值诉求,平等、博爱的理念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艺术的本质上已不再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反应人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12。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文化特征,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就是在竭尽全力的开发人的力量和潜能,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个性。这在当时的服装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撑箍裙、紧身胸衣以及夸张袖的使用,夸大了女性的胸、腰、臀曲线,强调夸张的人148-149.(上接第127页)③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74.④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70-71.⑤文房四宝·纸砚[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⑥西清砚谱古砚特展[M].台北:故宫博物院,1997:175.⑦华慈祥.中国古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31-232.参考文献:[1]桑行之等.说砚[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3]李向伟.道器之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卫绍泉,谢敬文.收藏端砚[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129